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搬講歷史
-
2 # 墨韻無疆
古人有古人的智慧,古人在當時技術限制的條件下,只能用智慧想辦法。古人築牆修官道都想持久耐用,如果生蟲長草那容易破壞工程就不夠用了。所以古人就發明了夯土。秦直道所用到的建築用土全都是熟土,熟土就是經過炒熟或者碾碎用火燒過的泥土,這樣的泥土失去了養分,而且當中的微生物都死光了,是不能用於種植植物的。然後將這些泥土夯實在一起後,這條路面就會十分平整堅固,沒有養分和微生物,蟲子雜草都不會出現在上面。
考古專家表示,這樣燒焦後的泥土作為建築用土使用,導致整條路的地面其實和混凝土一般堅硬。在當時,人們的交通工具都是馬車和馬匹,如果上面用的是其他的泥土,只會揚起大量的灰塵飛沙。熟土既堅硬還無雜草,就算是下雨也不會變得坑坑窪窪的,沒有積水,就大大提高了馬車行駛速度。
-
3 # 澤觀科技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想明確一下什麼叫秦直道,秦直道究竟是什麼,拓展說明一下這是一項多麼浩大的工程。
秦直道最早記載在《史記》之中:三十五年,除道,道九原,抵雲陽,塹山埋谷,直通之。
就是說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開始修建了直道,從南方甘泉宮出發出發,一路向北最後抵達了今天的內蒙古包頭市,全稱按今天的計量單位,得有1400公里。
秦直道今天的遺址在陝西旬邑縣和甘肅正寧縣的子午嶺主脈上,2000多年不長草的秦直道也是說的這一塊發的直道遺址。
之所以兩千年過去,直道還能保留下來這和直道的修建工藝有著密切的關係。
層層夯土層層夯土為了保證直道質量,在修建時直道是採用了一層一層的夯土進行壓實。夯土層為8層,每層40~50釐米。直道上夯土層最後的地方甚至有足足6米。
夯土密度本就大於正常的土壤,在加上一層一層堆疊後,再次夯打,直道上的泥土中幾乎沒有什麼縫隙,這樣的土壤自然很難長草。
我要糾正一下直道上並不是不是不長草,而是不長樹。在有的直道遺址上長出了灌木和細草,但全部遺蹟從未有樹長出。
也正是因為草木稀疏,秦直道才能才兩千年前後再次出現在世人面前。
塹山堙谷直道修建時還有一項技術,就是“塹山堙谷“。
簡單說就是遇到山頭直接把山頭給削平,旁邊如果有山溝,就用土石填平,這樣施工的直道路面普遍寬約30-40米。
很難想象2000多年前的古人是如何確定道路的走向,選中路線,開山填壑,組織施工,運走和填滿難以計算的土方量。
偉大的道路直道1400公里,期間一路向北,穿越了今天所說的黃土高原、陝北高原、子午嶺、白于山、毛烏素沙地、庫布齊沙漠。
都說大陸通羅馬,我覺得羅馬大道遠遜於我們的秦直道。
-
4 # 六六談古今
首先咱們先說一下當初修建秦馳道的目的是什麼,據《史記·蒙恬列傳》中記載:“始皇欲遊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塹山堙谷,千八百里。道未就。”可見當時他是為了巡遊天下才修建的工程。同時為了工程的順利進行和整體質量,秦始皇派了太子扶蘇和秦國大將蒙恬來當監理和專案經理。可見他對這個工程有多重視了。太子是未來的儲君,蒙恬是南征北戰,屢立戰功的大將由他們兩位出馬自然是萬無一失了。
另一方面,為了不辜負皇帝的信任,蒙恬將軍第一件事就是要想辦法避免道路長草的問題。他經過多地走訪和了解,把道路選在了沙漠和黃土路段進行施工。為什麼做這樣的決定呢?一是沙漠地段乾旱缺水,鮮有植物能夠生存。二是經過實踐發現了黃土的益處,當年在修建直道時,大秦帝國工匠們將土反覆的夯實,後來的夯土層,連刀都很難破壞。這種技術被用來修路,不僅如此有高人提出一個建議把土炒熟!要把土放在鍋裡炒,還要加點鹽和其他的“佐料”。這樣的土就沒有了營養成分。所以上面就不會長出植物。根據這兩個方面結合當時秦朝的法律是特別嚴酷,又有太子和將軍監工,所以不會出現豆腐渣的工程。綜合以上幾點這是秦馳道歷經兩千年還不生草的原因。
-
5 # 歷史的精髓
首先咱們先說一下當初修建秦馳道的目的是什麼,據《史記·蒙恬列傳》中記載:“始皇欲遊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塹山堙谷,千八百里。道未就。”可見當時他是為了巡遊天下才修建的工程。同時為了工程的順利進行和整體質量,秦始皇派了太子扶蘇和秦國大將蒙恬來當監理和專案經理。可見他對這個工程有多重視了。太子是未來的儲君,蒙恬是南征北戰,屢立戰功的大將由他們兩位出馬自然是萬無一失了。
另一方面,為了不辜負皇帝的信任,蒙恬將軍第一件事就是要想辦法避免道路長草的問題。他經過多地走訪和了解,把道路選在了沙漠和黃土路段進行施工。為什麼做這樣的決定呢?一是沙漠地段乾旱缺水,鮮有植物能夠生存。二是當年在修建直道時,大秦帝國工匠們將土反覆的夯實,後來的夯土層,連刀都很難破壞。
這種技術被用來修路,不僅如此有高人提出一個建議把土炒熟!要把土放在鍋裡炒,還要加點鹽和其他的“佐料”。這樣的土就沒有了營養成分。再加上當時秦朝的法律是特別嚴酷,又有太子和將軍監工,所以不會出現豆腐渣的工程,工程質量好,綜合以上幾點這是秦馳道歷經兩千年還不生草的原因。
-
6 # 羽林伏波
沒錯的話,題主指的是秦直道吧?
每次遇到這樣的問題,第一件想要做的事情就是為我們偉大而又智慧的祖先獻上我的膝蓋。
當年秦國大將蒙恬和公子扶蘇受始皇帝之命修築秦直道,南起咸陽,北達九原,全程八百多公里,堪稱世界上第一條High-speed load!
秦直道建成以後作為歷朝歷代的交通要道,與長城一起拱衛北方邊境。直至清代後期因西北邊陲政局變動和自然災害頻發,秦直道逐漸被廢棄和淡忘。當20世紀末,秦直道再一次走進人們視野的時候。考古學家發現大部分秦直道上竟然寸草不生,一部分長草的地方也不過膝蓋,更沒有被樹木湮沒。
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修建秦直道的主要材料——夯土,全部是“熟土”。也就是說,這些建築用土在使用前全部被炒熟或者碾碎後用火燒焦,然後夯實在一起,這樣修建出來的路面就會像“混凝土”一樣堅固,寸草不生。
而為什麼有一部分的秦直道會長草呢?這是因為秦直道被廢棄以後,常年無人看管,道路表面漸漸覆蓋了一層薄土和腐爛的樹葉。草籽可以在上面生根發芽,但是草根扎不進夯土層,所以草也長不高,更不要說長樹了。
遙想兩千多年前,三十萬秦軍將士在大將蒙恬和公子扶蘇的指揮和監理下,運用高超的建築技藝和創造性的思維,在黃土高原、大漠和山脊上揮汗如雨,艱苦作業,才造就了令人歎為觀止的偉大工程。
-
7 # 七追風
說秦直道不長草太誇張了,草還是長了不少的。
(秦直道)
秦直道是秦始皇命令蒙恬監督修造的,用了30萬名工人,花費兩年半時間,總長度為736公里。修建秦直道的目的也很簡單,防範匈奴的侵擾。
從咸陽到九原郡(現內蒙古包頭附近)這麼遠的距離,修建了一條大致平直的道路,絕對是“高速公路”的鼻祖。
俗話說“要想富先修路”,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要想保證這條路2000年還有跡可循,不容易。
秦直道之所以現在依然能看到,關鍵是一直有人用。(匈奴一直威脅著中原王朝)
秦朝滅亡,不代表秦直道就廢棄了。西漢初年的時候,中原地區依然面臨匈奴的威脅,當時匈奴多次南下,而匈奴左賢王還一度佔據了陰山和河套地區。不過,沒過多久他們就撤走了……原因很簡單,西漢王朝可以利用秦直道運兵,快速打擊匈奴。
漢武帝時期,司馬遷曾隨漢武帝巡遊,從泰山向東到達海邊,然後向北經過遼西,再經過九原郡直接回到咸陽。而這最後一段路,明顯走的就是秦直道。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的時候,匈奴趁機南下劫掠,把蔡文姬也搶走了,走的應該就是秦直道。而曹操把蔡文姬贖回來,應該也是走的秦直道。
所以,漢代為了加強對匈奴的防範,一直在利用秦直道,也經常進行維護。
到了唐朝,要面對漠北崛起的突厥大軍。公元626年,突厥趁玄武門之變政局不穩,率大軍南下直逼長安,打到了距離長安僅40裡的地方。而唐王朝也一直再防範遊牧民族的侵擾,秦直道的作用不言而喻。
可以說,歷朝歷代,只要北方遊牧民族還構成威脅,秦直道就一直在用。(秦直道遺址)
從相關文獻記載來看,一直到清朝,秦直道的作用才慢慢變弱。當然,除了軍事作用,民間商業運輸和陝、甘、寧、內蒙等地的交流,也一直利用秦直道。
所以,題主所說的秦直道“兩千年時間沒人走”是不對的。準確的說,秦直道一直髮揮著作用,一直有人走。
秦直道如果沒人走,不要說2000年,200年都不用就完全找不到蹤跡了。
回覆列表
秦直道由扶蘇與蒙恬將軍主持修建,道路的起點在陝西咸陽,然後一直北上通到九原郡(今內蒙古包頭)。
秦直道修建是為了打敗北方邊疆地區的匈奴一族。匈奴頻繁騷擾中原,對於剛剛建立六國統一的秦始皇來說肯定忍無可忍。而秦始皇都城陝西咸陽到北方邊疆路途遙遠,山路崎嶇受溝壑地形與山地的影響。行軍打仗不方便,所以下令修建秦直道。
打敗匈奴一直到漢武帝時期才算打的差不多。秦直道肯定一直在用。
秦直道不僅在秦朝產生了重要影響,而且歷朝歷代起著重要作用,一直延續至今。
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才就成了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