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妙而居士
-
2 # vv婷婷家的小豬
孩子做的有一點你不滿意的地方就情緒不穩定了 可能和你原生家庭有關係或者你對自己某些地方的不滿意 情緒不是那麼容易好控制的特別是女人 但是一個能在各種場合合理的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是很優秀的 其實孩子們不是不講道理比起暴躁的方式更喜歡溫柔心平氣和 就算當時你向孩子發脾氣了有暴躁的情緒 等你事後也可以心平氣和的和孩子道個歉說剛剛我也有做的不好的地方 ……或者先忍住不發火 然後自己先讓心情平靜一下理性想想吧……
-
3 # 博睿迪
關於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對情緒有一個大概的瞭解:
(一)
1.什麼叫情緒:情緒是人體受到外界的物理刺激或者是伴隨著自己的認知所產生的非語言類的訊號,並透過人的行為語言反應出來的,叫情緒。
2.什麼叫情緒管理:因為情緒是一種非語言的訊號,因此,在大多數時間裡,我們並不瞭解情緒在表達什麼。那麼我們就只能跟著情緒帶給我們的感受,產生行為應對。正向的感受,思維是偏正向的。負向的感受,思維也是偏負向的。
3.情緒管理在兩個方面起作用:
①認識,理解並運用好自己的情緒。
②認識,理解並運用好他人的情緒。
因此,我們說情緒是幫助我們瞭解自己對客觀真實的感受的。從而幫助我們對這種反應做出最恰當的行為。
在這個問題中,我們可以假設,如果家長知道孩子的情緒和自己的情緒要表達的真實意義,那麼家長就可以結合自己和孩子的目標,來進行高效的引導了。
當我們搞不清楚事情的真實時,就只能按照自己的感受來行為了。就像題主一樣,不高興就會火大。
(二)
情緒是和我們的認知同樣重要,是幫助我們生活和成長的。在人類還沒有語言時,人類和其他所有哺乳動物一樣,是依靠情緒來做決定的。如果一個人遇到老虎,不知道害怕,那他會凶多吉少。
隨著人的認知的發展,人對於認知的依賴越來越大。以至於,到了今天,絕大多數的人對於情緒已經失去的理解的能力。
在遠古時代,人和其他哺乳動物一樣,都只有四種基本情緒:喜,怒,哀,懼。隨著人類的發展,人的情緒由這四種基本情緒,複合出了上千種複合情緒。但是人對情緒的理解能力卻沒有提升,甚至會因為認知能力的發展,情緒的理解能力在倒退。
(三)
情緒是什麼呢?
1.情緒是人的認知結構的一部分,沒有語言時就有情緒。是人的大腦和身體的神經系統,相互協調所產生的現象。
古人說什麼都是記在心裡,現在人說是記憶在大腦裡。那麼是古人說錯了嗎?其實有一部分的記憶,我們的確是可以感覺到是記憶在心裡的。那就是情緒記憶,當我們描述情緒記憶時,我們會說:想起這事我的心裡就高興,或者是就難過。因為情緒更多的是神經反應,直接會影響我們的軀體,心跳加速,肌肉緊張等等。所以,我們感覺到的情緒記憶在頭部以下,就像是記憶在心裡一樣。
2.情緒是人穩定可靠的記憶。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說的就是人的情緒記憶的可靠性與穩定性。
3.和所有的動物一樣,情緒是幫助我們生存和成長的。當我們面對危險時,情緒會告訴你要怎樣做,如果情緒刺激下,根據過去人行為的經驗,人的腎上腺素大量的分配到肢上,人就準備面對了。如果,大量得分配到腿上,那就是準備逃避了。如果,大量的上頭,那就是失調了,胡亂應對了。
4.情緒是人應對模式的標籤。你過去的經驗所伴隨的情緒是什麼,今天有相似的經驗時,仍然會伴隨相同的情緒。
(四)
在中國的文化中,情緒和疾病是密切相關的。喜,怒,憂,思,悲,恐,驚都會影響人的身體健康。為啥會影響人的身體健康呢,就是因為情緒是推動神經反應的,會使身體產生能量。如果我們不能正確理解情緒,能量就會聚集,對身體產生影響。
通常我們應對情緒的方式有以下幾種:
1.忍。當自己有情緒了,我也不知道怎麼處理,就會用忍的方式。這樣我們體內的能量越來越大,危害也越大。
2.發洩。這也是很多人採用的方式,有脾氣就發,這樣的方式,會導致社會評價過低,反過來又會影響情緒,進入到惡性迴圈中。
3.逃避。不去面對產生情緒的事情,可能在自己忙的時候,會顧不上情緒事件。可是閒下來呢,情緒就又回來了。
(五)
如何高效的進行情緒管理呢?
1.把目標放在前面。我做什麼,說什麼,是想要達成什麼樣的目標。引導情緒來配合自己的目標。
2.對於已有的情緒,重新認知事件的意義。事件帶給我的意義不同,情緒也會相應的自動調整。
3.堅持養成1,2條的思維習慣。
以上就是較為簡單的情緒管理方法,希望可以幫到您!
回覆列表
一個禪僧自認為修為不錯,但就是經常被煩惱困住,以至於無法正常修學下去。他的師父說:“你看人們爬山,都是怎麼輕便怎麼來,不怕走得慢,才能真正走得遠。”很可惜,我們一直都看不起行動慢的人,固執地認為他們要麼是懶漢,要麼就是傻子,其實,或許他們才是真正能夠走得長遠的人。
一切對立面都是可以消除、融解的。比如快與慢,在很多時候我們以為不停地忙碌就必然能夠有所獲得,但實際上,如果我們慢下來、放鬆下來,說不定才能得到更多。畢竟,人只有學會如何放鬆,才能懂得如何加速。
培養安詳、隨和、自然的心態,而這種心態並不是某個特別的人賦予你的,這是你自己在有過人生經歷之後應當沉澱下的一種內在。有了這樣的心態,你遇事時才不會張皇失措或者怒氣橫生。多看自己,向內看自己的念頭和習氣。當一個人把所有的關注點都放在觀察內在時,他就沒工夫去理會別人帶來的麻煩了。
古時候有個僧人看書看得入了迷,竟然沒發現天色已經黑下來了。這時候,他的師弟走進房間就說:“天色這麼黑,師兄怎麼不點燈呢?”聽師弟這麼一說,他的心馬上就開始動了種種念頭,併發覺看東西很模糊,室內光線很暗。有時候,我們把全部心思都用在一件事情上時,外界如何,就真的是可以忽略掉的了。這個就叫專注,用禪家的話來說,這就是把心放在了當下。如果我們一天之中能夠有一個小時的時間這樣過活,那麼很快地,我們就會在自己的領域內有所成就。
這個世上的生活方式雖然千差萬別,但沒有哪一種生活方式是完全錯誤的,正如同沒有哪一種生活方式是完全正確的。你不必把目光停留在他人的生活上,時間那麼可貴,還是多花些心思想想,找到適合自己的生活才是最重要的。
世上的事情本就是平等的,所謂差別,不過是人們在各自價值觀的判斷下的產物。你只要選擇自己適合的、自己喜歡的事情做就很好,又何必糾結著要去做自己根本不適合、不喜歡的事情呢?如果僅僅是為了博得別人的誇讚,那麼你真的是活錯方向了。
禪家認為,指導生活的方法不應是僵死的,而應該是靈活的,要根據不同的人、時間和原因做出區別。比如,有些工作你要用一種方法來完成,而換了別的工作,就應該用其他方法來完成。禪家講“不將死法與人”,就說只要能安排好生活便好,沒必要把方法固定下生活中的困境很多,你只有滿懷勇氣才能挺過去。但在有禪心的人看來,要走出困境也很輕鬆,只要不把它想象得有多難就好。在很多時候,我們是敗在了自己的怯懦面前,所謂的困境,不過是空中偶爾飄過的雲翳,它總有散去的時候,或者,我們大步地從雲翳的陰影下走出去。
真正讓自己不得自在的東西,正是自己的念頭而並非別人施加的外力。當你躺在床上即將入眠時,你頭腦中湧起的卻是各種妄念,比如某個得罪過你的人,比如某件還沒有完成的事情,比如未來一些不可預知的情況。你越想越清醒,但情緒也變得越差。你失眠了,滿心煩惱,可這個源頭,還不是在你自己身上嗎?
要從妄念的枷鎖中解脫出來,就要做到心不二用。睡覺時就是睡覺,工作時就是工作,應該做什麼事情時,就安心地專注在一件事情上。人的精力很有限,你不可能心中裝著其他的事情還能做好手頭的工作。把一顆心分成幾個部分,這便產生了妄念,憑空地就給身心套上了鎖鏈。
誠然,我們的生命有著許多缺陷,但這些缺陷卻是由我們自己造成的。無節制的貪慾、常年的怨恨以及永不滿足地求取。比如當你對某件物品生了貪慾後,你就應該想到任何一件物品都不是永久存在的,自己又何必將有限的時間耗費在無限的貪求中呢?
我們的生活不過是一種混亂和掙扎,因為我們找不到讓自己超脫自在、喜悅平靜的方法。生活中的“俗務”確實很多,柴米油鹽這些瑣碎也確實令人心煩。但你轉念去想,至少你還有工作可以安身立命,至少你還有家人陪伴,你的煩惱,說不定就是別人眼中的奢求,你還有什麼不滿意的呢?你如此去想,煩惱不就減少了許多嗎?要學會在煩惱中找到清涼,這不是自我安慰,而是對生命的關懷。
中國古代有位名氣很大的趙州禪師,一次有人不遠千里來問法,他起身就去倒水、上廁所,回來後說:“你看,諸如倒水、上廁所這種事情,是沒人可以代替的。所以,世間一切事情無論大小,都要靠自己去實踐,而不是嘴上說說就可以的。”當你感嘆著別人獲得的成績時,請不要忘了,你與別人並不差什麼。你只要踏實地努力,踏實地做事,你一樣可以有所成就,放下怨天尤人的情緒,好好地工作生活才對得起生命。
你學著別人的樣子過活,即便過得再好,那也不是你自己的生活,你又有什麼可驕傲的呢?
愉悅感是自內心生髮的,它與外境無關。你能隨時隨地觀察到妄念,並且熄滅那些不合實際卻徒增愁緒的念頭,你就能夠一直快樂下去。
有人向一位禪師求教,怎樣做才算是治學的正確態度。禪師用瓶子裝了一些水,又放進去一個鹽塊,很快地,鹽塊就溶化在水裡了。他說:“努力用功是不錯的,但最智慧的還是要給自己留有餘地,而不是把生命給填充得滿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