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寶寶兩歲了,每次出去,孩子開始和小夥伴玩得挺好,過段時間後,搶玩具或者其它就會動手打小夥伴
8
回覆列表
  • 1 # 樹袋寶寶孕嬰坊

    1.來自環境 寶寶具有模仿的天性。

    父母給他提供什麼樣的環境,他就會不加選擇地吸收周圍環境給予他的一切。寶寶模仿的物件來自小夥伴,電視電影等各種媒體,也來自他周圍的成人。寶寶不僅模仿電視節目中看到或者平時在周圍環境中看到的各種攻擊性行為,對於成人之間那些帶有玩笑性質的“攻擊行為”,他也因無從分辨而不加選擇地模仿。比如,為了逗寶寶開心,有的父母可能會假裝打寶寶、咬寶寶,或者以其他具有攻擊性的行為來逗寶寶等等,這樣就無形中給了寶寶一個印象,打人咬人是一件很好玩的事情,或者是一種表達喜愛之情的方式。

    2.來自父母不恰當的態度

    第一次發現寶寶出現攻擊性行為時,如果父母處理不當,就可能強化寶寶的這種行為。比如,當寶寶第一次出現打人、咬人等行為時,因為寶寶年齡小,成人往往覺得十分有趣,從而驚喜地與家庭成員議論“哦,寶寶會打人了!”者以其他讚賞的姿態來面對寶寶,比如,當爸爸的可能會很欣賞地對寶寶說:“好,再來一下!”父母的這種反應就會給寶寶一種誤導,無形中強化寶寶的這種攻擊行為。

    3.出於減緩壓力的需要

    對於比較小的寶寶,由於他的語言表達能力有限,因此,他常常無法有效地表達自己的需求,也因此無法釋放因為無法有效與人溝通而帶給他的壓力,於是他只有透過咬人、打人等方式來激怒或欺負他的玩伴,藉此釋放來自他內心的壓力。

    解決策略

    1.找出寶寶行為的根源 寶寶欺負別的小朋友大都因為他心裡不太痛快,或者沒有安全感所致。還有一種原因則是寶寶不懂得正確的交往方式,或者玩耍時沒有分寸,以致無形中傷害了別的寶寶。因此,當獲知寶寶欺負別的小朋友時,父母第一步需要做的事情不是埋怨批評寶寶,而是應該蹲下來,溫和地與寶寶談一談,瞭解他欺負別人的原因並站在寶寶的立場考慮,看看寶寶是不是受了委屈了?寶寶是不是根本就無心要攻擊他人?是不是寶寶不明白該以怎樣的方式來表達自己?是不是寶寶玩耍時沒有把握好分寸?在瞭解寶寶的基礎上再根據寶寶的情況冷靜地處理問題。然後給寶寶講道理,並告訴寶寶正確的處理方法。

    2.不要以暴制暴 要防止寶寶產生攻擊行為,父母要給寶寶一些正面的示範,首先,不管寶寶表現如何,父母不要打寶寶。不論對於幾歲的孩子,打永遠是最壞的選擇。父母打孩子的時候實際就是在用行動告訴他:暴力可以解決問題,強大的可以欺凌弱小的。父母應該告訴孩子,無論如何,攻擊性行為是不受歡迎的。此外,父母還應經常撫摸、擁抱或者親吻寶寶,讓他明白,只有這些方式才是表示友好的恰當方式。

    4.教給寶寶正確的交往方式 寶寶成長的過程,就是從自然人向社會人過渡的過程。入園、入學、逐漸獨立走向社會,無論哪個關口,寶寶都需要和周圍的各種人群打交道。社會不會為寶寶而改變,因此,如果缺乏人際交往的技能和能力,他就會面臨很多困難。這麼小的寶寶打人雖然不會給人造成傷害,但成人不正確的態度會無形中強化他的這種行為。父母要鼓勵寶寶透過語言來表達他自己的需要。每當寶寶用正確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就要及時給予鼓勵,以強化他的這種行為。

    5.淡化寶寶的攻擊性行為 一旦寶寶發生攻擊性行為,父母不必大驚小怪地大聲呵斥,以求儘快息事寧人。父母的過激反應可能給寶寶心理上造成不必要的壓力,或者讓寶寶誤認為這是吸引父母注意的一種有效方式。當然,父母也不要以讚賞的姿態面對寶寶,這樣會強化寶寶的攻擊行為。當寶寶比較小時,父母可以採取冷處理的方式,假裝對寶寶的行為視而不見,達到淡化寶寶這種行為的目的。有時候,寶寶打人僅僅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因為一方面可能是因為他沒法更好地表達自己,另一方面因為他的某些經驗表明,攻擊性行為是獲得關注的重要手段,於是他會不斷採用這種方式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6.避免嘮叨 一旦發現寶寶有攻擊性行為,父母只要把不能打人咬人的道理講給他聽就可以,無需一味地嘮叨。嘮叨於事無補,甚至會讓寶寶產生嚴重的逆反心理。

    7.不要因噎廢食 如果家裡有個具有攻擊性行為的孩子,很多父母為了避免麻煩,可能會限制寶寶與小朋友交往,但這不是值得推崇的方法。如果父母限制寶寶與別的小夥伴交往,寶寶的交往能力就得不到提高,他就越不知道該以怎樣的方式來表達自己,這對戒除他的攻擊性行為根本不會有任何幫助。

    8.進行心裡疏導 讓寶寶明白你僅僅不喜歡他的攻擊行為而不是他本人。引導寶寶正確面對錯誤,學習體會別人的情緒,並承擔後果。透過故事或者事實教育寶寶,如果他欺負別的小朋友,別人會有什麼樣的感受,讓他學習體會他人的感情。當寶寶學著改正或表示要改正時,一定要及時鼓勵他,給他足夠的信心來改正錯誤。不管寶寶犯了什麼樣的錯誤,父母都不要給寶寶他被嫌棄的感覺,而要很誠懇地向他保證,你不喜歡的僅僅是他的錯誤行為,而不是他本人,即便他犯了錯,你依然愛他,並且相信他會很快改正錯誤。

    9.為寶寶創設一個良好的環境 與成人相比,寶寶的行為更容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實踐證明,在一個有多種多樣玩具、充裕的玩耍時間及良好氣氛控制的環境中,孩子的攻擊行為會大大減少。因此,家有小暴君的父母應提供足夠的空間、玩具、書籍和其他娛樂器具等供寶寶選擇。在選擇玩具與娛樂器具時,父母應儘可能避免選用刀槍等明顯有攻擊傾向的玩具。

    10.加強親子溝通 每天抽出一些時間與寶寶溝通,透過溝通可以準確地瞭解寶寶的情緒,此外,也可以透過講故事、聊天等方式向寶寶表明你的立場。如果寶寶有進步,應立刻給予鼓勵,以增強他的自信心。

    11.去除攻擊性行為的獎勵物 寶寶採取攻擊性行為的目的是試圖透過這種方式獲得某種“利益”,因此,要遏制寶寶的攻擊性行為,父母一定不能讓他得逞。比如寶寶搶走小朋友的玩具,那麼父母一定要堅持將玩具還給小朋友。如果讓寶寶繼續擁有他靠暴力獲得的玩具,那麼這個玩具就成了他攻擊性行為的獎勵物,這無形中相當於鼓勵了寶寶的攻擊行為。當寶寶出現攻擊行為時,家長要查明原因,及時處理,處理時態度一定要鮮明,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使孩子意識到什麼是對什麼是錯。

    12.讓寶寶體驗攻擊性行為的不良後果 2-3歲的寶寶還缺乏用語言準確表達內心感受的能力。因此,對這個年齡段的寶Bora說,我們很難詢問出他內心深處的真實想法。父母可以嘗試讓寶寶參與角色扮演遊戲,讓他分別扮演父母、老師、受攻擊的小朋友等等,引導寶寶想象受害者在受到攻擊後的感覺和心情。在遊戲過程中,父母可以對寶寶進行有效的引導,同時也透過遊戲深入地瞭解寶寶的內心世界,找準寶寶攻擊性行為的癥結所在,以便採取相應的措施。

    13.讓寶寶多參與有固定規則的遊戲 帶寶寶玩一些他喜愛的諸如棋類、打彈子、玩撲克牌、投球等具有競賽性質和固定規則的遊戲,透過遊戲提高寶寶遵守規則的自覺性。如果寶寶能遵守遊戲規則,父母可以獎勵寶寶多玩一次他喜愛的遊戲,獎勵寶寶看他最喜愛的動畫片或者給予寶寶別的獎勵。在帶寶寶參與這些規範遊戲時,寶寶時常還會原形畢露,因此,父母一定要有足夠的耐心,等待寶寶逐步減少犯規的次數,直到寶寶學會完全自覺地遵守規則。等到寶寶能比較好地控制自己情緒以後,父母可以請寶寶的小朋友合作,和寶寶一起做遊戲,增加寶寶遊戲的樂趣,同時也讓寶寶接受小朋友的監督,更好地學會約束控制自己的行為。

    14.讓寶寶多接觸些比較寧靜的活動 這類活動比如塗鴉。如果2-3歲的寶寶不習慣用筆畫畫,沒關係,讓他用手指畫好了。一開始,寶寶可能亂塗亂抹,動作幅度越來越大,最終一發不可收拾,以至失去控制,寶寶可能又要開始他的攻擊行為了。每當寶寶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時,父母可以抓住他的雙臂,使他平靜下來。等到寶寶學會用手指畫畫就可以訓練他用手掌塗色了。用手掌塗色可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因此,一開始可以讓寶寶把畫板放在桌子上面,做最簡單的塗色,然後再循序漸進地增加畫畫的難度。父母需要明確的一點是,這項活動的重點不是激發和鼓勵寶寶如何去進行想象和創造,而是幫助他學會控制自己。

    15.給寶寶一些良性的心理暗示 當寶寶開始他的攻擊行為的時候,父母可及時提醒寶寶:“寶寶能管住自己!讓我們看看寶寶怎麼管住自己。”父母的信任與提醒可能讓寶寶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並且學會開始控制自己的情緒。

    16.教給寶寶渲洩情緒的正確方式 煩惱、挫折、憤怒這些易於引起攻擊性行為的情感,對於自控力弱的寶Bora說,是點燃攻擊性行為的導火索。讓寶寶向父母哭訴一番,給寶寶一個可以發洩內心不滿的玩具,或者讓寶寶在適當的場合與時間大哭大叫一番,在父母的幫助下,寶寶一定能找到不至於傷害他人而又能有效地宣洩自己不良情緒的方式來發洩心中的不滿,從而將攻擊性行為降到最低限度。

    如果你與我們一樣,也認同“做父母是一項職業,有必要學習成長、持證上崗”,請關注 寶媽育上娃 (baomayushangwa)

  • 2 # 唯愛寧雪V妍妍小公舉

    作為寶寶的家長,要以身作則,無論當事人乙方寶寶錯還是甲方寶寶的錯,要做到公平公正無私無畏,當然是乙方寶寶的錯,乙方父母或是監護人應及時給甲方在場的父母或是別的親人以及甲方寶寶道歉並批評教育當事人乙方寶寶這樣做是不對的並細心告訴寶寶怎麼做是對的。

    甲方寶寶如果哭了或是被打到哪了疼乙方當事人寶寶的父母以及在場的親人應及時安撫或是去醫院做相關的檢查,該檢查的檢查,該賠錢的陪錢。過後等甲方寶寶好了以後或者是不疼了不哭了,乙方寶寶的父母應及時買些東西登門拜訪,看看有沒有什麼需要的或是過去看望一下甲方寶寶身體有沒有大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面對危機時,機構投資人將如何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