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無肉不歡的胖子

    明末小冰河時期,不只明朝糧食欠收,後金也是一樣的,有錢都買不到糧食。相對後金明朝可以說是物產豐富,黃太極想用議和來換取物資也是情理之中。

  • 2 # 灤陽誠毅

    皇太極在軍事上佔優勢應該說的是滿洲八旗騎兵對於明軍在野戰中的優勢,對於守城戰明軍還是可以與之一戰的。

    但軍事不僅僅是兩軍作戰,有一句話是軍事是政治的延續,兩軍交戰實際上打的是錢糧,通常後方支援供給更好的一方擁有更大的優勢。皇太極所佔據的關外遼東之地地域廣闊但大多未經開發,滿洲人口數量與中原相比,差距太大,從政權實力上看,明朝都是擁有優勢的一方,只不過明朝末期農民起義眾多,朝廷內部黨爭嚴重,大明政權面臨著王朝末期所有的各種問題無法解決,這時無法整合內部力量,所以在與八旗軍的戰爭中表現出來的就是明朝實力孱弱。皇太極這個當時頂尖的政治家怎麼看不到雙方實力的差距呢,那麼與明議和,保留在戰爭中獲得的利益則是最慎重的選擇,我們後人在看到這段歷史的時候通常會想他處於優勢,明朝正在衰落,但作為歷史的局中人,皇太極不會預料到大明的滅亡,只能看到對手的實力,正如慈禧太后不會預料到她的朝廷會被孫文這樣的革命黨推翻一樣,他們都是“只緣身在此山中”啊!

    皇太極想要和崇禎議和,崇禎也有意願同皇太極停戰。那為什麼沒有達成共識呢?

    崇禎帝自己是想要議和的,但由於黨爭,閹黨被除,東林黨一黨獨大,東林黨自詡清流,自然不屑於同他們認為的蠻夷議和,崇禎沒有臣子支援,獨木難支。想和不能,想打沒錢,落入無解的難題之中,最後也只能國破自盡了。可憐可嘆可悲可恨啊!

  • 3 # 花開花落緩行客

    個人觀點如下,僅供參考。

    首先,皇太極軍事上佔優勢是在騎射野戰上的優勢。明朝軍隊數量上是比較多的,而且如果明軍堅守城池,皇太極想要攻取,必定會有巨大的消耗,這是皇太極不願得到的結果,所以會暫時向崇禎帝議和。

    其次,軍事上佔優勢的皇太極向崇禎帝議和可能有鞏固勝利果實的考慮。如果沒有內部李自成的搗亂,皇太極想要進一步擴大戰果,是不太可能,不太現實的。當時可能皇太極都沒有想過後金可以有機會進入山海關。

    然後,皇太極向崇禎帝議和可能也是一種緩兵之計,想透過議和來麻痺明朝君臣,給自己以休養生息,暗中積累力量給以出其不意的攻擊。

  • 4 # 有得觀史

    戰無常勢,兵無常態。清兵軍事上的優勢是野戰優勢,這種優勢被袁崇煥的“守為正招,戰為奇招”輕鬆化解,寧錦大捷就是很好的例證。

    另外,戰爭打的不光是軍隊的戰鬥力,更主要的是綜合國力。大明朝地盤大人口多,雖然經歷200多年的執行,身體不那麼硬朗了,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它的綜合國力還是比大清強。

    擁有以上兩個優勢的大明王朝,如果不是遇到剛愎自用,多疑善殺而且性急的崇禎皇帝,明清對戰,皇太極勝出的機率不超過三成,有例為證。

    松錦大戰洪承疇步步為營,穩紮穩打,清軍對明軍毫無辦法,對壘中清軍幾乎潰敗,皇太極火上大了,鼻子流血不止。為啥上這麼大火?皇太極輸不起,也等不起。他動員了大清所有軍事力量,湊足了十幾萬人對付明軍,一旦打敗仗就再沒有翻身機會。

    大清生產方式單一,除了放牧、搶掠再就是邊境貿易,戰爭期間邊貿中斷,八旗兵全部投入松錦前線,搶劫也不可能了,他們唯一能做的是放牧。大清物資本來就缺,戰爭消耗很大,物資更加匱乏,吃飯都成問題。這時如果大明朝咬緊牙關挺住,根本不用打就能把大清拖垮。

    即便是松錦大戰明軍大敗,清軍依然過不了山海關。繞道蒙古越過燕山進攻北京,又拿不下北京。清軍在關內攻城略地毫無意義,而且攻堅戰是清軍的弱項。所以清軍五次入關,除了第一次之外其它四次主要任務都是搶掠。清軍的搶掠造成了遼東地區漢民的不滿,嚴重影響力大清的社會穩定,這和大清國策不相符合。

    經過幾十年的對明作戰,皇太極覺得大清短時間吃掉大明可能性很小,搶掠物資造成內部不穩定,生活極度匱乏的現實逼著他與大明朝開通貿易,所以皇太極這時的議和是誠心誠意的。

    清軍曾經多次主動提出議和,是明庭不想議和。清軍有議和的願望,所以後來崇禎派陳新甲與清軍議和才會那麼痛快達成協議。

  • 5 # 雍親王府

    “松錦大戰”之後,皇太極佔據了東北戰場局勢的絕對控制權。

    1640年—1642年,明清之間爆發了一場規模空前的戰事,雙方几乎投入在東北地區的全部兵力參戰,史稱“松錦會戰”。

    歷時兩年多的“松錦會戰”以清朝的勝利宣告結束,而這場戰爭對於明朝的打擊可謂是異常的沉重。明朝傾盡國力打造的九邊精銳損失殆盡,僅剩吳三桂的三萬兵馬得以保全,遼東地區重要城池、要塞全部喪失,主將洪承疇、祖大壽等投降清朝,只得困守寧遠、山海關等數個孤城。

    據《清太宗實錄》記載:

    “是役也,計斬殺敵眾五萬三千七百八十三,獲馬七千四百四十匹,甲冑九千三百四十六件。明兵自杏山,南至塔山,赴海死者甚眾,所棄馬匹、甲冑以數萬計。海中浮屍漂盪,多如雁鶩。”

    松錦大戰也標誌著明朝在遼東防禦體系的完全崩潰,清朝則開始佔據了東北戰場的絕對控制權。

    但是,就在這個時候,皇太極竟然“出人意料”的主動向崇禎皇帝伸出了橄欖枝,主動議和。

    皇太極主動向崇禎皇帝提出議和,從當時的歷史情況來看,皇太極確實是真心實意的。

    首先,皇太極需要保留明朝這個強大的對手,以留下充足的時間來解決滿清內部的問題。

    儘管在這些問題的處理上,皇太極以及較他的前任努爾哈赤,取得了重大的進步,但是這些矛盾依然是皇太極在統治和征服過程中所無法避免的,特別是皇太極在清朝的皇帝,但是他的絕對支援力量也僅限於正黃、鑲黃、正藍這三個由他和豪格統領的旗,並不具備絕對的實力。

    所以,此時的皇太極需要時間來解決這些問題,因而也只有滿清政權長期與明朝勢力處於軍事交戰及武裝對峙狀態,這些矛盾和問題被暫時性的掩蓋了下去,而一旦失去了明朝這個最為強大和最為主要的對手,這些矛盾和問題也將會隨之徹底爆發,而整個滿清政權也將從內部土崩瓦解。

    其次,皇太極的本意上更希望的保留滿洲人的傳統。

    揮師中原,一統天下,這樣的想法誰喊得最兇,不是皇太極,也不是那些手握軍政大權的滿洲貴族們,而是那些朝堂之上的漢族官員以及從明朝投降過來的降臣降將們,為首的就是范文程、洪承疇、祖大壽、孔有德等這樣的漢臣以及降官降將們。

    此時包括皇太極在內的滿洲人對於在這個時候入主中原,有這個奢望,但是並不渴望。特別是皇太極,他更加擔心的是在面對遠遠超過滿洲人口數量的漢族人時,能否繼續保持滿洲民族屬性的存續,要知道在這之前,被漢民族吸收、同化的少數民族不在少數,況且此時的他也沒有做好佔領漢族地界的準備,更加擔心滿清政權會被淹沒在漢族人民的汪洋大海之中。

    況且,皇太極自登基後金大汗以來,就一直謀求透過與明朝發展貿易、互通的方式來發展自己,提升整個清朝以及滿洲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水平,而這也需要給皇太極充分的時間來實現。

    再次,就是皇太極的年齡問題。

    1642年的皇太極剛剛五十歲,正是資歷、心計、謀略、眼界的巔峰時期。所以即便是皇太極有著逐鹿中原、一統天下的打算和想法,這個時候先停下來把內部問題處理好,內部矛盾解決掉,也將會有足夠的時間留給他。畢竟皇太極的父親努爾哈赤是六十七歲去世,去世的當年仍在戰場上親自指揮戰鬥。

    只是令皇太極和所有人沒有想到的是,皇太極本人會在一年之後的1643年就突然崩逝了。

    綜上所述,皇太極主動找崇禎皇帝進行和談,是“富有誠意”的,也是“真心實意”的,至少在短時間內,皇太極也需要時間來發展實力,解決內部的一些列問題,畢竟,同時也要休養生息,畢竟松錦大戰之中,清朝這面的損失也是非常慘重的。

    但是因為一個下人的失誤,最終讓導致了和談的破裂。

    1642年的農曆五月,崇禎皇帝的密使馬紹愉到達盛京。經過半個多月的談判磋商後,馬紹愉帶回了皇太極四項並不“苛刻”的議和條件:

    一、兩國有吉凶大事,須當互相遣使慶弔;

    二、每歲明朝饋清國金萬兩,銀百萬兩,清國饋明人參千斤、貂皮千張;

    三、清之滿洲人、蒙古人、漢人,北韓人進入明境者須捕送於清;明之叛人進入清境者亦須捕送於明;

    四、各君其國,以寧遠雙樹鋪中間土嶺為明國界,以塔山為清國界,以連山為適中之地,進行互市貿易。

    實際上,這就是明清版本的“澶淵之盟”,對於當時已經一片糜爛的大明王朝來說,放下的沉重的包袱,爭取到是翻身的時間,要放下的,只是天朝上國和正統王朝的“面子”和“架子”。

    但是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

    由於著急上朝,陳新甲在寫完給崇禎皇帝的密摺之後,連同皇太極的書信一同放在了桌上。這個時候,不明情況的陳新甲府上的書辦,將這份原本應該單獨呈交的密摺,當成了要送至內閣的軍事塘報,同其他公開審議的檔案一同帶到了內閣。當內閣群臣看到這份奏摺時,是一片譁然,隨後整個朝堂之上全部知道了陳新甲與皇太極私自議和的事情,紛紛上疏彈劾陳新甲。

    而崇禎皇帝“疑心頗重”和“從不承擔責任”的性格弱點再次暴露了出來,不僅處死了忠心耿耿的陳新甲,拒絕了這次的議和,同時也是放棄了明朝最後的喘息之機。

    最終,明朝繼續將自己置身於西面的李自成、張獻忠的農民軍政權,以及東北的大清王朝的兩線作戰的不利局面下,一步步走向了滅亡。

    最終,在1644年,北京城被李自成的大順農民軍攻破,崇禎皇帝自縊,正統明朝滅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紅樓夢》原著中嫁給賈雨村的甄家大丫頭嬌杏結局如何?她真的很僥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