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每天分享精品音樂

      1.明太祖洪武五年的一天,朱元璋在翻看《孟子》時,突然大發雷霆。緊接著,他命令人將孟子逐出孔廟,不得配享。並狠狠地說上一句:“(諸大臣)有諫者以不敬論,且命金吾射之。”接到這個聖旨,滿朝文武皆驚恐不知所措。

      朱元璋對《論語》愛不釋手,十分敬佩孔子。而孟子是發揮孔子仁義思想的“亞聖”,為什麼他如此討厭孟子呢?歸結起來,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2.朱元璋的個人經歷致使他對文人十分反感。朱元璋出身貧寒,放過羊,做過和尚,當小軍官,成大將領,一步一步,終於一朝國家在手,走向權力的巔峰。

      他深知自己是武夫,沒有學識,若要統一文人的思想,鞏固統治地位,就需從文化下手。但他天生對文人、文化有一種牴觸情緒,從骨子裡看不起儒生。

      如他命令“有司造成均,凡士人肄習案座,皆以獨木為之”,人問其故,朱元璋回答說:“秀才頑,使之堅厚,毋敗吾案。”從中可以看出,文人在朱元璋眼中沒地位可言。

      3.孟子的“民本”思想使朱元璋感到如芒刺在背。

      眾所周知,孟子有句名言“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意思是人民的地位、國家的利益高過君王。君王作為國家的統治者理應為人民服務,為江山社稷著想。

      與孔子提倡的“仁”相比,孟子所說的“仁”,主要是對“民”來說的。孟子闡述,如果天子想得到天下,保有四海,就必須施行仁政,愛護人民。

      不要把人民厭惡的東西強加給他們。正所謂“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

  • 2 # 關好走過的門

    先來看孟子的觀點:“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這句話大家都知道是什麼意思。

    在封建社會,朕即天下是每個封建統治者的核心思想。國家所有的人和物必須圍繞著皇帝一個人來轉。忠君愛國的前提就是你得先忠君,然後才愛國。忠君和愛國沒有什麼必然聯絡,皇帝也是人,是人就會犯錯,因此皇帝一個人的意志並不能代表整個國家。但是封建統治者把這兩個強行的結合在一起,忠君就是愛國,不忠君就不愛國。皇帝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必須排在第一位,這就是封建統治者的意識。

    然而孟子卻把君主排在了第三位,這明顯和“君上於民也,有難則用其死,安平則盡其力”不相符。對於封建君主而言,黔首的作用就這兩個,亂世讓他們上戰場送死,國家安定的時候讓他們去幹活供自己享樂,孟子的言論嚴重的損害了君主的利益。朱元璋為了進一步加強皇權,把流傳幾千年的丞相制度也廢除了,把那些手握重兵的將軍們也都咔嚓完了,這些舉動都是在自身利益的驅使下的產物。而封建王朝經歷了幾千年的發展,到了大明,朱元璋肯定也知道,治國不能僅憑一種學派,要取各個學派之所長才能穩固自己的統治。

    所以,朱元璋清理孟子出孔廟,也就再正常不過了。

  • 3 # 大意凌然

    題主說的應該是朱元璋將孟子請出孔廟以及刪改《孟子》的事吧。

    朱元璋因出身寒微,疑心極重,群臣往往因為一兩個字,而被認為訕笑他的過去,因而招致殺身之禍。野史記載朱元璋曾經搞過文字獄,但在正史中基本都查無實據。

    洪武五年的一天朱元璋不經意之中又在翻看《孟子》,見那"民貴","君輕","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華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以及"霸道"、"暴君"、"一夫"之類的話,更覺得如芒刺在背。一邊讀,一邊罵道:"如此荒謬之言,哪裡像臣子說的話?""倘此老在今日,豈可免我一刀"。當天就命令將孟子逐出文廟的殿外,不得配享。後來刑部尚書錢唐挺身而出,抱著必死的決心抗疏直言,為孟子鳴冤。洪武六年,朱元璋下了一道諭旨說"孟子辨異端,辟邪說,發明孔子之道,配享如故",算是極不情願地把孟子的牌位又請了回去。

    但朱元璋還是沒有放過孟子,既然配享不能動,我動你的書應該可以了吧,洪武二十七年,於是命令翰林學士劉三吾對《孟子》進行刪節。82歲的翰林學士劉三吾奉命後戰戰兢兢,經過反覆揣摩,共刪掉85條朱元璋感到刺眼的內容,保留170餘條,成《孟子節文》一書。朱元璋立即下詔,規定"自今八十五條之內,課士不以命題,科舉不以取士,一以聖賢中正之學(指《孟子節文》這部書)為本。

    《孟子節文》是朱元璋執政時期的一個笑話,《孟子》這種經典,怎麼可以說改就改呢,這種文化專制註定不可能長久。朱元璋死後,《孟子》被刪減的80多條立刻被恢復,完整版的《孟子》一直流傳至今。

  • 4 # 惜緣小歷史

    孟子的思想理論

    孟子是中國先秦時期,儒家學派的重要代表。其生卒年為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姬姓,孟氏,名柯。戰國時期鄒華人(今山東省濟寧鄒城人)。代表作有《魚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等,因其在儒家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被呼為亞聖,與仲尼並稱孔孟,也是最早提出民貴君輕思想的人物。據史書記載,孟子小時候也是一個調皮搗亂的人物,那麼為何長大後能取得顯赫的成就,今天本段就來一探究竟!

    孟子很小的時候就失去了父親,與母親相依為命。為了孟子能出人頭地,孟母是嘔心瀝血。最早的時候,孟子的家在一個墳場附近,耳濡目染的時間久了,竟然丟下書本,和鄰居孩子玩起了哭喪、跪拜的遊戲。孟母一看緊張的眉頭緊鎖,考慮良久還是決定搬家。

    不能荒廢孩子的學習,於是開始了第三次搬家。充分吸取前次的經驗教訓,這次將新家安在了學校附近。此時孟子才開始守秩序、懂禮貌、喜讀書,孟母才心滿意足的笑了!正是由於孟母注重環境對孩子的影響,所以才不辭辛苦屢次搬家,最終使孟子有所出息!

    與朱重八的糾纏

    洪武三年的一個深夜,朱元璋在龍案前來回踱步,面對危機四伏的國家,卻思考良久不得良策。忽然靈機一動,不是說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嗎,說不定御書房有他想找的答案。一圈走下來,手中拿著本《孟子》津津有味的讀起來,剛開始挺和顏悅色的,沒過一會便眉頭深鎖,又過了一炷香的功夫,侍立一旁的太監就聽到罵聲:“老匹夫死的倒挺早,不然我一刀砍了你!”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事情出現,直到朱元璋下令要將孟子的牌位從文廟中扔出去,眾人才知道了事情的原委,竟然是因為書中的“君之視臣如草芥,則臣視君如寇仇。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後來還是吏部尚書錢塘苦諫,孟子才重回文廟。

    然而倔強的朱元璋,還是在洪武27年,命85歲的大學士劉三吾,刪掉了朱元璋認為的異端邪說85條,全書最後只剩下170條,並明文規定,考試不得以85條內容為題,學子也不得學習85條內容!

    此事的後續發展

    由於經過2000餘年的發展,孟子的思想也深入士大夫之間,雖然經朱元璋的文化專制,刪掉了許多內容。然而朱元璋死後不久,朝廷就允許恢復了被刪掉的內容!而且書的內容也得到了補充與發揚!

    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奉亞聖;明景泰二年,孟子嫡派後裔被封為翰林院五經博士並世襲罔替;民國三年,73歲的翰林院五經博士孟慶棠改封奉祀官;民國24年,改稱亞聖奉祀官!

    END

  • 5 # 榮耀歷史

    這是一段不為大多數人熟知但又清清楚楚記載在史書裡面的有趣歷史。

    話說,在封建社會儒生的心目中有兩尊神,一尊是聖人孔老夫子,一尊是亞聖孟子,誰要是辱沒了這兩位大神,必定被群起而攻之,但是很不巧,這件事情被朱元璋碰上了。

    政治理想主義者朱元璋

    朱元璋是一個政治慾望極強的人,從乞討的和尚成為天子,幾千年也不會出一個,正是因為一路走來很不容易,所以朱元璋不允許任何人破壞他的政治夢。

    在他的夢想裡,皇帝是高高在上的主宰,群臣則是兢兢業業,廉潔奉公,上忠誠於君王,下忠誠於百姓,自己的兒子們則是分封各地,兄弟和睦,共同拱衛朝廷。

    膽敢觸碰他的政治夢的都沒有好下場,明初駭人聽聞的四大案就是如此:

    胡惟庸、藍玉都是大明肱骨之臣,但是他們影響到了朱元璋高高在上的位置,相關人等殺無赦,累計殺了3萬餘人;

    貪官橫行則是打破了朱元璋對官僚的美好設計,於是他再次大開殺戒,發明了各種殘酷的刑罰,凌遲處死、剝皮充草等等,傳聞死在朱元璋手上的貪官達到6萬。

    惹到朱元璋的孟子

    兩個相距千年的人怎麼還會有糾紛?當然不是孟子本人了,而是他的理論。

    有一天朱元璋在看《孟子》,勃然大怒,因為裡面幾句話觸犯了他的政治夢:

    君之視臣如手足,則稱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稱視君如華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稱視君如寇仇。

    在朱元璋看來,這不是孟子在鼓搗人民對抗皇帝嗎?在朱元璋的政治夢裡,皇帝是至高無上的存在,豈能因為皇帝對你不好你就反對皇帝?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孟子》中的核心思想也不被朱元璋所接受,在他看來應該是君最重!

    這些在我們看來無比正確的思想在朱元璋的腦子裡行不通,所以他大怒,要嚴辦孟子,不過他的那些刑罰是沒辦法威脅到孟子了,於是他下詔將孟子移除文廟,不再享受祭祀。

    胳膊擰不過大腿

    朱元璋的做法在士子中引起了軒然大波,但是朱元璋殺名遠播,只有叫錢唐計程車子讓人抬著棺材以死進言,朱元璋竟然被“感動”了,沒有殺他。

    其他人方法巧妙點,他們不想送死,於是藉助天象來勸諫朱元璋。孟子移出文廟的第二天,欽天監官員就來報,天上文曲星黯淡無光,認為這是上天在示警。

    不過朱元璋駕崩之後,在文官的影響下,《孟子》又恢復原樣,成為科舉考試重要參考書。

    這一段歷史可以看做是朱元璋與孟子開了一個小小的玩笑,其實也可以看出朱元璋的政治掌控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癌症早檢查,早發現,早治療正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