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薩沙

    不是德國迷戀,其實幾乎所有列強都裝備半履帶裝甲車。

    早在20年代,法國、德國、美國甚至日本都在研究新一代機械化運輸車。

    當年軍方只有兩種車輛,第一摩托化輪式汽車,第二全履帶的坦克。

    相比起來,越野能力當然是全履帶的坦克要強得多,它可以透過複雜地形。

    然而,全履帶坦克的結構複雜,造價高昂,壽命短,維護費用很高,價格是輪式車輛好幾倍,根本裝備不起。

    但是,普通的全輪式車輛,基本只能在公路或者非常平坦的野地上行駛,離開公路就寸步難行。

    這種車輛即便在交通良好的南歐,作戰起來也很困難,適用性太窄。

    在兩難的情況下,列強開始試圖製造一種半履帶車輛。

    這種半履帶車輛既有輪子,又有履帶。

    所以,它的造價沒有全履帶車輛那麼高,越野能力又比輪式車輛要高,似乎兩全其美。

    代表作品是法國法國的M23式裝甲車。

    它誕生於1923年製成,成員為3人,可裝備一門37mm炮或一挺機槍。裝甲厚度為6mm。最大速度為40km/h,最大行程為200km。

    在二戰爆發以後,各國都有大量半履帶車輛。如美國的M3半履帶車,生產總數超過43000輛,非常驚人。

    至於德軍也裝備了大量半履帶車輛,成為閃電戰的必需品。

    德軍裝甲部隊進行大範圍迂迴作戰時,必須透過法國、蘇聯很多偏僻地區,有的地方根本就沒有路,輪式車輛根本就走不動。半履帶車輛發揮了巨大作用!

    沒有這些半履帶車,德軍閃電戰恐怕難以成功。

    德軍最有名的半履帶車輛是SdKfz 251半履帶車,共生產16000輛左右。

    它參加了二戰中後期所有重大戰鬥。並在基本型基礎上生產了指揮車、噴火車、反坦火炮車、通訊車、迫擊炮車、火箭炮車、紅外線夜間裝備照射車等多種用途的改進型。

    不過,戰後半履帶裝甲車就迅速被淘汰了。

    原因很簡單。

    它雖然兼有輪式和履帶式的優點,卻都沒有學到家。

    它的公路透過率遠不如輪式車輛,泥濘等複雜地形透過率又不大大不如坦克,戰鬥力是有限的,只能說是略勝於無。

    戰後隨著裝甲技術的發展,很多各國都製造了全履帶的裝甲車。

    而隨著輪式技術的日新月異,很多輪式裝甲車的越野能力也超過二戰半履帶車的水平。

    那麼,半履帶車自然就應該被淘汰了。

  • 2 # 小橋流水1590184700

    要說二戰中喜歡半履帶車的國家,德國最為熱衷。生產了大量的Sd.Kfz.2半履帶摩托車、Sd.Kfz.250/251等一系列半履帶裝甲車這些車輛,乘坐半履帶車進行戰鬥的德國機械化部隊也成為二戰中德軍的經典形象。

    其中Sd.Kfz.2半履帶摩托車以能夠空運為前提開發,外號“殘摩”,因為半履帶車速度比全履帶車快,越野能力又比輪式車強。它剛一裝備就立刻受到了德軍的熱烈歡迎,除了可以偵查、運輸、戰地通訊外還可以用來牽引火炮,機場人員甚至拿來牽引262噴氣機,簡直是萬能勤務兵!

    連美軍繳獲之後也對這神器讚賞不絕,它有兩個突出的特點就是首先,它擁有摩托車的快速輕便和履帶車的越野能力,第二是它的“絕活”:轉向機構很特別,駕駛員的把手轉動一個角度,摩托車便開始轉向,這和平時的摩托車、腳踏車一樣沒有區別,但是當轉向角度超過15度時,內側的履帶制動器就會開始運轉,使內側的履帶減速參與轉向,減小車輛轉向半徑。

    另外一款經典半履帶裝甲車Sd.Kfz.250/251全重8.5噸,成員2人可以運載10名步兵的裝甲車,最早在德軍中的服役記錄可以追溯到大戰爆發時的1939年,並自那時起伴隨德軍征戰了每一個有過德軍身影的戰場Sdkfz251型半履帶裝甲車自在德軍服役起就受到了德軍士兵的強烈歡迎,有了它,兩條腿的德軍步兵們終於可以跟上坦克的步伐,並且不用像蘇軍步兵一樣苦逼的充當坦克的人肉外掛裝甲。

    戰爭中大量半履帶車經常以輪式車輛為藍本,將後輪改為履帶模式,原本的發動機、變速箱繼續使用可以壓低成本便於量產。半履帶車相比輪式車輛擁有更強的透過能力,速度也比純履帶車輛快,可以說是結合兩種行動裝置的優點。

  • 3 # 孔乙己亂彈

    HaIf.Track/半履帶車輛。

    二戰時期最著名半履帶車輛是納粹德國的“Sd.Kfz”型半履帶摩托車和:“Sd.kfz”250/251系列半履帶車輛。…外號:“殘摩”

    美國著名“T1”系列例如“T8/.M2~M3”半履帶車輛。

    回過頭看歷史……。

    二戰時期全輪式車輛才開始形成實用性、走進人類社會發展的舞臺。

    “公路”最大限度的只能滿足非機動車輛馬車的通行需要,“公路網”的建設還沒有形成實用和必須的條件。

    二戰時期納粹德國以及美國機械化部隊面臨同一個現實問題…沒有路,機械化部隊、輪式車輛常常被“身陷泥灘”不能自拔……

    haif.track/半履帶車輛的優勢顯現出來、半履帶車輛比全履帶車輛速度快、機動靈活、比輪式車輛透過性和越野性強大。

    而且、輪式車輛需要“輪胎”!生產輪胎的橡膠是非常難搞的戰略物質、輪胎的生產成本高……。

    半履帶車輛成為了納粹德國和美國大兵首選車輛裝備……

    半履帶車輛就是經典的時代產物、時至今日中型/重型裝甲車輛仍然採用全履帶形式、以及全驅動越野高透過性車輛是軍隊的標配,因為,戰場上沒有高速公路……。

  • 4 # 兔哥哨位

    兔哥回答;我們知道車輛有輪式的,如,各種汽車,有履帶式的,如,坦克,裝甲車輛等。而半履帶車則是既有履帶也有車輪,履帶用來承重推動車輛前進,而車輪則負責驅動和方向,應該說這種混合式的推進形式理念還是非常先進的。這種車輛在二戰中曾經廣泛用於野戰運輸、武器搭載。半履帶車德國是的數量最多,美國也曾大量裝備,二戰後逐步退出軍隊,但也有重視的,就是以色列;

    半履帶車以二戰中德國的Sdkfz251半履帶車、美國的M3為代表。其中德國的Sdkfz251的效能更好,主要是高度低,懸掛系統彈性好,裝甲防護理念及效能優秀,二戰中德國的車輛裝備的效能及設計理念都非常優秀,這一點是有目共睹的。美國的M3的個頭高,懸掛系統採用每條履帶,8個負重小輪,誘導、主動輪各一個,螺旋彈簧聯動。美國半履帶車的品種和變型車並不比德國的少,M2、M3、M15、16、17等等很多型號,除了人員物資運輸,還有安裝各型火炮的半履帶自行火炮車輛,僅是M3型半履帶車就生產了4.3萬輛,除了美國自用,還給了蘇聯、英國等。

    德國的Sdkfz251半履帶是二戰中德國的主力型號,影視作品中總見到它的身影,這款車的產品沒有美國M3數量多,約1.6萬輛,懸掛系統採用了大直徑負重輪,每條履帶由六個負重輪(六對12個輪),一個誘導、一個主動輪組成,負重輪交錯排列,這樣交錯排列就等於有三個負重點,輕載時外側的不需要負重,這樣做的好處是履帶平整,負重輪在履帶上的阻力小,作戰中外側的被打壞,內則,中側的繼續能用,缺點是結構複雜。履帶採用掛橡膠墊的履帶,這是德國履帶車輛的特點。sdkfz251有約9種變型車用於戰場,而比它個頭輕一點的250型也是一款二戰戰場上的半履帶車輛,產量約7500輛,有多達12型變型車。二戰德國半履帶車的小弟就是半履帶摩托車Sdkfz2,簡直是讓人迷戀。

    半履帶車只所以能夠在二戰中達到輝煌,和當時的作戰環境有很重要的關係。戰場環境下道路泥濘,普通的輪式車輛很難行走,如果都採用全履帶式,成本高,生產能力有限,機動速度也低。而半履帶的機動速度要比裝甲車輛強很多,因此,這種半履帶車輛在二戰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半履帶車輛透過加裝高射機槍和火炮也能夠成為一款輕型作戰車輛,德國、美國都這麼做了,二戰中的半履帶車就相當於現在的裝甲戰鬥車,裝甲運輸車。

    透過一些影視作品,資料,凡是描述二戰德國軍隊的畫面,我們總能看到這些履帶車,所以給人們留下了德國的半履帶車很多很多,其實它的確很多,但美國的更多,這是因為美國身處戰爭大後方,不受戰場環境的影響,另外,戰後美國還在生產。二戰德國的半履帶車、半履帶摩托車都是戰爭的產物,也是適合戰場環境需要的產品,透過這些半履帶車輛也能夠感覺到戰場環境的複雜性和車輛對戰爭的作用。二戰結束後,半履帶車退出了歷史的舞臺。主要原因是裝甲車輛的服役,也符合武器裝備發展的客觀規律。

  • 5 # 桌面戰爭兵棋

    首先要說的是德國並不是迷戀半履帶裝甲輸送車,而是需要半履帶裝甲輸送車。眾所周知二戰德國發動的閃電戰一舉改變了戰爭的形態。其裝甲矛頭黑騎士們和他們的坦克一舉揚名世界,但同樣至關重要的半履帶裝甲車卻往往被忽視掉了。

    閃電戰的精髓就在於裝甲力量迅速在敵軍防線上開啟缺口,並高速向敵方縱深發展戰果。其難點在於後續步兵如何跟上裝甲部隊的步伐,徒步太慢,趕到黃花菜都涼了;摩托化又對地形要求高,無裝甲又導致伴隨攻擊的能力弱。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半履帶裝甲輸送車應運而生。

    半履帶裝甲輸送車的出現,讓步兵可以快速跟隨裝甲部隊推進,在當時相當於現在的步兵戰車。而同時以半履帶為底盤改造的防空火炮,反坦克炮等也可以有效的伴隨裝甲部隊作戰,取代了遲緩的牽引火炮們。

    最初使用半履帶這種模式是為了同時具有摩托化的速度和機械化克服地形的能力。但事實證明這種四不像反而沒有學到各家精髓。所以現在要麼是輪式戰車,要麼就是全履帶步戰車,半履帶這種構造已經退出了軍事舞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CBA季後賽1/4決賽首場打完,各組的戰績如何?怎麼評價各隊首場的表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