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青燈問史

    李衛與翠兒好了,高福壞了。喝醉酒之後被八爺的管家老胡拉下水,透露了一些四爺府的細節,但是事實上都是管家設下的機關。高福分不清狀況,糊里糊塗上了老胡的套。

    這事兒被老十三發覺後告訴了老四,老四當然很氣憤。鄔思道知道是高福的問題,便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讓高福說出實情,為他謀劃生路。

    借高福之手將計就計,將太子與任伯安的信件轉交到八爺手上,高福也算是將功抵過,若是再經過鄔思道從中作保,斷不會讓高福丟了小命。可為什麼胤禛最終還是殺了高福?

    誰不知道四爺府規矩大,管理嚴明,密不透風,大概高福是第一個觸犯雍王府規矩的人。要知道,高福、李衛和翠兒是胤禛在江南收留的流浪兒,知恩圖報是根本,李衛翠兒就知道,可惜高福踏空了。

    一是要“忠”。

    忠誠是胤禛最基本的要求,可以說,在雍王府辦差,忠誠比能力更重要,胤禛向來規矩大,嚴厲苛刻,糾其主要原因,還是要因為忠誠,且要忠誠得毫無雜念,尤其是對奴才。鄔思道雖然是胤禛請來的智囊,在這個問題上,胤禛也絕對不會手軟讓步,所以,哪怕是一點小小的過失,可一旦涉及到忠誠,就是原則性問題,就會是天大的事。原則性的問題,忠誠的問題,是需要堅持和定力的,是要經受不斷的考驗和誘惑的。高福之過不在於有沒有犯下實質性的錯誤,而是在於撇下了忠誠二字,雖然知過,但是定力不穩,保不齊將來還會犯。在嚴要求的胤禛手裡,犯了忠誠二字的諱,是不會有什麼好結果的。

    二是警示。

    鄔思道為高福謀生,因為他們雖然工作內容不同,但是地位並不見得有多少差別,鄔思道對高福心存憐憫之心,想要救下高福一命是他自己作出的決定。鄔思道在這裡似乎是忘記了在雍王府,在雍王府可以做決定的只有胤禛一人,雖然利用高福轉交太子爺與任伯安的信件,但是顯然,鄔思道也犯下了擅自做主的錯誤。須知,在雍王府只有一塊雲,那就是胤禛。鄔思道對高福的同情在雍王府便沒有半點價值,得到的只是更為嚴苛的警示。鄔思道當時沒有預料到這個問題,以為他出面就可以保下高福,他錯了,這不是他應該做的事。所以鄔思道最後說:殺高福者,鄔思道也。

    三是斷後路。

    斷誰的後路,當然是老八他們的後路。這封信最終是由管兵部的老十四提交給康熙皇帝的,因為太子掌兵有調兵之權,由老十四提交是合情合理的,但是如果要追查信件的來源,勢必要燒到老四胤禛的身上,這樣的話,就真的不容於太子,不容於天下了。老四胤禛殺死高福,免除後患,即使追查也是個無頭公案,一了百了。留著高福是有百害而無一利。

    許多人將胤禛殺高福只是歸結於他失“忠”,警示鄔思道,這個不錯。從技術層面上講,殺高福,還是為了洗脫自己絆倒太子的陰謀,假借高福之手傳遞信件,再借八爺黨之手轉呈康熙,最後殺死高福,將回查的路掐斷掐死,死無對證,從而達到保全自己萬無一失的目的。可見胤禛心思何等縝密,所以,第三點至關重要。

  • 2 # 史味人生

    《雍正王朝》中這一段節奏非常快,以至於有些地方模稜兩可,令人難以捉摸。我們先來看一下劇中高福死之前都做了什麼事,按照先後順序應該是這樣的:

    1、翠兒走後,高福醉酒,被老八府上人誘騙;

    2、高福吐出“太子給任伯安寫有一信”之事;

    3、胤禛從老十三口中得悉“高福”一事;

    4、鄔思道深夜找到高福,得知事情原委,決定救高福;

    5、鄔思道指使高福從胤禛房中偷出那封信,送給老八;

    6、鄔思道將將此事告訴胤禛,讓胤禛以為高福所為都是出於自己的授意;

    6、老八得到信以後,勒令老十四將信呈給康熙,太子二度被廢;

    7、此事已了,高福無用,被胤禛賜毒酒而死;

    8、鄔思道深夜驚醒,來到高福住處,目睹其慘狀,大呼“殺高福者,鄔思道也”。

    這裡面有一個疑點,胤禛曾對老十三說過“這封信由自己親自保管”,那麼高福怎麼會輕易的就“偷”到信了呢?

    唯一一個解釋就是胤禛故意放水,順水推舟,借“老八信任高福”一事,將“太子的信”巧妙的送到老八手裡,以造成一種“太子二度被廢是老八一黨所為”的假象,不令康熙懷疑此事與己有關。

    而事情的發展果如胤禛所料,表面上所有事都與自己無關,實則一切流程都是在胤禛的推動下發展的。

    高福一定要死

    那麼現在知道“太子寫給任伯安一封信”此事的除了老八一黨以外,自己這邊只有“胤禛、胤祥、鄔思道、高福”四個人,這件事是萬萬不足為外人道也的 。而其中胤祥、鄔思道是可以信任,而高福畢竟年幼,糟了老八門人的道兒,已有前科,為了夜長夢多,高福就必須要死。

    無論鄔思道如何大包大攬,以仁心換取高福的真心,並將高福的過錯引申為“自己的計策”,寄希望於胤禛放過高福一馬,哪怕將他圈禁終生,最終也沒有想到胤禛如此狠毒,終於還是沒有救下高福一條命。所以才有那一句“殺高福者,鄔思道也”,倘若高福沒有“將信送與老八”,落入了胤禛的圈套,恐怕也不足以死的如此乾脆,如此不瞑目。

    也是因為高福的下場,鄔思道才更加深了“與天子交,共享樂難”的印象,在胤禛繼位當夜,便“三不可用、半隱”一番推辭,遠離了雍正、遠離了京城是非之地。

    所以,胤禛殺高福也沒什麼其他用意,原因就是兩個字“滅口”。只不過電視劇塑造的“高大全”的雍正形象,對於一些陰狠的勾當,沒有太詳細的贅述,在二月河原著《雍正皇帝》中,高福死的哪有這麼輕鬆。原著中,殺高福是在冬天,胤禛令下人堆砌一個雪樁,然後命人將高福“頭朝下,插入雪中”,將高福活埋在雪中,原著中描寫年羹堯看到這一幕的心理表情:殺人如麻的年羹堯也感到兩股顫慄。

  • 3 # 達摩說

    是的,胤禛殺高福有著很深的用意。

    第一,胤禛作為主子,是要有絕對權威的,否則誰都不聽你的,底下人都擅自行事,那隊伍就不好帶了。高福雖然是誤入歧途,被八爺利用,但也是不忠誠。關鍵鄔思道還繞過胤禛和高福謀劃著將功折罪,將太子給任伯安的密信交到八爺那裡。如果以後隨便是誰都敢揹著主子擅自搞小動作,這還得了?所以胤禛必須讓高福死,以警示眾人,對主子要永遠忠誠和坦誠,不能擅自行事。尤其是對於鄔思道,足智多謀,一旦生出異心,對胤禛的損失極大,所以必須借高福之事敲打警示他才行。

    第二,這本就是順水推舟,事後滅口之事。太子給任伯安的信絕對是重磅炸彈,一旦讓康熙知道,太子基本上就是完蛋了。那麼,誰把這封信送給康熙,誰就會被康熙認定是企圖扳倒太子的野心家,所以胤禛不會自己送,他必須把這件事嫁禍給八爺,讓八爺去送。那麼怎麼才能把這封信悄無聲息地送到八爺那裡呢?正好高福事發,鄔思道替他出了主意,想著將功補過。於是胤禛便順水推舟,讓高福把信偷出來交給了老八。否則,如此重要的機密信件又怎會被一個小小高福偷出來?後來果然,八爺利令智昏,讓老十四把信送給了康熙。康熙粉碎了太子的兵變,然後廢掉了太子,但同時老八也由此失去了奪嫡的希望。目的達到後,胤禛必須要殺人滅口,除掉高福,否則一旦有人追查此事,勢必牽出高福乃至於胤禛。到時候恐怕胤禛也要被康熙扣上一個“其心可誅”的罪名了。

    所以,無論高福是否罪不至死,是否能將功補過,他都得被滅口,因為他在無意間充當了胤禛整體謀劃的幫兇。

  • 4 # 正說清代十二朝

    高福確實錯了,出賣主子在清朝的罪過只有一個下場,那就是死!就連多爾袞這樣被死後清算的人物,因為他的舊部下蘇克沙哈向順治皇帝提供其犯罪證據,雖然他得到了順治皇帝的重用,但在康熙朝還是被人看不起,不被重用!

  • 5 # 媚之夭夭

    《雍正王朝》高福罪不至死且有鄔思道謀劃,胤禛一定要殺他是否別有用意!

    高福作為胤禛的管家,竟然被人用八千兩銀子,一處宅子和一個女人給收買了,也就把胤禛出賣了!雖然鄔思道將計就計,把局面扭轉了,但是胤禛還是要把高福殺掉,確實大有用意!

    為什麼呢?請看下面!

    一,手下不忠,殺雞給猴看,胤禛藉此告訴手下對主子一定忠心耿耿!

    高福做管家多年了,也頗得胤禛的信任!

    但是,面對八阿哥派來的管家別有用心的引誘,高福在八千兩銀子一處宅子一個女人的條件下,出賣了主子!

    本來胤禛的冷麵王是出了名的。這下可好吃裡扒外的傢伙,為了點小利就出賣主子了,如果不嚴厲的處理,下一個也會像高福這樣!

    於是,胤禛就來個殺雞給猴看!把高福直接丟進雪堆裡凍死,讓家丁僕人都觀看這個過程,還訓話:這就是吃裡扒外的下場!

    那些家丁丫鬟看到了嚇得大氣都不敢出!

    胤禛要的就是這個效果!

    二,立志奪嫡的胤禛,就是要自己的手下對他忠心耿耿!否則,府中如果有內鬼哪能成大事!

    在鄔思道的點拔下,胤禛決定參於奪嫡!

    當八阿哥開始盯上胤禛後,想知道胤禛的秘密就是收買他的手下!

    於是,高福就真的被人利用上,出賣了四阿哥!

    參於奪嫡的胤禛知道自己的府邸如果有內鬼,那哪可成大事!

    於是,胤禛擔心的事發生了!有人敢出賣了他!

    憤怒之餘,胤禛決定重重處理這個有二心的高福!不然,以後怎麼商量和籌劃大事!

    於是,胤禛把府上家丁丫鬟全部集中訓話,就是傳遞個訊號:對主人忠心!否則就像高福那樣!

    由此可見:胤禛殺高福給大家看,就是告訴手下學會辦事!對自己主子忠心耿耿!否則,就是死路一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看好黃金後續的走勢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