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綠色征衣

    阿拉曼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北非戰場上,軸心國司令埃爾溫·隆美爾所指揮的非洲裝甲軍團與英國伯納德·蒙哥馬利將軍統領之英聯邦軍隊在埃及阿拉曼進行之戰役。這場戰爭以英國為首的盟軍的勝利而告終。這次戰役的勝利扭轉了北非戰場的形勢。盟軍在阿拉曼的勝利致使納粹德國欲佔領埃及、控制蘇伊士運河及中東油田的希望破滅。這次戰役結束了非洲裝甲軍團的攻勢,此場戰役後軸心國於北非戰場轉入戰略撤退運作。阿拉曼戰役與同時期的斯大林格勒戰役與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成為同盟國進入戰略反攻階段的開始。

    隆美爾的失敗是由於他們之間的實力懸殊太大了。 在阿拉曼戰役前,隆美爾有8萬多軍隊,其中約1萬人不能作戰;而蒙哥馬利軍隊有19.2萬人。隆美爾有550輛坦克,其中320輛是義大利生產的,效能很差;蒙哥馬利有1229輛坦克,其中500輛是美製格特蘭式(其火力比隆美爾的任何一輛坦克火力都猛),還有當時更新更高階的謝爾曼式。德、意方面在非洲作戰飛機是350架,英軍是1500多架。 英國皇家海軍和皇家空軍已獲得地中海地區和北非地區的制海權與制空權,隆美爾的補給線已被切斷,給非洲軍團提供石油的油輪都被擊沉到地中海的海底,所有這些,都幾乎註定了這場戰役的勝負,這個鍋不應該由隆美爾來背,這是希特勒的錯誤,是德國戰略的失敗,不應該歸結於隆美爾!

  • 2 # 藍色愛情夜

    歸根結底就是一句話,後勤的差異導致了隆美爾會失敗。論戰術素養,隆美爾是遠遠高於蒙哥馬利的,這點從非洲軍團在初期的作戰可以看出來,就算是到了後期,在嚴重缺乏補給的情況下,隆美爾還能多次順利的擺脫盟軍的包圍。

    在地形狹窄的地區的確不適合大規模機動作戰,但大規模作戰並不是制勝的唯一辦法。 況且,如果德軍的領導者不是隆美爾,換個白痴,即便能大規模機動,也未必能討到好。因為盟軍切斷了德軍的海上補給線,導致非洲軍團的武器彈藥,油料補給受到嚴重限制,損失的武器沒辦法修理補充,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嘛,相比較,盟軍因為獲得了北非戰場的絕對制空制海權,可以將大量武器油料補充進來,彌補戰鬥損耗,所以我覺得隆美爾是輸在了後勤補給上。

  • 3 # 超級軍粉

    不是輸在“戰略”上,隆美爾主要還是輸在了“實力”上。

    就好比一個連隊去和一個軍開戰,人家這一個軍的人站著不動讓你殺,也夠你殺好多天的了。

    正所謂“實力”的差距,造成了戰爭結果。我們從宏觀來看,“阿拉慢戰役”與“斯大林格勒戰役”是發生在同一時期。這時候美國已經加入反法西斯戰爭,使包括了美軍的“盟軍”實力大增。同時,大批德軍被牽制在蘇聯戰場。

    從“阿拉慢戰役”的主戰場雙方人數比較。隆美爾率領的(德軍和意軍)有戰鬥力的部隊實際只有七萬人;而蒙哥馬利率領的(英法美印等)部隊加起來有二十多萬人。

    從陸戰裝備比較。雖然隆美爾率領的部隊有五百多輛坦克,但其中有三百輛是義大利的輕型坦克;而蒙哥馬利率領的部隊則有坦克一千多輛,而且近半數都是美製新型“謝爾曼”和“格蘭特”重型坦克,德軍虎式坦克炮(88mm)都很難打穿它們的裝甲。

    至於空軍對比就更懸殊了,由於希特勒把百分之八十的戰機都調到“蘇聯戰場”,導致北非戰場的德軍幾乎得不到空中支援。在海上,由於美國軍艦的參戰重創了德國海軍,導致北非戰場的德軍海上補給線被切斷。而與此相反,蒙哥馬利率領的盟軍卻補給充足,援軍數量龐大。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從“實力”上,隆美爾處於絕對劣勢。他只能期待盟軍派來一個“白痴”指揮官,才能使他看到一絲勝利的希望。但事實是殘酷的,率領盟軍的“蒙哥馬利”也是從一戰時就久經沙場的名將。

    在硬實力和軟實力都沒有優勢的情況下,德軍和意軍在北非戰場被打的節節敗退。儘管隆美爾能力超群,他“絞盡腦汁”指揮部隊拼死抵抗,也組織了幾次強有力的反擊,但是實力的差距讓他已“無力迴天”了……

  • 4 # 戰略論

    阿拉曼戰役不同於以往的幾場沙漠戰役,作戰雙方都構築了堅固的防禦陣地,而且由於南面是蓋塔拉窪地,機械化部隊無法透過這片區域,自然也就無法實施之前常見的任何側翼機動。北面就更不用說了,是大海,雙方的防線都延伸到了海邊,所以阿拉曼戰役極大的限制了作戰雙方的戰役機動,任何突破對方陣地的企圖都必須在正面展開突擊。而堅固的防禦陣地會讓進攻一方蒙受巨大的損失,這實質上已經退化為一種消耗戰、物資戰,誰能承受正面進攻所帶來的嚴重損失,並堅持到最後誰就是最後的勝利者。鑑於軸心國並不佔有地中海的制海權,所以在物資補給方面軸心國根本無法和盟軍相比,這場戰役在一開始就已經勝負已分,唯一的區別就是軸心國的非洲軍團是全身而退還是全軍覆沒!

    以往的沙漠戰役中,隆美爾的軍團雖然一直沒有數量優勢,但是可以透過大膽的機動迂迴繞過英軍的正面防線,集中裝甲部隊對散佈在防線上的英軍實施逐個擊破,所以雖然在總數上隆美爾的兵力佔劣勢,但在具體作戰中德軍往往佔據著數量優勢。現在在阿拉曼,隆美爾的裝甲部隊已經沒有這種迂迴機動作戰的可能,只能被迫和英軍進行一場正面的決戰,而其後勤補給線顯然難以承受這種激烈的消耗戰。從戰略上來看,德軍並不應該在阿拉曼和英軍展開決戰,德軍幾乎沒有任何勝利的可能,而且德軍也承受不起失敗,防線上大部分都是缺乏機動能力的步兵單位,一旦防線被突破,這些步兵單位不可能在沙漠逃脫,只有少數的裝甲部隊能夠脫離戰場,這也是為何隆美爾的步兵單位幾乎在這一戰中損失殆盡。

    英軍在對阿拉曼防線的進攻性同樣蒙受了巨大的損失,進展非常緩慢,但是英軍有足夠的預備隊,以保持進攻的強度。而德軍在消耗戰中的損失同樣也很大,而他的預備隊卻寥寥無幾,當最後的預備隊用光後,英軍的突破將無可避免,隆美爾除了撤退別無選擇。有的人可能會批評隆美爾對裝甲部隊的分散部署,使其無法對突破的英軍發起強有力的反擊,殲滅英軍的突破部隊。隆美爾此前是最善於集中使用裝甲部隊的,阿拉曼戰役中他一反常態分散部署裝甲兵力,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沒有足夠的燃料,他沒有燃料讓他的裝甲部隊在戰線上實施大規模的戰役機動,他只能將裝甲部隊分散部署在戰線上,降低燃料的消耗,這也再一次證明,後勤補給問題對於軍事行動的影響有多大。

    阿拉曼戰役之後,隆美爾曾反思過這場戰役,最終得出的結論就是,無論如何德軍也不可能取得阿拉曼戰役的勝利,唯一可能改變的就是儘可能的避免他的軍團的覆滅。他指出解救他的軍團唯一的方法就是在英軍即將發起進攻的前夕,將防線上所有無法機動的步兵單位撤回後方,由裝甲部隊實施機動防禦,掩護步兵部隊的撤退,一直撤退到補給大大改善的新陣地後,再實施頑強的防禦,同時利用增援的新銳裝甲部隊或者對原裝甲部隊實施再補充,使隆美爾重新獲得一支強大的打擊兵力,對已經過度擴張的英軍實施反攻,這可能是德軍當時唯一的出路。可惜無論是希特勒還是墨索里尼都不會同意這種大規模的主動撤退的,在他們眼裡,撤退則意味著失敗,他們看不到軍事上撤退也往往孕育著勝利!

  • 5 # 漩渦鳴人yy

    隆美爾可不只是在戰略上面輸給了蒙哥馬利,實際上戰術上面,蒙哥馬利也已經找到了隆美爾戰術的缺點,並且做出了相應的反制措施。也正是因為在戰術上面遏制了隆美爾的發揮,所以隆美爾在和北非的英軍比拼消耗戰的時候,耗不過別人只能撤退。

    從道理上來講,德華人進入希臘,接下來捲入北非戰局的這一整條的運作,德華人就已經輸了。在北非這個戰場上面,雖然德華人能夠得到義大利人的鼎力相助,但是義大利人戰鬥力又有幾何呢?所以還是德華人自己孤軍奮戰,離自己國家那麼遠,得不到相應的補給不說,還有義大利人拖後腿,這個戰略上已經輸得徹徹底底。

    可就是這樣,隆美爾硬生生殺出了一條血路,獲得了輝煌的戰果,這一點我們本身對隆美爾這樣的軍事將領表示佩服,能夠做到這一點,確實也不容易。但是你要說最後隆美爾的失敗,完全失敗與戰略,那這是不現實的,如果說隆美爾一直在戰術上面勝過對手,那敵人只能後退,北非最後的情況也是隆美爾的軍團跑到沙漠裡面,最後迷失方向,餓死這樣一個結局,否則英華人是贏不了,但是最後英華人贏了,而且還是堂堂正正的贏了。

    其實說起來,隆美爾這個人也算得上是一個裝甲大師,他對於裝甲部隊的使用也算得上是爐火純青,所以在和英華人的歷次對局之中,隆美爾可以優秀的發揮裝甲兵的優勢,或者裝甲戰術的優勢,打得敵人找不著北。

    這是其中最著名的一個戰鬥的戰術方法,那就是,前線和敵人展開糾纏,咬住敵人的後方部隊,讓敵人將過多的注意力放魚正面兒,自己派出一支精銳的裝甲部隊,迂迴包抄敵後佔領敵人後方的制高點,然後透過這個制高點擾亂或者是襲擊敵人的陣營,讓敵方不戰自愧。這樣的話,鉗形攻勢將敵人前線的不對徹底吃掉!

    無論前線打得多麼聲勢動天,那都是佯攻,真正起到殺手鐧的是這一支精銳的裝甲部隊,所以蒙哥馬利在戰爭開始之前就必須得小心,有這麼一支裝甲部隊來突襲自己,德軍的裝甲部隊都是精英,都是精銳,每一支裝甲部隊的戰鬥力都是強悍的,所以蒙哥馬利決斷之下,命令前線部隊死頂住敵人的進攻,敵人就按突破方向,也不用跟我彙報,保留大量的裝甲部隊和反坦克步兵裝備集結於後方,一旦發現敵人,裝甲部隊立刻進行阻截。就這樣,蒙哥馬利憑藉著巨大的傷亡代價拖緩了德軍裝甲部隊的進攻,德軍裝甲部隊在進攻無果的情況之下,德軍最後一招殺手鐧沒用了,隆美爾只能夠退下來,採取防守的態勢。

    那個時候蒙哥馬利在從容不迫地使用軍隊方面的優勢,隆美爾使用蠶食戰術,不斷消耗,不斷的吞掉隆美爾部隊的戰鬥力,最終在層層緊逼的情況之下,隆美爾被逼無奈,只有撤退,然後就是接下來英國軍隊以及後來登陸的美國軍隊一路凱歌猛進!

    所以說在北非戰場上面,隆美爾不僅輸了戰略,而且在戰術上面他也沒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美國的F-35聯合攻擊戰鬥機計劃(JSF)從一開始就飽受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