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君山話史
-
2 # 歷史百家爭鳴
蔣琬,與諸葛亮、董允、費禕合稱“蜀漢四相”,諸葛亮非常看重蔣琬,經常對蔣琬說:“你可以與我同謀王業。”諸葛亮還密表劉禪:“臣要是遭遇不幸,請求把後事託付個蔣琬。”那麼,被諸葛亮選為接班人的蔣琬是如何撐起蜀國的殘局?
蔣琬執政後,先是穩定了朝中因諸葛亮去世引來的動盪,後總攬了蜀漢的軍政大權。他掌握蜀漢的軍政後,面對的外部威脅十分大,因為魏國從諸葛亮死後,就對蜀國虎視眈眈,常常在蜀國邊境挑釁,為了遏制住魏國的囂張氣焰,蔣琬選擇親自坐鎮漢中,魏軍這才不敢來犯。蔣琬還改變了諸葛亮生前的北伐政策,因為在蔣琬看來,諸葛亮生前多次出兵北伐,可結果並沒有太好,就是因為秦嶺道路險峻,交通來往不便,不如利用水路順流而下,以攻取魏國的上庸、魏興兩城,所以蔣琬就注重水軍的建設。可朝廷大臣並不認同蔣琬的策略,因為這樣水路出兵容易,但萬一失敗則撤退不容易,不是上策,在大臣的反對下,蔣琬的策略宣告失敗,但他隨後提出了涼州之策,只不過還沒有實施,蔣琬就病重離世。
蔣琬對蜀漢的貢獻就是穩定政局,並制定了軍事計劃,聯手東吳構成東西犄角之勢,但他著重的都是國家大的方面,對於小事情並沒有過於操心,總體上還是遵循諸葛亮定下的方針,沒有進行大的變動,也沒有改變蜀國的殘局。
-
3 # 蒼茫大地顧煒斌
一、孔明為什麼欣賞並在死前向劉禪舉薦蔣琬。
可以這麼說,沒有孔明的庇佑和賞識就沒有蔣琬。
蔣琬字公琰,零陵郡湘鄉縣人,二十歲時與表弟劉敏就很有名氣,以州書佐身份隨先主入蜀,任廣都縣長。劉備一次路過廣都,發現蔣琬政事沒有及時處理,人又爛醉,劉老大要治他罪。軍師將軍孔明為他求情:蔣琬,國之棟樑,才能不限於治理個小縣,他治政以人為本,不拘泥小節,望主公再三考察他。劉備和孔明關係如魚和水一般,見孔明求情,僅免掉他的職務。不久,又復任什邡縣令,劉邦做漢中王,蔣琬成了尚書郎。建興元年,孔明成立丞相府署,蔣琬為東曹掾,又被薦舉為茂才,後升又為參軍。五年,孔明屯漢中,蔣琬和長史張裔主持留守相府的事務。八年,任長史,加官撫軍將軍。孔明多次帶兵外出征戰,蔣琬總是以足夠的糧餉和兵力供應前方。孔明常說:公琰以忠心和正直來寄託報國的志向,他應是和我共同輔佐皇上實現統一大業的人。臨死密薦蔣琬替代自己。
二、大將風度。
孔明病逝五丈原,蔣琬為尚書令,加官都護將軍,假以符節,兼益州刺史,又升為大將軍,總領尚書檯事,封安陽亭侯。孔明新喪,遠近人憂心忡忡。蔣琬才智出類拔萃,為群臣之首,既無悲慼儀容,又無喜悅之色,神態舉止,一如往日,成了後孔明時代蜀漢的定海神針。不久,受後主令成立府署,次年加官大司馬。
三、和後主互相尊重,相處甚歡。
後主對蔣琬十分倚重,又心存忌憚。孔明死後,廢了丞相職位,但仍提拔蔣琬為大將軍、加官大司馬、成立府署。蔣琬常懷感恩之心,互相尊重,君臣關係相當融洽。延熙九年去世,諡號為恭。從諡號中可見劉禪對蔣琬是相當滿意的。後來他兒子蔣斌繼承爵位,任綏武將軍、漢城護軍。
三、後地寬宏,人品一流。
東曹掾楊戲平素待人簡慢,蔣琬與之交談,楊戲有時也不迴應,有人在蔣琬面前陷害楊戲,蔣琬笑道:這是楊戲直爽心性的體現。督農官楊敏毀謗蔣琬:做事昏庸糊塗,實在不如前人,有人打小報告,蔣琬笑道:我的確不如前人,他沒什麼可追究的。後楊敏因罪下獄,大家擔心蔣琬下黑手,但蔣琬秉公而斷,楊敏得免重罪。蔣琬愛憎好惡合於道義,人品一流。
四、改變孔明不斷北伐戰略後,又從諫如流,迴歸北伐路線,但北伐規模大大縮小,節省了民力。
蔣琬、費禕當家,不再窮民傷財,發動大規模北伐。蔣琬認為孔明多次兵出秦川,因為道路崎嶇,運輸艱難,難以奏效,不如從水路東下,造了許多戰艦,想從漢水、沔水襲擊魏國的魏興、上庸。但蔣琬舊病發作,未能執行。尚書令費禕、中監軍姜維轉告蔣琬:如果不能成功,退路很難,這不是長遠之策。
三人共商後,達成共識:涼州是北方的邊塞要地,如佔領進退均可憑據;況羌人、胡人思念漢朝,過去姜維偏軍進入過羌地,魏將郭淮敗走,應該任姜維為涼州刺史。如姜維出征,與敵相持在河右,由蔣琬率師屯涪縣,為姜維守後方、作後援。但姜維在蔣琬、費禕時代統兵均未過萬,有效地控制了姜維窮兵黔武,耗盡國力。蔣琬時代不再傾全國之力北伐,大大減輕了蜀漢百姓負擔。步步為營,以進攻作為最好的防禦手段,應該說在後孔明時代採用的是比孔明更為穩健的國策。
回覆列表
諸葛亮病逝五丈原之前,皇帝劉禪派尚書僕射李福前來探望,詢問後事,諸葛亮推薦由蔣琬接替自己的位置。在諸葛亮的《前出師表》,就提到蔣琬,稱他是“貞良死節之臣”。當時蔣琬是留府長史,留在大後方。
然而,諸葛亮之死,還是引起蜀國政壇的大動盪。首先是楊儀與魏延之爭,魏延被殺。緊接著,另一場權力鬥爭又轟轟烈烈上演,主角是楊儀與蔣琬。
研讀三國史,可以發現諸葛亮對身後事的安排有紕漏之處。如果諸葛亮開誠佈公,把政府最高負責人選及軍隊最高負責人選當眾公佈,憑著他的威望,別人不服也得服。然而,諸葛亮卻都採取“暗箱操作”的方法,只把最高機密告訴少數幾個人,這導致後來爭權奪利越演越烈。
諸葛亮把軍隊指揮權交給楊儀,沒有通告魏延等高階將領,直接導致魏延拒絕服從命令;同樣,他內定蔣琬為接班人,同樣沒有正式公佈,與蔣琬同為丞相長史的楊儀被矇在鼓裡,這直接導致楊儀對蔣琬的不滿。
在楊儀看來,自己是諸葛亮接班人的不二人選,對此他深不疑。
為什麼呢?
與蔣琬相比,楊儀資歷更深,功勞更大,能力更強。他們兩人的官職都是丞相長史,蔣琬留在首都,又稱為留府長史,楊儀隨軍出行,又稱為隨軍長史。楊儀比蔣琬老資格,在劉備稱帝時,他就是尚書,蔣琬只是尚書郎,相當於助理的角色。不過蔣琬爬得快,沒幾年就與楊儀平起平坐了。楊儀常年追隨諸葛亮左右,除了打仗之外,軍隊的其他事情都是他一手操辦,勞苦功高,他的才能也得到諸葛亮的讚賞。
那麼諸葛亮為何以蔣琬為接班人,而不是楊儀呢?楊儀有能力,品格卻有問題,為人心胸狹窄,沒有大局觀,與魏延鬥得沒完沒了。相比之下,蔣琬人品是比較好的,屬於諸葛亮說的“忠正之士”,政府首腦,決不能由品行有虧缺的人來擔任,這是諸葛亮放棄楊儀的原因。
諸葛亮去世後,蜀國沒有再設丞相。依諸葛亮遺命,皇帝劉禪提拔蔣琬為尚書令,負責管理全國政事。當時諸葛亮突然去世,整個國家失去軸心骨,又發生魏延事件,朝廷內外都憂心忡忡,不知帝國將何去何從。這時蔣琬臨危受命,他穩重而自信,體現出老成持重的風格,至上而下的恐慌情緒才慢慢散去。
蔣琬上臺後,對於楊儀的飛揚跋扈是有警戒心的,擔心自己控制不了他,因此想出一個辦法:明升暗降,削其兵權。朝廷擢升楊儀為中軍師,這是軍隊中的最高官職。蜀國軍制與眾不同,設有軍師一職,分為中軍師、前軍師、後軍師等,以中軍師地位最崇。前一任中軍師劉琰死後,中軍師暫時空缺,這次由楊儀補上,名義上是軍隊的總司令。然而,楊儀這個“中軍師”有名無實,皇帝劉禪另升遷吳懿為車騎將軍,駐屯漢中,吳懿成為軍隊實際領袖,楊儀只有空架子,沒有實際軍權。
楊儀不僅沒當上尚書令,連軍權都旁落,心高氣傲的他豈能咽得下這口氣。他開始發神經,整天傾吐內心的不滿,憤怒二十四小時寫在臉上,除了抱怨,就是唉聲嘆氣,滿滿負能量。牢騷太多,被費禕打了小報告後,皇帝龍顏大怒,裭奪楊儀所有官爵,貶為平民,流放漢嘉郡,最後還逮捕入獄。楊儀哪裡能忍受,遂自殺身亡。
蔣琬與費禕是諸葛亮生前指定的第一及第二接班人,蔣琬出任大將軍,錄尚書事,費禕出任尚書令,共同執掌權柄。
蔣琬身體狀況比較差,經常得病,虛弱的身體也影響到他的戰略決策。在諸葛亮時代,蜀軍重兵集結於漢中,是一種積極進取的部署。蔣琬做了重大改變,把兵力重點集結在距離成都較近的涪縣,整個漢中的兵力僅剩下三萬。漢中不僅是蜀軍進攻的橋頭堡,也是防禦的天然屏障,絕對不能丟失。蔣琬這一調整,幾乎壞了大事。
公元244年,曹爽、夏侯玄以十萬之眾大舉入漢中。漢中太守王平兼任前監軍、鎮北大將軍,是漢中最高軍政長官,他手上只有三萬部隊,如何應戰呢?自諸葛亮星隕五丈原,蜀國幾乎十年沒打過大仗,將士們無不驚恐,大有末日來臨之恐慌,紛紛認為應堅守城池,等待援兵。
王平畢竟是見過世面的人,在魏國大將中,他的戰功僅次於魏延,曾是驍勇善戰的“無當軍”的統領。面對敵軍囂張氣焰,他沒有自亂陣腳,而是冷靜地判斷說:“漢中距涪縣將近一千里,魏軍若搶先一步攻下關城,便可長驅直入,到時災難就沒法控制了。”他果斷派護軍劉敏進屯興勢,阻止魏師,自己則充當後衛,率一千人作為機動部隊。王平的主動出擊為援軍到來爭取到寶貴的時間,費禕馬不停蹄率援軍向漢中挺進,終於擊退來犯的魏軍。
此時蔣琬已是重病纏身,無法主持政局,他依諸葛亮遺命,把大權交給費禕。費禕身兼大將軍、益州刺史二職,成為蜀國政壇一號人物。
在三國後期,魏、吳兩國內亂頻頻時,蜀國能獨善其身,不能不說得益於諸葛亮的高瞻遠矚。這位權傾帝國的丞相指定了下兩任接班人:蔣琬與費禕。蔣琬、費禕當權時期,蜀國一改諸葛亮積極進取的政策,趨於保守。蔣琬、費禕做事小心謹慎,三思而行。此二人並非雄才大略之輩,然而品行正直,謹小慎微的政策雖毫無擴張性可言,保住自家一畝三分地還是可以的。與魏、吳兩國權臣搞世襲制不同,蜀國推行的是任人唯賢的制度。諸葛亮沒有把大權交給自己的兒子,同樣,蔣琬、費禕也沒有。蜀國的這個政治制度,我認為是比較先進的,很有近代西方內閣制的影子。總的說來,蔣琬稱不上十分優秀,但是稱職的,合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