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水煮周易

    其一,講孝是仁的根本。

    《論語·學而》稱:孝悌也者,其仁之根本歟!

    孝敬父母,尊敬師長,就是仁的根本啊。

    而且還說:年輕人應該孝敬父母,尊敬師長,認真誠信,有寬廣的愛心,而和仁義之士相親近。有了這些實踐,才可以從事理論研究。

    其二,在孝行上,如:

    孔子講: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父母活著時子女要按禮待奉。

    孔子講,孝敬父母,一定不能拿臉色給父母看。物質供養充足,還要和言悅色,讓父母愉快。

    今天來看,父母生前好好贍養,並給以精神慰藉,尤其應該好好提倡。

    孔子認為,父死三年而不改變他定的規矩習慣,就是孝。

    孔子的孝道思想,今天也要辯證地看待。

  • 2 # 明德儒商書院

    孔子講孝?從孔子的兩段話來分析關於“孝”。也是孔子對孝的釋義,孝道第一個要敬,這是屬於內心的;第二個則是外形的色難,態度。

    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意思是說,現在的人以為養了父母就算孝,光是養而沒有愛心,那也不算真的孝,孝不是形式。

    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何為色難,就是態度問題,上面講不敬何以為孝,就是態度很難。有事的時候,幫忙做一下;有好吃的就拿給父母吃,這不一定就是孝。因為態度很重要,就像我們給父母幫忙做事,卻擺著一副不好的臉色,往往給對方很難受的感覺,這個就是態度問題。

    理解了以上兩種情況,也就基本上理解了孔子的“孝”。

  • 3 # 愛心無限666

    一個不忠不孝,不仁不義的野合所生,有什麼顏面談孝!不忠於自己的國家,不孝敬自己的母親,趨炎附勢,一大堆臭理論愚弄老百姓,有什麼仁義可講?美其名曰周遊列國,實際上是到處裝逼,結果是四處碰壁,最後灰溜溜的又回來繼續裝逼!中國歷史上最大的賣國賊,連判十二國!

  • 4 # 8O侯

    孔子《論語》講: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開頭以孝為首,弟子規講:首孝悌,次謹信;也是以孝為首。

    中國的傳統文化,三綱五常,倫理道德等等,都是以愛為核心,這個愛就是,愛國、愛家、愛社會、愛自然萬物,宇宙間的萬物都是有生命的價值。這些都值得我們愛,萬物有規,人有尊別,同等相愛,尊者敬畏,唯有父母是給予我們生命的人,更值得我們愛,對父母的愛就是尊敬與順從,這才是孝,孔子把孝放在首位,也是告訴我們,陪伴你一生的,離你最近的,對你最寬容的,最無私的,那就是父母的愛,所以天下最好的老師就是父母,父母是父母也是老師,你要把這些統統做出來報答父母,同時要把父母當師者一樣尊敬,能做到者,才能叫孝,家才是家,有了和睦的家,千千萬萬的家就是和諧的國。看低最簡單的道理,能做好就不簡單,正所謂小道理,大智慧!

  • 5 # 李伯禺

    孔子是怎樣講“孝”的?

    孝敬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根本與命脈,幾千年來在這方面積澱了深厚的孝道文明精華。相關的論述和專著,真是浩如煙海。在這裡僅就孔子的論孝選幾條談談自己的體會。

    重孝道,是儒學的一亇重要內容。孔子在這方面的一些言論思想是有一定的積極社會意義的,自然,他終就是兩千多年前的人,受時代的限制,有不少封建舊禮教內容也是不可避免的。我們僅從積極方面去探討他的有關內容。

    孔子對他的學生樊遲談到孝順父母時說: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也就是說父母活著的時候,應按一定的禮節侍奉他們;他們去世了,應按一定的禮儀要求安葬他們,祭奠他們。在古代孝也是一種禮節,可以說孝是一個人一生中最基礎的禮節,所以《左傳》裡有“孝者禮之始也”。作人要講各種禮,但古人強調千禮萬禮,最先的禮是對父母的禮。在孔子看來孝道是人倫的根本。孔子主張孝道應該從家庭做起,他要求年輕人“入則孝”所謂”入”就是指家庭內部,“孝”就是按子女對父母的態度和行為。家庭和睦當然有方方面面,但孝的存在和發揮是根本性的。“百孝善為先”一切善行都是從孝開始做起,因為這是最深刻的親情。

    孔子在論孝方面有一段很深刻的論述: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這段話的意思就是,孔子的學生子游問孔子何謂孝道,孔子回答!現在的所謂孝,就是能養活父母便行了,這和飼養狗馬有什麼區別?關鍵是要對父母有一片敬愛之心才行。這段話很有現實意義,很多人和父母居住並不遠,一月僅來送幾百元瞻養費,就覺得心安理德,他盡到了孝道!忘記了父母是希望經常看到兒女,共天倫之樂。有一位老者住在西安南郊,兒子住在北郊,坐半小時地鐵就可到父母家了,但他也只是一月來一次。他的母親痛苦地對別人說,我和他的狗都不如,他養的狗他每天早晚還要領出去遛一遛,風雨無阻呢!所以孔子強調對父母不僅是養更重要的是精神關懷。

    孔子還說:子欲養而親不待。

    認何事都可託一託,孝敬父母卻不能託,歲月匆匆,等將你要辦的事辦完了,再來孝順父母可能他就不在人世了!有兒子在國外工作,父母老老打電話希望他能回來看看,兒子總以忙推脫,說這件事辦完了回來,後又推另一件事辦完了就回來!一託就是兩三年,後來待他從國外趕回來,父母前後一月都西去了!

    孔子在《論語》中講到孝道的地方十多處,意義都很深刻,值得認真研讀。

  • 6 # 好玩的國學

    孝是中國文化的核心精神,看孔子如何論述孝!

    孝是中國文化中的核心部分,可以說,一部中國文化史,就是一部孝道的思想史。究其原因,那就是中國的宗法制社會結構。宗法制的社會結構,是建立在血緣關係的基礎上的。國家的國君分封疆土,總是先分封給自己的兒子或兄弟,而能夠繼承大位的人,總是自己的嫡長子,而分封到各諸侯國的人,又將疆土分封給自己的兒子。在一個家庭也有類似的情況。

    總之,中國的宗法制社會結構之所以完整穩固甚至是頑固,主要是建立在血緣關係上的。孔子說的仁愛,要我們愛天下的人,事實上,這種愛是有親疏遠近的關係的,這個關係就是血緣。我們要先愛自己的父母,那是給了我們生命的人,然後再愛我們的兄弟姐妹,那是因為我們的血管裡流淌著相同的血液。然後再將這種愛推廣到其他人身上,我們的親戚朋友同事領導等。而孝就是建立在血緣關係基礎上最真實的情感。

    而我們中國傳統社會的價值觀,也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的。從家庭的孝道對國家的孝,孝變成了忠。古人認為忠臣必出於孝子之門,認為,只要具有孝道的精神,就必然會忠於國家和社會,從而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孔子的孝的思想,最主要是敬。要求我們拿出心底那些最為柔軟的部分,獻給我們的父母,用最虔誠的敬意,孝順我們的父母。

    1、最好的孝就是做最好的自己,別讓父母擔心你!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孟武伯詢問孔子怎樣算孝道。孔子說:“兒子最大的孝心就是在各個方面都讓父母完全放心,只是擔心憂慮他的身體。”

    孔子告訴我們,只有讓父母放心,才是最大的孝順。一個人行為端正,品德好,不走任何歪門邪道,能夠讓他的爸爸媽媽完全放心,這就是孝。至於身體上生病,父母擔憂,則是屬於自然要發生的問題,父母只是心疼,而不是兒女在道德上有問題,而讓父母蒙羞或擔驚受怕!

    2、孝順就是用100分的虔誠敬愛父母!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子游問老師什麼叫孝。孔子說:“如今所謂的孝道,是說能夠養活父母就行。至於狗和馬,也都能夠飼養;如果沒有尊敬順從的的心理,那麼這兩者之間將用什麼來區別呢?

    孔子的眼光很睿智,語言也很嚴厲。他告訴我們,對父母,應該是虔誠的敬愛,而不僅僅是讓父母吃飽穿暖,沒有敬,那麼和我們養寵物又有什麼區別?所以,物質層面的奉養很重要,但是撫慰父母寂寞的靈魂更重要!

    3、給媽媽一個微笑,媽媽會給你一個擁抱!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子夏問老師什麼是孝道。孔子說:“兒子在父母面前總保持愉快的表情和容顏,這是很難的。有事情,年輕人出力效勞,有酒食飯菜,讓年長的人吃,難道這樣就可以認為是孝嗎?”

    孔子強調孝的真正表現是發自內心的對於父母的敬愛,心理情感的表現則是外在的表情容顏,內外一致才是真正的孝心。我們往往將最美的微笑給了朋友、戀人甚至是陌生人,但是有誰能做到,在家裡你對你的父母和顏悅色呢?

    4、牢記父母的生日!

    孔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爸爸媽媽的生日,做子女的不可以不牢記在心。一則為他們的長壽感到高興,二來也為他們年事已高感到憂心忡忡。人生就是一趟永不回來的單程列車,我們都在加速向遠方狂奔。父母逐漸衰老,盡孝時日無多,是以父母之年不可不知。知而喜者,親得長壽,子能承歡。知而懼者,父母之年愈高,在世之日愈少,深懼子欲養而親不在,事之愈當謹也。

    5.孝順也不能是愚孝。父母有錯應該指出,但是要注意方式方法。老有人認為孔子的儒家思想欺騙人民,比如有人就認為,孔子的孝順的思想最終發展成了愚孝。比如說認為天下沒有不是的父母,認為父母全是正確的。這一點,孔子不背這個鍋。事實上,孔子對孝順的精神,充滿了實用理性的精神,要是父母做的不對,做孩子的一定要指出來,但是要注意方式方法。“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就體現了這種精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馬拉松戰役是抗登陸作戰嗎?對後世有怎樣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