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亢龍有悔44
-
2 # 飄零列車T
當時的唐朝,在李世民的統治下,實行了一系列有利於國計民生的政策,促使經濟、文化高度發展,國力強盛,軍事上滅東突厥、平吐谷渾,被西域諸國尊為“天可汗”,大唐出現了"貞觀之治"的盛世。
當時的吐蕃,松贊干布剛剛平定國內叛亂,為適應新形勢,就把都城從山南瓊結遷到了邏些(今拉薩),在大山裡邊的部落也都隨著遷到平原居住,這也使更多的人開始從事農耕。國力想要強盛,松贊干布就想與大唐交好,從大唐學習經驗和各種技藝。
於是,松贊干布在634年,派遣使者到長安通好,太宗李世民也派遣使臣馮德遐前往吐蕃。松贊干布聽說突殿與吐谷渾都娶了唐朝的公主,這是最直接與大唐建立關係的辦法,所以松贊干布就派人跟著大唐使臣馮德遐,載上金銀珠寶,來到大唐,向太宗皇帝求娶公主,太宗當時沒有同意。後來松贊干布聽說是吐谷渾王在中間挑撥離間,太宗皇帝才沒有答應聯姻,於是就發兵吐谷渾,吐谷渾戰敗後,松贊干布的大軍沒有停止,而是直接向著唐朝的松州進攻。太宗就令大軍出擊,當主力軍還沒有到達,先鋒部隊就已經把吐蕃軍打敗了。這更是堅定了松贊干布與大唐聯姻的決心。於是松贊干布派使臣到大唐謝罪,並且派宰相祿東贊進獻黃金、珍寶無數,再次請求太宗賜婚。
這次太宗也沒有推脫,自己的女兒肯定是不想遠嫁,於是就找了一個宗室的女子,封為文成公主,下嫁吐蕃。
641年文成公主入蕃,《唐書》記載文成公主進蕃時把各種大唐的生產技術轉入吐蕃,如營造與工技著作六十種,能治404種疾病的醫方百種,診斷法五種,醫療器械六種,醫學論著四種,還有大批日用品和農作物種子等。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了將近40年。
松贊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後,中原與吐蕃之間關係極為友好,使臣和商人頻繁往來。松贊干布十分傾慕中原文化,他脫掉氈裘,改穿絹綺,並派吐蕃貴族子弟到長安國學讀書。
松贊干布的目的達到了,雖然松贊干布英年早逝(34歲逝世),但文成公主在吐蕃又生活了30年,致力於加強唐朝和吐蕃的友好關係。文成公主與松贊干布的故事,以及推進藏族文化的功績,至今仍以戲劇、壁畫、民歌、傳說等形式在漢藏民族間廣泛傳播。
-
3 # 白歡士
唐朝貞觀八年(634),吐蕃國首領松贊干布派遣使者向唐太宗提出求婚要求,被拒絕。
使臣掃興而歸,稟告主子道:"求婚不成是受吐谷渾可汗從中挑撥”。於是松贊干布發兵攻打吐谷渾,諾曷缽可汗不敵,求助唐朝,兩軍廝殺,各有勝負,交戰七年,互有損傷。貞觀十五年(641),松贊干布主動撤兵,退回自己的領地。並派出級別更高的使臣,第二次向唐朝皇帝求婚。唐太宗順應時勢,制定出了和親政策。答應了吐蕃國的求婚,在宗室裡挑了一個美貌女子,封為文成公主許嫁給松贊干布。
文成公主是唐太宗族弟,江夏郡王李道宗的女兒,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才貌雙全,溫柔大度,是最為合適的人選。
李道宗親自送女兒前往吐蕃,松贊干布也親自到柏海迎接,並謁見了老丈人,行子婿之禮。
文成公主受到了丈夫的百般寵愛,專門為妻子修築了一座豪華壯麗的宮殿,就是現在的布達拉宮。
文成公主的陪嫁品極其珍貴,有大量的絲織和手工藝製品,以及先進的生產技術和醫學著作,還有文人學士,能工巧匠,還有各種蔬菜種子和五穀種子,其中的玉米,蠶豆,油菜,土豆都能適應高原氣侯,生長良好。唯有小麥脫變為青稞。
文成公主和蕃以後,促進了吐蕃國社會的進步和生產的發展,鞏固了兩國之間牢不可破的友好關係,延續了漢藏之間骨血親情,奠定了二百多年的民族團結基礎。
是松贊干布兩次主動提出求婚要求,決非唐太宗有意向松贊干布施"美人計"的。
-
4 # 錦鯉小毛球
首先,我們需要明確的一點是,題目的說法是不準確的。文成公主進藏實際上是“下嫁”,而且開始的時候唐太宗並沒有同意,是松贊干布多次請求後唐太宗才同意下嫁一位“公主”過去的。
《舊唐書》“弄贊見德遐,大悅。聞突厥與吐谷渾皆尚公主,乃遣使隨德遐入朝,多齎金寶,奉表求婚,太宗未許之。”後來吐蕃入侵大唐邊境被唐軍擊敗《舊唐書》:“弄贊大懼,引兵而退,遣使謝罪。因復請婚,太宗許之。”而且松贊干布對當時的大唐及大唐文化是極其仰慕的,這門親事的促成也讓當時的松贊干布極其滿意。
《太平御覽》“及與公主歸國,謂所親曰:“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國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為幸實多。當為公主築城,以誇示後代”遂築城邑,立棟宇以居處焉。公主惡其人赭面,弄贊令國中權且罷之,自亦釋氈裘,襲紈綺,漸慕華風。仍遣酋豪子弟,請入國學以習《詩》、《書》。又請中國識文之人典其表疏。”其次,文成公主和親這件事在漢文歷史上其實並不出名。文成公主也並不是唐太宗真正的女兒,只是“宗室之女”,在歷史上甚至連具體名字以及出身哪宗都沒有明確記載。如《新.舊唐書》《太平御覽》《資治通鑑》等漢文文獻對文成公主和親都僅有簡單的記載
“貞觀十五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令禮部尚書、江夏郡王道宗主婚,持節送公主於吐蕃。弄贊率其步兵次柏海,親迎於河源。”而《全唐詩》有170餘首關於和親的詩詞大部分都是關於昭君的,卻沒有一首關於文成公主的。並且整個封建王朝對文成公主的研究都很少,直到民國晚期才再次出現相關的研究。
所以實際上這是一場極度不平等的“和親”,即對當時的大唐王朝來說可能僅僅是為了穩定周邊環境採取的一種普通政治措施,本身並不是什麼“大事”。但這件事對吐蕃來說卻是影響深遠的大事,是有重大政治意義的。說白了就是唐朝大哥終於看的起吐蕃小弟(也許骨子裡根本看不起,但姿態做出來了),而吐蕃小弟也覺得終於被唐朝大哥認可而感激涕零的故事,所以根本就不存在什麼“美人計”的問題。
另外我們應該明確的一點是關於文成公主和親時帶去了大量工匠、書籍還有農作物的種子,以及佛教的器物和佛像的記載基本都來源於藏文文獻記載如《吐蕃王朝世襲明鑑》等。而我們現在普遍瞭解的文成公主形象可能最初來源於1936年邊政官員兼學者馬鶴天在《新亞細亞》上發表的《唐代對於西藏文化之影響》,其中文獻基本採用的是藏文文獻及傳說。這種漢藏文獻記載不一致的現象也側面反映出文成公主和親這件事兩方的重視程度不同。但是和親這件事本身對漢藏文化交流的促進作用,以及它的政治影響和歷史意義對今天來說都是有非常深遠的意義的。
-
5 # 春秋風雲
貞觀八年(634年),吐蕃贊普松贊干布派使者覲見大唐皇帝,李世民遣馮德遐回訪吐蕃。松贊干布再派使臣到長安,提出要娶唐朝公主的請求,被太宗拒絕。由於當時吐谷渾王諾曷缽同期入唐覲見,吐蕃使者怕松贊干布怪罪,就編造愰話說,是諾曷缽從中作梗,於是在貞觀十二年(638年),松贊干布率幾萬大軍攻打吐谷渾、党項、白蘭羌,兵鋒直逼唐朝松川(今四川松潘),揚言若不答應和親,便率軍向唐開戰。唐軍先鋒牛進達率軍殺敵一千多人,吐蕃軍趁侯君集率領的主力到達之前,撤出白蘭羌、党項、吐谷渾,松贊干布遣使向唐軍謝罪,再次向大唐請求賜婚,並且派大論(臣相)祿東贊攜黃金五千兩,以及等量的其它珍寶正式下聘禮。
和親興起於西漢,對穩定邊疆地區有積極的作用,一位公主的成功和親,能扺百萬雄 師,吐蕃在松贊干布的帶領下日益走向強盛,如果要讓他不騷擾周邊地區,臣服於“天可汗”--大唐天子腳下,只有兩個選擇,要麼派公主和親,懷柔遠方;要麼派大軍連年征戰;顯然前者的成本要低很多。但是,唐太宗捨不得自己的寶貝女兒遠嫁苦寒之地,他選宗室女封為文成公主,為松贊干布賜婚。《舊唐書》記載,“以文成公主妻之,令禮部尚書江夏郡王李道宗主婚,持節送公主與吐蕃。”。貞觀十五年(641年),送親隊伍經甘肅到青海,過日月山向西南前進,穿過大漠,翻過雪山,始終與東去的河水逆向而行。文成公主行進吐蕃時,松贊干布親自到邊地迎接,對主婚使行子婿之禮。又經過一個多月的艱苦跋涉,終於在春暖花開之際到達拉薩。松贊干布對文成公主十分喜愛,專門為她在3700米高的紅山上修建布達拉宮;文成公主不喜歡赭面,他下令廢除赭面習俗。
文成公主帶去了珍貴的典籍和釋加牟尼12歲等身像之類寶物,還有各種動物、穀物、藥材、茶葉、樂師、農技人員。她教導吐蕃人耕種農桑,學習禮樂,深受人民喜歡,稱這位又漂亮又賢淑的公主為甲木薩,意思為漢族仙女。松贊干布也非常仰慕中原文化,派貴族子弟到長安學習。
唐太宗去世,遣使傳信吐蕃,松贊干布派大臣前往長安祭奠,並帶去許多貴重金器陪葬。
松贊干布去世後,唐高宗欲迎回文成公主回京,文成公主婉言謝絕。她心繫吐蕃,繼續為唐蕃友好服務。公元680年,56歲的文成公主患天花病逝,吐蕃人民十分悲痛,奉她為綠度母,併為她修廟祭祀。她雖然在3000多公里外的雪域高原香消玉殞,但卻被吐蕃人記住了她的好,酥油燈裡崇敬的香火,延續著大唐公主的民族之魂,唐蕃互相交流溝通,互相經商,發展共贏,維持了200年的和平。
-
6 # 公明淏
首先,要看看文成公主在什麼地方?西安,陝西省西安市,嫁到哪裡了?青海省,玉樹縣,距離是遠了點,但是,重要的是都沒有離開中國。
文成公主的入主吐蕃王國,對於加強中央政府對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控制,以及促進民族進一步融合,使中原文化廣泛的傳播,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不能把對少數民族和親的政策理解為“美人計”。
回覆列表
太宗時期唐朝和吐蕃的軍事鬥爭中唐朝是處於下風的,吐蕃是作為勝利者說把你家女兒嫁過來吧,不然就沒完,根本不是什麼藏王羨慕大唐文明,那些東西都是狗屁文人為掩蓋事實而編的。文成公主入藏後,也就是排位最後的小老婆,短短几年,五十多歲的松贊干布就死了,沒有誰拿文成公主當回事。一個成語,妙筆生花,這個道理全世界通用,可以抹黑也可以染紅,全看當權者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