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南朝居士

    別說直接聯絡了,那是半毛錢關係都沒有。

    你看歷史的發展規律,哪個王朝崛起的統一戰線,不是摧枯拉朽,所向披靡?而失敗的前朝不都是兵敗如山倒?

    比如蒙元建立的時候,鮮有敗仗,基本都是勝仗,是他們的武將都是戰神?

    但是當蒙元滅亡,大明建立的時候,蒙元那是基本都是敗仗,鮮有勝仗,而大明呢?基本所向披靡,戰無不勝了,是元軍都是傻子?明軍都是戰神?也不可能吧?

    如果是帝王的個人能力和將領的能力問題,那項羽、苻堅、玄宗、拿破崙、希特這些在他手裡崛起,又在他手裡滅亡的人呢?將領依舊是那些將領,君王依舊是那些君王

    戰爭的成敗跟歷史的大勢是密不可分的,羅隱總結的很好,“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天要亡你,非人力可以控制的。

    滿清到了甲午之時,已經立國二百五十年了,壽命差不多了,這時候國庫缺錢,軍隊都是老弱殘兵,虛報兵員,軍械破敗不堪,早已不是當年的八旗軍了,想打勝仗談何容易?

    不談修園子這個事的真假,即便是真的,區區修園子的錢,能有多少?對於北洋的軍費,那是杯水車薪,

    臣於三月二十日以後,前後廵歷通州、昌平二處,據山、陝、河南三營,冊開原額民兵一萬六百名,內除三月以前,沿途迯故,並選取援遼上等民兵外,實在者止六千八百三十七名。向來行文清勾,陸續解到迯兵,並臣所募補教師家丁等,共新收八百三十九名,今七月見在食糧民兵七千六百七十六名。此臣所轄三營兵數也……故據臣所見七千五百人中,略能荷戈者,不過二千;併入可充廝養者,不過四千;求其真堪教練成為精銳者,不過一二百人而巳。此臣簡選之大略也。《廵歷巳周實陳事勢兵情疏》

    這是明萬曆後期大明的軍隊,冊上的10600兵,實際只有6837人,吃空餉的佔36%。這還不算,這6837人加上新招的一共7500人左右,其中能扛得動武器的,不到2000人,算上可以打雜的,也才4000人,真正可以訓練成精銳的壯男,才一二百人而已……滿清到了後期,情況也差不多,

    沒錢就會導致幾個問題,軍隊缺員、人員老弱病殘、軍餉微薄、器械不足破爛不堪,這樣的軍隊怎麼打仗?

    湘軍打仗為什麼厲害?工資高啊,可以滿員超員,可以招到身強體健的年輕人,可以武器裝備好,打仗自然厲害了。

    但是缺錢這個問題,又偏偏沒法解決,這個每個大一統的王朝晚期都會遇到,都沒法解決,不是修園子讓國家窮的,是真窮了。

  • 2 # 歷史課課代表

    公元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以清政府慘敗而結束,甲午戰爭的失敗同時也宣佈了地主階級開展的旨在維護封建統治的歷時二十餘年的洋務運動徹底破產。同治中興以來的的一些成果也付諸東流。現代人普遍認為,這場戰爭除了清政府政治腐敗、軟弱無能和外交失策之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慈禧太后挪用海軍軍費修建頤和園,難道甲午戰爭的失敗真的是這個原因麼?

    要說清朝統治者修建園林的習慣還要追溯到康熙時期,康熙帝時,清朝已逐漸完成對全國的統一,習慣了東北涼爽氣候的滿洲人對於北京的炎熱氣候難以適應,於是清朝統治者們開始在京城周邊修建園林,其代表就是歷時一百五十餘年修建而成的圓明園。而到了光緒年間時,即將撤簾歸政的慈禧太后也不喜歡繼續住在紫禁城的高牆之中,此時的圓明園早已經在三十多年前被英法聯軍付之一炬了,留給慈禧的只有殘垣斷壁和滿目荒蕪。早在同治年間,即將親政的同治皇帝為了安置歸政的兩宮太后,準備重修圓明園,無奈財政窘困,最終流產。而到了光緒年間,清政府若想要重建圓明園,困難程度不比同治年間小。而此時的皇帝是光緒,他並非慈禧太后的親兒子,而是同治皇帝的堂弟,他的父親是道光帝第七子醇親王奕譞。醇親王對他這位噬權如命的四嫂非常瞭解,他也希望自己的兒子能夠在慈禧歸政後真正掌握權利,於是他便想給他的皇嫂修建一個園子,讓她遠離政治中心,思來想去,圓明園重建費用太高,清廷財政無法解決,而只遭到了少量破壞的頤和園若要重建則話費和困難小的多,於是身兼海軍大臣的奕譞就假借在昆明湖練海軍的名義重修頤和園。

    慈禧太后何等聰明,對此卻只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修建頤和園確實花費了大量海軍軍費,耽誤了北洋海軍購置戰艦和彈藥的計劃,醇親王對此事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是當權者的慈禧太后亦難逃罪責,但是這件事情若說都是慈禧一人所為,則過於偏頗。

  • 3 # 陳悅漫步海邊

    先看北洋海軍在甲午戰爭中戰敗的直接原因,除去戰略、指揮等方面的問題,最主要和直接的原因就是軍力薄弱,裝備劣勢。以往傳統認為,造成這一問題主要是緣於海軍經費被剋扣,乃至海軍經費被挪用到了頤和園工程上,導致海軍裝備無法更新,所以是頤和園工程造成了北洋海軍的失敗。

    (頤和園的“海晏”舫常被當作甲午失敗的某種象徵,實際上並不貼切。所謂“昆明換渤海”,實際上是帶有政治目的而創造出來的宣傳文案)

    實際上這種認識非常偏頗,是甲午戰爭後,尤其是戊戌變法後,一些憤憤不平的文人、變法黨人為了某種政治訴求,而故意製造的誇大之詞。

    從頤和園工程本身來看,實際上並沒有挪用過一分錢的北洋海軍軍費。其之所以和“海軍經費”沾邊,是因為主持園工的王大臣是海軍衙門大臣奕譞,所以容易讓人浮現聯翩。實際上奕譞騰挪進頤和園工程的所謂海軍經費,主要是海軍衙門經費(清末的海軍衙門實際上是洋務衙門,除了海軍事務外,還管理諸如礦務、鐵道、電報、航運等與洋務有關的建設事業)以及海防捐和一些省份報效的“海軍鉅款”,並沒有擠佔過北洋海軍的經費。

    雖然頤和園工程和北洋海軍的軍備落後沒有直接關係,但二者間的間接關係是存在的。

    解釋這個問題前,要先了解一下北洋海軍的經費制度。按照定例,北洋海軍每年的經費額度為200萬兩銀,這份資金,主要是北洋海軍乃至相關配套機構的正常運營經費,其中北洋海軍艦隊所能獲得的約90餘萬兩,主要用於發放薪餉、行船公費、醫藥費等,其他天津海防營務處、軍械局、機器局、旅順基地、威海基地、天津武備學堂、海防炮臺駐軍等等,佔用100餘萬兩,用途也主要是發放薪餉以及一些日常運營的費用。

    所以,北洋海軍經費中,並沒有包括裝備購買的費用。要購買裝備,則需要由北洋大臣李鴻章向清王朝專門申請經費。然而1891年,因戶部上奏而下達了海軍外購軍火禁止令,意味著堵上了申請經費的渠道。而當時戶部之所以如此上奏,雖然背後帶有帝黨對後黨勢力的攻擊等潛臺詞,但是面上的理由,則是因為光緒大婚、慈禧大壽等事務,導致國庫資金吃緊,所以要求暫停海軍購買軍火。從這一層上來看,頤和園工程和北洋海軍軍力落後,具有間接的聯絡。

    與頤和園工程相比,導致北洋海軍軍備不修的更直接的原因其實是下述一些:

    一、北洋海軍建軍時就沒有後續發展的具體制度性規劃

    二、北海海軍建軍後包括李鴻章在內,都有志得意滿的態勢

    三、戶部上奏禁購軍火案只是從申請國家資金層面堵住了外購,但並不反對地方督撫自籌資金購買裝備,而李鴻章最初計不出此,知道1894年初才開始挪用淮軍經費為海軍購買速射炮

    四、戶部上奏禁購軍火案提出後,整個官場乃至知識階層並沒有什麼反對聲音,事實上表明瞭整個國家知識階層對於海軍應該持續發展都沒有認識。

  • 4 # 玩味瞬間

    先了解下北洋水師。

    北洋水師由李鴻章所創設,是中國清朝後期建立的一支近代化海軍艦隊,同時也是中國清代政府建立的四支近代海軍中實力最強、規模最大的一支。實力曾是東亞第一,世界第九!

    但是,由於昏庸的清政府當權者的戰略誤判,當時沒有人意識到國防建設需要持續投入資金,海軍是一個需要持續更新軍士裝備的軍種。北洋水師自從1887年“致遠”“靖遠”“來遠”“經遠”號艦到華後,直至甲午戰爭爆發,再未購置一艦一炮。北洋水師普遍裝備的是克虜伯150mm後膛炮和210mm後膛炮,射速為1發/分鐘,“定遠”和“鎮遠”號的305mm主炮射速更慢,每3分鐘才1發。北洋艦隊的軍艦是以定鎮作為核心,輔助一些三千噸左右的穹甲巡洋艦作為護衛,而總體上艦隻缺乏保養,甚至連船底都沒有刮,艦隊整體速度只能保持十節左右;黃海海戰中北洋艦隊使用的主炮裝藥還是黑火藥。

    北洋海軍各艦裝備的100毫米口徑以上火炮數量太少,而且因為軍艦買得早,後期又沒有及時更新裝備,有限的火炮中基本都是低射速的老式艦炮。以至於在海戰中,北洋海軍在單位時間內發射的炮彈數量極為有限,火力上被日本聯合艦隊完全壓制。再加上北洋海軍所存在的榴彈不足,彈藥效能低下等情況,使火力貧弱的問題變得更加嚴重。

    這種情況下打海戰,不敗都不可能。

    北洋水師如此狀況,最終導致全軍覆滅。北洋水師為什麼會戰敗呢?與慈禧太后花巨資修頤和園有沒有關係?可以說,並沒有直接關係。

    慈禧到底挪用了多少費用修建頤和園呢?頤和園是在英法聯軍入侵中國時損毀的清漪園的基礎上修建的。根據當時修建頤和園的資料顯示,頤和園所有工程的總費用大概是500萬至600萬兩白銀。頤和園是從1886年開始修建,至1894年黃海海戰,頤和園已差不多修建8年左右基本已接近完工。而根據檔案資料,實際上慈禧挪用的海軍衙門的費用為60萬兩。而北洋水師屬於當時高新技術兵種。每年軍費需要200萬兩白銀。也就是說即使慈禧挪用海軍軍費,對海軍來說也不過是九牛一毛。中國近代史上非常著名的鐵甲艦鎮遠艦實際上是支付了600萬兩白銀才購買回來。

    甲午戰爭時期的大清朝經過西方多年的入侵以及內亂其內部早已千瘡百孔。這樣的朝代早已不是洋槍利炮可以拯救的了。一個朝代的結束,自有歷史規律,有的事件僅是導火索而已。

    北洋水師為什麼會戰敗呢?與慈禧太后花巨資修頤和園有沒有關係?如此看來,並沒有直接關係。

  • 5 # 南朝居士

    別說直接聯絡了,那是半毛錢關係都沒有。

    你看歷史的發展規律,哪個王朝崛起的統一戰線,不是摧枯拉朽,所向披靡?而失敗的前朝不都是兵敗如山倒?

    比如蒙元建立的時候,鮮有敗仗,基本都是勝仗,是他們的武將都是戰神?

    但是當蒙元滅亡,大明建立的時候,蒙元那是基本都是敗仗,鮮有勝仗,而大明呢?基本所向披靡,戰無不勝了,是元軍都是傻子?明軍都是戰神?也不可能吧?

    如果是帝王的個人能力和將領的能力問題,那項羽、苻堅、玄宗、拿破崙、希特這些在他手裡崛起,又在他手裡滅亡的人呢?將領依舊是那些將領,君王依舊是那些君王

    戰爭的成敗跟歷史的大勢是密不可分的,羅隱總結的很好,“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天要亡你,非人力可以控制的。

    滿清到了甲午之時,已經立國二百五十年了,壽命差不多了,這時候國庫缺錢,軍隊都是老弱殘兵,虛報兵員,軍械破敗不堪,早已不是當年的八旗軍了,想打勝仗談何容易?

    不談修園子這個事的真假,即便是真的,區區修園子的錢,能有多少?對於北洋的軍費,那是杯水車薪,

    臣於三月二十日以後,前後廵歷通州、昌平二處,據山、陝、河南三營,冊開原額民兵一萬六百名,內除三月以前,沿途迯故,並選取援遼上等民兵外,實在者止六千八百三十七名。向來行文清勾,陸續解到迯兵,並臣所募補教師家丁等,共新收八百三十九名,今七月見在食糧民兵七千六百七十六名。此臣所轄三營兵數也……故據臣所見七千五百人中,略能荷戈者,不過二千;併入可充廝養者,不過四千;求其真堪教練成為精銳者,不過一二百人而巳。此臣簡選之大略也。《廵歷巳周實陳事勢兵情疏》

    這是明萬曆後期大明的軍隊,冊上的10600兵,實際只有6837人,吃空餉的佔36%。這還不算,這6837人加上新招的一共7500人左右,其中能扛得動武器的,不到2000人,算上可以打雜的,也才4000人,真正可以訓練成精銳的壯男,才一二百人而已……滿清到了後期,情況也差不多,

    沒錢就會導致幾個問題,軍隊缺員、人員老弱病殘、軍餉微薄、器械不足破爛不堪,這樣的軍隊怎麼打仗?

    湘軍打仗為什麼厲害?工資高啊,可以滿員超員,可以招到身強體健的年輕人,可以武器裝備好,打仗自然厲害了。

    但是缺錢這個問題,又偏偏沒法解決,這個每個大一統的王朝晚期都會遇到,都沒法解決,不是修園子讓國家窮的,是真窮了。

  • 6 # 歷史課課代表

    公元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以清政府慘敗而結束,甲午戰爭的失敗同時也宣佈了地主階級開展的旨在維護封建統治的歷時二十餘年的洋務運動徹底破產。同治中興以來的的一些成果也付諸東流。現代人普遍認為,這場戰爭除了清政府政治腐敗、軟弱無能和外交失策之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慈禧太后挪用海軍軍費修建頤和園,難道甲午戰爭的失敗真的是這個原因麼?

    要說清朝統治者修建園林的習慣還要追溯到康熙時期,康熙帝時,清朝已逐漸完成對全國的統一,習慣了東北涼爽氣候的滿洲人對於北京的炎熱氣候難以適應,於是清朝統治者們開始在京城周邊修建園林,其代表就是歷時一百五十餘年修建而成的圓明園。而到了光緒年間時,即將撤簾歸政的慈禧太后也不喜歡繼續住在紫禁城的高牆之中,此時的圓明園早已經在三十多年前被英法聯軍付之一炬了,留給慈禧的只有殘垣斷壁和滿目荒蕪。早在同治年間,即將親政的同治皇帝為了安置歸政的兩宮太后,準備重修圓明園,無奈財政窘困,最終流產。而到了光緒年間,清政府若想要重建圓明園,困難程度不比同治年間小。而此時的皇帝是光緒,他並非慈禧太后的親兒子,而是同治皇帝的堂弟,他的父親是道光帝第七子醇親王奕譞。醇親王對他這位噬權如命的四嫂非常瞭解,他也希望自己的兒子能夠在慈禧歸政後真正掌握權利,於是他便想給他的皇嫂修建一個園子,讓她遠離政治中心,思來想去,圓明園重建費用太高,清廷財政無法解決,而只遭到了少量破壞的頤和園若要重建則話費和困難小的多,於是身兼海軍大臣的奕譞就假借在昆明湖練海軍的名義重修頤和園。

    慈禧太后何等聰明,對此卻只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修建頤和園確實花費了大量海軍軍費,耽誤了北洋海軍購置戰艦和彈藥的計劃,醇親王對此事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是當權者的慈禧太后亦難逃罪責,但是這件事情若說都是慈禧一人所為,則過於偏頗。

  • 7 # 陳悅漫步海邊

    先看北洋海軍在甲午戰爭中戰敗的直接原因,除去戰略、指揮等方面的問題,最主要和直接的原因就是軍力薄弱,裝備劣勢。以往傳統認為,造成這一問題主要是緣於海軍經費被剋扣,乃至海軍經費被挪用到了頤和園工程上,導致海軍裝備無法更新,所以是頤和園工程造成了北洋海軍的失敗。

    (頤和園的“海晏”舫常被當作甲午失敗的某種象徵,實際上並不貼切。所謂“昆明換渤海”,實際上是帶有政治目的而創造出來的宣傳文案)

    實際上這種認識非常偏頗,是甲午戰爭後,尤其是戊戌變法後,一些憤憤不平的文人、變法黨人為了某種政治訴求,而故意製造的誇大之詞。

    從頤和園工程本身來看,實際上並沒有挪用過一分錢的北洋海軍軍費。其之所以和“海軍經費”沾邊,是因為主持園工的王大臣是海軍衙門大臣奕譞,所以容易讓人浮現聯翩。實際上奕譞騰挪進頤和園工程的所謂海軍經費,主要是海軍衙門經費(清末的海軍衙門實際上是洋務衙門,除了海軍事務外,還管理諸如礦務、鐵道、電報、航運等與洋務有關的建設事業)以及海防捐和一些省份報效的“海軍鉅款”,並沒有擠佔過北洋海軍的經費。

    雖然頤和園工程和北洋海軍的軍備落後沒有直接關係,但二者間的間接關係是存在的。

    解釋這個問題前,要先了解一下北洋海軍的經費制度。按照定例,北洋海軍每年的經費額度為200萬兩銀,這份資金,主要是北洋海軍乃至相關配套機構的正常運營經費,其中北洋海軍艦隊所能獲得的約90餘萬兩,主要用於發放薪餉、行船公費、醫藥費等,其他天津海防營務處、軍械局、機器局、旅順基地、威海基地、天津武備學堂、海防炮臺駐軍等等,佔用100餘萬兩,用途也主要是發放薪餉以及一些日常運營的費用。

    所以,北洋海軍經費中,並沒有包括裝備購買的費用。要購買裝備,則需要由北洋大臣李鴻章向清王朝專門申請經費。然而1891年,因戶部上奏而下達了海軍外購軍火禁止令,意味著堵上了申請經費的渠道。而當時戶部之所以如此上奏,雖然背後帶有帝黨對後黨勢力的攻擊等潛臺詞,但是面上的理由,則是因為光緒大婚、慈禧大壽等事務,導致國庫資金吃緊,所以要求暫停海軍購買軍火。從這一層上來看,頤和園工程和北洋海軍軍力落後,具有間接的聯絡。

    與頤和園工程相比,導致北洋海軍軍備不修的更直接的原因其實是下述一些:

    一、北洋海軍建軍時就沒有後續發展的具體制度性規劃

    二、北海海軍建軍後包括李鴻章在內,都有志得意滿的態勢

    三、戶部上奏禁購軍火案只是從申請國家資金層面堵住了外購,但並不反對地方督撫自籌資金購買裝備,而李鴻章最初計不出此,知道1894年初才開始挪用淮軍經費為海軍購買速射炮

    四、戶部上奏禁購軍火案提出後,整個官場乃至知識階層並沒有什麼反對聲音,事實上表明瞭整個國家知識階層對於海軍應該持續發展都沒有認識。

  • 8 # 玩味瞬間

    先了解下北洋水師。

    北洋水師由李鴻章所創設,是中國清朝後期建立的一支近代化海軍艦隊,同時也是中國清代政府建立的四支近代海軍中實力最強、規模最大的一支。實力曾是東亞第一,世界第九!

    但是,由於昏庸的清政府當權者的戰略誤判,當時沒有人意識到國防建設需要持續投入資金,海軍是一個需要持續更新軍士裝備的軍種。北洋水師自從1887年“致遠”“靖遠”“來遠”“經遠”號艦到華後,直至甲午戰爭爆發,再未購置一艦一炮。北洋水師普遍裝備的是克虜伯150mm後膛炮和210mm後膛炮,射速為1發/分鐘,“定遠”和“鎮遠”號的305mm主炮射速更慢,每3分鐘才1發。北洋艦隊的軍艦是以定鎮作為核心,輔助一些三千噸左右的穹甲巡洋艦作為護衛,而總體上艦隻缺乏保養,甚至連船底都沒有刮,艦隊整體速度只能保持十節左右;黃海海戰中北洋艦隊使用的主炮裝藥還是黑火藥。

    北洋海軍各艦裝備的100毫米口徑以上火炮數量太少,而且因為軍艦買得早,後期又沒有及時更新裝備,有限的火炮中基本都是低射速的老式艦炮。以至於在海戰中,北洋海軍在單位時間內發射的炮彈數量極為有限,火力上被日本聯合艦隊完全壓制。再加上北洋海軍所存在的榴彈不足,彈藥效能低下等情況,使火力貧弱的問題變得更加嚴重。

    這種情況下打海戰,不敗都不可能。

    北洋水師如此狀況,最終導致全軍覆滅。北洋水師為什麼會戰敗呢?與慈禧太后花巨資修頤和園有沒有關係?可以說,並沒有直接關係。

    慈禧到底挪用了多少費用修建頤和園呢?頤和園是在英法聯軍入侵中國時損毀的清漪園的基礎上修建的。根據當時修建頤和園的資料顯示,頤和園所有工程的總費用大概是500萬至600萬兩白銀。頤和園是從1886年開始修建,至1894年黃海海戰,頤和園已差不多修建8年左右基本已接近完工。而根據檔案資料,實際上慈禧挪用的海軍衙門的費用為60萬兩。而北洋水師屬於當時高新技術兵種。每年軍費需要200萬兩白銀。也就是說即使慈禧挪用海軍軍費,對海軍來說也不過是九牛一毛。中國近代史上非常著名的鐵甲艦鎮遠艦實際上是支付了600萬兩白銀才購買回來。

    甲午戰爭時期的大清朝經過西方多年的入侵以及內亂其內部早已千瘡百孔。這樣的朝代早已不是洋槍利炮可以拯救的了。一個朝代的結束,自有歷史規律,有的事件僅是導火索而已。

    北洋水師為什麼會戰敗呢?與慈禧太后花巨資修頤和園有沒有關係?如此看來,並沒有直接關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攝影提升影象銳度有哪些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