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靜中乾坤大

    佛家和道家都很注重修練定力。佛家氣功千修萬練,目標只有一個,即進入深層禪定。如果簡單扼要地說佛家功法的精髓,無非就是"戒、定、慧"三學。因戒而生定,因定而生慧。戒乃定之根,定乃戒之苗,慧乃定之果。

    佛家功和道家功所修之定乃正定,別的一些功法雖亦極側重修定,實際大都屬於邪定。佛家功修練之終極目標乃開悟成佛,道家功之終極目的是得道成仙。

    修練法分世間法與出世間法。世間法修之、悟之,可得健身益智和延年益壽之樂。出世間法練之和悟之,最終可得脫離六道之苦和身登蓮邦之妙果。二法相較,功果懸殊,天地之別。

  • 2 # 文利wenli

    修行入定的門派很多,除了佛家的淨土,禪宗的三禪六定外。還有道家,儒家,陰陽家,醫家等修行法門。佛家禪宗由儒家的基礎上發展而成,儒家借鑑道家,三家相互借鑑,佛道修行法門高於儒家。縱觀中國古代修行之法,入定法門基本相同,皆修心入靜。

    道家修行入定之法

    講究“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 以呼吸入靜,意守關竅,執行周天。“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此謂坐忘。”體悟天人境界。大道至虛至靜,人心應當清虛寧靜。

    入定以氣煉丹,內丹之術,丹者,單也,一者,,單也。惟道無對,故名曰丹。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谷得一以盈,人得一以長生。內丹是以天人合一思想為指導,以人體為鼎爐,精氣神為藥物,而在體內凝練結丹的修行方式。“虛其心,實其腹”,“專氣致柔,能歸嬰兒乎”。道教循之,創胎息法。唐代司馬承幀又提倡“存想”,即存我之神,想我之身,達到入靜之境,且用意念導氣執行,這是後來“金液還丹”、“大小周天”等功法。

    道家功以長生為目的,主要有正一、全真兩大派,兩大派分若干宗派,兩大派外也還有若干小派。各派在其功理、功法方面也各具特色。儘管如此,無論何宗何派其修持功夫都以煉養陰陽、性命雙修為第一要義,都以返璞歸真,天人合一為最高境界,都以延年益壽和長生不老為最終目的。道家講靜,是出世的,是把靜作為修習的一個手段,作為消滅意識的一個工具,作為可達到的一種境界,用來修身,老子說的“致虛極,守靜篤”,就是透過靜來修行,消滅意識,到極靜源頭,

    “萬物並作、吾以觀復。”是說到了靜的根本境界,那麼萬事萬物的規律自然呈現,自然證道成仙。

    道家講求靜不像儒家那樣還拘泥於一個學業,一個專業,一個外物目的性。

    儒家講“靜”,是為了增加積極性的外界知識;

    道家講“靜”,是為了減少外界知識對靈的影響。

    從對身體本身而言,道家靜是更好的修身方法,從追求外物追求成功而言,儒家靜最好,儒家的靜更類似於一種所謂專心的概念,並非真正的靜。而是安靜的靜。

    而道家的靜的概念顯然是比安靜更深刻的範疇,是一種意識難以名言,突破用文字形容的範疇。

    儒家修行入定之法以靜養神,明心、明志、明理。

    講究“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大學》,是一部“動態入定”的教科書:孔子,是一位傳授“動態入定”的教練!

    “動態入定”通俗的說,是種心智功夫:讓人在日常的生活,進入一種類似佛教“入定”的心智狀態。

    人,為什麼要“動態入定”呢?

    這是因為,一個人進入“動態入定”的狀態後,就能達到孔子說的“從心所欲不逾矩”,王陽明說的“隨感而應、無物不照;此心不動、隨機而動”的生命境界。

    這種生命境界,從某種角度來看,是“人之所以成為人”的目的所在,《大學》中“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的“修身”,指的就是為了進入這種生命境界。

    孔子到了70歲才達到“從心所欲不逾矩”的生命境界,所以,看不出什麼人生成就。

    而王陽明則不然,他在龍城頓悟之後,達到了“隨感而應、無物不照;此心不動、隨機而動”的生命境界。從此之後,不論是在官場,還是戰場,王陽明幾乎戰無不勝,成為了人生的大贏家。

    所以,“動態入定”這種心智功夫對於今天的人們來說,是一筆非常寶貴的財富。這種狀態在《大學》中有非常詳細的描述:"……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

    也就是說,人一旦進入“動態入定”的狀態,身心就會沒有忿懥、沒有恐懼、沒有好樂,沒有憂患。是一種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的意不動、心不動的心智狀態。

    進入“動態入定”狀態的方法就是《大學》中的“正心誠意、格物致知”。

    一個人從平常的心智狀態進入“動態入定”的心智狀態,是件很不容易的事。你把孔子所有的書都倒背如流,講得頭頭是道也進不了這種心智狀態。

    要進入“動態入定”的心智狀態,就必須在意識清醒的時候,時時刻刻運用“正心誠意、格物致知”的方法,感知自己的心智系統、調整自己的心智狀態。如此,假以時日,才有可能逐步進入“動態入定”的心智狀態。

    這種時時刻刻運用“正心誠意、格物致知”感知自己的心智系統,調整自己心智狀態的,就是“慎獨”。

    要真正學儒,功夫全在於“慎獨”。真正學儒的人都自稱“慎獨之人”,就是這個道理。

    儒家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內聖外王”,那修養也可分為“內明”和“外明”兩個方面。對內(自身內心)要“止”住妄念,對外要及時止住自己的行為,凡事“適可而止”,如此修身,便可“定”的“至善”境界。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知止而後做到了定、靜、安,此時你已經是心無雜念,自然能夠周密思考;而事情經過了周密思考,便能做得切當圓滿而有所得,“明德”而近“道”了。儒家講“靜”,強調心的安靜,是入世的,用來治學: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靜”是產生“得”的一個段位。一個手段,有點兒功利心。之所以可以確鑿的這麼說,我們看下面一段。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儒家講究靜更多的是把精神集中到一個專業,一個方面上來,這就是儒家的靜的本質,儒家的靜是為將來的社會獲得服務的。

    儒家的靜是獲得外物。儒道兩家相通之處

    道家儒家的靜也有相通的地方,人能享受安靜。

    本身就能放鬆,達到修身的目的,這也是為啥兩宋時期,儒道相通,詩風禪意。

    陰陽家修行入定之法,以定明真,衝舉通關。

    “修真養性,服食引導,祛病延年,衝舉可俟。”鬼谷子《本經陰符七術》就提出了一套養生方法。其中有“盛神法五龍”、“養志法靈龜”、“實意法騰蛇”、“分威法伏熊 ”、“散勢法鷙鳥”、“轉圓法猛獸”、“損兌法靈蓍”。

    陰陽家是諸子百家之中最神秘的一個門派了,而在許多年前,陰陽家還只是道家分支的一個門派呢。因為與道家的理念不和,陰陽家自立門戶之後研究出了許多殺傷力巨大的招式,比如像六魂恐咒這樣陰毒的咒法。不過不知道因為什麼變故,這些咒法失傳了,如今能參悟和解除的人寥寥無幾。

    仙家提出了六種修煉方法

    (1)安心定神法:以正神鎮攝刺激和誘惑以及自身的冥想,以達到履險如夷,逢凶化吉,水火不入、疫染不侵的境地。

    (2)內丹法:用仙丹神藥去煉精化氣,煉氣化神。

    (3)服氣法:氣有六氣,為元氣、志氣、運氣、人氣、靈氣及和氣。透過呼吸運動可達到修煉目的。

    (4)服氣法:是透過呼吸吐納六時之氣來修煉,六時之氣為:“平旦為朝霞,日中為正陽,日入為飛家,夜半為沆瀣,天玄,地黃”,這種方法可以治百病、可以強身、延年益壽。

    (5)服餌法:在食物或藥物中加入特殊補益品。常用松脂、柏脂、中乳、人參、地黃等物,可以耐飢益氣。

    (6)辟穀法:是求絕食以生存,這裡又分為:胎息法,以食氣化營養物來維持生命;入定法,道家神遊、禪家入定都可以數日不進食,長睡不醒;精神專一法,透過誦經等手段專一精神而止食。

    醫家修行入定之法,入定是養生的一種,以靜養神,滋五臟,聚神陽氣。養生之道,本出自醫家。醫,本為玄門五術之一,尚由此驗證,修行之妙,當然不會差了。

    丹經常謂,道中得一法,法中得一術,行旁門安樂法,行持不已,可以卻病延年,號為人仙。使人身中精氣常足,不虧於物,不亂於心,自然身不勞,不勞則養矣。

    精滿不思淫,氣滿不思食,神滿不思睡。精氣充足,自然就不欲於飲食,漸漸厭葷腥。正氣充裕,邪氣自去,營氣流行於血脈經骨,衛氣迴圈於周身表裡,病癒減而體益健,安有不延年益壽之理。若是行持不已,先天萌發,歸根覆命,則修行之功大也。

    丹經常雲,金液練形,玉液煉形,可使人白髮返黑,齒落更生。然人行之而少有驗證者,卻託言返老還童為指身中氣機,而非指身體,功夫不到,或者自己修錯不敢承認罷了。要煉形有效,需要還丹為真,若是丹不真,當然無效驗,若前功不驗,其後功夫與丹道,既是南轅北轍,不可同日而語。

    若是人不求長生,只求延年,不需行丹道,修行安樂法,不出半月,效果必現也。

    修行一事,要自己信的過,方才算有用。丹道有別於其他教派的地方,就在於其驗證。一步一個驗證,上一步不驗證,下一步就是空談。果真能玉液還丹,再行玉液煉形,自然能得其驗證,古之人誠不欺我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打不贏就談判,美防長抵達阿富汗,塔利班會放下武器投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