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視野百科

    一戰後的德國由於不滿足與當前的利益,便處心積慮的想要找尋機會發動二戰,在得到日本和義大利這兩個盟友國之後,希特勒便決定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

    不少國家被迫捲入戰爭,受到了巨大的損失,然而不少人疑問:如果世界上不存在二戰的話,又會是什麼樣呢?

    如果德國沒有發動二戰,那麼美國也就不會大發戰爭財,軍事實力沒有太多的提高,國際地位還仍然和以前一樣沒有太多的區別。

    而這對於另一個國家英國又是一件大好事,二戰前的英國實力絕對能和美國相媲美,沒有二戰的阻止,說不定他們的軍事實力會依舊那麼強大。

    而這對於一心想要建立大東亞共榮圈的日本來說,絲毫不會受到太大的影響,只要還把目標放到中國身上,中日之間的戰爭遲早會發生,只不過是時間早晚的問題。在你們眼中,世界格局又會是什麼樣呢?

  • 2 # 東斯坦因

    如果英法不實行綏靖主義,在納粹德國還沒有發展起來是就出手將之消滅,二戰可能就打不起來。

    如果希特勒不一意孤行,不去主動招惹蘇聯,也許德國的結果會不一樣。

    如果美國不奉行孤立主義,在二戰一開始就加入戰爭,德意日軸心國可能很快就會被消滅,二戰的規模也就不會這麼大。

    如果張學良的東北軍,在日本挑釁的時候能堅決抵抗,“9-18”以及之後的抗日戰爭。。。。。。

    本來德意日法西斯的實力並不是特別強大。可在二戰前和二戰中,世界很多國家都是自掃門前雪,只要不燒到自己家,對於法西斯的態度就是不理不睬。結果法西斯就一步步的做大,最後發展到不可收拾。

    不過快速的勝利,也使得德意日法西斯們膨脹的太快,被勝利矇蔽了雙眼的他們變得肆無忌憚,到處樹敵,把全世界都推向了自己的對立面,最後德意日法西斯也在瘋狂中滅亡。

    二戰不能說是德國發動,而應該是德意日法西斯一起發動的。二戰也對世界格局產生了重大影響。

    首先,二戰的爆發,使得英法等老牌殖民主義國家根基動搖,元氣大傷,他們再也沒有力量鎮壓殖民地的獨立運動。二戰後,亞非拉地區掀起了爭取民族解放鬥爭的高潮,紛紛擺脫了殖民地的地位,取得了國家和民族的獨立。以英法為首的殖民主義國家也逐漸沒落。

    其次,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極大地改變了世界範圍的力量對比,歐洲列強沒有能力在主宰世界。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和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開始崛起,併發生了激烈的對抗。長達數十年的冷戰也就此拉開序幕。

    其三,二戰期間,為了戰爭的需要,各國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並且發展相應的科學技術,製造新式武器,進而推動了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核武器的出現,使得人類第一次掌握了毀滅世界的能力。為了防止世界毀滅,二戰之後世界各強國都盡力避免世界範圍的大規模戰爭的爆發。

    就到這裡,各位對此,是否還有其他高見?或者你們還有哪些補充,一起來探討。

  • 3 # 世界映象觀察員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場涉及多個國家的戰爭,德國在選擇進攻物件的時候,根據對方的戰略位置、軍事實力和戰局變化情況來進行戰略佈局,他們先是穩住蘇聯和美國,然後開始一步一步向列強發起進攻。蘇聯和美國沒有參戰的情況下,德國在歐洲大陸橫行無阻,等到蘇聯和美國參戰後,德國開始走下坡路,最後計劃破滅。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程序來看,參戰次序確實決定了戰爭的走向,這一點不可否認。

    1939年,德國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前,他們先是與蘇聯簽訂了《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再用外交政策穩住美國,然後開始向制定好的第一個攻擊目標波蘭發動攻擊。為什麼第一個攻擊目標是波蘭呢?主要是由波蘭的軍事實力與戰略位置所決定,波蘭當時的軍事實力排名在歐洲第五位,相對而言他是最弱的一個強國,德國需要用他來試一下自己的實力,同時清理後顧之憂。波蘭與德國接壤,如果德國不先攻擊波蘭的話,那麼他們隨時會被波蘭從東面攻擊自己的後方,這樣德國就危險了。德國攻下波蘭後,歐洲東面只有簽訂合約的蘇聯,德國可以不怕被人攻擊後方,這樣他才能放心向西歐發動進攻。

    德國拿下波蘭後,開始向西歐發動攻擊,第二個遇到的歐洲強國法國,法華人過分相信馬奇諾防線的作用,當德軍繞過馬奇諾防線後,法華人在迫不及防下,快速被德軍攻下巴黎並投降,隨後戴高樂在國外組建臨時政府,開始與法西斯進行抗爭。法國敗得太快了,以致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戴高樂回到法國後,發現法國在國際上的話語權掉得有點讓他吃驚,若不是英國為法國爭取到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一席之位,他國估計就沒什麼話語權了。

    法國投降後,西歐大國只剩下英國,德國馬不停蹄地向這個曾經的日不落帝國發動攻擊。雖然英國此時實力其實已經大不如前,但是德國依然無法順利攻佔英國,這個二戰開戰以來,德國第一次遇到了拿不下的國家。除了蘇聯和美國外,英國是二戰中唯一沒有被德國攻佔的強國,因此戰後他們仍然在國際上保有舉足輕重的話語權,但是已經不再能與一戰後的話語權相提並論了。

    無論德軍怎麼轟炸英國本土,英國仍然頑強抵抗,希特勒看出維繫英國戰鬥意志的蘇聯和美國,於是他開始向蘇聯傳送了全面的進攻,德軍的閃電戰術被蘇聯人給遏制住了,與此同時日本把美國逼到參戰,世界兩大最強國的參戰,直接改變了戰爭的走向,德國、義大利和日本的軸心國被瓦解。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美國、蘇聯和英國三大盟軍主要貢獻國開始重新制定世界新秩序,美國由於二戰中的貢獻和戰後對於各國的資助,一舉改變了原來在世界大事上沒有話語權的尷尬地位;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雖然損失慘重,但是他們獲得了許多德國的工業技術,藉此國力快速增加,成為與美國分庭抗禮的超級大國;英國此時已經被大幅削弱,為了能夠維護自己的利益,他極力為法國爭取到了話語權,但是兩家此時已經不能與二戰前相比了。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第二次世界大戰真的是一場洗牌大戰,戰後世界格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大改變。

  • 4 # 銳度何老師

    先動手的吃虧,被打殘。後動手的佔便宜,收拾殘局,當霸主。

    這是兩次世界大戰,給我們提供的深刻經驗教訓。

    就像希特勒在演講中喊的那樣:我們總是先動手。確實,一戰、二戰,德國執行的都是先發制人的策略。而先動手,就掌握了先機,掌握了主動,所以他前期打的都很順。但是,每次也都是德國跟別人打的熱火朝天的時候,英國撲上來跟他沒完沒了的折騰。等大家都精疲力盡的時候,美國再出手,一勺燴。

    這就是我們老祖宗說的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德國先動手,美國後參戰。現在德國已經是被閹割了的和平國家,而美國成了不可一世的世界霸主。

    所以這個參戰順序,是個大學問。是個關係到國家命脈的大學問,不能在這裡犯糊塗。

    這個問題提的很有水平,參戰順序既決定了戰爭的走向,也能改變世界格局。

    我們在清朝的時候曾經派出考察團,周遊世界各國,考察國際情況。這些人回來做的總結是:在洋人裡面,美華人的性格最為柔和、善良,最好打交道。這評價和現在的美國可是差了十萬八千里。美國就是透過兩次世界大戰,他前期置身事外,等打的差不多了,然後找個藉口參戰,收割勝利果實,從以前的愛好和平的國家,登上了世界霸主的寶座。

    後來的美國入侵越南,蘇聯入侵阿富汗,道理也差不多。

    美國先動手,陷入了越南泥潭,也是導致了很長的一段時間國力削弱,被蘇聯追了上去。然後蘇聯又作死,入侵阿富汗,也掉進了坑,國力受損,又被美國再次領先。

    經驗教訓就擺在這裡,所以現在的鬥爭也基本上是在圍繞著這個原則在展開。

    現在的大國鬥爭也不過是中美俄三家。

    大家現在斗的,逗的,其實就是在看誰先犯錯,而所有錯誤中最大的錯誤就是:先動手。

    就像前一陣美國和伊朗對罵很兇,但最終也沒打起來,美國怕的就是自己先動手,最後被別人收割。他怕的不是打不過伊朗,怕的是自己跟伊朗折騰十五年......

    而在中美俄三家裡面還得細分,中美的實力更高,俄國偏弱。

    所以現在的主要較量還是在中美兩家,而這個較量就是在比誰能穩住陣腳,誰都不想先動手。而俄羅斯也是看死了這點,你倆都不願意先動手,那我就先動手,於是在烏克蘭,在敘利亞大動其手,為自己撈取戰略資本。伊朗之所以這麼強硬跟美國頂,也是知道美國現在是在極力的避免先發動戰爭。

    特朗普上臺以後,奉行美國優先政策,四處退群,這裡面核心的思路就是他想從一線撤下來,退回美洲。他如果還是四處摻和,那就非常容易在發生戰爭的第一時間被捲進去,然後被別的國家後進場。

    一個懂得退的人,要比一個只知道進的人可怕的多。

    特朗普現在的各種退群,就是想退居二線,甚至是退回美洲,然後等機會再玩一把老把戲:你們先打,我兩邊賣軍火,你們先拿黃金買,黃金沒了,拿資產抵押,等把你們的血快吸乾淨了,也都打的沒力氣反抗了,我再跨海下山來參戰,打贏了,繼續當霸主。

    現在的局面很明顯,先動手的,最先跳進戰爭這個坑的,就是德國,也必然是德國的下場。最後進場的,就是美國,摘果子。

    該忍,還得忍。

    不能動不動就打打殺殺的。

    而且咱們也可以倒著推一下:先動手的,基本上可以確定,是上當、中計了。

    二戰,德國、日本最先發動戰爭,前期雖然得到了便宜,但最終的下場是最慘的。

    中國、法國、英國、波蘭這是前期被裹挾進去的,損失也很嚴重。

    蘇聯屬於中期進場,雖然損失很大,但最後也撈取了很大的好處。

    美國最後參戰,所以他賺的盆滿缽滿。

    這就是順序,也是世界格局產生的原因,更是:歷史規律。

    既要剋制自己,不要先動手,也要避免被第一批帶進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蓮花形狀的多肉哪個品種好養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