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無敵小蘿莉817

    多看書,什麼書都看,這樣你和人攀談時如果找不到話題,就把看過書裡的內容說給他們聽,他們會感興趣的,效果很好哦,而且書本本身就是很好的話題。時間長了,你會發自己的知識也多了很多。 如何與人溝通?溝通的技巧

    在管理人的過程中,需要藉助溝通的技巧,化解不同的見解與意見,建立共識。當共識產生後,事業的魅力自然才會展現良好的溝通能力與人際關係的培養,並非全是與生俱來的。在經營“人"的事業中,我們絕對有機會學習溝通技巧,因此要把握任何一次學習的機會。以下提供幾個有效溝通的行為法則:

    一、自信的態度

    一般經營事業相當成功的人士,他們不隨波逐流或唯唯諾諾,有自己的想法與作風,但卻很少對別人吼叫、謾罵,甚至連爭辯都極為罕見。他們對自己瞭解相當清楚,並且肯定自己,他們的共同點是自信,日子過得很開心,有自信的人常常是最會溝通的人。

    二、體諒他人的行為

    這其中包含“體諒對方”與“表達自我"兩方面。所謂體諒是指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並且體會對方的感受與需要。在經營“人”的事業過程中,當我們想對他人表示體諒與關心,惟有我們自己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由於我們的瞭解與尊重,對方也相對體諒你的立場與好意,因而做出積極而合適的迴應。

    三、適當地提示對方

    產生矛盾與誤會的原因,如果出自於對方的健忘,我們的提示正可使對方信守承諾;反之若是對方有意食言,提示就代表我們並未忘記事情,並且希望對方信守諾言。

    四、有效地直接告訴對方

    一位知名的談判專家分享他成功的談判經驗時說道:“我在各個國際商談場合中,時常會以‘我覺得"(說出自己的感受)、‘我希望"(說出自己的要求或期望)為開端,結果常會令人極為滿意。”其實,這種行為就是直言無諱地告訴對方我們的要求與感受,若能有效地直接告訴你所想要表達的物件,將會有效幫助我們建立良好的人際網路。但要切記“三不談":時間不恰當不談;氣氛不恰當不談;物件不恰當不談。

    五、善用詢問與傾聽

    詢問與傾聽的行為,是用來控制自己,讓自己不要為了維護權力而侵犯他人。尤其是在對方行為退縮,默不作聲或欲言又止的時候,可用詢問行為引出對方真正的想法,瞭解對方的立場以及對方的需求、願望、意見與感受,並且運用積極傾聽的方式,來誘導對方發表意見,進而對自己產生好感。一位優秀的溝通好手,絕對善於詢問以及積極傾聽他人的意見與感受。

    一個人的成功,20%靠專業知識,40%靠人際關係,另外40%需要觀察力的幫助,因此為了提升我們個人的競爭力,獲得成功,就必須不斷地運用有效的溝通方式和技巧,隨時有效地與“人"接觸溝通,只有這樣,才有可能使你事業成功。

    柯維認為,在這個世界上,所有自以為是的人在溝通時對待他人說話都有四種反映傾向:

    一、進行價值判斷--對旁人的意見只有接受或不接受;

    二、追根究底--按照自己的價值觀探察別人的隱私;

    三、好為人師--以自己的經驗提供忠告;

    四、想當然耳--根據自己的行為與動機衡量別人的行為與動機;

    我們舉例來看一對父子的談話,先從父親的角度來看他們的溝通:

    "上學真是無聊透了!"

    "怎麼回事?"(追根究底)

    "學的都是些不實用的東西。"

    "現在的確看不出好處來,我當年也有同樣的想法,可是現在覺得那些知識還滿有用的,你就忍耐一下吧!"(好為人師)

    "我已經耗了十年了,難道那些x+y能讓我學會修車嗎?"

    "修車?別開玩笑了。"(價值判斷)

    "我不是開玩笑,我的同學王明輟學學修車,現在月收入不少,這才有用呢!"

    "現在或許如此,以後他後悔就來不及了,你不會喜歡修車的。好好唸書,將來不怕找不到更好的工作。"(好為人師)

    "我不知道,可是王明現在很成功。"

    "你盡了全力了嗎?這所高中是名校,應該不會差到哪裡去。"(好為人師、價值判斷)

    "可是同學們都有同感。"

    "你知不知道,把你養到這麼大,媽媽和我犧牲了多少?已經讀到高二了,不許你半途而廢。"(價值判斷)

    "我知道你們犧牲很大,可是不值得。"

    "你應該多讀書,少看電視--"(好為人師、價值判斷)

    "爸,哎--算了吧,多說也沒用。"

    這位父親用心良苦,可是並沒有真正瞭解孩子的問題。如果我們仔細分辨,會發現孩子在這個溝通當中的心態:

    "上學真是無聊透了!"(我想引起注意,與人談談心事。)

    "怎麼回事?"(父親有興趣聽,這是好現象。)

    "學的都是些不實用的東西。"(我在學校有了問題,心裡好煩)

    "現在的確看不出好處來,我當年也有同樣的想法。"(哇!又提當年勇了。我可不想翻這些陳年舊帳,誰在乎他當年求學有多苦,我只關心我自己的問題)可是現在覺得那些知識還滿有用的,你就忍耐一下吧!"(時間解決不了我的問題,但願我說得出口,把問題攤開來談。)

    "我已經耗了十年了,難道那些x+y能讓我學會修車嗎?"

    "修車?別開玩笑了。"(他不喜歡我當修車工,不贊成休學,我必須提出理論根據。)

    "我不是開玩笑,我的同學王明輟學學修車,現在月收入不少,這才有用呢!"

    "現在或許如此,以後他後悔就來不及了,你不會喜歡修車的。好好唸書,將來不怕找不到更好的工作。"(又要開始說教了,你怎麼知道我不喜歡修車。)

    "我不知道,可是王明現在很成功。"(他沒有唸完高中,可是混的很不錯。)

    "你盡了全力了嗎?"(又開始顧左右而言他,但願爸能聽我說,我有要事跟你說。)

    "這所高中是名校,應該不會差到哪裡去。"(唉,又換個話題,我只想談我的問題。)

    "可是同學們都有同感。"(我有根據的,不是信口雌黃)

    "你知不知道,把你養到這麼大,媽媽和我犧牲了多少?"(又是老套,想讓我感到慚愧。學校很棒,爸媽也了不起,就只有我是個混蛋。)

    "已經讀到高二了,不許你半途而廢。"(你們根本不瞭解我。)

    "我知道你們犧牲很大,可是不值得。"

    "你應該多讀書,少看電視--"(問題不在這裡,爸,你根本不明白,講也講不通,根本不該跟你談的。)

    "爸,哎--算了吧,多說也沒用。"

    這個例子充分顯示出有效的溝通是多麼不容易,瞭解他人又是多麼重要。

    正確的溝通方式也就是設身處地地傾聽,至少包括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複述語句,這至少能讓人專心聆聽;

    "上學真是無聊透了。"

    "你已經受不了了,覺得上學太無聊。"

    第二階段:加入解釋,純用自己的語句表達,但仍用左腦的邏輯思考去理解;

    "你不想上學了。"

    第三階段:摻入個人的感覺,右腦發揮作用。此時聽者所注意的已不止是言語,也開始體會對方的心情;

    "你覺得很有挫折感。"

    第四階段:既加以解釋,又帶有感情,左右腦並用;

    "你對上學有很深的挫折感。"

    運用第四階段的方式來溝通,不僅能瞭解對方,更能幫助對方認清自己,勇於表白。

    再以前面的例子說明:

    "上學真是無聊透了!" (我想引起注意,與人談談心事。)

    "你對上學有很深的挫折感。"(對,這正是我的感覺。)

    "學的都是些不實用的東西。"

    "你覺得讀書對你沒什麼用處。"(想想看,我是那麼說的嗎?)

    "對,學校教的不一定對我有用,你看王明,他現在修車技術一流,這才實用。"

    "你覺得他的選擇正確。"

    "恩……"????

    "恩,從某個角度看確實如此。現在他收入不錯,可是幾年後也許會後悔。"

    "你認為將來他會覺得當年做錯了決定。"

    "一定會的,現在在社會里,教育程度不高會吃虧的。"

    "教育很重要。"

    "對,如果高中都沒畢業,一定找不到工作,也上不了大學。有件事--我真的很擔心,你不會告訴媽吧?"

    "你不想讓媽知道?"

    "不是啦,跟她說也無妨,反正她遲早會知道的。今天學校舉行閱讀能力測驗,結果我只有小學程度,可我已經高二了。"

    兒子終於說出真話,原來他擔心閱讀程度不如人。此時才是父親發揮影響力,提供意見的時候。不過在開導過程中,仍然要注意孩子言談間所表達的訊息。若是合理的反應不妨順其自然,但情緒性反應出現時,必須仔細聆聽。

    "我有個構想,也許你可以上補習班加強閱讀能力。" "我已經打聽過了,可是每星期要耗掉好幾個晚上。" 父親意識到這是情緒性反應,又恢復設身處地的傾聽。

    "補習的代價太高了。"

    "而且我答應同學,晚上另有節目。"

    "你不想食言。"

    "不過補習如果真的有效,我可以想辦法跟同學改期。"

    "你其實很想多下點功夫,有擔心補習沒用。"

    "你覺得補習會有效嗎?"

    孩子又恢復了了理性,父親則再次扮演導師的角色。

    有時候,不要別人開導,只要能暢所欲言,就已經足夠讓人釐清問題,甚至找到答案。

    心情不好的時候,最需要善解人意的好聽眾,如果你能適時扮演這種角色,將會驚訝對方會達到毫無保留的程度。但前提是,你必須為對方著想,不存私心。有時甚至你不用言語,僅僅一分心意就能感動對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與孩子的關係如何怎樣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