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美式學習零距離
-
2 # 珈兒看世界vlog
個人有些小小看法
1.家長關注孩子的成長特點,並對孩子報以合理的期望。過高或過低的期望對孩子的發育都不好。過高的期望會變成孩子的壓力,過低的期望會讓孩子覺得父母對自己的關注不夠,不瞭解自己的能力。
2.表揚孩子的努力,表揚孩子的進步,多鼓勵孩子去嘗試,少讓孩子做“你是要….還是….?”的選擇題。
-
3 # 楊姐說健康
迎南而上就是培養人的挫商,這個得從小培養,需要父母在陪伴孩子的時候,無論遇到什麼樣的事情,孩子哭鬧,生病,心情不好,意外事件等等,父母是否能夠身心合一,不急不躁,有信心從容淡定的面對。如果能,就能活出那份篤定,孩子長大了也一樣,同樣會活出那份篤定,經得起生活的挫折和困難!
您所說的迎難而上的性格,現在還有一種說法叫“逆商”或者“堅毅品格”。
在孩子的人生道路上,如何讓Ta更樂觀的、從容地走自己的人生路,當他們面對很多嘲笑、不理解,甚至是指責的時候,還能夠不改初心,堅持做自己,這就是堅毅教育所塑造的人格力量。
那究竟什麼是堅毅呢?我們要怎麼樣為孩子培養堅毅的品格呢?
那今天,蘭蘭媽就來分享一下美國當下最流行的教育理念——堅毅!
01 堅毅教育的源起
蘭蘭媽第一次知道堅毅教育要追溯到2012年。
那時候,朋友推薦看到了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CarolDweck和《紐約時代週刊》編輯保羅•圖赫的著作《性格的力量:勇氣、好奇心、樂觀精神與孩子的未來》一書,書中就已經提到了“培養堅毅性格”的教育理念。
在2013年,我又看到了賓夕法尼亞大學心理學教授Angela Duckworth在TED的演講,這次的演講引起美國教育界對“堅毅”的空前關注。
真正讓我對堅毅教育心生嚮往的時刻,應該是在2016年3月,《時代週刊。》刊登了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Carol Dweck的一篇採訪稿——“How to Make Sure Your Kids Have ‘Grit’”(如何確定你的孩子具有“堅毅”的品質),其中的成長型思維,俘獲了我作為媽媽和教育工作者的芳心。
到了16年夏天,有本書一推出就登中上亞馬遜心理和教育類冠軍寶座,同時被福布斯雜誌列為2016必看商業書的《Grit: The Power of Passion and Perseverance》(堅毅:激情和毅力的力量)。
這本書的作者就是賓夕法尼亞大學心理學教授Angela Duckworth。隨後,這個“Grit”迅速席捲美國乃至全球,成為當下最時髦的教育理念。
02 究竟什麼是堅毅?
那究竟什麼是堅毅呢?為何這麼一個新興的教育理念會有如此魔力,風靡美國乃至全球呢?
G-r-i-t的本意是“沙堆中堅硬耐磨的顆粒”,也有“咬緊牙關”的意思,同時表示“毅力”。為了和Perseverance一詞所表示的“毅力”有所區別,人們把Grit翻作“堅毅”,還有些人翻譯成“恆毅力”。
在教育層面上,Grit又該如何定義呢?
賓夕法尼亞大學心理學教授Angela Duckworth,在2013年TED演講時,曾給它下過這樣的定義:
向著長期的目標,堅持自己的激情,即便經歷失敗,依然能夠堅持不懈地努力下去,這種品質叫做堅毅。
Angela Duckworth教授關於堅毅的研究獲得了麥克阿瑟天才獎。她研究結論就是:無論在什麼領域,極成功的人都擁有強烈的決心,他們有過人的堅韌、付出超出常人的努力,並且他們從心底認定——這就是他們想做的。
正是堅毅的品格,讓他們出類拔萃。
在這裡,堅毅,取代了智商、天賦、或其他的一切因素,成為成功的關鍵!
Angela Duckworth和一些其他研究者對很多人職業生涯進行了分析,得出的結論是毅力比天賦更為重要。一個人最終達成的成就裡,努力(也就是堅毅)所起的作用要被計算兩次。
天賦 X 努力 = 技能
技能 X 努力 = 成就
“如果沒有努力,你的天賦就無法發揮出來,它只是你未實現的潛能。如果沒有努力,你的技能也同樣沒有價值,它只是你能做卻沒有做到的事。”
而堅毅是一種品質,是可以通過後天學習而獲得的。 也就是說,所有人,不僅僅是那些有著特殊天賦的人,任何人只要經過正確的訓練,堅韌地努力,都可以獲得成功。
03 為什麼堅毅能席捲美國?
教育機構也紛紛開發相關的培訓課程。不僅如此,很多教育人士還號召家長們也加入這場育兒理念的革新之中。
為什麼,堅毅這樣一個新興的教育理念能席捲美國呢?
其實,不僅是中國家長焦慮,美國的家長們也一樣處於非常焦慮的狀態中。
在這之前,美國教育深陷這樣的焦慮之中:未來的競爭是以智商為代表的認知技能的競爭。想要獲得成功,最重要的是不斷鍛鍊自己的認知技能。
所以,美國的教育一直注重培養孩子們創造力、想象力和動手能力。
然而,關於堅毅的研究成果卻給出了完全相反的結論:成功最大的因素,不是智商、不是天分,而是堅毅的品格。
換句話說,決定孩子成功的最重要因素,並不是在幼年時給孩子灌輸了多少知識,而是在於能否幫助孩子培養一系列重要的性格品質,如毅力,自我控制,好奇心,責任心,勇氣和自信心,這些都將影響孩子的一生。
這種與過去觀念完全相反結論帶來的衝擊力,斷然是極為猛烈的。
最為重要的是,智商是與生俱來的,但是堅毅的品格是每個人都可以後天開發的。無論是學校還是家庭教育中,我們都可以幫助孩子塑造堅毅品格,這將有助於孩子在未來獲得成功。
這樣的發現,無疑是更鼓舞人心的。因為更多的孩子將從新的研究成果中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得到了成功的召喚!
確實,人工智慧時代對未來人才需求產生巨大的影響,對於未來,我們無法預見無法想象。
究竟怎麼樣的孩子才能在人工智慧時代,具備核心競爭力呢? 什麼才是應對未來的好的教育?
所有人都在摸索之中前行,在這個過程中,美華人敢於大膽地擁抱新的思潮和新的理念,以期在教育最佳化和革新中,培養出更適應未來的人才。
所以,Grit教育法的盛行,其實是源自於美華人自我反思和自我糾偏的精神。這種精神本身就非常值得我們學習!
04 我們如何培養孩子的堅毅品格?
或許,很多人看到堅毅教育的時候,會覺得與我們中國的教育觀念,在很大程度上有相近的地方。
你看!
我們就是要求孩子持續性努力,在小學到高考前,都堅持不懈做題做題做題……
我們要求孩子嚴格按照時間表執行,督促孩子每日練習學業要求……
我們一直信奉的就是,熟能生巧,勤奮是取得好成績的法寶……
我們一直傳遞給孩子的信念就是:只要你努力,就一定會成功……
這是否就說明了,我們走的教育路子是對的,連美華人都開始學習我們的模式了!
蘭蘭媽覺得,大家可能忽視了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在投入堅毅之前,我們首先要找到愛!
就像在《堅毅:激情和毅力的力量》一書中所說的:
要想成為一個真正堅毅的人,你要在對的方向上持續努力。
堅毅就是愛你所愛,持續去愛。
如果沒有愛,沒有找到對的方向,沒有找到自己心中執著終身的目標,就貿貿然讓自己全力拼搏,堅毅地努力,這其實是非常危險的事情!
記得有個家長跟我講過他的苦惱:
女兒原本是他們全家人的驕傲,因為她特別勤奮努力,持續練習彈鋼琴長達7年從未間斷。
終於在12歲的時候,她考過了鋼琴10級。但是,考過級的那天,她惡狠狠地說了句:我已經完成任務了,這輩子再也不碰彈鋼琴了!
後來,無論我們怎麼要求,她真的再也沒有碰過鋼琴。
這個事情給了我們警醒:
如果我們只追求堅毅本身,那在這過程中,比堅毅精神品格更容易形成的,可能是一種雙重人格。就是在某些條件下,堅如磐石,但是環境一變,就放浪形骸,反而對自控力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
還有一個典型的例子,那就是高考。高考一結束,所有看似堅毅的努力,都消散的無影無蹤。很多人都說,這輩子再也不想看書了。
所以,在蘭蘭媽看來,堅毅並不是成功的法寶。
就像那個非常流行的“一萬小時定律”,我們要看到的不僅是其中反覆訓練的部分,更要看到之前的尋找和確認。
尋找到愛,確認了這是我們自身希望長期追求的目標,然後,帶著自己探索而來的目標,帶著自己的激情,堅持和責任,才可能具有長久地韌性。
要知道,堅毅代表著激情和堅韌這兩種品格。人們首先熱愛他們所做的事情,接下來才需要堅持。
所以,要培養起孩子的堅毅品格,我們家長責無旁貸:
父母要保護好孩子的好奇心,給孩子足夠的時間和空間,鼓勵孩子不斷探索外在世界和內心世界,最終找到自己能長期堅持的目標。
把挑戰擺在孩子面前。真正的成功往往發生在人們突破邊界和障礙的時候,如果你的孩子一直沒有機會戰勝一些困難,他可能永遠不會具備面對挑戰的自信。
在持續不斷地練習過程中,給孩子無限的愛和鼓勵,當孩子學習任何新技能時,適時地推動孩子。制定時間表,然後鼓勵孩子堅持,反覆練習。父母的鼓勵才是人生最大的動力。
提高孩子的逆商,培養孩子的抗挫折能力。蘭蘭媽的新書《素養決定孩子的格局》中詳細講過培養逆商的方法,大家可以參考。
幫助孩子建立成長型心態:在追求自己目標的過程中,把一切挫折困難都視為挑戰,同時相信自己能在挑戰中不斷成長。
最重要的是,不要放棄自己內心所追求的目標,不忘初衷,專注投入,堅持不懈,自己做個堅毅的人,才能給孩子做個好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