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陽明聊文化
-
2 # 十歲了jtdcsdhj
因為像基督教一樣,道家是超越凡夫的,道士是不會拜皇帝的。道家的經典,皇帝也無權干涉。就像現在的基督教一樣,歷屆美國總統就職宣誓的時候,都是手按著聖經來發誓,上任以後,就趕快去拜見羅馬教皇,而不是羅馬教皇去拜見他。 就是英國女王,見了羅馬教皇也得十分禮敬!而儒家就不同,孔子見了皇帝還要下跪,儒家的文化可以憑皇帝的喜好任意的去改。所以漢朝獨尊儒術,廢黜百家。雖然道教和佛教在思想程度上高於基督教,但總體上中國的主題文化,因為選擇儒家思想,所以略低於基督教的西方國家。總之在新時代,中國要最終復興,必須靠中國傳統文化的復興。如果儒釋道三教文化復興,那麼一定要加強和提升道教和佛教的文化,減少儒家的文化。只有這樣,中國的文化思想的水平,才能超越西方國家的基督文明。
-
3 # 巫女阿滿
雖然在漢武帝時期才確立了儒家的“獨尊”地位,但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儒家早就影響了西漢的一些政策。
首先明確的是,在西漢初年到漢武帝初年,整體上都是採用與民休息的黃老之道,黃老之道所主張的與民休息符合連年戰爭、百廢待興的社會狀況,我們翻看資料,可以發現從文帝二年到文帝十一年,對於文帝的記載較少,這也算是無為而治的一個佐證。
文帝十一年,賈誼臨死前就諸侯王的問題向文帝提出建議,有“今陛下高拱以成六國之禍”的話語,恰好文帝十一年以後對對於文帝的記載增多,或與儒生賈誼的建議有關。
在賈誼死後的第四年,文帝採取了他生前的建議,將齊分為六國,分淮南為三國。
景帝即位以後,採取了晁錯削藩的建議,將地方藩王的任免權收回中央。
從這些政策我們大致上可以看出,隨著社會元氣的恢復,中央政府與地方勢力的矛盾加劇,加強中央集權成為一件迫切且必須的事情。
黃老之道在這個時候已經不符合社會和中央政府的需要,反而是主張積極進取加強集權的儒家更適應時代需要。
除了君臣矛盾、地方勢力膨脹需要集權以外,匈奴問題也必須正視,困擾漢朝多年的邊患問題不是靠清靜無為就能解決的。
加上主張黃老之道的老輩人的死去,黃老之道也跟著淡出歷史舞臺。
在各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儒家學說替代黃老之道再自然不過,這是時勢使然。
-
4 # 我要飛翔91
黃老學派,也就是道家思想,道家思想的意識形態比較高,具有一定的超現實性,不適合一般的社會形態,和一般的思維觀念,也就是人類社會在沒有達到一定文明程度,或者人的思想意識不一定高度的時候,是無法正確理解道家思想的,在這種情況下,若推廣普和及道家思想,不但對社會和人,起不到正面推動作用,甚至還會起到相反作用。道家思想在世界哲學裡面也是最頂層的建築,具有絕對的意識高度,不是一般人可以正確理解的,所以,自古以來,道家思想只在社會上層,和一些高智慧人群中間流傳,而普通民眾接受或接觸的大多是道教思想,而不是道家思想。從老子的《道德經》裡面就可以看出來,道家思想是以天地自然為基礎的,對人與社會的主張也是不爭無為,迴歸自然。這在社會才剛走上軌道的漢朝來說,無疑是消極的,不利的,所以,漢武帝才果斷“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其實,這個決策非常正確,因為,你還沒有真正走向社會呢?談什麼迴歸自然?而儒家思想與道家思想正好相反,道家是主張不爭無為,迴歸清淨自然,而儒家是主張自強不息,讓人走向社會,積極投身社會事務,在社會中彰顯人生價值,在當時,儒家思想無疑更適合社會發展與發展社會的需要,所以,漢朝才會廢除黃老,樹立孔孟。那麼,道家思想是不是就是無用的?是不是就是對社會消極的?不是,當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人類文明越來越“社會”化,與大自然的距離越來越遠的時候,人類再繼續走下去,就有可能越陷越深,最終被困在自己打造的社會牢籠中出不來,或者與大自然完全隔絕開來,變成牢中囚,籠中鳥,到此時,道家思想就會重放光芒,顯示出前所未有的積極性與高瞻性。這就是中國兩大哲學體系的不同之處,一個是讓我們在社會形式低下時,積極構建社會,一個是讓我們在社會走向極端的時候,坦然迴歸自然。
-
5 # danyboy
這個題目不是很準確,西漢初年並沒有什麼黃老學派,也沒有什麼兩個學派之爭,最後一個勝出一個失敗。
今天的人離西漢太久遠了,無法去想象當時的社會情景是怎樣的。比如,一說到漢初黃老之學,就會覺得:無為而治、休養生息,難道不是很好嗎?非要折騰才行嗎?
這就不得不想起著名的“蕭規曹隨”的故事:話說漢高祖去世,兒子漢惠帝即位;丞相蕭何去世,曹參接任丞相。但是,曹參天天飲酒,不理政事。漢惠帝就很鬱悶,埋怨他不理政事,也不向自己詢問國家大事。於是,就透過曹參的兒子表達了這種困惑。曹參就問漢惠帝:“陛下和漢高祖,誰更賢能呢?” 漢惠帝當然會說:“我怎麼敢跟先皇相比”;曹參又問:“陛下看我和蕭何誰更賢能呢?”漢惠帝說:“您好像比蕭何差點。” 曹參很高興的說:“這不久結了嗎?既然先皇比您賢能,蕭何比我賢能,那我們何必自找一些事情呢?按照先皇和蕭何定下來的規矩,執行就好了。”
這基本上是對漢初實行黃老之治進行正面評價的最好例子了。
但是,西漢前期真的是天下海晏河清、老百姓安居樂業、一切機制都很完備或比較完備,所以可以無為而治了嗎?
當然不是,但很多今人就會有這種感覺、印象。
事實上,只要稍微爬梳一下史料,就會發現,漢朝的黃老之治已經無法維持,不得不改。這當然體現在很多方面了:一是政治制度的合法性。很多人都會談中央集權,談諸侯國尾大不掉。但是,削藩與儒家無關,儒家其實是支援封建制度的,支援列國華夏,並不支援中央集權。儒家的大一和中央集權不是一回事,大一統強調的是文化的普世性,而不是建立一個上下森嚴的制度。
這裡說的合法性,是因為漢朝的建立實際上是在秦朝和六國基礎上的,劉邦是有史以來第一個非貴族產生的天子,祭祀也是亂七八糟的。在當時的人看來,漢朝的建立不是那麼正,(後世說漢朝得國正,和這個不是一回事)。漢朝人會覺得,上天沒有命令啊,你們的祭祀也不對啊等等。
所以,只有儒家能解決這個問題,當時儒家的讖緯,比如“孔子為漢立法”;以及儒家要建立明堂、改革祭祀物件等,都說明了這個問題。
二是法律。都說漢朝無為而治,其實這個說法高度概括,掩蓋了很多具體問題。比如,漢朝是全盤接受了秦朝法律的,比如臭名昭著的焚書坑儒的“挾書律’,是到了漢惠帝的時候才廢除的。其他的各類法律,從現存的竹簡來看,秦漢沒有太大區別。
換言之,漢朝的法律同樣是嚴酷的,無非是執行上不像秦朝那麼狠,也沒有搞宏大的基礎設施建設,所以顯得比較和緩而已。
但黃老之學是不會對法律有什麼興趣的,只有儒家,主張對法律進行修訂、闡釋。尤其是闡釋,把法條按照儒家的意思予以解讀。從而讓這些秦法逐漸變成了漢律。這,也只有儒家能做。
三是經濟。漢代前期已經出現嚴重的貧富分化,以及朝廷建立鹽鐵專賣制度。這些,在儒家看來都是錯誤的,事實上,鹽鐵專賣等的確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漢朝的貧富分化,促進了漢朝的矛盾激化。而只有儒家才會旗幟鮮明的予以反對。
……
還可以繼續舉例,本答案容量有限,就不再多舉例了。
總之,並不存在一個黃老的學派,也沒有兩個學派的鬥爭。儒家的上位是在當時的具體情況下,在朝野普遍的信仰下,逐漸發生的。
-
6 # 楊朱學派
漢景帝時,黃老學派在一場辯論中,完敗給儒家學派。黃老這場辯論失敗,對後世的價值觀,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法家和黃老一樣,都是幫君主馴服奴才。以刑法捍衛君權。奴役臣民。
法家:主握度量,所以操生殺之柄。黃老:主上,執大分,以刑賞,以生殺。
法家:商鞅綜合症(斯德哥爾摩綜合症)——以奸治民,則民親制。黃老:奪,然後予。貧,然後富。天下可舉!
黃老學派和法家都認為,臣民是君主的狗奴才。君主無論多麼殘暴,臣子都不用弒君。湯武殺桀紂,是臣子弒君。是大逆不道。
儒家和道家認為,湯武誅殺暴政虐民的桀紂,是為民造福。孔子歌頌湯武革命。
漢景帝時期,黃老學派的黃生代表法家、黃老。儒家大師代表轅固代表儒家、道家。在朝堂之上,展開了一場湯武弒君VS湯武伐桀紂之辯。
黃生依據法家和黃老思想。指出湯武是臣子。而桀紂是君主。君主有過,臣子應當勸諫。而不能弒君。
轅固則稱,君主有過,臣子當然不能弒君。應當勸諫。但桀紂並非有過。而是有大罪。必須誅殺。
黃生則稱,孔孟歌頌湯武伐桀紂,是教唆臣子弒君,是大逆不道。儒生們全是亂臣賊子。儒以文亂法——當誅!
在不利形勢下,儒家大師轅固反戈一擊。質問道:以子之言。漢高帝劉邦反抗暴秦。漢高帝也是亂臣賊子嗎?
黃生理屈詞窮,啞口無言。這場辯論黃老學派完敗給儒家學派。
此後,法家和黃老再也不敢提湯武弒君之論。否則誹謗漢高祖。
此後的兩千多年裡,直至今日,湯武伐桀紂,造福於民。成為中華民族的重要價值觀。
-
7 # 郝亞舟
只有一點政治需要。在早期的儒家學派並不簡簡單單的是講忠孝仁義。東周時期晉國要打魯國,孔子派弟子子貢說晉救魯。到後來是經過篩選,符合當時的社會。以法家思想治國,對下用儒家思想
回覆列表
在內憂外患的情況下,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鞏固皇家政權,選擇一種新的思想是必然。只不過歷史選擇了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更何況,漢武大帝也不是安分清淨無為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