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6667104609155

    “秋並不是名花,也並不是美酒,那一種半開半醉的狀態,在領略秋的過程上,是不合適的。

    ”以名花和美酒喻秋旨在說明“秋”不是一種高貴的事物,“秋”不過是大自然普普通通的一種季節更替。“名花”總是具有一種高貴典雅的氣質和姿態,其開放時總是處於一種很柔和很內斂的狀態;美酒呢,首先是不能太“烈”,當然也不能大口大口地喝,而應以品為主,“品”到半醉便是恰到好處。作者認為秋不是名花,也不是美酒,正是說“秋”是普通的花、普通的酒。秋是開放在原野的野花,開放時是那樣的潑辣和肆無忌憚——花的色香味赤裸裸地展示無遺;秋是北方的白乾老酒,烈辣十足,像“二鍋頭”,要端起大碗,一飲而盡,大醉之後,還喊著痛快痛快——喝這樣的酒才過癮。因此,要想飽嘗這野花白乾酒似的秋,必須處於一種“全開全醉”的狀態,這樣才能領略真正的秋。而北國的秋,那才是秋味十足的秋。  “著著很厚的青布單衣或夾襖都市閒人,咬著煙管,在雨後的斜橋影裡,上橋頭樹底下去一立”。這句是寫場景。人不是立在斜橋影裡,而是在樹底下,這樹又長在橋頭。“斜橋影裡”是橋的影子在夕陽照射下投射的陰影。“雨後的斜橋影”與“樹”同是“咬著煙管”的人的背景圖案。此句意為:雨後,夕陽即將西下,石橋投下了歪斜的影子,橋頭的樹底立著一個(或幾個)咬著煙管的都市閒人。這個句子的精彩之處在於透過“斜橋影”又給我們暗示了夕陽的存在,而夕陽又更加增添了秋天傍晚快來時的清冷和悲涼。“斜橋影”不僅是橋的整體輪廓,還彷彿看到了橋上的欄杆投射在橋面形成的斑駁的陰影。不僅如此,它還暗示了橋下潺潺的秋水,使我們想起了“秋水日潺湲”“秋水淺平沙”這樣的詩句。如果再讓橋頭上的樹滲入這組意象中來,真是木葉落紛紛,飄零逐流水。  “北方人念陣字,總老像是層字,平平仄仄起來,這唸錯的歧韻,倒來的正好。”從內容上看,由“陣”而“層”,寫出了秋雨的量小。“層”字在表現秋雨的形象性方面是“陣”所沒有的。但作者很顯然不在此方面考慮,他說“平平仄仄起來”,顯然是韻律。韻律怎麼“層”比“陣”好呢?我們不妨劃一下兩種說法的平仄。“一陣秋雨一陣涼”的平仄是“平仄平仄平仄平”,“一層秋雨一層涼”的平仄是“仄平平仄仄平平”,而這正是符合近體詩的平仄規律的,所以韻律更好。  “有些批評家說,中國的文人學士,尤其是詩人,都帶著很濃厚的頹廢色彩,所以中國的詩文裡,頌讚秋的文字特別的多。”這個句子也不好理解。“頹廢”是意志消沉、精神委靡的樣子。對生活失去了熱情,這樣的人,怎麼能寫出讚頌秋的文字?在他們的眼裡,應當是見秋而悲。而事實上中國古代文人,也確實寫了許多悲秋的文字,連劉禹錫都認為“自古逢秋悲寂寥”。再則從本段後文作者所舉的例子來看,歐陽修的《秋聲賦》悲秋無疑,蘇軾的《赤壁賦》則非悲秋,卻是很鮮明地表現出在秋之長江所得到的樂趣。可見文中所謂的“頹廢”還應該有一層意思,寄情山水、放浪形骸、流連湖光山色也被歸入“頹廢”這一行列。為什麼?因為這些人往往是志不得伸,抱負難以實現,只好借山水排遣苦悶。正所謂“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中國文人正是在這種人生狀態下寫出了許多不僅讚頌秋,還讚美大自然的名篇,如《醉翁亭記》《岳陽樓記》等。“比起北國的秋來,正像是黃酒之與白乾,稀飯之與饃饃,鱸魚之與大蟹,黃犬之與駱駝。”這四組對比性的比喻句,從四個角度精當地寫出了南國與北國之秋的差異。第一組從“酒”的角度寫味道的足與不足;第二組從“飯”的角度寫質的實在與不實在,饃當然是吃一口是一口;第三組從“菜”的角度寫味道的濃與不濃。前三組正好是一桌菜,構思可謂獨特。第四組是從格調著眼,駱駝比之黃犬,可謂“大氣大派”,“駱駝”之喻形象地渲染出北國之秋豪放而不矜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雲片糕事件講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