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至高智慧
-
2 # 獵奇動物社
非洲水牛和獅子可以說是死對頭了,因為獅子獵殺一頭成年水牛,夠整個獅群吃好幾天,所以,在一些非洲野生動物紀錄片中,我們經常能夠看到獅子捕殺水牛的場景。不過,奇怪的是,我們也常常看到一群水牛對自己被捕殺的同伴熟視無睹。許多小夥伴不禁有疑問:水牛群成員數量如此之多,而且各個體型龐大,為什麼不去救自己的同伴呢?如果把水牛換成人的話,人會不會也選擇冷眼旁觀呢?我們一起來聊一下這兩個問題。
非洲水牛真的對同伴的死熟視無睹嗎?非洲水牛是非洲五大獸之一,它們有著高度的群居性,而且在整個非洲大草原上,非洲水牛是脾氣最暴躁的動物,它們具有極強的攻擊性,是非洲攻擊人最多的動物之一,因此,非洲水牛又被稱為非洲最危險的動物。
雖然我們在一些紀錄片中,經常看到非洲水牛群對自己被獅子捕獲的同伴置之不理,但是,非洲水牛是不是救同伴,取決於什麼樣的同伴被捕獲。根據動物學家的觀察發現,水牛群通常有“兩救、一不救”。
我們先來看“兩救”:兩救就是在兩種情況下,水牛群會營救同伴。第一個情況就是幼崽被捕獲時。水牛群看到獅子主動發起攻擊,通常是會四散而逃的,而跑的慢的當中就有幼崽。當幼崽被獅子捕獲後,其母親會首當其衝的前來營救,之後,很快非洲水牛群會再次集結,前來營救。這就是獅子捕獲水牛幼崽的機率幾乎為零的原因。
第二個情況就是壯年的水牛。獅群在捕獵水牛時,通常會規避壯年的水牛,但是在食物匱乏時,獅群也會鋌而走險。但是這並不是個明智的選擇,因為壯年的非洲水牛極具攻擊性,而且平均600多公斤的體重已經是成年獅子的3倍多了,最關鍵的是通常水牛群中的壯年水牛被獅子圍困之後,水牛群是會集體前來營救的。此時的獅群大機率會放棄自己的獵物,選擇逃命。
我們再來看一下“一不救”:水牛群會放棄自己什麼樣的同伴呢?相信許多小夥伴也猜到了,那就是“老弱病殘”的同伴。自然界中向來就是弱肉強食的,水牛群救幼崽和年輕的同伴是為了自己族群長遠發展考慮的,而選擇不救老弱病殘,同樣也是出於對族群的發展考慮的。首先,在獅子捕獵水牛時,除了幼崽跑的慢,就是老弱病殘了,所以老弱病殘被獅子抓住的機會相對較多。其次,年邁的水牛失去了繁殖能力,對族群已經沒有幫助了,而且對於獅子來說,捕獵這樣的水牛風險也是最小的。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水牛群通常是會選擇冷眼旁觀的。
小結:在非洲大草原上,獅子是唯一一個能夠威脅到非洲水牛的食肉動物(鬣狗掏肛水牛是個例),但是同樣的,在非洲大草原上,水牛也是每年殺死獅子最多的動物。因此,對於獅子來說,捕獵水牛,它們儘量會選老弱病殘,一是因為捕獵的風險較小,二是水牛群大都會放棄這樣的同伴,會使得獅子捕獵水牛的成功率增加。
如果把水牛換成人,結果會怎樣?如果把水牛換成人,同樣的被獅子捕獲,我認為結果會很殘酷。首先,獅子在所有人眼中都是強大的食肉動物,它們對人有著秒殺的能力,在這種威懾力下,又有多少人會選擇站出來呢?我們假設一個場景,一條惡犬在大街上咬住了一個人,此時有多少人會伸出援手呢?不會太多,因為人都有趨利避害的本能,在人的這種本能的影響下,人雖然不會像水牛群那樣選擇圍觀,但也會遠離事發地。這還只是一條狗,如果是一頭體重接近200公斤的獅子,又有多少人能夠不跑呢?因此,我認為如果一個人被一頭獅子咬住,周圍的人大都會選擇逃離,而不是伸出援手。
其次,當然也有例外,就是被咬住的人與自己有血緣關係,在這種情況下,多數的人會想盡辦法去營救自己的親人,但是其他人會如何選擇,就不好說了。
但是,如果人被獅子咬住,周圍的所有人選擇捨身相救會發生什麼呢?
我認為結果可能是好的,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人雖然怕野獸,但是野獸也是怕人的,而且如果所有人都伸出援手集體攻擊獅子的話,獅子大機率會逃走,畢竟即便是野生動物也會衡量雙方的實力。所以,如果人被獅子咬住,所有人都伸出援手,人團結的力量並不比水牛群小。
其實,這個問題也映射了一個比較現實的問題,那就是人的冷漠。在當下,遇到人行兇,有多少人會站出來反抗呢?現實總是殘酷的,答案是極少的人,大多數人在面對危險時,總是一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姿態或者是逃離的姿態。但是,這個態度是不可取的,這隻會讓惡人更惡,壞人更多,如果在陌生人遇到危險時,人人都能站出來,那麼惡人就會越來越少。因為人正是靠著團結互助,才走到了今天,從這個角度看,人是退化了,而不是進化了。
總結非洲水牛被獅子咬住,水牛群會判斷其價值選擇是否營救,這是野獸思維,但是人作為一種有文明的生物,不應該於野獸的思維一樣冷漠,這樣只會增長惡人的囂張氣焰,當惡人因為人們的冷漠越來越多,誰又能保證自己不是下一個受害者呢?所以,人無論是被獅子咬住,還是被惡人傷害,作為在當場的人,我們不要,也不能坐視不管。
-
3 # 硬核心理
不懂了吧?這叫旁觀者效應。心理學家一直把旁觀者效應放在人類身上,但科學家已經在動物身上首次發現了旁觀者效應,換句話說:動物也能見死不救,也會作壁上觀,也會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作為人類,我覺得吾道不孤。
在對老鼠進行的一項新研究中,科學家觀察到了旁觀者效應。這標誌著旁觀者效應現象第一次出現在非人類的動物身上,也可能顛覆了之前人們對這種效應存在原因的看法。
“旁觀者效應”最基本的原理是:在現場旁觀者的數量影響了突發事件中親社會反應的可能性。當旁觀者的數量增加時,任何一個旁觀者提供幫助的可能性減少了,即使他們採取反應,反應的時間也延長了。
因此,這也叫責任分散效應,比如兩頭有意識的牛遇到了獅子,這兩頭牛對彼此生存的相互責任就會增強,遇到獅子襲擊會做出積極的反應。但是,當有一群牛遇到獅子的時候,每頭牛的責任感就會降低,會遇到危險而採取退縮,因為出頭牛會獨立承擔責任,而縮頭牛希望別的牛承擔更多的責任——這就是責任分散效應。
當然,科學家不是用牛來做實驗,而是老鼠。研究人員做了一個老鼠實驗,發現這些動物在獨立時更有可能幫助一個受傷的同伴,相比之下,當它們在一個群體中,就不會這麼積極。他們還發現,群體的行為——也就是他人的幫助意願——在個人是否會介入的問題上起著關鍵作用。
佩吉·梅森是芝加哥大學的神經生物學家,也是這項研究的主要作者。她認為,這一發現表明,人類在決定是否提供幫助時,並沒有積極地權衡利弊。相反,它們是在響應生物本能——就像老鼠一樣。“這不是人類的文化現象,”梅森說。“這是我們哺乳動物遺傳的一部分。”
明白了沒有?牛也是哺乳動物!那麼,牛應該就具備這樣的本能!這個旁觀者效應在人類和老鼠身上,都取決於整個群體的行為。實驗部分:
為了在老鼠身上進行實驗,梅森的團隊用一個小裝置控制了一隻老鼠,讓它焦慮和感到痛苦。然後,研究人員對其他老鼠進行測試,看看它們會如何根據其他老鼠的行為做出反應。
為了實驗需要,研究人員給一些被標記為旁觀者的老鼠注射了抗焦慮的藥物,這是研究人員確保這些老鼠能心平氣和的方法,研究的目的是要看看,那些沒有注射抗焦慮藥物的老鼠,是否仍然會挺身而出,以幫助被困的老鼠。原來被注射過抗焦慮藥物的老鼠肯定是旁觀者無疑,絕無出手幫助同伴的可能。
隨後,實驗揭示,被注射過抗焦慮藥物的老鼠,不幫忙拯救同伴的時候,其他正常的老鼠也不會幫助受困的同伴。
很顯然,其他老鼠的冷漠改變了可能有意願幫助他鼠的老鼠的決定。與人類一樣,一群人圍觀的時候,沒人出手幫助別人,因為我們可能總是覺得,會有人幫助別人的,因此形成了冷漠。
殘酷的總結:人類就是動物,比動物聰明,也強不了幾分錢。因為人類始終無法脫離動物的本能,正如梅森的實驗所揭示的一樣,哺乳動物之間存在一些共性,其中之一就是旁觀者效應。一頭水牛看到獅子吃自己的同伴,它可能也在想,這關我什麼事情呢?別的牛會去救的。我覺得動物的思維,其實也很人性化。
-
4 # 原野小草yu
獅子出現在水牛群,牛群四處逃離,幼崽被獅捕獲,母獅奮力救援,獅群重新集結營救;年輕的水牛被捕獲,群牛營救;唯有老弱病殘者,牛群會放棄,這就是動物思維。人類與動物有著相同點,也有不同點 ,當正義戰勝邪惡時,見義勇為的人會伸出援助之手 。
回覆列表
對於動物來說。獅子的行為其實是在幫助他們剔除族群之中有害的基因。
而對於人來說。每一個人的價值都應該被保護,而且被髮掘。
人和動物最基本的區別就是人有沒有去打到人所能達到的文明程度?如果豺狼能夠運用現代人所製造的高科技武器那麼這個豺狼和人有什麼區別。
自詡為高等文明就需要有高等文明相對應的科技發展和文明建設。武力是生物誕生的最根本的東西。也就是畜牲賴以生存的東西。但人已經超越了這個境界。人可以去尊重文明去尊重他人體現價值,併發揚人類的文化。
人如果羞於承認畜牲的行為,但做的卻和畜牲沒有區別。這樣的文明雖然不是畜牲但絕對算不上人類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