回覆列表
  • 1 # 感知行記

    我想第一條標準是有道德,思想品質要好,沒了這一條,便不能說是人才。

    有了第一條,再往下說,社會分工需要,各行各業都得有人幹,無論是商業大享還是種地的農民,無論是政府工作人員還是城市清潔工,他們都對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做著貢獻,都是人才。那些在自己崗位上做出突出成績,專業本領超強,貢獻大的就是傑出人才。

    有種說法是德才兼備是人中極品,有才無德是危險品,所以,德育為首永遠沒有錯。

  • 2 # LaoHuang188

    什麼是人才?

    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或專門技能,進行創造性勞動並對社會作出貢獻的人,是人力資源中能力和素質較高的勞動者。

    具體到企業中,人才的概念是這樣:指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或專門技能,能夠勝任崗位能力要求,進行創造性勞動並對企業發展做出貢獻的人,是人力資源中能力和素質較高的員工。

    企業的人才總量包括經營人才、管理人才、技術人才和技能人才。經營人才指企業的單位負責人和部門負責人;管理人才、技術人才是具有中級及以上專業技術資格或本科及以上學歷的人員;技能人才是在生產技能崗位工作,具有高階工及以上技能等級或具有專業技術資格的人員。

    人才的評價標準又是什麼?

    具備良好的人品

    在博學廣識的基礎上,在某一個領域或某些領域有所專長

    效率高,講方法,洞察力強,吃苦耐勞,有創造性思維

    較高的情商社會學家分析,21世紀第一層次的職業當屬於高智力集團。因此,近幾年,國內企業不惜以年薪50萬、100萬招聘高階知識人才,組成企業高智力集團。新的職業結構對高階人才的素質要求愈來愈高。未來的高階知識人才 既不是單純的技術專家,也不是精通領導藝術的專家。他們不僅要勝任卓有成效的管理工作,還要有力地領導自己的團隊在同心協力完成既定目標的同時,時刻準備迎接新的挑戰。但是,“高階人才”的標準到底是什麼?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能力優於知識

    企業要求的人才不是應試人才,而是做事人才。面對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企業的生存和發展繫於一端,那就是人才的能力。近幾年,發達國家大企業不惜以年薪10萬、20萬美元物色一名高階知識人才。他們有遠見和新意,同時又善於聽取他人意見,懂得揚長避短,他們的能力應當由以下這些部分組成:

    技術與業務能力。入世後社會將更加需要計算機開發與應用、產品營銷、管道工程、電子工程等方面的人才。沒有過硬的技術才能或是隻會紙上談兵的人必然會被市場競爭淘汰。

    組織與規劃能力。如今許多被認為是少數領導人士才具備的組織能力在入世後會成為選擇職員的重點。比如說設定工作流程、制定市場營銷方針、統一調撥財力物力,協調分配任務等都需要高標準的組織規劃能力。人的能動性要得到充分發揮,而不侷限於按部就班的傳統模式。

    說服與交流能力。即語言能力,懂得如何表達資訊和思想,並能夠聽取資訊與思想的人。公司間的交往要求職員能應付越來越多的人際關係並具有越來越高的遊說能力。同時,在本來節奏快的工作環境中,內部的交流顯得更加重要,儘管惜時如金,但沒有交流就缺乏動力和發展的源泉。

    數字與計算能力。這種能力並非是理工科才必備的,入世後絕大多數人才都應當具備,部門與部門之間的配合以及公司運作的銜接通暢都離不開數字與計算。

    想象能力。它是白領職工都需要的技能。富於想象力,有利於收集並獲得廣泛、大量的資訊與知識;想象力還可以開拓思維方法及觀察的視野,換一句話說,想象力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帶動創造性和創新能力。

    文理貫通能力。文理貫通要求職員學會利用個人天賦提高工作經驗,各種知識的融合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文科積累的教育經驗與理科的專業技能的結合將是明天的白領人士們最有參考價值的學習方向。

    成就超越潛力

    獵頭公司基本不為找不到工作的人找工作,而只為企業獵取不愁工作的人。據南方獵頭的負責人介紹,一般他們獵的人才都要有至少5年的工作經驗,有的甚至在10年以上,因為工作經驗是人才進一步發揮自身價值的基礎。工作業績也是他們考察“獵物”的一個重要指標。優秀的工作業績是實實在在且最具說服力的,有過去的優秀業績才可說明有將來的工作潛力。比如如果“獵物”是在華南地區工作的一個銷售經理,就要用在他上任前一年同一部門的銷售數字,和他上任後幾年銷售成績的平均數字來相比較。如果兩個數字基本持平,就證明他能力一般;如果有大幅度的增長,就可以說明他是個有很強工作能力的人才。對技術人員而言,標準是看他拿到了哪些證書,他開發的專案有多大的效益和影響等等。當然,這也不能一概而論,因為不同行業之間是有差異的,比如做市場開發就更注重創新而不是長年的經驗。

    以前,獵頭可以按本地人才、有出國經歷的本地人才和有本地經歷的海外人才粗略地劃分候選人,而如今,區分的惟一標準是其個人表現和工作記錄,近五年的基層工作經驗和對中國市場的深刻了解已經比流利的英語更為重要。各種潛力曾是衡量領導能力的依據,新標準更看重過去取得的成就。

    舊標準――與商界及政府部門的良好關係;創造新機遇的能力;對合資企業政策的瞭解;拓展業務的技巧。

    新標準――在特定學科擁有成功記錄;能在極富挑戰性的環境和條件下順利完成任務;能將從其它較成熟市場獲得的專業技能用於新領域;優秀的人際管理技巧;擁有成功建立最優秀的組織模式的經歷;能從基層培訓和發展新人。

    年薪取代學歷

    有些專家認為,年薪在10萬元~20萬元的屬於中級人才,高階人才的年薪在20萬元以上。高分低能的高學歷者大有人在,況且假學歷氾濫成災,用學歷來衡量人才的標準已是老皇曆了。如果一個博士不能帶來經濟效益,那麼就很難說他是高階人才;反過來,能帶來巨大市場效益的大都是高素質人才;另外,一個具有學歷和職稱,即使他不是高學歷者,也沒有職稱,但他在不斷地學習、充實知識來適應社會,這樣的人顯然就是中高階人才。用年薪來作為所謂中高階人才的標準肯定不是最合適的,但是在拿不出更好標準的前提下,年薪作為人力資本的一種衡量方式也是可行的。

    “英雄不問出處”,用人不拘一格。真正的人才不再被學歷、出身(國籍)、工作經歷而捆綁死。寒家白屋、市井村夫,甚至是“看守城門的門童”都可能是奇人異士。高學歷的光環將逐漸被淡化,真正檢驗人才的是市場,是投入產出比。企業對高階人才的評判最有發言權,因為它是用市場機制的“賽馬”形式,不拘一格地選擇人才。因為“賽馬”是公開的競爭,在統一的規則下,哪匹馬跑得快,大家一目瞭然。用不著伯樂來“相馬”,是因為“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而且能夠避免伯樂自身的偏頗之處。透過“賽馬”機制“賽”出的是高階人才,企業自然會給予高額年薪,因而用年薪來衡量是否屬高階人才不無道理。

    挑戰小人才觀

    什麼樣的人是人才?是不是特指那些高職稱、高學歷的人?一種“大人才”觀念正在上海逐步建立――據上海市人事局透露,自從該市停辦藍印戶口、推出居住證制度兩個月以來,有1100多名境內人才獲得了上海市居住證,其中20%的獲證者沒有大學本科以上學歷。在這些本科以下學歷的獲證者中,既有高中學歷的美工,也有中專學歷的演員,更不乏技術工人和管理人員。他們在做完一份特殊的問卷並達到“及格線”之後,分別拿到了時效為一年、三年和五年的上海市居住證。

    這份特殊的問卷名字叫“評價計分體系”。以往在人才引進條例中頻頻出現的“本科以上學歷、中級以上職稱”,在該體系中被14項要素所代替。“評價計分體系”雖然考慮了申請者的職稱和學歷,但更突出其綜合能力和專業水平,取得職業資格、擁有發明專利及取得經認定的專業培訓證書都能得分;行業協會對特殊人才的評價和推薦也在計分之列。同時,上海市人事局正會同有關部門針對傳統工藝、工藝美術、文化體育等各項專門技能分別制定計分標準。

    應該說,以職稱和學歷為標準判定是否人才,是合理的、易於操作的一種辦法。畢竟職稱和學歷都是國家認可的一種資質,它一目瞭然地提供了“人才”的受教育程度和專業水平。

    但我們也應看到,這個標準不能絕對化。首先,就情況而言,職稱和學歷的評定和認定,往往摻雜著一些複雜的因素,並不能代表一個人全部的和真正的水平。其次,人才是有針對性的,即他在自己所從事的某一領域某一行業甚至某一單位某一企業內才有用武之地。在這種背景下,以職稱和學歷劃線就顯得過於寬泛,有可能使人才難以擇良木而棲,而用人單位也難以惟才是用;而這種畫線從另外一種意義上來說又顯得過於狹窄,它使得沒有職稱和學歷的人才空懷一身武藝,使得用人單位儘管虛位以待卻只能望才興嘆。這可以說是資源的雙重浪費。最後,在人才的認定上,一些地方普遍存在著簡單化的傾向。這種簡單化一是指僅以職稱和學歷這種只能反映人的區域性能力的內容分界,二是指它對人才的認定是粗線條的而非細線條的,三是指它是以人事部門為主導而不是以實際需要為主導。這種傾向等於將人才一勺燴,對用人單位來講,就有可能造成引來的雖是人才、卻對不上胃口的尷尬。

    因此,上海正在建立的這種“大人才”觀,就有了現實針對性。它不但從方向上放寬了人才的定位,而且從技術上完善了人才的認定過程。這種改變對人才更公平,無疑也會更契合用人單位的實際需要,更適應社會發展對人才的多方位、多層次的需求,從而使中國的人才市場更加活躍,為中國的市場經濟建設注入更多的新鮮力量。

    新世紀的高階人才觀,不再把那些“一旦擁有、享用終身”的學歷、職稱當作主要衡量標準,而是更加因地制宜、實事求是:有的人今天是人才,明天可能就不是人才;在甲地不是人才,在乙地可能就是人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潮汕滷鵝怎麼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