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幸福系在筆桿上

    沒明白題目,躲過安史之亂的躲過是什麼意思?是讓安史之亂不發生還是讓安史之亂髮生了而唐玄宗不變成太上皇依舊握有權力?不管是哪一個,先看看安史之亂髮生的原因。

    經濟上,封建經濟的發展加速土地兼併,均田制被破壞,百姓流離失所,統治階級日益腐化,加重人民負擔;政治上,統治集團內部矛盾激化,中央內部宰相李林甫、楊國忠爭權奪利,地方節度使權力過大,成為軍閥,尾大不掉,中央與地方權力鬥爭日益激烈;民族矛盾,自五胡亂華始,少數民族便與漢族雜居,這是唐朝一個特點,但任用文官、將領大都是漢族,少數民族比例極少;等。安祿山、史思明成為節度使,因李林甫為維持相權,斷絕漢族儒臣從節度使到宰相的晉升之路,便諫玄宗用少數民族武將為節度使鎮守邊陲。楊國忠因楊貴妃成為宰相,但其本人只知搜刮民脂民膏,因安祿山受到玄宗喜愛,便對其陷害,使得安祿山產生異心。至此安史之亂爆發。

    如果穿越,發生安史之亂而唐玄宗依舊有權力,那麼在鎮壓安史之亂時,要充分信任領兵將領,因唐玄宗不信任高仙芝、封常清(這兩人因堅守潼關被玄宗處斬)、哥舒翰(因主動出擊失敗被俘後叛軍斬殺),如果可以改變,那麼長安不會失守,但後續歷史走向無法預計。因為社會矛盾依舊存在,且安史之亂已經發生,是社會已經分裂,玄宗即便是皇帝,怕是對節度使的管轄權已經消失。

    如果穿越,要阻止安史之亂的發生,那麼可就很難了。唐玄宗前期勵精圖治,創造出中國歷史的盛世巔峰,但他也沒能改變社會矛盾。僅從安史之亂的起因來說,經濟制度即農田的分配製度需要改變,政治上可以任用後來表現完美的郭子儀(但他沒有那些戰爭經歷的話,不知是什麼樣)等其他賢臣良將,而地方割據勢力的逐漸增長便要廢除節度使制度,但這有讓邊疆有被外國侵犯的風險,如何兩全考驗統治智慧,最後是少數民族的上升通道,如何平衡漢族與少數民族的利益。這些矛盾的解決需要一個全新的頂層制度設計,而變革制度的同時又如何應對保守派抵抗,等等一系列的問題需要解決。穿越回去的是普通人,我想大概不能改變唐王朝的歷史走向,而對偉人而言,逆天改命,難。

  • 2 # 月關略萌

    安史之亂爆發的主要原因在於蕃鎮權力過重。而造成這種情況歸根結底是唐朝當時施行的軍事制度—節度使制度。這是由唐朝當時的國情所決定的,因此即便穿越回唐朝成為唐玄宗,安史之亂恐怕也無法避免,唯一能做的就是用最短的時間平定。

    府兵制度向節度使制度轉變

    府兵制度最早始於南北朝時期,但在唐太宗時期達到了頂峰。府兵制度是建立在唐朝土地制之上,徵兵的物件都是富農。“財均者取強,力均者取富,材力又均,先取多丁”。說直白點,不打仗時都是擁有土地的富農,一旦要打仗了這些富農便被國家徵召為兵。為什麼要徵召富農?因為那個時候的府兵都是自備弓、刀等裝備,而盔甲武器則由政府提供。當然,為了避免將領擁兵自重,採用“兵散於府,將歸於朝”的模式,也就是說,戰爭結束了,士兵迴歸田園,而將領則迴歸朝廷,這樣就可以有效避免擁兵犯上作亂的可能。而府兵最主要的職責就是保衛京城以及守衛邊防。

    隨著唐朝的經濟的繁榮富強,以及唐太宗以後高宗、睿宗統治的時期土地兼併情況的日益嚴重,依託土地制的府兵制度也沒有了發揮的舞臺,逐漸被節度使制度所替換取代。尤其到了安史之亂前的天寶時期,府兵制度正式退出歷史舞臺。

    就當時的國情來看,節度使制度的出現是一種必然。當時的唐朝雖然強大,但也需要面臨來自鄰近勢力政權的威脅。包括北方的契丹,西方的吐蕃,還要保護西北的經濟命脈絲綢之路。可以說,當時的唐朝政權的邊防壓力還是相當巨大的。在這種情形下,節度使制度就可以很好的保證唐朝邊防的軍事力量,抵禦來自各方的壓力。

    但是,節度使制度也有著明顯的缺陷,那就是蕃鎮節度使手握兵權,擁有著強大的軍事力量,還有著對邊防地區的行政權,掌控經濟財政。尤其是安祿山這樣的三鎮節度使,權力和實力達到了十分恐怖的地步,幾乎掌握了整個唐朝三分之一的兵力。在這種權力和地位嚴重不匹配的情形下,心中慾望的膨脹似乎理所當然,叛亂的爆發也是順理成章。

    唐玄宗的錯誤判斷,使得安史之亂拖延了八年

    在安史之亂爆發後,安祿山雖然手握重兵,但他畢竟屬於叛亂,除了史思明之流外,更多的則是勤王之師。因此,在安祿山起兵八個月後,唐朝在郭子儀和李光弼等將領的帶領下,在靈寶西原之戰前,唐朝其實已經佔據了有利的形勢,看到了平亂獲勝的曙光。然而,唐玄宗此時卻為“安史之亂”的順利延續來了一次“神助攻”。唐玄宗錯誤判斷,強令潼關哥舒翰主動攻擊崔乾佑,結果導致靈寶西原之戰大敗,最終連長安都被攻陷。原本只需一到兩年時間就可以平定的“安史之亂”整整被拖延到了八年之久,這對唐朝由盛而衰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安史之亂的爆發可謂是歷史必然的一種結果,促使它發生的矛盾源頭就是節度使制度的“失控”。這屬於歷史遺留問題,面對這樣的局面,唐玄宗想要靠一己之力改變是十分困難的,就當時的國情以及唐玄宗自身來看,幾乎不太可能。當然,安史之亂之所以會拖那麼久,唐玄宗是直接責任人,難辭其咎。

  • 3 # 南朝居士

    唐玄宗什麼人?25歲聯合太平公主發動“唐隆政變”,把他父親睿宗扶上皇位,兩年後,發動先天政變,把太平公主誅殺,把自己的父親軟禁,開始開元盛世,在位45年。

    玄宗這樣的政治家,在中國歷史上,那都是排名前十的大牛,看了幾本歷史書的人,就敢說自己比他牛,那真是不知天高地厚了。

    唐玄宗只是後來因為安史之亂,才有辱聖名,成了昏君代名詞,如果安史之亂前就死了呢?誰敢說他不是千古一帝?

    其實呢?要避免安史之亂,其實很簡單,只要把安祿山的權力分割了,就可以了,但是,分割權力後的後果,是你承擔不了的。

    唐德宗繼位後,使出剪刀手,分割節度使權力,讓原來三個節度使鎮守的地方,現在四十個節度使,互不統屬,結果被吐蕃吊打,

    陸贄就開始噴皇帝了,當年唐玄宗時期,對抗吐蕃只有朔方、河西、隴右三鎮節度使,現在四十個,還互不統屬,互相扯皮推諉,結果拉稀了吧?你應該讓一個將領去統籌,領導他們,這樣就能同仇敵愾,

    陸贄上言,以邊儲不贍,由措置失當,蓄斂乖宜,其略曰:“所謂措置失當者,戍卒不隸於守臣,守臣不總於元帥。至有一城之將,一旅之兵,各降中使監臨,皆承別詔委任。分鎮亙千里之地,莫相率從。緣邊列十萬之師,不設謀主。每有寇至,方從中覆,比蒙徵發救援,寇已獲勝罷歸。吐蕃之比中國,眾寡不敵,工拙不侔,然而彼攻有餘,我守不足。蓋彼之號令由將,而我之節制在朝,彼之兵眾合併,而我之部分離析故也。

    “吐蕃舉國勝兵之徒,才當中國十數大郡而已,動則中國懼其眾而不敢抗,靜則中國憚其強而不敢侵,厥理何哉?良以中國之節制多門,蕃醜之統帥專一故也。夫統帥專一,則人心不分,號令不貳,進退可齊,疾徐中意,機會靡愆,氣勢自壯。斯乃以少為眾,以弱為強者也。開元、天寶之間,控御西北兩蕃,唯朔方、河西、隴右三節度。中興以來,未遑外討,抗兩蕃者亦朔方、涇原、隴右、河東四節度而已。自頃分朔方之地,建牙擁節者凡三使焉,其餘鎮軍,數且四十,皆承特詔委寄,各降中貴監臨,人得抗衡,莫相稟屬。每俟邊書告急,方令計會用兵,既無軍法下臨,惟以客禮相待。夫兵,以氣勢為用者也,氣聚則盛,散則消;勢合則威,析則弱。今之邊備,勢弱氣消,可謂力分於將多矣。

    看到沒?安史之亂才過去十多年,就有人好了傷疤忘了疼,讓皇帝在邊關設定大將統領全軍。

    問題是,安史之亂怎麼發生的?不就是讓安祿山身兼三鎮節度使,權勢太大,尾大不掉,最後造反的嗎?

    皇帝面對的問題就是這樣,讓一個將領統領全域性,戰鬥力強大了,但是容易軍閥化,不讓一個將領統領,分割權力,結果就是戰鬥力弱,被外族吊打。

    你是皇帝,你怎麼選?

    並不是安祿山人品有什麼問題,而是給任何人安祿山這樣的權力,他都不會聽話的。

    唐玄宗最早信任的人並不是安祿山,而是王忠嗣,他身兼四鎮節度使,比安祿山還厲害。

    以王忠嗣為河西、隴右節度使,兼知朔方、河東節度事。

    忠嗣杖四節,控制萬里,天下勁兵重鎮,皆在掌握,與吐蕃戰於青海、積石,皆大捷。又討吐谷渾於墨離軍,虜其全部而歸。

    結果呢?皇帝讓他打仗,他拒絕了,雖然拒絕的理由沒問題,但是你是爪牙,讓你打就打,只負責動手,不負責思考,只要抗拒了,就是不聽話。

    而在之後的平定安史之亂的過程中,厲害的將領也很多,聽話的很少,這也是為什麼只有郭子儀名氣大,而李光弼、僕固懷恩名氣不大,因為郭子儀聽話,而其他將領都不聽調遣。

    唐玄宗信任安祿山,跟楊貴妃沒有任何關係,只是因為唐玄宗需要邊關安定,需要開疆拓土,所以才給他這麼大的權力。

    另一方面,安祿山權利大,是因為他還有另一個作用,那就是制衡太子,防止太子造反,如果太子造反,安祿山就可以勤王,有了安祿山,太子就不敢走造反的念頭了。

    看看唐朝前期的皇帝,李淵被李世民逼下臺軟禁,李世民差點被太子逼下臺,李顯差點被太子逼下臺,唐玄宗的父親,被唐玄宗政變軟禁了,

    你是唐玄宗,親手軟禁了自己的父親,擔不擔心兒子效仿自己?

    看看安史之亂後面的歷史,李亨找準機會,馬上就自立為帝,李隆基就成了太上皇,隨後被軟禁了。

    如果不給安祿山這麼大的權力,太子沒有了制約,誰敢保證,太子不會提前政變?

    總的來說,唐玄宗看起來都是昏招,其實呢?都沒有任何問題,都是權衡利弊的結果,

    當時的皇帝,因為政治環境的問題,都只能玩著危險的平衡,只是安祿山打破了平衡,

    誰處在唐玄宗的位子上,都不可能玩的比他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英國議會將休會到10月14日,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