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 名: 日本赤松 英 文 名: Japanese Red Pine 科 名: 松科 屬 名: 松屬 適應地區: 華東及北部沿海地區、北亞熱帶落葉、長綠闊葉混交林區東部 北部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區(主要城市:瀋陽、葫蘆島、大連、丹東、鞍山、遼陽、錦州、營口、盤錦、北京、天津、太原、臨汾、長治、石家莊、秦皇島、保定、唐山、邯鄲、邢臺、承德、濟南、德州、延安、寶雞、天水) 南部暖帶落葉闊葉林區(主要城市:青島、煙臺、日照、威海、濟寧、泰安、淄博、濰坊、棗莊、臨沂、萊蕪、東營、新泰、滕州、鄭州、洛陽、開封、新鄉、焦作、安陽、西安、咸陽、徐州、連雲港、鹽城、淮北、蚌埠、韓城、銅川、鴨綠江流域雲峰水庫有少量分佈) 生態分類: 木本植物 > 常綠喬木類 觀賞分類: 林木類 高度範圍: 20-40 (M) 特性:邊材淺白色,心材淺紅至棕色,材質輕軟。木材力學性質與歐洲赤松相似,紋理直,結構細,氣幹密度約0.400g/立方厘米,不耐腐朽,用於建築、細木工牆裙。木材多節,故難以加工成無節的成材。 形態特徵: 幹皮紅褐色,裂成鱗狀薄片剝落。小枝橙黃色或淡黃色。略被白粉,無毛,針葉2針一束,細軟較短,暗綠色。 生長習性: 強陽性,耐寒,要求海岸氣候,深根性,抗風力強 景觀用途: 庭蔭樹、風景林、園景樹、行道樹 樟子松( Pinus sylvestnis var. mongolica Litv. )又名海拉爾松(日)、蒙古赤松(日)、西伯利亞松、黑河赤松,為松科大喬木,樟子松是中國三北地區主要優良造林樹種之一。樹幹通直,生長迅速,適應性強。嗜Sunny,喜酸性土壤。大興安嶺林區和呼倫貝爾草原固定沙丘上有樟子松天然林。解放後,人工林有很大發展。東北和西北等地區引進栽培的樟子松,長勢良好,而在遼寧省章古臺沙地引進栽培的樟子松,已經是綠樹成蔭,防風固沙效果顯著。 一、形態特徵 常綠喬木,樹高 15 — 20 米 ,最高 30 米 。最大胸徑 1 米 左右。樹冠卵形至廣卵形,老樹皮較厚有縱裂,黑褐色,常鱗片狀開裂:樹幹上部樹皮很薄,褐黃色或淡黃色,薄皮脫落。輪枝明顯,每輪 5 — 12 個,多為 7 - 9 個, 20 年生前大枝斜上或平展,一年生枝條淡黃色, 2 — 3 年後變為灰褐色,大枝基部與樹幹上部的皮色相同。芽圓柱狀橢圓形或長圓卵狀不等,尖端鈍或尖,黃褐色或棕黃色,表面有樹脂。葉兩針一束。稀有三針,粗硬,稍扁扭曲,長 5 — 8 釐米 ,樹脂道 7 — 11 條,維管間距較大。冬季葉變為黃綠色,花期 5 月中旬至 6 月中旬,屬於風媒花,雌花生於新枝尖端,雄花生於新枝下部。 1 年生小球果下垂,綠色,翌年 9 月— 10 月成熟,球果長卵形,黃綠色或灰黃色;第三年春球果開裂,鱗臍小,疣狀凸起,有短刺,易脫落,每鱗片上生兩枚種子,種翅為種子的 3 — 5 倍長,種子大小不等,扁卵形,黑褐色,灰黑色,黑色不等,先端尖。千粒重隨產地植株變化大,紅花爾基產 7.9 克 ,大興安嶺 5.4 克 ,章古臺地區 10 -12 克 。 二、分佈 它主要分佈在中國的大興安嶺北部(北緯50°以北),西起莫爾道戈、金河、根河,東到新林、呼瑪線以北有連續成片分佈,以南伊圖里河、免渡河、阿爾山等地有呈帶狀或塊狀分佈的純林,有與興安落葉構成以樟子松為主的混交林。多生長在海拔高 300 - 900 米 的向陽陡坡或陽坡。在呼倫貝爾盟草原起伏的沙丘還生長著良好的天然樟子松林。由海拉爾往南從錫尼河開始,沿伊敏河經紅花爾基,罕達蓋至中蒙邊界的哈拉河附近,有一條斷斷續續的樟子松林帶,在海拉爾市的西山沙丘上殘留有小片松林。天然林通常在沙土和山地石礫土上形成純林。此外河北,陝西榆林,內蒙古,新疆等地引種栽培,生長尚稱良好。 三、生物學特性 樟子松耐寒性強,能忍受 -40 — -50 ℃ 低溫,旱生,不苛求土壤水分。樹冠稀疏,針葉稀少,短小,針葉表皮層角質化,有較厚的肉質部分,氣孔著生在葉褶皺的凹陷處,乾的表皮及下表皮都很厚,可減少地上部分的蒸騰。同時在乾燥的沙丘上,主根一般深 1 — 2 米 ,最深達 4 米 以下,側根多分佈到距地表 10 — 50 釐米 沙層內,根系向四周伸展,能充分吸收土壤中的水分。 1967 年是遼寧省章古臺地區比較乾旱的年份,六月份固定沙地 0 — 125 釐米 沙層含水量為 2 — 3% , 12 年生落葉松因乾旱大部分死亡,楊樹等闊葉樹種的葉子黃枯或部分脫落,而樟子松仍然正常生長。 樟子松是陽性樹種,樹冠稀疏,針葉多集中在樹的表面,在林內缺少側方光照時樹幹天然整枝快,孤立或側方光照充足時,側枝及針葉繁茂,幼樹在樹冠下生長不良。樟子松適應性強。在養分貧瘠的風沙土上及土層很薄的山地石礫土上均能生長良好。在章古臺沙地上曾先後栽植針闊葉樹種 30 餘種,唯樟子松能適應沙地不同部位環境條件,即使在條件最差的丘頂也能生長。此外,在榆林,伊克昭盟等地區沙地上也生長良好。過度水溼或積水地方,對其生長不利,喜酸性或微酸性土壤。在黑龍江林科院肇東實驗林場薄層碳酸鹽草甸黑鈣土上 pH7.6 — 7.8 總含鹽量 0.08% ,生長髮育良好, pH 值超過 8 ,含碳酸氫納超過 0.1 即有不良影響。 樟子松抗逆性強。據調查 10 年生油松曾受到松針鏽病的危害,而相鄰的樟子松受害較輕;對松梢螟危害與油松相比亦有較強的抵抗力;遼寧南部地區,赤松、油松均遭松幹蚧危害,唯獨樟子松未發現受害。 樟子松壽命長,一般年齡達 150 — 200 年,有的多達 250 年,在章古臺的條件下, 5 齡以前的生長緩慢, 6 — 7 年以後即可進入高生長旺盛期(每年高生長量 30 — 40 釐米),如人工固沙區 21 年生樟子松平均高達 8.6 米 ,胸徑 14.8 釐米,最高 10.4 米 ,胸徑 25 釐米。 四、樟子松人工林幼林生長狀況 在科爾沁沙地章古臺附近引種栽培已 20 多年。一般成活率達 75 — 85% ,最高達 90% 以上。樟子松幼樹針葉翠綠,枝幹茁壯,頂芽飽滿,長勢旺盛,並已開花結果,生長狀況良好比栽植在沙地上的油松在抗旱耐寒方面顯的更為穩定。 (一) 物候期 章古臺地區,樟子松於 3 月下旬當氣溫平均上升到 0.2 ℃ 時,樹液開始流動, 4 月中下旬平均氣溫 8.3 — 10.6 ℃ ,葉芽膨脹(即頂芽向上生長), 5 月上旬平均氣溫 13.1 ℃ 時葉芽展開,葉尖露出。到五月中下旬平均氣溫升至 16.5 — 18.6 ℃ ,針葉從葉鞘中長出,從樹葉流動至針葉吐綠需時 40 — 50 天。 13 — 15 年生時開花結實。 4 月末到 5 月上旬雄花開放, 5 月上下旬雌花相繼開放,雄花比雌花的花期早 7 — 10 天,開花期可持續 15 — 20 天,球果二年成熟,在固定沙地上 1 株 15 年生幼樹最高可產鮮球果 7 公斤 。 (二) 生長量 樟子松幼樹從葉芽膨脹時開始高生長, 5 月中旬大部形成頂芽,到 5 月末頂芽已基本形成,直至 6 月中旬高生長基本停止。 1 年中高生長量旺期是 5 月,佔全年總生長量 75 — 85% ,尤以 5 月中、下旬生長最快。以後雖有少許的高生長,是由於頂芽逐漸形成的結果。 粗生長和高生長几乎同時開始,但比高生長結束晚,一直延續到 9 月末,其中以 5 — 8 月生長較快。 樟子松栽後最初幾年的高生長比較緩慢,特別是在栽後的第一年裡,由於起苗時根系受到損傷,短時間內根系不能從土壤中充分吸收養分,比正常生長晚 20 — 30 天。第二年高生長量平均 10.6 釐米 ,第五年,年平均生長量 38.8 釐米 ,可見此時的高生長量已大大加快。栽 後 16 年,年平均生長量 55 釐米 。樟子松 17 年生時平均樹高 6.6 米 ,最高達 7 米 在低平固定沙地上,連續測定一株 18 齡樟子松幼樹,長勢比較好,樹高 8.74 米 ,胸徑 13.6 米 , 其胸徑年平均生長量為 1.03 米 , 最粗達 1.48 米 , 說明樟子松的直徑生長也是很迅速的。 此外沙地樟子松人工林比天然林生長的快。人工林 7 年時,樹高達 1.6 米 ,天然林(海拉爾沙質草原) 15 年生時才能達到這樣高度。天然樟子松林生長之所以慢,是由於處於無人管理的自然狀態,而人工樟子松林由於經營管理改變了生境條件,因此,其生長較天然林要快。但同是人工林,由於所處的立地條件不同其生長也出現很大差異 樟子松不大耐庇廕,在受壓Sunny不足的情況下,表面為芽小、枝幹纖細、生長不良。在立地條件相同的沙地上同時栽植的樟子松、油松可看出:樟子松在樹高、直徑和材積生長等方面都比油松好,如果和栽植在較起伏的固定沙地上小葉楊和小青楊比較,樟子松生長的優勢就更加明顯了。以樟子松年平均高生長量為 100 ,則小葉楊為 63% ,小青楊為 67% ,直徑生長相應的,小葉楊為 56% ,小青楊為 52% 。 此外,引種到榆林、紅石峽流沙人工固沙區 1964 年春引種樟子松 , 15 年生樹高 4 -5 米 ,直徑 7-8 釐米。樟子松在乾燥瘠薄的沙層中,可形成強大的根群,在固定沙地上生長的 9 年生樟子松水平根,集中分佈在 20 -160 釐米 深沙層中,強大的骨幹根 12 條,主要分佈在 10 -50 釐米 的沙層中,水平根向外擴充套件到 6 米 左右。根幅可達 12 米 長,並在水平根上生有許多下扎的垂直根,最深達 4.7 米
別 名: 日本赤松 英 文 名: Japanese Red Pine 科 名: 松科 屬 名: 松屬 適應地區: 華東及北部沿海地區、北亞熱帶落葉、長綠闊葉混交林區東部 北部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區(主要城市:瀋陽、葫蘆島、大連、丹東、鞍山、遼陽、錦州、營口、盤錦、北京、天津、太原、臨汾、長治、石家莊、秦皇島、保定、唐山、邯鄲、邢臺、承德、濟南、德州、延安、寶雞、天水) 南部暖帶落葉闊葉林區(主要城市:青島、煙臺、日照、威海、濟寧、泰安、淄博、濰坊、棗莊、臨沂、萊蕪、東營、新泰、滕州、鄭州、洛陽、開封、新鄉、焦作、安陽、西安、咸陽、徐州、連雲港、鹽城、淮北、蚌埠、韓城、銅川、鴨綠江流域雲峰水庫有少量分佈) 生態分類: 木本植物 > 常綠喬木類 觀賞分類: 林木類 高度範圍: 20-40 (M) 特性:邊材淺白色,心材淺紅至棕色,材質輕軟。木材力學性質與歐洲赤松相似,紋理直,結構細,氣幹密度約0.400g/立方厘米,不耐腐朽,用於建築、細木工牆裙。木材多節,故難以加工成無節的成材。 形態特徵: 幹皮紅褐色,裂成鱗狀薄片剝落。小枝橙黃色或淡黃色。略被白粉,無毛,針葉2針一束,細軟較短,暗綠色。 生長習性: 強陽性,耐寒,要求海岸氣候,深根性,抗風力強 景觀用途: 庭蔭樹、風景林、園景樹、行道樹 樟子松( Pinus sylvestnis var. mongolica Litv. )又名海拉爾松(日)、蒙古赤松(日)、西伯利亞松、黑河赤松,為松科大喬木,樟子松是中國三北地區主要優良造林樹種之一。樹幹通直,生長迅速,適應性強。嗜Sunny,喜酸性土壤。大興安嶺林區和呼倫貝爾草原固定沙丘上有樟子松天然林。解放後,人工林有很大發展。東北和西北等地區引進栽培的樟子松,長勢良好,而在遼寧省章古臺沙地引進栽培的樟子松,已經是綠樹成蔭,防風固沙效果顯著。 一、形態特徵 常綠喬木,樹高 15 — 20 米 ,最高 30 米 。最大胸徑 1 米 左右。樹冠卵形至廣卵形,老樹皮較厚有縱裂,黑褐色,常鱗片狀開裂:樹幹上部樹皮很薄,褐黃色或淡黃色,薄皮脫落。輪枝明顯,每輪 5 — 12 個,多為 7 - 9 個, 20 年生前大枝斜上或平展,一年生枝條淡黃色, 2 — 3 年後變為灰褐色,大枝基部與樹幹上部的皮色相同。芽圓柱狀橢圓形或長圓卵狀不等,尖端鈍或尖,黃褐色或棕黃色,表面有樹脂。葉兩針一束。稀有三針,粗硬,稍扁扭曲,長 5 — 8 釐米 ,樹脂道 7 — 11 條,維管間距較大。冬季葉變為黃綠色,花期 5 月中旬至 6 月中旬,屬於風媒花,雌花生於新枝尖端,雄花生於新枝下部。 1 年生小球果下垂,綠色,翌年 9 月— 10 月成熟,球果長卵形,黃綠色或灰黃色;第三年春球果開裂,鱗臍小,疣狀凸起,有短刺,易脫落,每鱗片上生兩枚種子,種翅為種子的 3 — 5 倍長,種子大小不等,扁卵形,黑褐色,灰黑色,黑色不等,先端尖。千粒重隨產地植株變化大,紅花爾基產 7.9 克 ,大興安嶺 5.4 克 ,章古臺地區 10 -12 克 。 二、分佈 它主要分佈在中國的大興安嶺北部(北緯50°以北),西起莫爾道戈、金河、根河,東到新林、呼瑪線以北有連續成片分佈,以南伊圖里河、免渡河、阿爾山等地有呈帶狀或塊狀分佈的純林,有與興安落葉構成以樟子松為主的混交林。多生長在海拔高 300 - 900 米 的向陽陡坡或陽坡。在呼倫貝爾盟草原起伏的沙丘還生長著良好的天然樟子松林。由海拉爾往南從錫尼河開始,沿伊敏河經紅花爾基,罕達蓋至中蒙邊界的哈拉河附近,有一條斷斷續續的樟子松林帶,在海拉爾市的西山沙丘上殘留有小片松林。天然林通常在沙土和山地石礫土上形成純林。此外河北,陝西榆林,內蒙古,新疆等地引種栽培,生長尚稱良好。 三、生物學特性 樟子松耐寒性強,能忍受 -40 — -50 ℃ 低溫,旱生,不苛求土壤水分。樹冠稀疏,針葉稀少,短小,針葉表皮層角質化,有較厚的肉質部分,氣孔著生在葉褶皺的凹陷處,乾的表皮及下表皮都很厚,可減少地上部分的蒸騰。同時在乾燥的沙丘上,主根一般深 1 — 2 米 ,最深達 4 米 以下,側根多分佈到距地表 10 — 50 釐米 沙層內,根系向四周伸展,能充分吸收土壤中的水分。 1967 年是遼寧省章古臺地區比較乾旱的年份,六月份固定沙地 0 — 125 釐米 沙層含水量為 2 — 3% , 12 年生落葉松因乾旱大部分死亡,楊樹等闊葉樹種的葉子黃枯或部分脫落,而樟子松仍然正常生長。 樟子松是陽性樹種,樹冠稀疏,針葉多集中在樹的表面,在林內缺少側方光照時樹幹天然整枝快,孤立或側方光照充足時,側枝及針葉繁茂,幼樹在樹冠下生長不良。樟子松適應性強。在養分貧瘠的風沙土上及土層很薄的山地石礫土上均能生長良好。在章古臺沙地上曾先後栽植針闊葉樹種 30 餘種,唯樟子松能適應沙地不同部位環境條件,即使在條件最差的丘頂也能生長。此外,在榆林,伊克昭盟等地區沙地上也生長良好。過度水溼或積水地方,對其生長不利,喜酸性或微酸性土壤。在黑龍江林科院肇東實驗林場薄層碳酸鹽草甸黑鈣土上 pH7.6 — 7.8 總含鹽量 0.08% ,生長髮育良好, pH 值超過 8 ,含碳酸氫納超過 0.1 即有不良影響。 樟子松抗逆性強。據調查 10 年生油松曾受到松針鏽病的危害,而相鄰的樟子松受害較輕;對松梢螟危害與油松相比亦有較強的抵抗力;遼寧南部地區,赤松、油松均遭松幹蚧危害,唯獨樟子松未發現受害。 樟子松壽命長,一般年齡達 150 — 200 年,有的多達 250 年,在章古臺的條件下, 5 齡以前的生長緩慢, 6 — 7 年以後即可進入高生長旺盛期(每年高生長量 30 — 40 釐米),如人工固沙區 21 年生樟子松平均高達 8.6 米 ,胸徑 14.8 釐米,最高 10.4 米 ,胸徑 25 釐米。 四、樟子松人工林幼林生長狀況 在科爾沁沙地章古臺附近引種栽培已 20 多年。一般成活率達 75 — 85% ,最高達 90% 以上。樟子松幼樹針葉翠綠,枝幹茁壯,頂芽飽滿,長勢旺盛,並已開花結果,生長狀況良好比栽植在沙地上的油松在抗旱耐寒方面顯的更為穩定。 (一) 物候期 章古臺地區,樟子松於 3 月下旬當氣溫平均上升到 0.2 ℃ 時,樹液開始流動, 4 月中下旬平均氣溫 8.3 — 10.6 ℃ ,葉芽膨脹(即頂芽向上生長), 5 月上旬平均氣溫 13.1 ℃ 時葉芽展開,葉尖露出。到五月中下旬平均氣溫升至 16.5 — 18.6 ℃ ,針葉從葉鞘中長出,從樹葉流動至針葉吐綠需時 40 — 50 天。 13 — 15 年生時開花結實。 4 月末到 5 月上旬雄花開放, 5 月上下旬雌花相繼開放,雄花比雌花的花期早 7 — 10 天,開花期可持續 15 — 20 天,球果二年成熟,在固定沙地上 1 株 15 年生幼樹最高可產鮮球果 7 公斤 。 (二) 生長量 樟子松幼樹從葉芽膨脹時開始高生長, 5 月中旬大部形成頂芽,到 5 月末頂芽已基本形成,直至 6 月中旬高生長基本停止。 1 年中高生長量旺期是 5 月,佔全年總生長量 75 — 85% ,尤以 5 月中、下旬生長最快。以後雖有少許的高生長,是由於頂芽逐漸形成的結果。 粗生長和高生長几乎同時開始,但比高生長結束晚,一直延續到 9 月末,其中以 5 — 8 月生長較快。 樟子松栽後最初幾年的高生長比較緩慢,特別是在栽後的第一年裡,由於起苗時根系受到損傷,短時間內根系不能從土壤中充分吸收養分,比正常生長晚 20 — 30 天。第二年高生長量平均 10.6 釐米 ,第五年,年平均生長量 38.8 釐米 ,可見此時的高生長量已大大加快。栽 後 16 年,年平均生長量 55 釐米 。樟子松 17 年生時平均樹高 6.6 米 ,最高達 7 米 在低平固定沙地上,連續測定一株 18 齡樟子松幼樹,長勢比較好,樹高 8.74 米 ,胸徑 13.6 米 , 其胸徑年平均生長量為 1.03 米 , 最粗達 1.48 米 , 說明樟子松的直徑生長也是很迅速的。 此外沙地樟子松人工林比天然林生長的快。人工林 7 年時,樹高達 1.6 米 ,天然林(海拉爾沙質草原) 15 年生時才能達到這樣高度。天然樟子松林生長之所以慢,是由於處於無人管理的自然狀態,而人工樟子松林由於經營管理改變了生境條件,因此,其生長較天然林要快。但同是人工林,由於所處的立地條件不同其生長也出現很大差異 樟子松不大耐庇廕,在受壓Sunny不足的情況下,表面為芽小、枝幹纖細、生長不良。在立地條件相同的沙地上同時栽植的樟子松、油松可看出:樟子松在樹高、直徑和材積生長等方面都比油松好,如果和栽植在較起伏的固定沙地上小葉楊和小青楊比較,樟子松生長的優勢就更加明顯了。以樟子松年平均高生長量為 100 ,則小葉楊為 63% ,小青楊為 67% ,直徑生長相應的,小葉楊為 56% ,小青楊為 52% 。 此外,引種到榆林、紅石峽流沙人工固沙區 1964 年春引種樟子松 , 15 年生樹高 4 -5 米 ,直徑 7-8 釐米。樟子松在乾燥瘠薄的沙層中,可形成強大的根群,在固定沙地上生長的 9 年生樟子松水平根,集中分佈在 20 -160 釐米 深沙層中,強大的骨幹根 12 條,主要分佈在 10 -50 釐米 的沙層中,水平根向外擴充套件到 6 米 左右。根幅可達 12 米 長,並在水平根上生有許多下扎的垂直根,最深達 4.7 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