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躍幕

    北美長達10年的市場瓶頸,終究逼出了一場“天下大亂”。

    流媒體和傳統影院之間的“天敵大戰”迎來了反轉。 作為全球最大的影院連鎖品牌,AMC影院在之前推出了一款名為“AMC點播影院”的新服務,這一線上服務連線自身的會員體系,提供影片的租借或購買服務。因此,全球最大的影院品牌為旗下2100萬會員可以提供約2000部電影的片庫。 在流媒體不斷衝擊傳統影院生意的今天,AMC影院的行為著實讓人摸不著頭腦。但更摸不著頭腦的則是AMC點播影院獲得了好萊塢“五大”的全力支援。 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源於“AMC點播影院”的本質是為了維護現有的影院視窗期。最新電影在經過影院視窗期後,會員可以租借或者購買。而Netflix、亞馬遜等流媒體平臺則是直接跳過影院視窗期上線。 二者本質性的不同,帶來了截然不同的結果。 從中既可以看出,好萊塢“五大”和傳統影院品牌為了維護影院傳統生意的焦慮,也可以看出流媒體平臺似乎早就成為了大勢所趨。無論是好萊塢“五大”還是院線品牌,都紛紛自立流媒體的門戶。 未來,流媒體必將推動北美電影市場進行下一輪的革新。

    1

    AMC流媒體的“秘密”:不樂觀

    打的什麼算盤? 其實“AMC點播影院”最大的功能就是“對抗”流媒體。AMC作為全球最大的影院品牌,擁有超過1000家影院的11000塊銀幕。尤其是被萬達收購後,幫助其在全世界迅速擴張。而推出自身的會員體系後,AMC也有2100萬會員。 如今,上線“AMC點播影院”的目的是為了維護2100萬會員。既然流媒體成為了大勢所趨,為了避免分流自建流媒體平臺形成所謂的閉環。 因為在“AMC點播影院”,使用者的租借和購買可以獲得AMC會員積分。積分可以線上下購票時獲得優惠。而“AMC點播影院”上線的電影,除了獲得版權的經典老片外,還有過了影院視窗期的院線電影。 所以看似“王炸”的組合,實際上並沒有看上去那麼厲害。 但傳統院線品牌入局流媒體大戰,在不挑戰傳統影院視窗期的原則下,自然也獲得了好萊塢“五大”的全力支援。據悉,迪士尼、華納兄弟、環球、索尼和派拉蒙就影片目錄和新片發行達成合作協議。 在能夠獲得一定程度收益的同時,還有全球最大院線品牌向自家會員輸出電影,何樂而不為? 但是,AMC的“小聰明”顯然並不是特別樂觀。原因在於這根本改變不了目前的局勢,只能一定程度上滿足觀眾對於觀影便捷性的需求。 因為AMC所能獲得的電影並非是“獨家”的,那麼迪士尼、華納兄弟等自己建立的流媒體平臺自然也會上線同樣的內容,首先在內容版權上和傳統片商的流媒體平臺相比沒有優勢。而例如Netflix、亞馬遜這樣的流媒體平臺,其最大的價值不僅僅是滿足觀眾對於便捷觀影的需求,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流媒體平臺自制內容。 由於好萊塢整個產業體系出現了固化,傳統的優質劇情片開始減退。一方面是大量的超英系列電影甚至是宇宙,一方面是傳統衝擊大獎的藝術片。而一些由一線導演和演員為班底的劇情片在好萊塢失去地位,紛紛投向流媒體平臺。而流媒體平臺為了自身的發展需求,在前期處於“補貼期”,也透過極高昂的成本甚至是完全“溢價”的方式給予支援,這也是為什麼馬丁·斯科塞斯的《愛爾蘭人》可以創導演生涯投資之最。 這批劇情片顯然是相對適合小螢幕觀影,它既沒有超英大片對視聽體驗的強需求,也沒有藝術電影本身的晦澀難懂。 那麼,AMC本身在內容上缺乏優勢。唯獨最大的優勢是“新”,但還需要遵守影院視窗期的規定。 而且從價格上來說,雖然比院線電影便宜,但要比流媒體平臺訂閱費高。

    2

    美國電影的“價格戰”

    遲到的“價格戰”。 中國電影市場在追趕北美電影市場的過程中,始於線上票務平臺高潮於網際網路發行的“價格戰”如今基本上宣告結束。電影票價的回升,意味著中國電影產業進入到深度改革期。 但對於北美電影市場來說,這場必然而來的“價格戰”實在是太遲太遲了。 北美電影市場其實在長達10年的時間裡都沒有大幅度增長。從這10年的資料來看,北美電影市場的觀影人次基本穩定在1.3億左右,在所謂“小年”會下滑。而年票房基本在110億美元上下,基本上處於停滯增長的狀態。 而且根據MPAA(美國電影協會)的資料報告,其實2018年全球票房總收入的同比增長是1%,這也意味著傳統院線電影市場進入到了一個微增長狀態。 那麼,從市場規模來看,基本上不會再出現大幅增長。而從內容供應來看,也基本上穩定。流媒體平臺對於劇情片“分流”,電影院所承擔的“職能”發生改變。無論是超英大片的粉絲效應還是藝術電影的同好吸引,都將“娛樂”功能進行了某種程度的壓縮。 那麼,這種壓縮還有一個背景就是“票價”。其實北美電影市場的票價差異非常大,不同的州、城市的差價甚至可以達到10美元以上。而IMAX、杜比等特效廳在一線城市的核心地帶票價可以達到20-30美元。這要比國內一二線和三四線票價差距大的多。 因為北美電影市場的網際網路化率極低,說白了就是國內電影市場流行的線上購票和線上選座在北美並不完善。那麼再加上內容供應的“單一”,票價又高,再加上北美市場居住和工作環境的分離,這些現實因素的堆積造就了院線電影生意的沒落。 因此,當流媒體平臺出現,價格就成為了非常大的優勢。如今,Disney+單獨定價每月6.99美元,Hulu每月5.99美元,ESPN+每月4.99美元,而三個平臺打包的套餐每月只需12.99美元。這和Netflix的訂閱費用相差無幾。 而相對較貴的則是近期,AT&T流媒體平臺HBO Max的每月14.99美元。但相比傳統院線票價,這些價格都非常“良心”。 之前,AMC推出了套票“A-LIST”,實名制月費20美元,每週可以看三部在AMC電影院放映的電影,格式不限。如果說每週看三部,一個月12部電影,平均單部電影票價是1.6美元。 如今,“AMC點播影院”價格相對沒有優勢。影片租借費用是3到6美元,購買價格是10到20美元。不提供訂閱服務,只是單次付費。 從這一點也能看出,AMC本質上還是倒逼觀眾走入電影院。但是和現在的票價相比,均做出了非常大幅度的讓步。北美電影市場由流媒體平臺發動的“價格戰”,未來或許會極為慘烈。

    3

    北美流媒體大戰的不同之處

    進入“深水期”。 從AMC變革來看,傳統影院為了吸引觀眾還是做出了非常多的努力。例如升級座椅、提供高階餐飲。但是本質上這些服務都會增加在影院的消費,影院消費變得越來越“貴族化”。 那麼,單價提升所帶來的必然是受眾的“狹窄”,從這一點來說影院想要“自救”是不太現實的。而院線品牌流媒體平臺出現,如今也算是進入到了真正意義上的“主戰場”。 從市場來看,根據statista資料,2019年美國流媒體影片(Streaming Video on Demond)的收益將達到11.4億美元,同比上漲9.4%;流媒體影片使用者將達到1.25億,超越了2017年的北美觀影總人數。 而且美國電影傳統線下票房僅僅佔35%,實體影碟租賃、購買以及流媒體防禦佔據著絕大多數。 整個市場的“豐滿”造成了如今龍爭虎鬥的原因。但除了Netflix、亞馬遜、蘋果等科技巨頭外,如今新入局的玩家背後帶著的都是美國通訊商。 AT&T收購華納之後,釋出的新流媒體平臺HBO MAX算是在原有HBO的基礎上進行了整個大體系的整合。另外,美國通訊商Verizon此前公佈,將於11月12日開始為其所有的4G LTE和5G無線客戶提供12個月的Disney+訂閱,這也能為後者帶來大量使用者。 此前據《華爾街日報》報道,康卡斯特集團旗下的NBC Universal正在籌劃自家流媒體服務。 所以,這批新玩家在入局的一開始就喊出了極高的口號,並且因為其“使用者引流”上的便捷,所以也給傳統科技巨頭主導的流媒體平臺帶來了極大的壓力。畢竟通訊商+好萊塢大廠,一個在渠道端的積累一個在內容端的壟斷,某種程度上發揮的效果要遠遠1+1大於2。 AMC的算盤還是維護院線電影生意的“門面”,傳統影院生意當然不會徹底消失。但停滯的市場趨勢也必然不會讓影院寒冬有太大的轉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父親突然病逝,嫁出去的姐姐回來要求分家產,我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