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唐不三不四藏
-
2 # 淡以明志3
(按三國演義說)不管怎樣,諸葛亮也是跟著劉備打了幾十年仗,並且諸葛亮本身也是大戰略家。所以守街亭應該是一個相對不太重要的關口,如果馬謖按佈置好的要求守街亭應該是可以守住的。但馬謖沒有按要求做導致戰敗,所以馬謖以戰場抗命被殺的。
-
3 # 小僧愛讀書
馬謖當然不是無能之人,諸葛丞相能看中的人,豈會是無能之輩?恰恰相反他太聰明瞭!
太聰明的人往往都自以為是,看不起他的對手,知己或許還可以,知彼基本都做不到。
街亭,戰略要地,拿下,守住,就是奇功一件!偏偏馬謖不這麼認為,馬謖想的不是守,而是戰,到時候司馬一來我軍居高臨下,衝鋒號一吹個個奮勇爭先視死如歸,隨便就能殺司馬一個勢如破竹片甲不留,丞相還不得對我更加高看一眼?事實證明他真想多了,這種低端局的打法被高段位選手司馬碾壓了……同樣的還有一個叫張靈甫的,中心開花戰術,呵呵,中心開花與被包餃子的區別很大麼???
馬謖作為謀士使用,絕對是一流的,但是不適合作為統帥,換句話說書生氣很重,空有理論沒有實踐,做事情很容易想當然,特別是被委以重任的時候,書生誤國絕非空穴來風,《雪豹》裡的張仁杰張特派員也是這種人,事前說的話做的事很氣人但是你也沒辦法反駁,事後做人做事也很光棍,錯了死了認了!
這樣的人,你能說是他無能嗎?很坑但是不菜……
-
4 # 愛一萬年太久
馬謖是背鍋俠,諸葛亮一貫紙上談兵,馬謖作為負責守衛街亭的前線將領是親自到了街亭的,發現街亭根本不是諸葛亮說的那麼回事,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他當然可以因地制宜的做一些調整,但是街亭根本就是守不住的,馬謖無論怎麼辦,這個鍋是背定了。
-
5 # 遨遊文史世界
我個人認為馬謖不能稱為無能之人。馬謖,字幼常,是馬良的弟弟。在三國志中馬謖沒有被單獨立傳,他的事蹟主要是記錄在馬良傳之後。馬謖為什麼不能算是無能之人呢。我特地來分析一番。
提出南蠻戰略看過小說三國演義的朋友都知道,諸葛亮七擒孟獲,終使南方臣服。雖然在七擒孟獲是小說藝術的加工(諸葛亮前後就去了四個月,擒拿七次的可能性不大),但當時對南蠻的戰略使他們臣服的戰略這一點不屬於藝術加工。而這個戰略的提出者正是馬謖,他提出了"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的戰略思想。馬謖分析了當時南方的情況,認為南蠻人依仗險勢,今天打敗了他,明天他又造反了;我們應該使想辦法使他們完全臣服,而不僅僅是這次打敗他。諸葛亮採納了馬謖的意見,最終使南蠻臣服。試想,一個能提出這種戰略的人豈能是無能之人。
常與亮談論一整天先帝過世,託孤諸葛亮。諸葛亮在為國效力期間豈會懈怠,在朝廷上要處理各種國事,行軍打仗時也要各種排兵佈陣等。可以說諸葛亮十分忙碌,時常工作到了半夜。但每次接見馬謖,經常能從白天交談到夜晚。原文如下:
以(馬)謖為參軍,每引見談論,自晝達夜。諸葛亮以馬謖為參軍,每次接見談話,經常從白天持續到黑夜。
要知道諸葛亮工作繁忙,他可沒有時間聽別人吹牛逼,也不會輕易接待他人。但面對馬謖,不僅接見了他還經常談話至黑夜。可見對馬謖才能的認可。一個能經常跟諸葛亮從白天談到黑夜的人能算是無能之人嗎?
在我看來,馬謖還是可造之才,適合做謀士。但之所以打了敗仗,我個人認為是馬謖之才,主要是起輔佐之用,不能獨擋一面,不能挑大樑,適合做副將或者謀士之職。
錯誤在於諸葛亮錯用馬謖守街亭,把人才沒有放到合適的位置,而沒有物盡其用,人盡其才。
-
6 # 一貳一橙
這個問題首先正面回答,馬謖絕對不是無能之人,相反他還是諸葛亮手下第一位可造之材。
馬氏五常劉備打下了荊南之後,得到了一大批荊南名士武將,其中就包括馬氏五兄弟,其中馬良是屬於辯士和外交型人才,而馬謖則屬於軍事謀士一類的能人,尤其是馬謖善於論戰。在諸葛亮南征的時候提出“攻心為上,攻城為下”戰略方針的就是馬謖,而諸葛亮也依靠這個順利地平定了南中,保證了蜀漢後方的安全。
馬謖談兵厲害,但要自領一軍就顯得經驗不足了。這一點只能怨在諸葛亮身上,畢竟一個沒有帶過兵的馬謖是不能去守衛街亭要地的,特別是他的對手還是魏五子良將之一的張郃,就算真的按照諸葛亮的“安道紮寨”規劃也未必擋得住,更何況馬謖還不聽話地把營地搭在山上了。
馬謖不止善於論戰,而且人望也極高馬謖失街亭被孔明所斬時,是“十萬之眾為之流涕”,除了諸葛亮之外,能讓蜀漢軍民十萬人為他流淚,就證明了馬謖絕不只是一個只會紙上談兵的庸才。
而且馬謖和諸葛亮的關係也不只是上下級的關係,馬謖哥哥馬良是和諸葛亮以兄弟相稱的,馬良在夷陵之戰為國捐軀後,諸葛亮就肩負起了提攜馬謖的責任。所謂長兄為父,馬謖和諸葛亮之間是有著近似父子的感情的。
馬謖有能力,有關係,有威望,可就是性格害了他馬謖的性格是比較狂傲的,他根本就看不起先鋒王平的勸諫,自認為連諸葛亮也得經常請教自己,何況王平這個不識字的窮家孩子。荊州豪族和名士所帶來的優越感已經紮根在馬謖心裡了,拔都拔不掉,這也導致了他最後兵敗如山倒,被父親一樣的諸葛亮給斬了,也給蜀國帶來了極大的損失,這些也是諸葛亮沒有想到的。
-
7 # 南門太守
回答這個問題,分兩個層面說:首先說馬謖並不能無能之輩,恰恰相反他很有才能;其次說一說馬謖為什麼會兵敗街亭。
先說馬謖並不是無能之輩。
馬謖出身於荊州大族,兄弟五人個個都很有名,時人稱之為“馬氏五常”, 從這一點說馬謖不是個公子哥,也不是窩囊廢。
馬謖跟隨劉備、諸葛亮進入蜀地後先後任綿竹縣令、成都縣令,後被提拔為越嶲郡太守,但馬謖的志趣不在於當一名行政官員,他喜歡軍事謀略,經常有一些獨到的見解,引起諸葛亮的重視。
根據《三國志》的記載,劉備似乎不太看好馬謖,劉備在臨終前專門就馬謖與諸葛亮有過一次談話,劉備說:“馬謖這個人言語浮誇,沒有太多的實際才能,不可委以大事,要對他多加考察。”
對於這段記載本人表示很懷疑,因為涉及人事方面的談話應該是極為機密的,批評一個現任郡太守,劉備只會對諸葛亮一個人說,史官是如何知道的呢?
而且從後來情況看,諸葛亮對馬謖不僅沒有輕看,反而更加器重了。諸葛亮善於識人,對劉備更十分尊重,按理說對劉備的叮囑應當牢記於心才是。
馬謖的才能見識在實踐中也有出色發揮,那就是南中之戰,大家都知道馬謖的“攻心策”被諸葛亮採納,成功地處理了南中問題。
再來說馬謖為什麼兵敗街亭。
“攻心策”證明馬謖有真才實學,此後馬謖一直以丞相參軍的身份協助諸葛亮安排各項軍事行動,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馬謖更被委以重用,率兵去守街亭。當然,結果大家都知道了,馬謖在街亭大敗,直接導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敗。
關於街亭戰敗的原因,幾乎眾口一辭地認為是馬謖犯了錯,而且是低線錯誤:行前諸葛亮交代馬謖到了街亭後要在大道上紮營,而馬謖“違亮議上山”,這才導致了失敗。
但這個看法難以服人:如果不上山就能守住街亭,這麼淺顯的道理馬謖為什麼看不出來?是馬謖的智商突然歸零了?還是他本來就是曹魏方面的奸細?
當然都不是,那麼問題出在哪裡呢?要破解這個謎題,先看看《三國志》的原始記載:
諸葛亮出祁山。加郃位特進,遣督諸軍,拒亮將馬謖於街亭。謖依阻南山,不下據城。郃絕其汲道,擊,大破之。注意這裡的“不下據城”,按照這個說法街亭是有一座城的,而且是在山下。本人實地考察過街亭,即今甘肅省秦安縣隴縣鎮附近,這裡其實是一條漫長的川道,兩邊都是山,街亭處在川道中間的要道之上。
“亭”是秦漢時鄉鎮一級行政單位,縣以上一般都有城,也就是有四面城門、有城牆的堡壘,而亭則未必,重要地點可能也有堡、塢、圍,但規模一般都不大。
街亭有“城”,說明它不是一般的亭,漢代這一帶有個略陽縣,後來撤銷了,其縣城在哪裡至今仍有爭論,根據街亭的重要性以及相關史料記載看,街亭應該就是古略陽縣城所在地。
略陽“撤縣設亭”,所以有城。但正因為“撤縣設亭”,相關機關撤走了,人也少了,城池慢慢也荒廢了。如果城牆、城門都不完整了,佔據這樣的城也就沒有太大的意義。
這就是馬謖帶著人馬急行軍來到街亭後看到的真實情況,街亭遠在天水和渭河以北,蜀漢的人馬那時還從未到過這裡,諸葛亮的相關情報也只是間接得到的,只聽說那裡有座城池,可以利用,所以才派馬謖去守,但馬謖去了卻發現所謂的“城”根本毫無用處。
以上是本人實地踏看街亭古戰場後最強烈的感受,是不是本人的臆測呢?其實不是,雖然史書沒有相關記載,但可以推理一下:是什麼讓諸葛亮覺得街亭很重要呢?一定是街亭的那個“城”;是什麼讓馬謖放棄下面的“城”非要上山呢?一定是這個“城”不存在了或者已經無法利用。
弄清了這些,後面的情況就無關緊要了:失去城池依託的蜀軍,面對數倍於已的敵人,且來的這些敵人還以騎兵為主,根本就沒有勝利的可能。馬謖上山是被迫的,不上山被消滅的速度會更快。
結論是:街亭之敗不是馬謖個人能力不夠,也不是他突然大腦短路了,而是蜀漢相關情報不準確,這才造成數千將士白白送死。
回覆列表
馬謖是非常有能力的人,諸葛亮是法家的擁護者,所以馬謖的錯他一定要去處理,而且入川蜀劉備集團是外來的領導,如果有私心會被當地貴族豪強抵制不利於政治工作,馬謖是犯錯但最不當斬,只是劉備集團利益博弈的犧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