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老曹講史
-
2 # 連雲草堂
失街亭,論罪責諸葛亮首當其衝。
先回答題主的問題,一種情況是,諸葛亮肯定能守住。為什麼這樣說,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分析。一是街亭位置顯要,肯定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那種,易守難攻是街亭的特點,要不然憑一萬兵馬能擋住張郃五萬大軍?第二個原因,守街亭的終極任務只是阻緩魏軍,以贏得時間。這麼重要的位置,事發前雙方都不設重兵把守,只能說明街亭不適宜於長期堅守。第三個原因,不能因時制宜、因勢利導是馬謖失敗的根本原因,如果諸葛親赴,戰役方針肯定會作出新的調整,不會是出發前交待馬謖的那一套。
我更想說的是第二種情況,諸葛亮採取的策略如果不變,還是佔據要寨正面據守,諸葛亮也守不住街亭。
因失敗而成名者。在三國史之中,馬謖只是個小人物。說他小,是因為他只是丞相府一參軍,相當於司令部裡眾多的參謀之一而已。加之他于軍無寸功,於政毫無建樹。唯一的建功立業揚名立萬機會,便是去奉命守街亭。他因為失敗,而名垂青史?或者黑史?不然我們一聽講到馬謖,第一個反應就是揮淚斬馬謖的典故,襯托諸葛軍師軍令嚴明。第二個想到的是紙上談兵的故事,這方面被趙括搶了先。
諸葛用人之誤。當時的心境,諸葛肯定是培養扶持馬謖的,才會令他擔重擔守街亭。平時在司令部看他:端茶倒水手腳很勤快,俯首應諾心態很正,建言獻策附合口味。這有了建功立業的機會,難度又不大(如此這般交待一番),派馬謖去很合適。
接著我解釋一下,為什麼諸葛也守不住街亭?因為街亭肯定變了樣子。馬謖一到達現場,發現既不是馬謖想象中的樣子,也不是諸葛亮交待工作中提到的樣子,這可怎麼辦?
為什麼我認為街亭變了樣子?首先我們從要塞說起,諸葛出發前交待佔據街亭要寨,守住便萬無一失。如果此時要寨已毀,你又沒有時間修復,你站在大路安營紮寨,能掋擋住曹軍衝擊嗎?歷史上又有哪個戰例是不佔領高地,而在山下據守的?此要寨無重兵長期把守,它在隴右大道上的作用,只會是驛站作用。加上此要寨是針對魏軍來攻的,早期被毀而無修復是很有可能的。
敗在知小變而不知大變。如果要寨已毀不能守,那就應立即改變據守的策略。馬謖的錯誤就是太聽話,丞相不是叫我守街亭嗎?街亭要寨毀了不可守,我就在街亭兩邊高山據守,敵人過去我從後面進攻,敵人攻山我居高臨下。沒問題啊!說他不知大變,是說他忘了此行終極目標是阻緩曹軍增援。難道說要達到這個目標,只有上山據守一條道嗎?顯然沒有道理。
據險設伏才是正確選擇。如果是諸葛親臨,一定會改變據守的策略,釆取打埋伏的辦法,在地形有利的時候,山上滾木雷石,前有火攻,中間開花,必能取勝。君不見上方谷一把火,若不是天降大雨,司馬懿父子皆已葬身火海。
-
3 # 愛尚文史
馬謖提領先鋒重任駐守街亭,卻臨時改變了諸葛亮的戰略部署。最終被魏將張郃所擊破,一敗塗地。不但揹負了千古罪名,自己也身首異處,被諸葛亮斬首以示三軍。
因此!有不少人為馬謖抱打不平。認為街亭的防守任務本來就很難,馬謖明知正面交鋒難以取勝對手,故居高臨下,置之死地而逼迫張郃決一死戰。
那麼!接下來,我主要討論兩個問題:一、馬謖被斬,是否存在冤叛中國自古以來,都流傳著一個“成王敗寇”的道理。一腳之差,或許就會收穫兩種極端對立的結果。三國中,有很多因為“違背軍令”而一戰成名的將領。甚至因此名垂千古的將領也不少。
比如曹老闆的“黃鬚兒”當年就是因為違了背了曹操的軍令,才得以威震塞外的。曹彰因違背軍令,成了曹老闆口中的驕傲。常在眾將以及對手面前誇讚他的“黃鬚兒”。
太祖在漢中,而劉備棲於山頭,使劉封下挑戰。太祖罵曰:“賣履舍兒,長使假子拒汝公乎!待呼我黃鬚來,令擊之。”乃召彰。
比如東吳第三代大都督呂蒙。同樣也是因為“違背軍令”打了打勝仗,令到孫權刮目相看,更加重用。不久後升任為大都督,為東吳開疆拓土,名垂千古。
呂蒙違背軍令是在“荊南三郡”爭奪戰。由於劉備空話搪塞不歸還荊州諸郡,關羽又趕跑了孫權任命的三郡太守,激怒了吳主孫權。孫權令呂蒙襲擊荊南三郡,呂蒙領兵拿下長沙、桂陽,唯獨零陵太守堅守不降。
孫權聽說劉備已到公安,並督令關羽等數萬兵馬打算搶回二郡,遂下令讓呂蒙撤軍到益陽去幫助魯肅。原文如下:
而備自蜀親至公安,遣羽爭三郡。權時住陸口,使魯肅將萬人屯益陽拒羽,而飛書召蒙,使舍零陵,急還助肅。——參考,《三國志·呂蒙傳》
但是呂蒙堅信自己能夠拿下零陵,所以沒有遵從孫權的命令。果然!他很快就說服了零陵太守郝普,成功的拿下了零陵,使荊南三郡得以連成一片。之後留孫皎駐守零陵,親自領兵支援魯肅。
此戰之後,孫權給他增加了兩個縣的奉邑。
曹彰、呂蒙雖然也違背軍令了,但人家畢竟仗打得漂亮啊。既然是違背軍令打仗,那就必須把仗打好、打贏。否則你憑什麼抱著自信去違背軍令?
“違背軍令”也契合成王敗寇的道理。成功了就叫做“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就可以得到肯定。失敗了你就是擅作主張,藐視軍法,即是千古罪人。有本事就可以逞能,既然沒本事,你憑什麼硬充好漢。
馬謖既違背了軍令,又沒有把仗打好。馬謖之死,肯定不冤枉。
二、諸葛亮親自出馬,在同樣的兵力情況下,能否守住街亭?從大局來看,諸葛亮作為主帥,必須站在指揮的位置上。因為北伐戰場上有五六條戰線,並非街亭一條戰線,他不能只盯著街亭這一個點。他應該是密切關注各條戰線的動向,才可以及時作出戰略調整。
讓諸葛亮駐守街亭,從大局來說,唯一的可能就是加劇北伐失敗的腳步。
而且換其他將領,同樣是失敗大於成功。因為這五六條戰線,有一定的連帶性。必須全線開花,任何一條戰線崩了,曹魏都可以達成援隴的目的。
比如柳城失敗,關中軍就可以透過柳城,支援到隴右戰場;或者南安失敗,那麼涼州就會舉一州之眾,快速支援到隴西;再如箕谷失敗,那麼,曹真的關中主力就會大軍壓境;或如隴西長時間攻堅不下,正如遊楚所說,蜀軍必自疲弊。
所以!從全域性看,需要萬無一失,才能達成街亭勝利的結果,難度係數非常的大。
如果拋開全域性,只看區域性,假使其他戰線都萬無一失,街亭有守住的可能嗎?怎樣才算守住街亭?
阻礙張郃一個月時間,使大部隊成功拔下隴西。一個月時間?能守住嗎?答案是可以的。
馬謖的街亭之敗,基本可以鎖定在三天之內,因為部隊在沒有水源的情況下,不可能撐過三天。而張郃支援到隴地的時間,卻是包圍隴西十餘天之後。《三國志·遊楚傳》原文如下:
後十餘日,諸軍上隴,諸葛亮破走。
這裡就已經耗費十餘日了。也就是說,只要在馬謖兵敗的基礎上,再多守十餘日,這一個月的期限,就圓滿完成了。
雖然街亭守軍不足,但十餘日的緩戰,難度係數應該不是很大。
回覆列表
馬謖失街亭是因為沒有聽諸葛亮的指示
若街亭守將不是馬謖,北伐雖然不一定成功,但至少街亭不應該丟的這麼輕易。《資治通鑑》對馬謖駐守街亭是這樣描述的:
謖違亮節度,舉措煩擾,舍水上山,不下據城。“謖違亮節度”,說明馬謖去街亭前,諸葛亮曾對如何據守街亭向馬謖做過詳細的指示。但是馬謖違背了諸葛亮的指示。
街亭之失不在於兵少,而在於地形選擇失誤,是一個低階錯誤馬謖只知道駐紮在高處,易守難攻,但他忽視了一個重要的問題——水源。結果在被張郃斷水之後,軍心散亂,士氣低迷,被張郃殺的大敗。
這充分說明了馬謖嚴重缺乏實戰經驗,如果換一名有戰爭經驗的將領,絕對不會犯這種低階錯誤。劉備死前曾對諸葛亮說:
“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但諸葛亮並沒有聽進去。
馬謖不是合格的將領,但是一名優秀的軍事參謀諸葛亮沒有聽劉備的話並不是完全沒有道理,馬謖是一個很有見解的參謀人員,他常常從戰略的高度來審視戰爭,並給諸葛亮提供很好的建議。
巂太守馬謖才器過人,好論軍計,諸葛亮深加器異……每引見談論,自晝達夜。《資治通鑑》沒有高超的見解,怎麼可能與諸葛亮“白晝達夜”的交談。
諸葛亮七擒孟獲的故事人盡皆知,其實這是馬謖給諸葛亮提的建議。諸葛亮起兵平定南中之時,諸葛亮問馬謖:“我們一起謀劃這件事多年了,今天你還有沒有什麼建議?”馬謖說:“南中路途遙遠,地形險要,那裡的人並不樂意歸順我們。即便今天我們打敗了他們,等我們一走,他們還會造反。”並且提出了一個很有戰略眼光的建議:
夫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願公服其心而已。諸葛亮欣然採納了馬謖的建議,才有了後來的七擒孟獲。
街亭之失在於諸葛亮用人失當“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為主帥者應該瞭解下屬的能力,把下屬安排到最合適的工作崗位。這樣才能充分發揮人才的重要作用。
馬謖具備戰略眼光,並不代表他就是一個能帶兵打仗的優秀將領。如一名優秀的建築設計師未必是一名好的建築工程師。所謂術業有專攻。諸葛亮應該清楚馬謖是沒有帶兵打仗的經驗的,即便出於鍛鍊人才的目的,也應該先安排馬謖參加一些次要的戰鬥。對於街亭這樣的戰略要地,安排魏延、吳懿等有豐富經驗的將領應該更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