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018年諾貝爾醫學及生理學獎獲得者是:James P. Allison和,本庶佑。他們因在腫瘤免疫領域(PD-1免疫治療靶點)做出的貢獻而獲獎。但是陳列平才是首次揭示PD-L1/PD-1通路在腫瘤微環境免疫逃逸中的作用並首創以抗體阻斷PD-1/PD-L1通路治療癌症的方法,由於這些貢獻他在2014年獲得全球免疫學界最高獎項——William B. Coley Award.
3
回覆列表
  • 1 # 許超醫生

    2018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美國的詹姆斯·艾利森(James P. Allison)和日本的本庶佑(Tasuku Honjo),以表彰他們“發現負性免疫調節治療癌症的療法方面的貢獻”。在向這兩位科學家祝賀的同時,可能很多人並不知道,華人科學家、耶魯大學腫瘤中心腫瘤免疫部主任陳列平卻是目前腫瘤免疫療法中核心的PD-L1蛋白的發現者。

    陳列平在發現細胞程式性死亡-1(PD-1)受體途徑中作出了傑出貢獻,2014年與其他3位免疫學家一起,共享了腫瘤免疫學界頂級大獎——威廉·科利獎,並在2016年獲得了美國免疫家學會史坦曼大獎。由此可以看出,陳列平在腫瘤免疫治療方面的貢獻是巨大的。

    但是,為什麼今年的諾獎沒有這位華人科學家的身影?

    其實,這在此前的多次學術界評獎中我們多少也能看到一絲跡象。在2014年,被認為是“全球最高學術類獎金(單項約合1000多萬人民幣)”的唐獎將首屆“生技醫藥獎”頒給了詹姆斯·艾利森和本庶佑,沒有陳列平的身影。2016年12月17日,由復旦大學和中植企業集團合作設立的科學獎——“復旦-中植科學獎”,將自己的第一個300萬人民幣獎金授予了詹姆斯·艾利森以及本庶佑,以表彰兩位在人類腫瘤免疫治療方面做出的貢獻,陳列平同樣落選。

    很多人對陳列平多次“出局”世界大獎感到非常的遺憾,因為這大大降低了陳列平在腫瘤免疫療法這項未來的治癌“明星”的貢獻度排名,同時也折射出華人科學家在國際學術圈的話語權依舊處於弱勢地位。

    事情大致是這樣的,1992年日本科學家本庶佑發現了PD-1,但是在之後的7年時間內沒有重大發現。直到1999年,本庶佑意外發現,敲除PD-1的小鼠都出現了明顯的關節炎,於是開始研究PD-1在自身免疫中的作用。同樣是在1999年,陳列平獨立發現了一種叫做B7-H1物質可以抑制免疫反應,而在陳列平發表關於B7-H1論文後10個月,本庶佑和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的弗里曼證實了PD-L1(實際上就是陳列平發現的B7-H1)能和PD-1結合,從而抑制T細胞的繁殖和細胞因子的分泌。陳列平發現的B7-H1和本庶佑發現的PD-1是配體和受體的關係。因此,陳列平與本庶佑的發現應當是同等重要的,他們是獨立發現的。

    如果這項發現只是停留在自身免疫方面,也許沒有引起這麼大的關注。2002年,陳列平發現B7-H1起到腫瘤免疫負調節的作用,從此便打開了另一個世界。正常情況下我們體內的免疫部隊(T細胞)在發現黑惡勢力時(比如腫瘤細胞),會出動部隊進行抓捕。但是黑惡勢力(腫瘤細胞)卻不會坐以待斃,他們有“保護傘”——B7-H1。腫瘤細胞會以一種欺騙的方式,使用它們表面這個可以結合PD-1蛋白結合的分子,放出“假訊息”誘使T細胞提前“自殺”,從而使腫瘤細胞逃避免疫系統。而阻斷B7-H1就相當於打掉了黑惡勢力的“保護傘”,將腫瘤細胞繩之以法。陳列平首次揭示PD-L1/PD-1通路在腫瘤微環境免疫逃逸中的作用並首創以抗體阻斷PD-1/PD-L1通路治療癌症的方法。正因為陳列平的發現,才使得腫瘤免疫治療成為了未來腫瘤治療的一個“明星”方法。從這一方面說,今年的諾貝爾獎沒有陳列平確實有些遺憾甚至有點不公。

    同時,在對於PD-1/PD-L1的命名上也對陳列平不利。由於兩位科學家是獨立發現的PD-1和B7-H1,在一段時間內這兩種一個基因的不同叫法幾乎同時出現在不同的論文中,而事實上這兩者是受體與配體的關係。本庶佑和費裡曼在他們的論文中將自己發現的PD-1配體命名為PD-L1(實際上就是陳列平獨立發現的B7-H1)。後來,在以西方科學家主導話語權的學術界,慢慢地將B7-H1共識為PD-L1。這樣,在PD-1/PD-L1用於免疫治療的貢獻上,首先發現PD-1的本庶佑理所應當的排名靠前了。

    當然,這些只是猜測,今年的諾貝爾獎為什麼沒有陳列平,真正的原因可能只有諾貝爾獎評選委員會知道了。

    華人科學家在全球科學界受到的不公平待遇,可能遠遠不止一個諾貝爾獎……不過,這不會阻止華人科學家繼續用自己的智慧解釋這個世界並改變這個世界!

  • 2 # 裸猿的故事

    諾獎從來就算不上公平。

    只能說得到諾獎的科學家大多都值這個獎,但沒有得到諾獎的科學家,並不代表不值得諾獎。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每年每個獎項最多隻能發給三個科學家。但今年的諾獎的確讓人有點納悶,因為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只發給了兩位科學家,而不是三位,而鑑於陳列平的貢獻,將他算上並不過分。

    再說,陳列平絕非無名之輩,他前後也已經獲得過許多重要獎項,如:

    2014年,William B. Coley Award(威廉·科利獎)

    該獎項是美國癌症研究中心頒發給在基礎和腫瘤免疫學領域取得傑出成就的科學家,獲得該獎項自然會讓獲獎人獲得極大榮譽。

    2016年,AAI-Steinman Award(美國免疫學會斯坦曼獎)

    2017年,Warren alpert award(沃倫·阿爾珀特獎)

    該獎獎金50萬美元,也是國際知名大獎,2015年6月中國科學家屠呦呦也曾獲得該獎,然後於10月獲得諾貝爾獎。

    諾獎史上存在許多爭議

    比如2003年勞特布林與曼斯菲爾德因為核磁共振的研究,一起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而對於核磁共振在早期做出過重要貢獻另一科學家當雷蒙德·達馬迪安卻未得獎,雷蒙德·達馬迪安,這位科學家脾氣十分火爆,他選擇在“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和“洛杉磯時報 ” 上刊登整篇廣告,標題即為“必須被糾正的可恥的錯誤”,控訴諾獎的不公。引發人們對諾獎的再次爭議。

    圖示:美國醫生&科學家雷蒙德·達馬迪安,是核磁共振儀的發明者之一,但卻未一起獲得諾獎。

    諾獎是否應該改革?

    比如,諾獎沒有數學獎,以及諾獎從不發給已經去世的科學家。

    科學家有時開玩笑說,獲得諾獎的首要條件是活得足夠長。

    看看今年獲得物理學獎的阿什金(Arthur Ashkin),高齡96歲。

    你就必須承認這話是對的。

    圖示:阿什金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末的成就,為他贏得遲來數十年的諾獎。

    如果他沒有活到96歲..... 那他就得不到這個獎了。

  • 3 # 本丶拉風

    拿一個諾獎,以在中國的尿性,又是一堆的過度宣傳,吹上天(也許獲得者本人不想,但是你懂的)。不過話說回來,不是諾獎就不算是重大科學成果?我覺得現階段中國還是埋頭苦幹吧,不要在乎那些有的沒的。

  • 4 # 愛上硬筆

    諾貝爾委員會:錢是我們的,我們愛給誰給誰,不服者無權干涉、指責。

    不服者:以後別再那麼在乎是否獲得諾貝爾獎。

    完。

  • 5 # 章彥博

    這屆諾貝爾醫學及生理學獎頒給了James P. Allison和本庶佑,表彰他們在腫瘤免疫療法上作出的傑出貢獻。有一種觀點認為,華人科學家陳列平教授才是將這個方法推廣到臨床的人,所以應當獲得諾貝爾獎。

    對於這件事,陳列平教授本人也做出了迴應,我們可以參考。同時,我們也要參考業界其他專家的意見,看看到底怎麼評價這件事。

    陳列平教授對這次的結果比較不滿,他表示「這次發獎的邏輯混亂」,「CTLA-4不是Allison發現的,而是Goldstein發現的,而對應的抑制作用,也不是Allison發現的」。最後他還表示,「對工作的宣傳比工作本身重要的多」。

    而有的同行則表達了不同的觀點,比如在《知識分子》的報道中,引用了幾位教授的評論,認為陳在1999年的論文中,發生了幾個錯誤。首先是他當時不知道這是PD-L1,其次他把PD-L1的機理弄錯了,而且與PD-L1的作用恰恰相反,而且文章中沒有任何關於腫瘤的字眼。

  • 6 # 寒木釣萌

    世界從來就不是完全公平的。

    比如說,某部大火的電影,票房n億,但口碑極差,另一部電影,票房剛剛好夠製作成本,但事後卻成為了經典,數十年內都在有人觀看,這公平嗎?

    比如《肖申克的救贖》當年票房只有2800萬美元,而同期的《阿甘正傳》卻高居6.7億票房。但這麼多年過去後,《肖申克的救贖》的評分都在《阿甘正傳》的前面。這公平嗎?

    還有的書,其內容已經跟不上時代的步伐,但因為名氣大,一直大賣,而後期內容質量遠超其上的書,卻銷聲匿跡,這公平嗎?

    不公平,但這是世界的常態。

    諾貝爾醫學及生理學獎獲得者公佈後,世界上還有很多人為陳列平抱不平,其實,這已經夠好的了,這讓更多人認識了陳列平,這為其下一次獲獎奠定了基礎,陳列平還年輕,以後還有機會。

    陳列平這次沒有獲獎,得到了國內外的關注,從這點來說,世界又是公平的,還有希望。

    極端的不公平是,明明知道這是不公平,但沒有任何人去關注。

    阿瑟·阿什金,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96歲高齡,打破記錄。

    阿什金在鐳射操縱微觀粒子的貢獻上不容置疑,但試想一下,如果阿什金95歲就不在世了,那麼諾獎無疑就落空了。這是不是不公平?

    當然不公平。

    諾貝爾獎發展到現在,不公平的事,或者說很有爭議的事不勝列舉,早就已經見怪不怪了。

    究其原因是,諾獎名氣太大,而所頒發的人數又是那麼的少,但做出過貢獻的科學家又是那麼那麼的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高層裝配式建築的安全性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