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雷:
方氏始祖。本姓姜,字天震,乃炎帝最後一帝榆罔之長子,助軒轅伐蚩尤,因功而封河南禹州之方山,為華夏民族的繁榮昌盛做出重大貢獻。其後裔以地為姓。至今已4700多年,傳衍169世。
方弼、方相:
商朝殷紂王的兩位鎮殿將軍. 因紂王荒淫無道,兄弟二人反出朝歌, 為周王朝建立作出巨大貢獻, 後世人們把二人尊為顯道神,開路神. 門神.
方 叔:
周宣王時大臣,曾率兵車三千乘進攻楚國大獲全勝. 為周室中興一大功臣,名望如日中天。 《詩經》中《方叔》篇,描寫了這場意義非凡的戰爭。恭賀用語"望隆方叔", 意思是有如方叔的崇高的名望與聲譽。
方 儲:
浙江淳安人。東漢和帝方儲以賢良方正對策為天下第一,任博士遷議郎、洛陽令、太常卿,死後追贈尚書令、黟縣侯,葬淳安城內. 徽州和浙江等地都建有"方仙翁"廟.
方 幹:
浙江淳安人。唐才子詩人,生前未仕,死後卻名揚天下. 人稱“管無一寸祿,名傳千萬裡。”遺詩三百七十餘篇,有《玄英先生詩集》。成語"身後識方幹",是比喻一個人才,生前無人賞識,死後才被重視。
方 清:
歙州(今安徽歙縣)人。唐代宗時江南農民起義首領。
方太:
山東青州千乘人五代後晉名將. . 武定節度使, "鄭王". 方太能征善戰. 曾率兵數百人逆擊敵兵萬餘人, 大獲全勝.方太一生百戰百勝, 可惜卻受小人嫉妒被害身亡.
方 峻:
福建莆田人. 宋代著名的藏書家. 白杜"萬卷樓", 總計藏書約在五萬卷以上,為宋代全國最大的藏書樓.
方 誾:
浙江淳安人。與兄方閎、弟方聞,同為北宋名士,時稱“兩浙三方,天下無雙。”
方 瓊:
湖北通城縣人,民族英雄. 北宋兵部尚書. 靖康元年御金壯烈犧牲。高宗建炎二年建方瓊宗廟於雞鳴嶺下建修方瓊忠廟(廟現存)廟聯雲:"抗強敵保家邦勳功垂青史,光祖德建忠廟正氣滿人間"。清代,祀入縣忠孝祠,立有方瓊殉難碑。
方臘:
北宋末農民起義領袖,宣和年間1120年他利用明教發動起義,建立政權稱帝,號"聖 方崧卿校正的《韓昌黎文集》
公"。義軍先後攻佔東南大片地區,獲得廣大農民熱烈擁護。後戰敗英勇就義。"方臘起義"是影響中國歷史的一百個重大事件之一.
方崧卿:
福建莆田人.文學家, 藏書家. 聚書四萬卷,手自讎校。曾校正《韓昌黎文集》,作《韓詩編年》、《韓文舉正》.《韓集舉正》是宋代韓愈集文字研究的集大成,也是後代韓集文字整理的基礎。
方信孺:
莆田人。宋代優秀外交家.為人豪爽,視金帛如糞土,好交遊.開禧北伐時出使金國,大義凜然,不辱使命.面對威脅,曰:“吾將命出國門時,已置生死度外矣”被譽為"以口舌折強敵"在九疑山留有磨崖題刻.著《方信孺詞選》《南海百詠》
方大琮:
福建莆田人. 宋理宗淳祐元年知廣州兼廣東經略安撫使,六年遷寶章閣直學士。在廣五年,百廢俱興,以兼司俸祿贈學校,增摧鋒軍春衣錢,別給水軍出戍糧米。為官直言敢諫。著《宋寶章閣直學士忠惠鐵庵方公文集》
方士繇 :
莆田人,朱熹高足,理學家,書法家。 工於書,自篆、籀、分隸、行、草諸體,皆極其妙。傳世作品有摩崖石刻桂林的《虞帝廟碑》。
方逢辰:
宋代狀元。浙江淳安人,南宋著名教育家,淳祐十年(1250)狀元,理宗賜名“逢辰”。著有《孝經解》、《尚書釋傳》、《格物入門》等書。
方山京:
宋代狀元。浙江人,宋理宗景定三年(1262)壬戌科狀元。方山京為官正直清廉。時人稱其為謙謙君子。
方岳:
安徽祁門人. 南宋後期著名愛國詩人。字巨山,號秋崖。1232參加進士考試,獲第一名,廷試時忤犯權相史彌遠而降為第七名,授南康軍教授,後入淮東制置使趙葵幕府。 著有《方秋崖先生全集》八十三卷。
方 斫:
浙江仙居人。宋代理學家,教育家。被譽為"卓然屹立於眾醉獨醒之中","東南學者表正之師",宋乾道年間,方斫興資創辦了被稱為東南道學正淵--桐江書院。歷代從書院中走出來的進士就有十多位,舉人、貢生、秀才更是不勝列舉
方回:
安徽徽州人.宋理宗景定三年廷試原為甲科第一,為賈似道抑置乙科首,調隨州教授。 著名詩人,文學家. 詩文樸實,反映民眾疾苦。著《虛谷集》、《桐江集》、《桐江續集》,《碧流集》、《續古今志》,《顏鮑謝詩評》等.
方鳳:
浙江浦江人.宋末元初愛國詩人,南宋遺民詩人的領袖人物,有中國第一詩社之稱的“月泉吟社”的創立者之一. 詩文多抒寫亡國之痛。有《存雅堂遺稿》。
方從義:
貴溪(今屬江西省)人,元代畫家,以擅寫雲山著稱,筆墨蒼潤。
方炯:
福建莆田人。元末明初名醫. 曾治一暴死僧人,以管吹藥鼻中,使吐痰數升而愈,活人甚眾。且醫德高尚,不追求財帛,常以財濟貧。他的座右銘“但願人常健,何愁我獨貧”。所著有《杏 村肘後方》、《傷寒書》、《脈理精微》等.
方國珍:
浙江台州人.元末第一個發動農民起義的英雄. 方國珍施行“保境安居”的政策,招賢納士,在各地興建儒學、水利,嚴肅法紀,使浙東一帶老百姓在元末戰亂時期避開戰禍,安居樂業。後順應潮流歸順明朝。
方克勤:
浙江寧海人。明山東濟寧知府,又稱方濟寧。正直清廉萬民稱頌。為治以德化為本,不喜近名,自奉簡素,一布袍十年不易,日不再肉食。每行縣,杯湯不肯受。而於人最恩,南冠過郡者必米醪遺之,不能步者僦舟車送之。著有《汗漫集》.
方孝孺:
寧海人,明思想家,文學家. 為帝師,推行新政。人稱“正學先生”。“靖難之役”時,為正義拒為篡位的朱棣草詔,剛直不屈, 視死如歸,被暴君株殺10族,死難者達八百多人.是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大慘案. 著有《緱城集》《遜志齋集》.
方有執:
安徽歙縣人.明代名醫. 傷寒學上“錯簡派”之創始人. 方有執竭20餘年之精力,撰成《傷寒論條辨》, 由是形成明清時代重新整理研究《傷寒論》的熱潮。其影響深遠,清代名家均擁護其說,形成傷寒學上的“錯簡派”。
方獻夫:
廣東南海人。明朝吏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宰相),辭官後家居十年卒,先已加柱國、少保,乃贈太保,諡文襄。 著有《西樵稿》,《周易約說>>.
方從哲:
浙江德清人。明萬曆年間任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宰相)。崇禎元年二月卒,贈太傅,諡文端。
方孔炤,
安徽桐城人。易學家,方以智父. 湖廣巡撫,在剿匪中八戰八捷,立下赫赫戰功。著有《周易時論》 .
方於魯:
安徽歙縣人.明朝一代"墨聖", 所制墨以"九玄三極"最佳,被譽為"前無古人" 著有《方氏墨譜》
方學漸:
安徽桐城人.人稱明善先生,著有《易蠡》等,為明代中葉桐城學術的領頭人,東林黨魁,"方氏易學學派" 的創始人.
方儀鳳:
安徽池州人。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 武狀元。為廣州參將,奉命討平海上的“紅毛夷”和“倭寇建戰功。在一次血戰中,壯烈捐軀。後由他兒子“九門提督總兵”方懋昌取血衣送歸故里,葬在紹埂村南鳳形山之麓。至今衣冠冢仍倖存。
方維儀:
安徽桐城人.明末女詩人,青年寡居,與其嫂共同教養其侄方以智。著有《清芬閣集》,又編歷代婦女作品為《宮閨詩史》。
方岳貢:
湖北省谷城人。官至左都御史兼東閣大學士(宰相), 被列為天下五個廉輪監司之一。明代閣臣中帶都御史者,自嶽貢開始。任松江知府其間, 主持修建上海地區也是整個江南海塘的第一座石塘。著有《國緯集》61卷、《經世文篇》等。
方逢年:
浙江遂安人。明天啟二年進士,因得罪魏忠賢被削職。魏閹事敗,復起用。官至禮部尚書、東閣大學士(宰相)。
方 文:
安徽桐城人. 明清之際著名詩人, 詩與其侄方以智齊名, 他寫的<<都下竹枝詞>>是中國最早吟詠菸草的詩歌.
方應祥:
浙江衢縣人,萬曆44年殿試奪魁。同考韓若愚得公卷叫絕,定為首卷。因其年齡過大等,未摘狀元桂冠。 後任山東布政司參政僉事,為政清廉正直。母喪,守廬3年,至孝,終哀傷而卒,人稱“死孝”著《青來閣文集》,《四書講義》等。
方以智:
偉大的百科全書式學者,著作繁多.明亡自沉殉節,因反清,其學術思想受到抑制,直到近現代其學術思想才漸被挖掘。被譽為“四大思想家”“明末四公子”“六真子:真孝子,真才子,真忠臣,真佛祖,真學者、真思想家”
方象瑛:
浙江遂安人, 清康熙1673年與其兄象璜完成《遂安縣誌》編纂工作。1679年,考取“博學鴻詞科”二等,授翰林編修,參與修《明史》。方象瑛自號“金門大隱”。著有《健松齋集》、《封長白山記》、《松窗筆乘》等。
方大洪:
鄭成功部將. 明末清初的反清復明愛國組織洪門的創始人之一. 為洪門“前五祖”之一.(又稱少林五祖). 五祖在全國分設"天地會”"三合會”“袍哥"“哥老會”“小刀會”.方大洪為"三合會"創始人.
方 雷:
方氏始祖。本姓姜,字天震,乃炎帝最後一帝榆罔之長子,助軒轅伐蚩尤,因功而封河南禹州之方山,為華夏民族的繁榮昌盛做出重大貢獻。其後裔以地為姓。至今已4700多年,傳衍169世。
方弼、方相:
商朝殷紂王的兩位鎮殿將軍. 因紂王荒淫無道,兄弟二人反出朝歌, 為周王朝建立作出巨大貢獻, 後世人們把二人尊為顯道神,開路神. 門神.
方 叔:
周宣王時大臣,曾率兵車三千乘進攻楚國大獲全勝. 為周室中興一大功臣,名望如日中天。 《詩經》中《方叔》篇,描寫了這場意義非凡的戰爭。恭賀用語"望隆方叔", 意思是有如方叔的崇高的名望與聲譽。
方 儲:
浙江淳安人。東漢和帝方儲以賢良方正對策為天下第一,任博士遷議郎、洛陽令、太常卿,死後追贈尚書令、黟縣侯,葬淳安城內. 徽州和浙江等地都建有"方仙翁"廟.
方 幹:
浙江淳安人。唐才子詩人,生前未仕,死後卻名揚天下. 人稱“管無一寸祿,名傳千萬裡。”遺詩三百七十餘篇,有《玄英先生詩集》。成語"身後識方幹",是比喻一個人才,生前無人賞識,死後才被重視。
方 清:
歙州(今安徽歙縣)人。唐代宗時江南農民起義首領。
方太:
山東青州千乘人五代後晉名將. . 武定節度使, "鄭王". 方太能征善戰. 曾率兵數百人逆擊敵兵萬餘人, 大獲全勝.方太一生百戰百勝, 可惜卻受小人嫉妒被害身亡.
方 峻:
福建莆田人. 宋代著名的藏書家. 白杜"萬卷樓", 總計藏書約在五萬卷以上,為宋代全國最大的藏書樓.
方 誾:
浙江淳安人。與兄方閎、弟方聞,同為北宋名士,時稱“兩浙三方,天下無雙。”
方 瓊:
湖北通城縣人,民族英雄. 北宋兵部尚書. 靖康元年御金壯烈犧牲。高宗建炎二年建方瓊宗廟於雞鳴嶺下建修方瓊忠廟(廟現存)廟聯雲:"抗強敵保家邦勳功垂青史,光祖德建忠廟正氣滿人間"。清代,祀入縣忠孝祠,立有方瓊殉難碑。
方臘:
北宋末農民起義領袖,宣和年間1120年他利用明教發動起義,建立政權稱帝,號"聖 方崧卿校正的《韓昌黎文集》
公"。義軍先後攻佔東南大片地區,獲得廣大農民熱烈擁護。後戰敗英勇就義。"方臘起義"是影響中國歷史的一百個重大事件之一.
方崧卿:
福建莆田人.文學家, 藏書家. 聚書四萬卷,手自讎校。曾校正《韓昌黎文集》,作《韓詩編年》、《韓文舉正》.《韓集舉正》是宋代韓愈集文字研究的集大成,也是後代韓集文字整理的基礎。
方信孺:
莆田人。宋代優秀外交家.為人豪爽,視金帛如糞土,好交遊.開禧北伐時出使金國,大義凜然,不辱使命.面對威脅,曰:“吾將命出國門時,已置生死度外矣”被譽為"以口舌折強敵"在九疑山留有磨崖題刻.著《方信孺詞選》《南海百詠》
方大琮:
福建莆田人. 宋理宗淳祐元年知廣州兼廣東經略安撫使,六年遷寶章閣直學士。在廣五年,百廢俱興,以兼司俸祿贈學校,增摧鋒軍春衣錢,別給水軍出戍糧米。為官直言敢諫。著《宋寶章閣直學士忠惠鐵庵方公文集》
方士繇 :
莆田人,朱熹高足,理學家,書法家。 工於書,自篆、籀、分隸、行、草諸體,皆極其妙。傳世作品有摩崖石刻桂林的《虞帝廟碑》。
方逢辰:
宋代狀元。浙江淳安人,南宋著名教育家,淳祐十年(1250)狀元,理宗賜名“逢辰”。著有《孝經解》、《尚書釋傳》、《格物入門》等書。
方山京:
宋代狀元。浙江人,宋理宗景定三年(1262)壬戌科狀元。方山京為官正直清廉。時人稱其為謙謙君子。
方岳:
安徽祁門人. 南宋後期著名愛國詩人。字巨山,號秋崖。1232參加進士考試,獲第一名,廷試時忤犯權相史彌遠而降為第七名,授南康軍教授,後入淮東制置使趙葵幕府。 著有《方秋崖先生全集》八十三卷。
方 斫:
浙江仙居人。宋代理學家,教育家。被譽為"卓然屹立於眾醉獨醒之中","東南學者表正之師",宋乾道年間,方斫興資創辦了被稱為東南道學正淵--桐江書院。歷代從書院中走出來的進士就有十多位,舉人、貢生、秀才更是不勝列舉
方回:
安徽徽州人.宋理宗景定三年廷試原為甲科第一,為賈似道抑置乙科首,調隨州教授。 著名詩人,文學家. 詩文樸實,反映民眾疾苦。著《虛谷集》、《桐江集》、《桐江續集》,《碧流集》、《續古今志》,《顏鮑謝詩評》等.
方鳳:
浙江浦江人.宋末元初愛國詩人,南宋遺民詩人的領袖人物,有中國第一詩社之稱的“月泉吟社”的創立者之一. 詩文多抒寫亡國之痛。有《存雅堂遺稿》。
方從義:
貴溪(今屬江西省)人,元代畫家,以擅寫雲山著稱,筆墨蒼潤。
方炯:
福建莆田人。元末明初名醫. 曾治一暴死僧人,以管吹藥鼻中,使吐痰數升而愈,活人甚眾。且醫德高尚,不追求財帛,常以財濟貧。他的座右銘“但願人常健,何愁我獨貧”。所著有《杏 村肘後方》、《傷寒書》、《脈理精微》等.
方國珍:
浙江台州人.元末第一個發動農民起義的英雄. 方國珍施行“保境安居”的政策,招賢納士,在各地興建儒學、水利,嚴肅法紀,使浙東一帶老百姓在元末戰亂時期避開戰禍,安居樂業。後順應潮流歸順明朝。
方克勤:
浙江寧海人。明山東濟寧知府,又稱方濟寧。正直清廉萬民稱頌。為治以德化為本,不喜近名,自奉簡素,一布袍十年不易,日不再肉食。每行縣,杯湯不肯受。而於人最恩,南冠過郡者必米醪遺之,不能步者僦舟車送之。著有《汗漫集》.
方孝孺:
寧海人,明思想家,文學家. 為帝師,推行新政。人稱“正學先生”。“靖難之役”時,為正義拒為篡位的朱棣草詔,剛直不屈, 視死如歸,被暴君株殺10族,死難者達八百多人.是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大慘案. 著有《緱城集》《遜志齋集》.
方有執:
安徽歙縣人.明代名醫. 傷寒學上“錯簡派”之創始人. 方有執竭20餘年之精力,撰成《傷寒論條辨》, 由是形成明清時代重新整理研究《傷寒論》的熱潮。其影響深遠,清代名家均擁護其說,形成傷寒學上的“錯簡派”。
方獻夫:
廣東南海人。明朝吏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宰相),辭官後家居十年卒,先已加柱國、少保,乃贈太保,諡文襄。 著有《西樵稿》,《周易約說>>.
方從哲:
浙江德清人。明萬曆年間任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宰相)。崇禎元年二月卒,贈太傅,諡文端。
方孔炤,
安徽桐城人。易學家,方以智父. 湖廣巡撫,在剿匪中八戰八捷,立下赫赫戰功。著有《周易時論》 .
方於魯:
安徽歙縣人.明朝一代"墨聖", 所制墨以"九玄三極"最佳,被譽為"前無古人" 著有《方氏墨譜》
方學漸:
安徽桐城人.人稱明善先生,著有《易蠡》等,為明代中葉桐城學術的領頭人,東林黨魁,"方氏易學學派" 的創始人.
方儀鳳:
安徽池州人。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 武狀元。為廣州參將,奉命討平海上的“紅毛夷”和“倭寇建戰功。在一次血戰中,壯烈捐軀。後由他兒子“九門提督總兵”方懋昌取血衣送歸故里,葬在紹埂村南鳳形山之麓。至今衣冠冢仍倖存。
方維儀:
安徽桐城人.明末女詩人,青年寡居,與其嫂共同教養其侄方以智。著有《清芬閣集》,又編歷代婦女作品為《宮閨詩史》。
方岳貢:
湖北省谷城人。官至左都御史兼東閣大學士(宰相), 被列為天下五個廉輪監司之一。明代閣臣中帶都御史者,自嶽貢開始。任松江知府其間, 主持修建上海地區也是整個江南海塘的第一座石塘。著有《國緯集》61卷、《經世文篇》等。
方逢年:
浙江遂安人。明天啟二年進士,因得罪魏忠賢被削職。魏閹事敗,復起用。官至禮部尚書、東閣大學士(宰相)。
方 文:
安徽桐城人. 明清之際著名詩人, 詩與其侄方以智齊名, 他寫的<<都下竹枝詞>>是中國最早吟詠菸草的詩歌.
方應祥:
浙江衢縣人,萬曆44年殿試奪魁。同考韓若愚得公卷叫絕,定為首卷。因其年齡過大等,未摘狀元桂冠。 後任山東布政司參政僉事,為政清廉正直。母喪,守廬3年,至孝,終哀傷而卒,人稱“死孝”著《青來閣文集》,《四書講義》等。
方以智:
偉大的百科全書式學者,著作繁多.明亡自沉殉節,因反清,其學術思想受到抑制,直到近現代其學術思想才漸被挖掘。被譽為“四大思想家”“明末四公子”“六真子:真孝子,真才子,真忠臣,真佛祖,真學者、真思想家”
方象瑛:
浙江遂安人, 清康熙1673年與其兄象璜完成《遂安縣誌》編纂工作。1679年,考取“博學鴻詞科”二等,授翰林編修,參與修《明史》。方象瑛自號“金門大隱”。著有《健松齋集》、《封長白山記》、《松窗筆乘》等。
方大洪:
鄭成功部將. 明末清初的反清復明愛國組織洪門的創始人之一. 為洪門“前五祖”之一.(又稱少林五祖). 五祖在全國分設"天地會”"三合會”“袍哥"“哥老會”“小刀會”.方大洪為"三合會"創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