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噴會兒唄
-
2 # 青言論史
所謂的“兩個半聖人”,指的是孔子、王陽明,半個指的是曾國藩。
所謂的聖人之說,起源於《左傳》——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三不朽。有關於孔子,自然是當之無愧的聖人,在這裡不多贅述,主要聊聊王陽明和曾國藩那半個聖人。
王陽明是中國古代哲學史上的“心學大師”,對於人生存在意義所作的哲學反思,具有反叛性、挑戰性。他的德,在於他發揚光大了心學;他的功,在於他平定了朱宸濠的叛亂,成為了伯爵;他的言,當屬“知行合一”。
人稱王陽明是“治學之名儒,治世之能臣”。他的故居有一副楹聯為“立德立功立言真三不朽,明理明知明教乃萬人師”。
至於曾國藩,之所以被稱為“半個聖人”,是因為這個人的生平太具有爭議性了。他既是鎮壓太平天國的元兇,又是洋務運動的倡導者。曾國藩大到治國、治軍,小到治家、修身都有很多東西值得人們思考和學習。
有人用對聯總結曾國藩的一生:“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為師為將為相一完人。”
-
3 # q橫批
那些說儒家思想害了中國幾千年的人,或者壞,或者蠢,或者無知,根本不瞭解什麼是儒家思想,或者是別有用心。更多的原因是被西方列強痛揍了一百多年,自卑的不得了,典型的文化不自信的表現。
要知道,從西漢武帝時代大儒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讓儒學成了顯學之後,兩千多年來,我們每一個華夏兒女都是在儒學思想的浸淫中長大的,我們的意識形態、生活習慣、思維方式都是儒家的,你即使將儒學恨之入骨,打倒在地,也擺脫不了它對你的影響,那是深入骨髓的,是中華文明最牢固的一部分。別聽那些在國外喝了幾天洋墨水的人忽悠,什麼西方這個好那個好,西方從落後蠻荒時代進入文明社會也不過五百年吧,而我們只花了半個多世紀就接近了他們的水平,你說哪個文化和文明更加先進?除非閉著眼睛說瞎話,不願意看,不願意作對比,向洋人跪久了,站起不來了。
要知道,中國是在被滿清統治之後才逐漸走向衰落的,具體而言是英國第一次工業革命之後。在此之前,甚至向上追溯到2000多年前,中華帝國都是響噹噹的全球排名前幾的強國,是和羅馬帝國(大秦)、阿拉伯帝國(大食)平起平坐的。數千年來,無數文明古國已經煙消雲散,而中華文明如今依舊光輝燦爛充滿生命力,這是誰的功勞?儒家思想的功勞!那些說儒家思想害了中國幾千年的人,怎麼解釋這種情況?一個害了中國幾千年的思想和制度,竟然讓中國穩坐地球強國前列2000多年?他們說這話,你們也信?
很多人一聽到儒學就“三綱五常”,就裹小腳,就《弟子規》,就男尊女卑,彷彿除了這些,儒學其他的就什麼都沒有了,除了糟粕還是糟粕,是這樣嗎?當然不對。
我在其他的問答中介紹了一些儒學的內容,在這裡不再重複,只想談一下孔子時代的早期儒學思想那種敢與強權對抗的大無畏精神。別認為儒學只是統治工具,不是的,儒學思想對每個人提出了一種極高的修養要求,很多人傾其一生是達不到儒學所要求的高度的。達到的,基本都名留青史了;超過的,都成了聖人。
下面就談談早期儒學倡導的“忠道”思想,與我們所理解的“忠道”、愚忠有很大差別——
“忠道”的理念,起源於早期儒學,是由孔子提出,再由其弟子門逐漸發展起來的。在儒學的核心思想被西漢董仲舒異化改變以適應統治階級的需求之前,“忠、恕、信、誠”是儒家力行倡導的觀點。
所謂忠,包含兩層含義,一是忠君之道,二是人與人之間也需要忠信所維繫。對於士大夫而言,忠君是首要的,忠君與忠於國家和社稷也是密不可分的。早期的儒學“忠道”思想,和後世倡導的對皇帝愚忠是不同的。前者其實對君臣之間都有約束,主張君臣之間要互輔、互通、互愛、互敬、互信。君主首先做到禮下,大臣才能盡忠。也就是說,大臣信奉的忠道思想,不是忠於皇帝一個人,而是忠於天下百姓。
戰國大儒荀子就曾經說過:“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人之大行也。”這說明,所謂忠道,忠的是正確的事情,而不是具體的人。如果皇帝做得不對,就沒必要聽你的。如果親人做得不對,哪怕是親生父親,也不能盲從。
由此可以看出,早期儒家的忠道思想,帶有原始的民主色彩,而不是一味地盲從和愚忠。儒家認為,執行忠道思想,自己首先要做到“勤於政事,沒有野心,不恣意越權,也不居功自傲,提出有益政見,匡正君主過失。不諂媚取寵,也不謀私利。為國訪賢,不結朋黨。”
那麼,如果臣子做到了這些,君主昏聵不值得輔佐怎麼辦?孔子提出了建議:“天下有道則現,無道則隱。”那意思是說,我們只輔佐有道之君,絕不能為了榮華富貴,而“不恤是非,不論曲直,偷合苟容。”寧可不要富貴,也不能拍昏君馬屁。當君主暴虐無道危及到了國家存亡的時候,真正的社稷之臣必須“抗君之命,竊君之重,反君之事”,以期將國家的禍患消弭於無形。對於特別昏聵無道之君,比如夏桀、商紂之流,就要發起革命,將其廢黜甚至誅殺。
從上可知,儒家早期倡導的忠道思想,有很多可圈可點之處,將君臣關係放在了一個比較平等的位置。而孟子的“民為貴,君為輕”則是更進了一步,將百姓的利益看得比君主還高。這種思想當然不利於君王駕馭天下,此後才有了西漢大儒董仲舒將儒學與陰陽五行學說加以融合,創立了“天人感應”學說,徹底將世俗的君王神化,捧到了至高無上的位置。
隨著皇權加重,臣子和皇帝不可能再處於平等地位,臣子的忠道觀也隨之發生變化。孔子提出的“有道則現,無道則隱”的觀點,相對而言是比較平和的。作為臣子,如果遇見的是昏君,我不輔佐你便是,不會違背良心助紂為虐。但是當皇權強大到能夠隨意取大臣的性命的時候,如果大臣想隱,而皇帝不讓隱,那就只能乖乖聽命了。
即使在這種對臣子不利的條件下,大臣們仍然可以為國盡忠。因此,儒家學派的集大成者荀況則把忠道思想更推進了一步,他說:“從命而利君謂之順,從命而不利君謂之諂;逆命而利君謂之忠,逆命而不利君謂之篡。”
作為臣子,如果既能聽命、也能有利於君主,那再好不過了;而只聽話卻不利於君主,那就是讒佞之臣;那麼真正的忠臣呢?應當是在違背君王命令的情況下,做有利於君主的事情;如果既不聽命,做的事情也不利於君主,那就是徹頭徹尾的篡逆之臣了。
(歷朝歷代不乏有骨氣的儒家弟子,方孝孺算一個,因反對明成祖朱棣篡位,被誅十族。)
而《禮記》說的則更極端,對臣子提出了更高的道德要求:“為人臣者,殺其身有益於君則為之,況於其身以善其君乎?”這就要求臣子為了力諫皇帝做正確的事情,連自己的命都可以不在乎。
怎麼樣?看到這裡,誰還說儒家思想毒害了中國幾千年?任何思想都有落後的部分,也有先進和閃光的部分,我們要做的是繼承優秀文化,擯棄落後的文化,而不是妄自菲薄。不想有儒家思想就等於死了父母了,孩子也不再了,當了五保戶了,自己想自己更好,
-
4 # Onemore1177271207
只認可王陽明一個,孔子一個。理由嘛,更有所愛。孔子的儒家精神維繫了整個國家生存,但有些反人性的地方。王陽明的更強調人本身的自我完善,自己也完美到極致了,簡直無所不能。對人性的理解,已經到了極致。
-
5 # 神推李
歷史上只有孔子是聖人,孟子為亞聖,王陽明稱為理學大家。所謂立德、立功、立言,王陽明當之無愧,曾國藩有爭議,曾國藩因為殺人太多,立德的帽子沒戴上。
-
6 # 東方國學
我們經常聽到“聖人”這個詞,但卻不知道“聖人”具體有哪些品行或者功績。不過藉著歷史經驗可以一探究竟呢!
先說“聖人”是什麼。春秋時期魯國大夫叔孫豹提出“立德”、“立功”、“立言”為“三不朽”。“立德”,即樹立高尚的道德;“立功”,即為國為民建立功績;“立言”,即提出具有真知灼見的言論。“三立”可以說是評判聖人的標準。
縱觀中國歷史,能做到“三不朽”的只有兩個半人,分別是孔子、王守仁(即王陽明)和曾國藩(半個)。下面來具體聊一下聖人都“立”了哪些功績?。
首先,孔子“立言”,創立儒家學派。儒家是中國影響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國古代的主流意識。孔子“立德”,孔子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這種治國方略也叫“德治”或“禮治”。德治就是主張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孔子“立功”,儒家學派對中國,東亞乃至全世界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開創“有教無類”的思想在教育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主張無分貴賤不分國界,只要有心向學,都可以入學受教,開創了教育普及的先河。
其次,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王陽明,“立言”體現在他是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陽明學是明代影響最大的哲學思想。其學術思想傳至中國、日本、北韓半島以及東南亞。“立功”體現在,他平定了宸濠之亂,王守仁的學說思想王學。“立德”體現在一生對“良知”的持守,對生民百姓的關懷。
最後,半個聖人為曾國藩,為晚清“中興第一名臣”,與張之洞、李鴻章、左宗棠並稱 “四大名臣”,“立言”體現在其對“實學”的倡導。“立功”體現在他是中國近代化建設的開拓者,在曾國藩的倡議下,建造了中國第一艘輪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學堂,印刷翻譯了第一批西方書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學生。太平天國運動時,曾國藩組建湘軍,力挽狂瀾,經過多年鏖戰後攻滅太平天國。
一生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禮治為先,以忠謀政,便是“立德”的體現了。
所以,聖人不僅要有德,還有深邃的思考力和卓越的功績才可以,你瞭解到了嗎?
回覆列表
應該是第一個聖人是:孔子
第二個聖人應該是:明朝的王陽明
半個聖人應該是:曾國潘
其他的不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