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平頭公民
-
2 # 阿斗不傻
今天講講經濟學,看完明朝紙幣歷史就知道為何不發行貨幣債券。
崇禎求錢籌軍餉這個故事流傳很廣,想當年李自成大軍兵臨城下,崇禎皇帝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看看內庫,還有點保命的銀子,看看國庫,老鼠都沒一個可以充飢,看看城牆守軍,破衣爛衫,都快趕上乞丐啦。
無奈,悲哀,於是就將主意打到殿下大臣還有皇親國戚身上,一通朝會下來,求爹爹告奶奶,所有大臣屁都不放一個,無數哀求下,崇禎成了中國歷史上做乞丐做的最像的皇帝。
我們看看捐款的悲傷故事當時文官代表:大明內閣首輔魏藻德老先生僅僅捐款500兩,也許他知道這家公司快破產啦,一切投資都是沒有回報的,準備換下家。
當時太監首富,太監算是有錢人吧,也只捐了一萬兩。
看內外朝大臣都不給力,崇禎也抓狂啦,於是像親戚伸手。首先就找到自己老岳父,希望他帶頭做個榜樣,怎麼著也要捐個10萬兩出來,可是這奇葩岳父,那是表演藝術家,又哭又鬧大喊沒錢,最後也只捐1萬兩。
其他親戚一看,這不是好事情,於是八仙過海,各展手段,有的賣房子在房上貼“此房急售”有的賣棺材在棺材上貼“賣棺救國”一時真醜態百出。
唯一讓崇禎欣慰的還是一個六十多歲的老頭,他熱淚橫流來到戶部,捐出自己一生積攢的400兩銀子,崇禎帝那個感動啊,就差沒抱頭痛哭啦、於是二話不說,隨手賞賜一個錦衣衛千戶官職。
話說這官沒當幾天,北京城就破啦,這老頭也是硬氣,守著這千戶官職自殺啦,算是為國精忠吧,其他人那就別提啦,當時崇禎乞討時候,那是一個子都不給,最後李自成一來,排隊投降,一頓鞭子,多輪酷刑。這群人,一下巴拉巴拉就弄出來7000萬兩白銀。哎,當年崇禎皇帝乞討目標真不多,才100萬白銀而已,這7000萬都夠解70次危機啦,愣是沒人給。最後還人財二空,真活該,這些人都該死。。。
以上扯一段只是告訴大家故事背景,那就是明朝窮,窮的開不了鍋,最後窮死那麼為何不像現在中國一樣咧,沒錢還不簡單,印刷機一上,貨幣開閘放水,印個萬兒八千億的,不就解決問題啦嗎?
好吧,這確實是個好辦法,當然是僅限於現在的情況,但是在當時,那是天方夜譚,為何如此其實也要怪怪崇禎的祖先,也就是明朝開山老爹朱八八同志(朱元璋)
先明確一點,沒有紙幣,是沒有國家債券這一說法的那麼明朝有紙幣嗎?其實還是有的而且不僅明朝有,中國使用紙幣的歷史可謂非常悠久,最早的紙幣首創於唐朝,為的是和西域通商方便,想想也是,西域那麼遠,都是騎駱駝做生意,銅幣金幣那麼重,用起來太不方便於是唐朝紙幣 飛錢 應運而生。
自從唐代之後的宋元明清全部都有樣學樣也開始紙幣流通和發行。特別是在宋代,紙幣發展到封建社會鼎盛時期,當時的宋代非常缺少銅礦,國家沒有鑄幣可用的銅,可是經濟貿易發展又非常發達,是歷史之最,沒有錢經濟不能流通,商業無法發展,於是就大力發展紙幣“交子”得到廣泛的應用。不僅用於商業領域還曾經在對遼國和金國的經濟戰爭中大放異彩(這是比較冷門歷史知識有機會再說)
那麼元明二朝也是有紙幣的。不過相對於元朝來說,明朝的紙幣使用壽命,可謂非常短暫,最早明朝紙幣是洪武朝發行,朱元璋建立大明後,在謹慎參考前代紙幣經驗教訓基礎上,於洪武七年發行紙幣,正式印造大明寶鈔,可是再多的經驗教訓吸取也不能挽回明朝紙幣的命運,大明寶鈔僅僅流通60多年就被廢止。
當時朱元璋鑄造的銅錢,名為洪武通寶,分一錢(十文)、二錢、三錢、五錢、一兩(十錢即一百文)等五種。之後又發行紙幣,名大明寶鈔,分為一貫、五百文、四百文、三百文、二百文、一百文等六種。
他還特別規定兌換比列:寶鈔一貫等於一兩白銀,一千文銅錢,寶鈔四貫等於黃金一兩。按照這個兌換標準,民間可拿金銀去跟政府換取寶鈔,但政府不用金銀跟人民兌換寶鈔。市場交易只能使用寶鈔與銅錢,不準使用金銀。
明洪武二十二年四月,朱元璋又下令印造小面額寶鈔,從十文到五十文都有,目的是要補充銅錢不足。洪武二十七年八月,他更下令直接禁用銅錢,強制民間銅錢必須在半個月內上繳官府換取紙幣小鈔,流通貨幣完全紙幣化。
可是這個命令維持不久,也根本無法貫徹,民間還是紙幣,銅錢混用,直到正統年間大明寶鈔退出通貨市場為止。那麼為何明朝紙幣會徹底被市場放棄,讓我們迴歸到最樸素的貨幣學說,也就是經濟學家DavidHume提出的簡單等式:MV=PTM(Money)代表發行貨幣數目,就是寶鈔發行量,V(Velocity)代表貨幣流通速度,也是寶鈔流通速度,P(Price)代表明朝各時段物價,T(Transaction)代表明朝商品交易總量。
根據上面等式,如V與T不變,M增加時,P就會增加。
抱定M和P機械式關係,忽略其它因素,這是違反資料公式規律的但是明朝官僚們對待紙幣的態度就是如此,他們穩定鈔值減少M,增加寶鈔發行數,明朝政府做法深得通貨膨脹精髓,一方面減少印刷數,投放量,一方面又擴大寶鈔兌換比,緊縮寶鈔發行量。最後就得出詭異的結果,那就是政府雖然努力控制和減少寶鈔發行量,寶鈔還是繼續貶值並且無法挽回的貶值,結果造成物價的上漲與鈔價的下跌。
面對寶鈔不斷貶值,從洪武到正統年間,政府都在努力節制寶鈔發行,擴大寶鈔稅收,以減少流通量,提升鈔價。可是任何手段都完全無法扭轉,紙鈔越來越少,還越來越貶值的奇怪規律。於是明朝政府經過一系列思想鬥爭以及聽取民間各種呼聲後,在正統年間宣佈放棄紙幣流通,全國恢復銅幣流通,也就是恢復金屬貨幣的唯一貨幣政策。
時間又過百十來年,到崇禎年間,人們早就忘記還有紙幣這個東東。你說讓崇禎用紙幣發行國家貨幣債券,那群連捐款都捨不得的人,你讓他們拎一堆廢紙回家這不是開玩笑嗎??
-
3 # 風逸塵
明朝末年,正處於小冰河時期,天災人禍頻發,人民生活水深火熱之中,即使大明崇禎皇帝殫精竭慮、勵精圖治,依然駕馭不了這輛瀕臨散架的馬車。
崇禎由於目睹了閹黨的所作所為,一上臺就急於整治魏忠賢,打擊閹黨。魏忠賢倒臺後,朝政並沒有像自己想的那樣一片清明,反而越發烏煙瘴氣。魏忠賢掌權時雖然驕橫奢逸、獨攬朝綱,但是由於實行一系列恢復經濟的舉措,國家經濟逐漸恢復,徵收商業稅,減輕農民稅賦,基本滿足軍事開支。並且重用袁崇煥、毛文龍、吳三桂等一批武將,使遼東局面越發穩定。
由於魏忠賢的倒臺,使東林黨一家獨大,東林黨打壓異己較之魏忠賢更甚,只要朝堂出現不同的聲音就群起而攻之。由於明朝選拔人才實行“八股文”,文人多是一些空談之士,導致東林黨總是站在道德制高點批判別人,而對於自己的愚昧無知與古板全然不知,以至於崇禎即將亡國發出:“皆諸臣誤朕也”,並厚葬魏忠賢。
明朝末年,各種天災頻發,再加上與遼東後金常年作戰,內地農民軍聲勢也越來越大,可謂內憂外患,崇禎已經疲於應付。此時,國家經濟日漸衰落,缺錢少糧,軍餉時常拖欠軍隊多發譁變。
到了如此地步的明朝國民信任喪屍殆盡,試想一朝天子跟自己的兄弟、堂兄弟都要不來錢。就是發行債券有什麼用呢?再說大部分國民吃飯都成問題了,誰會拿救命錢去買債券,債券是以信任為基礎的,在不能保證本息能不能還上的前提下誰會傻乎乎的去認購,認購是完全自願的行為。明朝末期,大部分的錢財掌握在一小部分的人的手裡,而這些人在國家危急存亡之際都不施以援手,崇禎會指望他們認購債券嗎?比如福王朱常洵,一個人的財富都富可敵國,到最後也落得個被李自成烹之分食其肉的下場。
對於這些王公貴族他們沒想到的是,他們的命運依然同大明王朝精密的聯絡在一起,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可謂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明朝被推翻後,等待他們的只能是屠刀。
-
4 # 有好奇心的老頑童
這皇帝,當的真失敗,看看漢武帝怎麼生錢的。手中有政軍財法用人等絕對權力,沒有自已核心團隊。自已不吃不穿能省幾個錢,有個詞叫窮忙,越忙越窮,越忙越亂,說的就是他。
一,向官員要錢是救急,任用幾個酷史廉史,不交就找違法事由法辦。二,向財閥要錢,定政策,製法律,刑法稅法一起上。三,對流民要撫,分地減稅招兵。
回覆列表
貨幣債券是什麼?貨幣債券就相當於現在的國債。國債的發行必須以國家的信譽進行擔保。到期後能按時足額的兌付本金和利息。一般都是以國家的稅收進行擔保。
依照崇禎當時的國家處境。他的國家還有信譽嗎?他的稅收還能進行擔保嗎?顯然是不可能。
明朝張居正和魏公公時期,南方商業發展迅速,但是全國還是以為農業為主。魏公公利用自己的特務機構強制增加收取商業稅,降低農業稅。國庫有錢有糧。崇禎上臺後聽從了文官的建議。增加農業稅,農民賦稅加重。民不聊生。
內憂外患之下,江南稅負都被士大夫據為己有,
隨著和關外滿族戰事的吃緊,加上天災,農民歉收,又開始增加田賦,終於逼的農民大規模起義。李自成起義軍直逼京師。
就是這種局面能發行貨幣債券嗎?誰敢用錢買崇禎的白條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