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軍武最前哨
-
2 # 一點點歷史
太平天國運動,將清朝的國防力量打的原形畢露,“八旗兵”早已不堪重用,而綠營兵的腐化速度之快也大出清政府意料之外。
無奈之下清政府不得不依靠團練武裝,湘軍和淮軍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應運而生,成為了晚晴重要的軍事力量。
無論是湘軍還是淮軍,其中的骨幹力量多是同學,同鄉或者師生關係為基礎。
其建制,以營為單位,每營五百人,基本建制是十人為隊,八隊為哨,四哨為營,其餘作為親兵,由營官直接統轄。
湘軍,淮軍等地主武裝雖然挽救了大清王朝,但是在對抗太平軍的戰鬥中卻不斷壯大,太平天國被消滅以後湘軍發展到十萬之眾,後來更是湧現了巡撫以上高官三十人,成為了晚晴一股強大的政治力量。
自古以來都是“鳥盡弓藏,兔死狗烹”湘軍的強大也引起了滿清的不安,其中清末四大奇案之一的“刺馬案”就是湘軍軍閥和滿清政府的一次暗中較量。
曾國藩手握重兵,當時有很多人勸曾國藩恢復華夏衣冠自立為王,可是曾國藩卻最終選擇了忠於大清,他主動提出裁撤湘軍,只留下兩萬精銳,其餘大部分遣散。
淮軍嚴格來說也是源於湘軍,其領導者李鴻章就是曾國藩一手提拔的,淮軍在成立之處僅有六千五百人,在太平天國之後淮軍又平定了捻軍,參加了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李鴻章也是憑藉淮軍成為了晚晴風雲人物。
此後袁世凱在天津訓練新建陸軍,其中也有諸多淮軍的身影。
湘軍,淮軍作為滿清後期最主要的國防力量,為滿清續命發揮了主要的作用,同時也改變了清朝的政治格局。
-
3 # 千佛山車神
湘軍
或稱湘勇,清代為鎮壓太平天國,由湖南籍的曾國藩家族以及曾國藩姻親羅澤南家族、新寧江忠源家族等統領的鄉勇合併而成的軍隊。
在八旗和綠營面對太平軍接連崩潰之後,這隻軍隊是清廷鎮壓天平天國的主力。
1864年,在湘軍攻克南京,消滅太平天國之後,曾國藩大有問鼎中原之勢。
對此,清廷也在軍事上開始防備曾國藩,並採取一系列軍事措施。例如以馮子材領兵駐鎮江,都興阿駐軍和州,富明阿兵陳揚州,官文據守武昌,僧格林沁奉命剿安徽境內的捻匪,實則防範湘軍。
在多方考慮敵我實力之後,曾國藩放棄稱帝的一線之念,下令裁撤湘軍。僅保留左宗棠小部和湘軍水師留下。
如果說對湘軍鎮壓太平天國起義的正義性現在還存有爭論的話。
那之後,左宗棠先後率領湘軍平定陝甘回亂和新疆阿古柏叛亂,維護了祖國統一,則是湘軍歷史上無可爭議的最大功績。
(平定新疆的湘軍)
淮軍1862年5月2日,李鴻章在上海建立的私人武裝淮軍,與湘軍齊名。
咸豐三年(1853年)李鴻章受命回安徽合肥辦團練,因合肥位於江淮之間因此稱“淮勇五營”或“淮軍”,此為湘軍的雛形。
在太平天國之後,湘軍被基本解散,但是淮軍卻得到了保留,成為清帝國的中堅力量。
此後,淮軍相繼參加了鎮壓捻軍的戰爭、中日甲午戰爭、中法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在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之後,清廷痛定思痛,以淮軍為基礎,組建了北洋新軍。
與原先清廷的八旗和綠營不同,淮軍和日後的北洋新軍都是兵為將有,屬於私兵性質。朝廷對軍隊的掌控力很小,甚至軍隊完全不聽從於朝廷,只效忠於本軍將領。
因此,淮軍這種天生自帶的私人武裝特性為清廷的覆滅埋下了隱患。
1911年,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新軍趁辛亥革命之際,逼迫清帝退位,建立了北洋政府,終結了大清帝國。
(袁世凱領導下的北洋軍政府)
-
4 # 毛劍傑
湘軍是晚清時對湖南地方軍隊的稱呼。太平天國運動興起後,清朝正規軍無法抵禦,不得不利用地方武裝,湘軍就是在這時發展起來的。由曾國藩組建的湘軍,曾經橫掃大半個中國,打敗了太平天國。
太平天國消滅不久,曾國藩向朝廷表忠心,說自己沒有打算手握一支龐大的私人武裝,決定裁員。之所以這麼做,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 湘軍賴以生存的後方基地湖南財力匱竭,無錢養兵,必然導致士兵索餉譁變、擾民亂世。第二,湘軍受哥老會多年浸淫,已經嚴重黑社會化,弊病重重,難堪重用。後來, 湘軍主要分成了兩部分,一部分軍隊裁撤,還有一部分留駐各地成為防軍,並逐步取代原有的八旗、綠營而成為清朝的常制軍隊。
曾國藩募兵的時候,最開始是以貧苦山區的年輕小夥子為主,但是有很多地痞流氓加入進來,逐步受哥老會影響。所以,湘軍裁撤下來的兵丁,大多成為土匪,佔山為王。但是,還有一些人成為抗擊清軍的重要力量。比如說,辛亥革命爆發的導火索四川保路運動,哥老會就是抗擊清軍的重要力量,對保路成功起到關鍵作用。又譬如民國時期,哥老會在川內迅速繁衍,大軍閥劉文輝就是袍哥頭目,鄧錫侯、劉湘、楊森等軍閥中,哥老會佔絕大多數。
曾國藩的這支湘軍,培養出了大量近代史名人,比如曾國荃,左宗棠、李續賓、羅澤南、彭玉麟、郭嵩燾、李鴻章、劉坤一等等人物,成為晚清歷史的顯赫人物,後來的洋務運動也主要由湘軍人物一手發起。此外,左宗棠因為收復新疆的壯舉,更是被譽為民族英雄。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和李鴻章被史學界稱為“晚清中興四大名臣” 。
淮軍的建立比湘軍稍晚,是李鴻章在曾國藩的指示下組建的。也是打敗太平天國的重要力量。與湘軍的結果不同,李鴻章以進軍上海為契機,從曾國藩手下獨立,然後以淮軍勢力為基礎,一直做到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成為晚清政局中的重要人物。
由於李鴻章在成為曾國藩幕僚之前曾致力於團練,所以李鴻章為淮軍挑選的大小將領,大部分都是來自於他自己的團練隊伍。而淮軍也在李鴻章領導的洋務運動下逐漸現代化。淮軍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擁有水師的軍隊,而且淮軍的武裝力量也是不容小覷的,淮軍不僅僅擁有普通的陸軍軍隊、水師軍隊,而且還有火炮隊和洋槍隊。除了參加過太平天國運動的鎮壓,淮軍參加的大小戰役也是很多的,比如1884年的中法戰爭,還有在歷史上較為著名的中日甲午戰爭。是役,淮軍將領丁汝昌指揮的北洋水師和葉志超、衛汝貴的陸軍都遭慘敗,淮軍勢力由此衰落。後來袁世凱在天津小站訓練“新建陸軍”,廣招淮軍舊將,成為清末主力,即是民初北洋軍閥的雛形(皖系)。
-
5 # 陳悅漫步海邊
湘軍和淮軍都是太平天國戰爭中誕生的勇營軍隊,本質上是僱傭軍性質,不具有國家正式編制。清政府鎮壓太平天國後,湘軍和淮軍的去向可以用兩個詞總結,一個是裁軍,另外一個是北上。
裁軍,說的是湘軍
早在湘軍歸覆被太平天國戰局的江寧之後不久,湘軍大帥曾國藩就上奏申請裁撤湘軍,理由是湘軍的暮氣已深,戰鬥力不行雲雲,時人又議論認為是曾國藩擔心擁兵過重遭到猜忌。
此後,湘軍主力幾乎被全行裁撤,僅僅只剩下老湘軍、霆軍等幾支山頭依然存在,但是大勢已去。
北上,說的則是淮軍
太平天國戰爭結束後,隨著湘軍被裁,中國僅有的戰鬥力最強的軍隊就只剩下了淮軍。隨後淮軍參加了剿捻、平定西北迴亂等戰事,最關鍵的則是淮軍大帥李鴻章出任直隸總督,淮軍中的精銳部隊,諸如銘軍、盛軍、護軍等都被抽調到直隸及周邊的沿海地區,充當了防禦畿輔門戶的主力軍。
除了北上的淮軍外,另有一支淮軍留在了南方,即江南銘軍,曾參加1874年反制日本侵略臺灣的活動,後來駐防於江蘇蘇北的揚州、徐州等地。
回覆列表
君子之道,以知命為第一要務!(曾國藩)
晚清時期由於當權政府腐敗無能,使得國家內憂外患,這也給了地方和農民起義大好的機會!當時,以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運動尤為昌盛。圖為曾國藩
1851年,洪秀全組織發動金田起義,太平天國運動的大幕緩緩拉開。次年,身為吏部左侍郎的曾國藩在前往江西主持鄉試途中得知母親去世,便轉道回湖南老家丁憂。與此同時,太平天國運動以星火燎原之勢席捲長江以南多地。
清廷面對勢如破竹的起義軍,派出大量八旗兵和綠營軍進行鎮壓,但彼時的八旗和綠營也難逃腐化墮落的命運,反被起義軍打得丟盔卸甲!
於是,清廷決定另闢蹊徑,鼓勵各地的有識之士組建地方武裝協助朝廷鎮壓太平天國。1853年(咸豐三年),由曾國藩主持組建的湘軍正式成立,經過十一年的鎮壓,湘軍在1864年(同治三年)攻破太平天國大本營天京(南京),曾國藩因領導有方被封太子太保,賞雙眼花翎,加一等侯爵,世襲罔替!
但湘軍在攻破南京城後,除了剿殺起義軍外,還大肆屠殺城中無辜百姓、搶掠金銀珠寶,作為湘軍首領的曾國藩因未加以節制,被人們冠以"曾屠戶、曾剃頭"的名號。同年八月,曾國藩為表忠心,特奏請裁撤湘軍25000人。圖為李鴻章
丈夫隻手把吳鉤,意氣高於百尺樓。一萬年來誰著史,三千里外慾封侯。(李鴻章)1861年,時任兩江總督的曾國藩授意李鴻章組建另一支地方武裝:淮軍。最初,淮軍由四個營構成,它們分別是張樹成營、劉銘傳營、潘鼎新營、吳長慶營。
淮軍成立後,雖然在曾國藩的影響下多施行湘軍制度,但在武器裝備上卻傾向於模仿外國軍隊,裝備以洋槍洋炮為主,負責訓練軍隊的也是外國教練。先進的武器裝備和急劇增長的人數讓淮軍成為了清廷鎮壓太平天國中一支重要的武裝力量。
1864年,隨著太平軍都城南京的淪陷,淮軍也經歷了一番裁撤,但李鴻章仍保留了一百零四個營約五萬人的兵力。這支近乎李鴻章私人武裝的軍隊在其後來的高升之路上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