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78646258127

    晉南位於黃土高原上,以盆地地形為主,交通相對閉塞,這裡曾作為堯、舜、禹的古都,文化底蘊深厚,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民俗。晉南民俗的形成是由歷史因素、經濟因素、文化因素、地域因素、自然因素等多方因素促成的。地理環境在晉南民俗的形成中有什麼樣的作用呢?透過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一定認識。

    1晉南民俗概況

    晉南,指山西的南部,主要包括臨汾和運城兩個地區。晉南在歷史上經濟的繁榮、文化的發達,交通的相對閉塞,形成了晉南特有的民俗,內容多樣,特點鮮明。

    晉南民俗儘管內容複雜,但其表現形式主要有三個方面:物質民俗、社會民俗和精神民俗。

    物質民俗主要是指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有形的可感知的文化傳承,如:居住、服飾、飲食、生產、交通、工藝製作等方面。社會民俗主要表現在與家族、村落結構有關的民俗上。精神民俗主要表現在宗教、信仰、道德、禮儀、占卜等方面。晉南地區有獨具特色的地窖院,窯洞房,無鹼饅頭是當地的一絕,走親戚互送禮饃,有味美的泡泡糕,有地方小戲晉南迷胡,有氣勢恢宏的民間文藝活動威風鑼鼓,有解州古廟會這樣的貿易民俗等。此外,晉南人生禮儀民俗、時歲民俗也都有地方特色。晉南民俗的特點主要表現在歷史性、地域性、傳承性和變異性四個方面。

    2地理環境對晉南民俗的影響

    2.1晉南地理環境概況

    2.1.1地理區位

    晉南,即山西的南部,包括臨汾和運城兩個地區。地處韓信嶺以南,太嶽山、中條山以東,西部和南部隔黃河與陝西、河南為鄰,地理座標為北緯34.61~36.85°,東經110.30~112.59°,南北最大跨度約為249千米,東西最大跨度約為254千米。總面積為34695平方公里。

    2.1.2自然環境

    晉南位於黃土高原上,盆地地形,氣候比較溫和,典型的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乾旱少雨,全年平均氣溫在12.0~13.7℃之間,氣溫最高月在7月,冬季較北方的大部分地區而言比較溫暖,平均氣溫在0℃左右,該地年降水量在 500~650mm之間。1流經晉南地區的河流主要有汾河、沁河,屬黃河水系。土壤為褐色,並以碳酸鹽褐土為主,主要植被型別為:落葉闊葉林、針葉林、針闊葉混交林和一些次生灌叢等。

    2.1.3人文環境

    晉南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這裡曾作為堯、舜、禹的都城而存在,文化底蘊深厚,人文景觀眾多,如:堯廟、舜帝陵、關帝廟、普救寺、鸛雀樓、永樂宮等。晉南是整個山西人口比較密集的地區,總人口數約為913萬,民族主要以漢族為主,夾雜著回族、滿族等少數民族。故除漢文化信仰民俗佔主體地位外,宗教信仰多元化,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教徒在該地都有分佈。

    2.2自然地理環境對晉南民俗的影響

    2.2.1氣候的影響

    氣候因素是影響民俗形成與發展的重要因素,不同的氣候型別形成不同的民俗文化。溫度與降水是氣候因素中兩個最重要的因子,決定了一個地區的地物組合狀況,從而影響這個地區的物質民俗,主要表現在對:居住民俗、服飾民俗及生產民俗、飲食民俗的形成上產生了一定影響。

    晉南地區的傳統民居有明顯的地域性,該地有句諺語:“有錢不住東南房”,因晉南處於北半球中緯度地區,受Sunny南來的影響,所以房屋大多坐北朝南建設。受溫帶大陸性氣候的影響,冬季比較寒冷、乾旱,夏季炎熱且降水集中,屋頂多呈現平緩的三角形或一面坡形,這樣在寒冷的冬季可以增加受光面積,帶來溫暖,在多雨的夏季可以及時的排除水分。獨具特色的地窖院是山西晉南黃土高原上特有的居住形式,屬於傳統的穴居方式,有冬暖夏涼的特點,主要分佈在瀕臨黃河的平陸縣境內,根據黃土高原土層厚,氣候較乾燥,常年降水少的特點,適於在地下挖洞並長期的居住。

    為適應當地的氣候環境,各地形成了不同的服飾民俗,晉南地區四季分明,人們要根據季節的變化而進行春、夏、秋、冬衣物的更替。隨著社會大統一、經濟大發展,除少數民族外,全國服飾大同小異,但頭上裹白毛巾的習俗在該地流傳下來,受氣候影響,在黃土高原上春、秋季節常常會風沙滿天,紮上白頭巾會防止風沙和灰塵的侵襲,長此以往便形成風俗流傳下來。

    晉南地區主要有農、林、牧、副、漁、手工業生產等生產民俗,以農業生產為主,種植小麥、玉米、高粱、穀子、豆類等。晉南有句農諺:“小旱不過五月十三,大旱不過五月二十六,五月二十六滴一點,耀州突子買大碗”。這都看出晉南廣大地區依靠天雨下種,五月十三和五月二十六這兩個雨季都會下雨,促進作物的生長,故在晉南地區氣候對農作物生產的影響是非常大的。

    由於晉南地區最熱月平均氣溫25.5~27.5℃,最冷月平均氣溫﹣0.5~﹣4.0℃,,0℃總積溫4500~5000℃;≥0℃生長期始於二月中、下旬,終於十一月底或十二月初;無霜凍期180-200天;年日照數為2200~2500小時;平均降水量為500~650mm之間。1比較適於小麥、玉米、高粱的生長,且產量也比較高,故對晉南的飲食民俗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如麵食,是山西人的最愛,晉南人也不例外,還有獨具特色的晉南饃,“晉南人在走親戚時都會帶‘饃’,選用上好的小麥麵粉作原料,然後經過細緻的加工做成,形狀有圓饃、花捲、棗饃以及各種各樣的動物形狀,饃成了主要的禮品,久而久之,饃前面加個禮字,便成了禮饃了”。

    2.2.2地質、地貌的影響

    地質地貌也是影響晉南民俗形成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對晉南民居的影響。從地形來看,晉南以盆地地形為主,但處在黃土高原上,有山地地形,考慮到黃土缺乏層理、有明顯的垂直節理和良好的透水性、保溫性的特點,在該地山區許多村莊窯洞是比較常見的居住形式。從地貌來看,晉南山區的地貌特點是千溝萬壑,山地村落的建設依據垂直分佈規律,依山而建,在向陽的方向挖窯洞,這樣防風又防水,窯洞屬穴據方式,不用磚瓦,節省材料,就地取材,而且冬暖夏涼,故受到人們的歡迎,一直流傳至今,正像中國古籍《太平御覽》中所說:“今南方人巢居,北方人穴處,古之遺俗也。”

    此外,晉南地質地貌對當地的交通民俗也帶來了重要影響。黃土高原溝壑縱橫,地形破碎,晉南雖然主要地形為盆地,但在山區,黃土高原的特點則表現的淋漓盡致,地貌溝壑縱橫,地形崎嶇不平,交通不便,故形成了適於行走山路的交通,如毛驢,毛驢適宜在崎嶇不平的山路上行走,過去女兒回孃家都是騎著毛驢,丈夫步行護送,妻子住完後丈夫再騎毛驢將其接回家中,毛驢成為山區中重要的交通工具,此外在平川地區有小平車、獨輪車、三輪車等交通民俗。雖然現代交通工具多樣,但這種古老的交通民俗仍保留了下來。

    2.2.3河流的影響

    河流、湖泊等水文因素在民俗的形成中有重要的作用,晉南東部與南部瀕臨黃河,境內又有汾河和沁河兩大河流,這對晉南地區的村落民俗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有水的地方就有靈氣,自古人們就有依水而居的特點,晉南人們同樣遵循這樣的原則,沿河地區人口比較密集。

    2.3人文地理環境對晉南民俗的影響

    晉南民俗的形成不僅表現在自然地理環境上,人文因素也對晉南民俗的形成與發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廟會在古代是非常流行的,一般都設在寺廟的附近,離村落、集鎮較近,有便利的交通運輸條件。由於祭奠的需要,人們便在此進行貿易、物資的交流,逐漸形成了貿易民俗。晉南有名的貿易民俗是解州古廟會,因解州是三國時期蜀國的大將關羽的故鄉,人們為了紀念關公,早在隋唐時期就建了關帝廟,在朝官員,附近百姓前來朝拜、祭祀,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全國各地都有慕名而來的人群增多。隨著祭祀人數的不斷增多,開始有了小商小販的湧入,各地商人帶來自己的特色產品,在此進行商業貿易交流。“解州古廟會一年兩次,為農曆的四月初八和九月初九,每次會期為一個月,每逢廟會,關帝廟前都熱鬧非凡,人來人往,四方商客雲集,進行貿易往來,還有地方小戲的演奏,為古廟會增添色彩”。2解州古廟會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豐富了晉南地區與周邊省區的經濟、文化交流,逐漸形成了有晉南特色的貿易民俗,流傳至今。

    晉南地區的臨汾市是古代河東路平陽府的所在地,該地區人口集中,經濟發展較快,文化繁榮,故手工藝品發展較快,平陽木版年畫和民間剪紙工藝尤為突出。平陽木版年畫,起源於宋金時期,明末清初達到極盛,隨後發展停滯,近年來因國家重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而再現活力。題材以民情風俗、神話傳說、花卉人物、魚蟲鳥獸為內容,採用傳統的木版水印方法印製而成的年畫。由於在過年或喜慶節日時張貼使用,因此內容以歡樂吉祥為主,寄託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藝術來源於生活,晉南的剪紙藝術內容豐富,有花卉、人物、動物、神話故事、戲曲故事等,剪紙的風格有北方人的粗獷和淳樸,表現手法簡練、誇張,有濃郁的生活氣息,最具代表性的為晉南的浮山縣,該地被稱為“剪紙之鄉”,逢年過節家家戶戶都會剪各種各樣的吉祥圖案,貼在窗上,形成美麗的窗花,這種習俗也一直流傳,此外,浮山剪紙藝術也被搬上電視銀幕,得到中外人士的好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水虻家庭繁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