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不器XHFY

    以前寫過一首關於李鴻章的七律,似乎可以做為答案。

    一時才氣許無倫,千古艱難說柱臣。

    大勢西來強對付,憂懷老去愈孤純。

    中興未必真能事,洋務何堪枉費神。

    漫道百年褒貶異,獨憐斯國出斯人。

  • 2 # 尋道尋真

    清朝最大貪官!慈禧最得力的奸臣!籤不平等條約最多的賣國賊!也是被現代漢奸吹捧最起勁兒的

    過去之臣!更是最受日本稱讚的華人!

  • 3 # 百發百中44

    個人只想記住甲午海戰《馬關條約》的國恨,不願記住李鴻章,逝者已去,就讓他安息吧,畢竟他也是華夏子孫,對也好,錯也好一個世紀了,不要再深究了。深究也無用。

  • 4 # 濁酒話煙語

    少落魄不羈,青年信馬疆場,一生屈辱求和是李鴻章?

    關於李鴻章我想這是我們會非常感興趣的一個話題,這不單單是因為他對近代以來中國的影響,更為重要的是簽訂了喪權辱國的條約。然而,事實如何。我們還是需要仔細考察。

    我們今天要討論的是他的‘淮軍’,人只有有了槍才能夠挺直腰桿,就像生活有了金錢才能夠保障生活,這是千古不易的規律。

    當曾國藩託付李鴻章要去安徽練一隻能夠打勝仗的軍隊時,我想李鴻章的壓力是巨大的,這個意思就是說他並不是不能夠完成,而是必須有著巨大的磨難。但是他還是完成了。他來到了上海,由皖北團練而起的淮軍正是在此時發生了作用,這就是說李鴻章可以脫離湘軍自己做主了。

    的確,當曾國藩請旨派遣李鴻章任江蘇巡撫而去上海時,他也沒有想到這會是以後保衛大清40年的軍隊。我想,慈禧也沒有想到。許多事情都會改變,所以需要勇氣。

    李鴻章具備勇氣,也具備智慧,也就是這樣一個時刻當時的清朝形成了以總理衙門為主的中央機構形成了以恭親王奕沂為主的權力機構和以李鴻章為主的淮軍洋務集團以及慈禧為主的中央。必須要注意的是這已經是太平天國覆滅後了,曾國藩因為害怕尾大不掉而將湘軍裁撤,這背後的意思就是說,湘軍已經成過眼煙雲,一去不返了。

    淮軍是否應當裁撤,李鴻章等了很久,在陝西幫助左宗棠收復新疆的那七天,我想一定是他心中最為糾結的時刻,但是很快就有了結果,因為‘天津教案’的發生他被任命為直隸總督,擔任天津的防守事宜,包括洋務。

    我想中堂那一刻是無比快樂的,他終於可以實現他少年的夢想,這是許多人一輩子都難以遇到的,這也開啟了他擔任直隸總督和北洋大臣的後30餘年晚晴歷史。

    誠然,在面臨這中央對其保留軍隊有所懷疑的這個事件上,有時可能是因為這就是他的機遇,如果當初沒有在上海的洋務訓練,我想對於他來說處理‘天津教案’未必能夠勝於他的老師,他在上海與中外商人的幾年中不但消滅的太平天國在江蘇的軍事力量,其實更為重要或者說能夠保證其一生榮華的是其得到了洋務訓練,而曾國藩就沒有這個機會,就其自身而言,他也抓到了這個機會,這是應該交代的。他的成功史告訴我們不但應當考慮到現在還應該考慮到將來。

    在上海的時候李鴻章一直在收集對自己以後發展有利的幕僚,例如官員怎樣選拔官員的吏部人才郭嵩燾,這位出身湖南,跟隨湘軍,而後成為廣東巡撫的大僚也被他招到麾下;再入上海關稅和厘金這是關係到上海財政的重要關節,在他上任兩個月後就被他自己的人所任用。

    他少年落魄不羈的行事作風也給了他在處理洋務的時候以便宜的手段,他說如果符合人情就以人情處之,如果不合人情,就以不合人情處之。

    李鴻章在上海位置的奠定並不是一蹴而就的,這與上海當時的權力構成有著密切的關係,李鴻章之前上海主要是地方官紳與外人合作,但是在李鴻章之後,藉著他的身份正是融入到國家權力結構關係中去,也就是這樣恭親王奕沂的總督衙門此刻其實完全想著能和地方官僚尤其是曾國藩和李鴻章的湘淮集團合作。

    但是曾國藩沒有這樣的見識和軍力導致其湘軍的裁撤,而李鴻章卻抓住了這樣的行動,這是他自己的遠見。誠然對李中堂見識我們還可以結合左宗棠的楚軍進行理解。

    在天平天國未落之時其實左宗棠已經全面規劃了浙江福建的軍事海防,其典型事件就是後來的‘福州船政局’,這並不是說其發生了關鍵作用,的確這是他的打算,但是其實左宗棠這時主要經歷完全在回民起義上面了,他接到朝廷的通告,要求去陝甘平叛,這花了他七年的時間,以至於起義被鎮壓以後他已經60歲,體弱多病,萌生退意。

    與李中堂相比他的知識結構已經和洋務太遠,所以後來就算當上軍機他感覺自己也不能有所作用,只好請辭。李鴻章成為北洋大臣已經是勢在必行了。

    李鴻章在人生的每一時刻都為下一步打下了基礎,這是我們在今天的人生旅途還要時時刻刻學習回味的,這也是今天我們瞭解中堂生平和事業的原因。

  • 5 # 歷史守望者

    我看過很多版本的關於李鴻章的評價,爭議很大,其中好多都是人云亦云的。事實上李鴻章生活的年代距今並不遠,反映他人生情況的資料並不少,我們完全應該能給他一個比較客觀中肯的評價。

    李鴻章科考出道後的人生主要集中在軍事、洋務、外交、政鬥等幾方面。縱觀他的人生,可以從以下幾點加以概括評價:

    第一,李鴻章的才能和見識是值得肯定的,屬於能臣的範疇。李鴻章自幼聰穎,年輕即中進士,可見其自身的文化才識是較高的。其後他抓住當時國內太平天國作亂這個機會,毅然回鄉辦團練,加入到鎮壓太平天國起義的行列。最終他不僅取得了軍功,而且還組建了實力雄厚的淮軍,這個過程雖然離不開曾國藩的指點,但其自身的能力也是成功的關鍵。後來的組建北洋水師、倡導洋務運動等事件在推動國家現代化程序中具有積極的意義,這些事都能看出李鴻章的國際視野開闊,對晚清國力以及國內外差距具有深刻的見識。

    第二,李鴻章不是清官。從許多文獻中都能看出李鴻章在為清政府服務的同時,也在積極為自己謀利。李鴻章在擔任直隸總督時因為看不上北方的螃蟹,專門從南方購買陽澄湖大閘蟹吃,而且一次就買幾千只。諸如這類反映李家生活作風奢侈的例子還有一些,總之就是可以反映出李鴻章此人比較奢侈。其次,從李鴻章死後留下來的鉅額遺產來看,他也不可能是一位清官。此外,李鴻章積極靠攏慈禧太后,提拔安插自己的人馬,而且與左宗棠、翁同龢等人是政敵,投身朝廷政鬥之中,這樣一個善於為己謀利的人也不可能是清官。

    第三,李鴻章只是晚清朝廷的忠臣,不是民族的偉人。李鴻章作為一個漢臣之所以能爬上高位,除了能力和軍功以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他積極為腐朽的晚清朝廷做事,積極靠攏腐敗的晚清統治者。李鴻章對當時的清政府以及統治者的情況肯定是很知情的,但他做的只是透過議和停戰讓清王朝多延續幾十年。他的做法對清王朝而言是一個合格的忠臣,但對於民族的發展程序以及水深火熱之中的人民來說,那就決定不是偉人了。許多人罵李鴻章是歷史的罪人,我想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在於此。

    第四,關於簽訂不平等條約。李鴻章在晚清與列強的戰爭中主要是主張議和停戰的,這點沒有爭議。雖然李鴻章代表清廷簽訂了許多不平等條約,但他只是被迫代表晚清統治者去簽約的,並不是他自己樂於去簽約。值得一提的是,也有一些外華人點名要李鴻章去簽約,因為李鴻章搞過洋務,負責過外交,許多外華人熟悉他,瞭解他的風格。從李鴻章恥以在條約上直接寫自己的名字,以及簽約後鬱憤成疾這些事來看,李鴻章自己對這些條約都是感到不滿和恥辱的。所以在簽訂不平等條約這件事上,李鴻章只是晚清政府的背鍋俠而已。

  • 6 # 彬格265

    李鴻章的功過,一直很多人爭議不斷,直到現在也是,很多人都還是把李鴻章看做一個賣國賊,因為他真的是簽署了在中國歷史三千年未有之變局中的多數不平等條約。這小編是承認的,但是反觀當時的破敗無能的清政府,誰又能站出來去承擔這個事?慈禧?還是皇帝?都不會,你以為李鴻章自己願意籤這些亂七八糟的條約嗎?誰會願意?實屬是那時候的大清沒人能攬的起來這個責任,或者是沒人願意揹負這個千古罵名。 當年萬國運動會的時候,各國國旗都是伴隨著國歌依次升起,輪到中國的時候,當時的清政府一首歌國歌都沒有,只有一條黃龍旗,能不引來西洋人的嘲笑嗎?被嘲笑的頭都抬不起來,這時,有一位年過70的老人,神態毅然的走到黃龍旗下,唱起了一首他的家鄉小調《茉莉花》,一曲唱完,雷鳴般的掌聲頓時而起,這一位神態毅然捍衛國家的尊嚴的人叫做李鴻章。 甲午戰爭失敗後,被迫簽訂了簽下了馬關條約,後人說它賣國求榮,歷史書中從沒寫道為什麼賠償白銀是2億兩還不是真實的3萬兩,書裡沒寫他用自己的身體當了日本人的一槍,日本人說要賠償醫藥費,但是李鴻章卻說從賠償款裡減吧,這才變成了2億兩白銀,這位年過七旬的老人,簽完馬關條約,口吐鮮血,悲痛欲絕,李鴻章一生揹負了太多的罵名,試問,這位老人差點死在異國他鄉,回到清朝還要揹負舉國罵名,弱國無外交,可是國弱,也不是李鴻章一個人的責任,簽了條約對李鴻章有什麼好處嗎?是給他錢了?還是給他權了?都沒有,這位老人又是為誰辛苦為誰背鍋? 1900年,慈禧向列強宣戰,說完就後悔了,我又打不過人家,捅了馬蜂窩了,這不,又想起了專門替清朝背鍋的李鴻章,要知道那一年,他已經78歲,但是實在大清無人可用,他不去誰去?從1900年10月11日到達北京,直到1901年9月7日才開始籤條約,足足讓這位78歲的老人來來回回跑了了一年,在簽訂這條之前,李鴻章就開始吐血了,簽訂後,卻很很多朝廷大臣大罵李鴻章:“賣國者秦檜,誤國者李鴻章”。讓誰聽了誰能不心寒?能不吐嗎?我一心為國,你們卻這樣?10月31日,老頭咯血病危,11月17日,李鴻章撒手西去。太后和皇上聽到李鴻章去世,大聲痛苦,不哭?不哭能中麼?李鴻章死了以後誰來給你們擦屁股背黑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希沃白板五的互動功能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