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史學微末

    崇禎皇帝自縊以後,明朝政權並沒有完全消亡,很多皇室宗親以及文武大臣都逃到了南方,並且由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建立了南明政權。不過南明僅僅維持了39年,便被清軍所滅,為何南明沒有像南宋那樣能延續百年呢?很多人都覺得南明的處境和南宋相似,實則不然。南明政權有著十分嚴重的內部問題,而且清軍在當時也擁有極強的戰鬥力,根本就沒給南明紮根的機會,從而被快速消滅。

    南明與東晉、南宋的情形比較相似,都是華夏民族遭到當時的異族入侵,北方疆域淪陷而跑到江南建立的延續政權。那為何東晉與南宋能延續百餘年國祚,而南明卻扛不住呢?

    原因一:南明的帝位之爭不斷,始終沒有建立較為有效的中央政權。

    自北京失陷、崇禎帝自縊之後,南京雖有完整的官僚人員配置,但並沒有能迅速建立能獲得廣泛認可的政權。崇禎帝雖然殉國,但皇子們卻下落不明。在皇子們的下落被弄清之前,南明政權的合法性就會遭到質疑,也就不會得到廣泛擁護。其後,南京與北京也都出現了“崇禎太子案”,就使得福王政權在政治上陷入了被動。

    福王政權覆滅之後,南明更是各地為政。浙江抗清義軍及明朝官紳擁立魯王朱以海監國,福建的鄭芝龍擁立唐王朱聿鍵在福州登基稱帝,兩個政權誰也不服誰(魯王與唐王,分別是朱元璋的第十子系與第二十三子系)。其後,又有“唐桂之爭”,雙方甚至為帝位而兵戎相見(桂王是萬曆帝的第七子系,按法理應由桂王朱由榔承繼皇位,但福建的鄭氏擁立唐王系稱帝在前)。甚至廣西的靖江王王朱亨嘉也想黃袍加身(靖江王系是朱元璋之侄朱文正之後,按宗法根本不具備繼統的資格)。

    而反觀東晉與南宋,晉元帝司馬睿與宋高宗趙構的地位都比較穩固,並沒有受到強而有力的挑戰。即便宋高宗時期,發動了苗劉兵變,也是逼迫宋高宗將皇位禪讓給其三歲的皇太子趙旉(趙構的獨生子)。故而,晉元帝司馬睿與宋高宗趙構作為華夏政權的延續,不但得到江南地區的廣泛認可,也是北方漢人心中的唯一正統所在。

    原因二:明朝的黨爭,促使了南明政權的分裂。

    南明的最為關鍵時期是定都於南京的福王政權,而南京一帶的江南地區,是東林黨的勢力中心。可是,而東林黨與福王系卻素有仇怨。明朝萬曆時期,有“國本(太子)之爭”,萬曆帝很疼愛鄭貴妃生的兒子朱常洵(福王),想廢長立幼、立朱常洵為太子,遭到了東林黨的極力反對而最終未果。在崇禎帝殉國、皇子們下落不明之後,無論從繼位法理上,還是從客觀條件上(其時朱由崧逃難於淮安,是離南京最近的近親藩王),都該立福王朱由崧(朱常洵之子)。

    但是,東林黨卻主張“立賢”,想擁立潞王朱常淓(萬曆帝之侄)為帝。表面上是為了江山社稷,實際上卻完全是東林黨的私心作祟。明朝對藩王的限制極嚴,藩王“賢與不賢”很難斷論。而古代皇位繼承製度之所以要堅持“立長不立賢”,就是要有效避免皇位爭奪。而東林黨卻在此時主張“立賢”,就是給早已混亂不堪的國家再度添亂。從朱常淓的後來表現來看,也並不比朱由崧賢能。

    東林黨之所以不願意讓朱由崧嗣位,是因為在東林黨派大臣的心中有過不去的檻。東林黨在萬曆時期好容易才贏得了國本之爭,其對手就是鄭貴妃--福王朱常洵,而如今再擁立朱常洵之子嗣皇帝位。一方面,等於說東林黨的當初努力白費了。另一方面,東林黨人也害怕福王朱由崧的政治報復。

    結果,卻為馬士英提供了可趁之機,做了福王政權的定策元勳。東林黨人雖不得不承認既成事實,但背地裡卻使壞,甚至希望福王政權垮臺。當南京出現了太子案時,東林黨人一口篤定南京出現的太子是真太子,其目的就是要否認掉福王政權的合法性(實際上,北京的太子是真,卻被多爾袞以假太子處死;而南京的太子是假,卻被東林黨人篤定為真)。

    原因三,吳三桂、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及李成棟等帶路黨的“功績”。

    實際上,滿人不但沒有平定江南的能力,甚至連統治北方中原地區也顯得兵力不足。且江南為丘陵地區、水網密佈,並不利於騎兵作戰。而滿人的文明程度原本就較低,甚至連造船都不怎麼會,又怎麼能越過長江天塹去征服江南?而滿清之所以平定江南,還是仰賴吳三桂、耿、尚、孔及李成棟等帶路黨的“功績”。東晉與南宋時期,雖也有漢人為異族效力,但並沒有明末之際那麼大的規模。

    原因四,隨著歷史的演變,抵抗異族的意志也越來越弱。

    中國歷史上一直有“夷夏之防”,但隨著歷史的演變,抵抗異族的心理與意志卻越來越弱。用一個不恰當的比喻,就像一位女子受到他人的非禮。該女子第一次受到非禮之時,其反抗肯定是最激烈的。而一旦被對方得逞之後,其下次遇到非禮之時,其反抗烈度就會減弱。而如果被人十次、八次得逞之後,甚至都會懶得反抗。

    而一個民族遭到他族侵凌也是這個道理,東晉時期是華夏民族第一次遭到異族的侵凌。所以,東晉雖弱,但華夏民族不甘受他族侵凌、奴役的意願也最為強烈。可以說,華夏民族的第一次反抗異族侵凌的過程長達兩百七十多年(東晉至南朝陳),而最終滅亡於鮮卑化的漢人隋政權。

    南宋時期是華夏民族遭受第二次異族侵凌,其反抗過程歷經一百五十年,而最終滅亡於蒙元政權。而經一百年蒙元統治,漢族抵抗異族的心理與意志也變得虛弱,故南明也只存在了四十年。滿清之所以要倒行逆施,不顧激起民變之風險,也要在已順服的地區頒行“剃髮令”。其目的就是對漢人進行精神閹割,而削弱掉漢人的抵抗意志。可以說,如果滿清不頒行“剃髮令”,滿清能更快平定江南,但是,滿清的統治卻絕對維持不了兩百多年。我們從一系列清末百姓生活狀態的舊照片,就可以充分理解那種被滿清"精神閹割”的狀態,早已沒了血勇精神與民族自信。

    原因五,清軍迅速南下,沒有給南明政權穩定的機會。

    清軍從入關到消滅南京的福王政權,只用了一年的時間。而在這短短的一年時間,南明的政權還沒有足夠穩固。而東晉與南宋卻不同,東晉時期,北方長期分裂、互相攻伐(十六國),並沒有能力南下,反而是東晉有力量征討北方政權。而待前秦統一北方之時,而有足夠的力量攻取東晉之時,東晉政權已歷時六十年。南宋時期,金國也雖渡江南侵(“搜山檢海捉趙構”),但其後方並不穩,差點被韓世忠抄了後路。此後,金國在很長時期,都沒有敢冒險渡江南侵,而使得南宋政權能迅速穩定下來。

  • 2 # 史海探趣

    都是偏安一角的政權,但南宋首先由於從宋太祖開始,實行對士大夫優待政策,政治上也寬以待人,民間擁護度和認同感比較強;南渡後由趙構也是作為嫡系皇統登基上位,不存在爭位的問題,最短時間凝聚了江南各個勢力,形成了中央集權局面,所以能繼續沿順150多年。

    而南明首先在皇位人選上由於崇禎帝太子朱慈烺及另外兩位皇子都下落不明(朱三太子案暫無信史),先後割據一方的弘光、隆武、永曆都不是出於崇禎嫡系,造成民間認同感不強,無法整合南方勢力,進而形成氣候;再者,關鍵一點上,明朝由於閉關鎖國,在武器裝備上與新興起來的清朝軍隊也相差甚遠,火器在清軍中已經作為重要力量使用,而明軍反倒十分排斥;第三,南明有限的幾支軍隊其實都擁兵自重,形成了軍閥割據的局面,人心分散,力量懸殊,南明註定了滅國的命運。

  • 3 # 朝史暮想

    南明為什麼做不到像南宋般,形成南北對峙的局面?

    其一,南宋政權人心凝聚,南明人心渙散

    趙構是躲開了“靖康之難”,雖然在正常情況下他是不可能順位繼承皇位的,但是金人攻破開封之後,大批皇族都被俘虜,趙構成了在外唯一倖存的嫡系宗室。所以趙構領導的南宋,在政權上是有其正統性的。趙構反金的大旗一豎起來,所有的政治資源都向其靠攏。大體上,南宋大家都是很齊心,一致對外。

    而南明時期,崇禎自縊,崇禎的兒子不是死了就是失蹤了。而皇室宗親很多在農民運動中都被屠盡,只留下了幾個旁支遠系。這些宗室子弟不論在血脈上還是影響力上,都很難服眾。大家都想擁立自己的派系為正統,福王系,桂王系,唐王系,魯王系,雜亂紛雜,人心渙散,無法凝固成一個權威的中央。南明時期,各個地方割據,各個小朝廷內部,內都不斷,徒耗資源。

    其二,南宋手裡還有幾支主力軍隊,南明軍力薄弱

    北宋的滅亡可以說是有偶然成分在的,說是個意外都不為過。即使開封被破,金軍繼續南下時,宋朝還是有幾支主力軍隊存在的。比如西軍。西軍戰力強悍,極大地消耗了金軍的戰力,延緩了金軍的攻勢,使得南宋得以編練新軍,調動資源。

    崇禎的幾支部隊,後來不是被農民軍幹光了,就是開始擁兵自重不聽號令,甚至直接投降滿清。剩餘的很多都是地方雜牌部隊,戰鬥力低下,碰到清軍基本一觸而潰。最後居然只能依靠被打殘的,編制不齊的投誠的農民軍為主力,抵抗滿清的南下。滿清南下迅速,不給南明喘息時間。

    其三,外交形式不同

    當時的金國,並沒有說真的要吞併全宋。實在是北宋這塊肥肉看起來太好啃了,忍不住咬一口,一咬咬掉了北宋。

    金國當時的漢化程度並不高,對於如何統治農耕文明也沒什麼概念,就想搶點錢財,資源,人口。當時女真人剛剛滅了遼國,對於漢家政權,最多也是弄個傀儡政權,比如張邦昌之類的,沒想說取代宋朝,建立大一統王朝。

    而滿清經過長期和明朝的對抗,他是有一統天下的野心的。早在努爾哈赤,皇太極時期,就已經有了政權的概念,並且漢化速度非常快,在遼東已經有了文化替代的概念。所以,一旦得勢,就會一直南下,直到建立一個王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刺激戰場》S5賽季如今正式開始了,在新賽季裡有哪些值得關注的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