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在三國眾謀臣中能夠排名第幾呢?
個人認為能夠進前十,為何?且看我詳細講來!
郭嘉的過人之處展現在於他善於洞察人心,並以人性為基礎來謀劃術法。
一、郭嘉的第一個主公不是曹操,而是袁紹。本來興致勃勃欲投效袁紹一展抱負的郭嘉在詳細瞭解袁紹的為人後,發現袁紹這個人雖然效仿周公禮賢下士,然而只得其皮毛,未得其精髓,根本不懂得如何使用人才,使手下各得其位。這樣的人是無法拯救國家,力挽狂瀾,建立霸業的。
於是從此離開了袁紹。就這樣,郭嘉一直賦閒了六年。
直到建安元年(196年),恰逢曹操的謀士戲志才去世,荀彧便向曹操推薦了郭嘉。二人見面後,共論天下局勢,相見甚歡,可謂魚如得水。
二、建安三年(198年),劉備為呂布所破,依附於曹操。謀士程昱向曹操建議殺死劉備,以絕後患,曹操便問郭嘉有何意見,郭嘉卻提出了不同的意見。郭嘉認為曹操如今勢弱,周圍強敵環繞,正需要招攬人才的時候,而劉備素有英雄名聲,如果冒然殺害前來投靠的劉備,只會得一殺害賢士的惡名,使得天下有志之士敬而遠之,不敢前來效力。正所謂除一人之患,而危害其四海聲望。
那麼怎麼處置劉備呢,郭嘉認為劉備雖有人主之志,但如今依附於曹操,如同砧板上的魚肉,待人宰割,只需要軟禁,待得時機一到除去劉備也不遲。
一、十勝十敗
建安二年(197年),曹操討張繡新敗,袁紹寫信羞辱。為了鼓勵曹操,郭嘉提出了著名的“十勝十敗”之說。
第一是“道勝”:袁紹作為世族軍閥,禮儀繁多而雜亂,為其形式所羈;曹操“體任自然”,因時因事而制宜,“道”高一籌。
第二是“義勝”:曹操“奉順以率天下”,順應歷史潮流,合乎道義。
第三是“治勝”:郭嘉以深刻的眼光分析歷史和現實,認為漢末大亂是統治者“政失於寬”,而袁紹以寬濟寬,所以無以御下;曹操“糾之以猛而上下知制”,寬猛相濟的治理措施是切合時要的。
第四是“度勝”:袁紹外表寬厚而內心多猜忌,任人唯親戚子弟;曹操則“用人無疑,唯才所宜,不問遠近”,在氣度胸襟上勝過袁紹。
第五是“謀勝”:袁紹臨事無策,優柔寡斷;曹操機警果敢,“應變無窮”。
第六是“德勝”:袁紹沽名釣譽,喜受吹捧,“士之好言飾外者多歸之”;曹操以誠待士;“不為虛美”,講究實用,刑賞必諾,“與有功者無所吝”,那些忠正而有遠見的並且務實計程車人“皆願為用”。
第七是“仁勝”:袁紹懷婦人之仁,見人飢餓,恤念之情形之於表,而對於自己見不到的,則“慮所不及”。這不是政治家的胸懷。曹操對於眼前小事或有疏失,而對於天下大事則“慮之所周,無不濟也”,恩德施乎四海。
第八是“明勝”:袁紹惑於讒言,而曹操則明辨是非,“御下以道,浸潤不行”。
第九是“文勝”:袁紹是非不分,曹操對於正確的“進之以禮”,不正確的則“正之以法”。
第十是“武勝”:袁紹用兵“好為虛勢,不知兵要”,曹操則用兵如神,士卒有所恃,敵人聞而畏。
用現在的觀點來看,郭嘉所指出的這十個方面,包括了政治措施、政策法令、組織路線及各人的思想修養、心胸氣量、性格、文韜武略等多種因素,這都是關涉事業成敗興衰的關鍵。郭嘉的分析很具說服力,不但以此振作了曹軍將士的鬥志,更助曹操擬定了遠期和近期的作戰目標。同時,郭嘉也正式確立了自己在曹操軍事智慧團中的核心地位。
二、計俘呂布
建安三年九月,曹操出兵攻打虎踞徐州的呂布。曹軍先破彭城,再敗呂布,最後圍困下邳。呂布堅守不出。戰役持續了大半年,曹操見士兵疲憊,準備放棄。這時,郭嘉卻看出了勝機。他以項羽為例勸諫曹操,提出“有勇無謀者若氣衰力竭之時,便不久於敗亡”的觀點,勸曹操急攻。曹操依郭嘉計策而行,一面攻城,一面決堤水淹下邳,果然於同年月攻克下邳,擒殺呂布。
三、指出袁紹的弱點,力勸曹操伐劉備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為了免於將來同袁紹作戰時前後受敵,決定先消滅在徐州立足未穩的劉備。當時諸將皆怕袁紹乘機來攻許都,到時候前進無法作戰、撤退失去了據點。曹操也感到疑慮,於是詢問郭嘉的建議,郭嘉分析道:“袁紹向來優柔寡斷,不會迅速作出反應。劉備人心未歸,立足未穩,迅速進攻,他必敗無疑。然後再回師對付袁紹,這是改變腹背受敵的最好機會,決不能失去。”於是,曹操舉師東征,大破劉備,俘虜了劉備的妻子,擒了關羽,進而又擊破了和劉備聯合的東海賊寇。情況正如郭嘉所料,袁紹果然還沒有作出反應,劉備就已被擊敗。
四、最不可思議的神機妙算,個人認為這是郭嘉最高光的分析。
官渡之戰前夕,曹操憂慮孫策會突襲許昌。郭嘉反而預測說:“孫策剛剛吞併了江東,所誅殺的都是些英雄豪傑,他是能讓人效死力之人。但是孫策這個人輕率而不善於防備,雖然他擁有百萬之眾,卻和他一個人來到中原沒什麼兩樣。如果有刺客伏擊,那他就不過是一人之敵罷了。在我看來,孫策必定要死於刺客之手。”果然孫策尚未渡江,便被仇敵許貢的門客所殺。
即便那個以弱冠之年僅率數百將士,橫掃江東,建立大業,奠定三分天下基礎的江東小霸王孫策照樣在郭嘉的謀劃之中,可見郭嘉的可怕。
五、隔岸觀火
建安七年(202年),官渡之戰大敗而歸的袁紹病逝,曹操進攻他的兩個兒子,連戰連捷。曹軍諸將都想乘勝攻破二袁,可就在此時,先前力主北進的郭嘉卻力排眾議,獨進奇策,建議退兵。郭嘉為曹操分析了袁氏兩兄弟之間的矛盾,說:“袁譚、袁尚素來互不相服,又有郭圖、逢紀這樣的謀臣在當中攙和,必然要反目。不如先南征劉表,靜待其變,變成而後擊之,一舉可定也。”
郭嘉建議曹操裝作向南攻擊劉表之勢,“以待其變”。果然,曹軍剛回到許昌,袁軍生變的訊息就已傳來。曹操乘機回軍北上,將袁譚、袁尚各個擊破,二袁一死一逃。因為郭嘉的妙計,這一仗贏得既輕鬆又順利。
六、遺計定遼東
建安十二年(207年),袁尚、袁熙逃入烏桓,即今遼寧錦州一帶。曹軍諸將都說“袁尚已如喪家之犬,關外胡人不會支援他們的。如果再做遠征,劉備必然會挑撥劉表襲擊許昌,萬一有什麼變數怎麼辦?”此時的劉備經過數年的休養生息,在荊州劉表的身邊又積聚了相當的實力。以曹操對劉備的瞭解,他有理由擔心自己孤軍遠征之際,劉備會在背後發難。
這時,郭嘉又提出不同於他人的見解。“郭嘉建議曹操儘管放心地去遠征,留下一個空空蕩蕩的許都也無妨,料定劉備無法給曹操添麻煩。不是劉備不想添,而是有人會代替曹操來阻止他,此人就是劉表。”
在眾人一片譁然聲中,郭嘉詳細地分析了平烏桓之役的可行性和重大意義“胡人自恃偏遠,現在必然沒有防備,突然發動攻擊,一定能夠將他們消滅。袁紹對胡人有恩,如果袁尚還活著,他們一定幫忙,遲早是隱患。現在袁家的影響還很大,這個時候南征,如果胡人有行動,我們的後方就不安穩了。但劉表是個只知坐談的政客,他自知能力不足以駕馭劉備,所以必然會對劉備有所防備。現在雖然是虛國遠征,但一勞永逸,就再也沒有後患了。”
郭嘉的觀點一針見血,曹操聽罷茅塞頓開,立刻進兵柳城。曹操軍到易城,郭嘉覺得推進的速度還是太慢,又進言道:“兵貴神速。現在潛力遠征,輜重太多,行進緩慢,被對方有所覺察必然就要做防備。不如留下輜重,輕兵速進,攻其不備。”後來,這一戰成為了中國戰爭史上“兵貴神速、奇兵制勝”的經典戰例。曹操在設定了一些撤軍假象之後,暗中率領一支輕裝精兵,在嚮導田疇的帶領下突然出現在烏桓的背後。烏桓首領蹋頓和袁尚、袁熙率軍倉促應戰,這一役,蹋頓被斬,曹軍俘虜了20餘萬人,走投無路的袁尚、袁熙投奔了遼東的公孫康。
這次行軍路況極端惡劣,沿途有長達二百里的地段乾旱無水。當糧食吃光以後,曹軍將士又不得不先後殺了幾千匹戰馬充飢,才艱難抵達目的地。同年秋天,遼東太守公孫康帶著袁尚的首級前來投降。曹操根據郭嘉的計策終於徹底平定北方,統一整個黃河流域以北地區。在從柳城回來的途中,因為水土不服,氣候惡劣,再加上日夜急行又操勞過度,郭嘉患疾病去世。
那麼郭嘉與諸葛亮、周瑜誰更厲害呢?
我個人有以下的看法:
郭嘉善於料敵先知,精於謀略,短於領兵作戰。
周瑜長於排兵作戰,又善於制定戰略,如若周瑜不死,天下既有可能二分。而赤壁之戰,一把火使得周郎名揚天下。
但是如若郭嘉未死,恐曹操未有赤壁之敗。
諸葛亮無論內政,謀略,領兵作戰都是數一數二的人物,但若郭嘉,周瑜不死,恐諸葛亮很難崛起,並非說諸葛亮不如二人,而是勢之所在。
當然如果說是在平等的實力下,我認為諸葛亮比較厲害,因為他是全能型的人物。
三人都是世之奇才,而且都有一個共同處,那就是君臣相知,遇到了能讓自己發揮才能的伯樂。
郭嘉在三國眾謀臣中能夠排名第幾呢?
個人認為能夠進前十,為何?且看我詳細講來!
郭嘉的過人之處展現在於他善於洞察人心,並以人性為基礎來謀劃術法。
慧眼識人一、郭嘉的第一個主公不是曹操,而是袁紹。本來興致勃勃欲投效袁紹一展抱負的郭嘉在詳細瞭解袁紹的為人後,發現袁紹這個人雖然效仿周公禮賢下士,然而只得其皮毛,未得其精髓,根本不懂得如何使用人才,使手下各得其位。這樣的人是無法拯救國家,力挽狂瀾,建立霸業的。
於是從此離開了袁紹。就這樣,郭嘉一直賦閒了六年。
直到建安元年(196年),恰逢曹操的謀士戲志才去世,荀彧便向曹操推薦了郭嘉。二人見面後,共論天下局勢,相見甚歡,可謂魚如得水。
二、建安三年(198年),劉備為呂布所破,依附於曹操。謀士程昱向曹操建議殺死劉備,以絕後患,曹操便問郭嘉有何意見,郭嘉卻提出了不同的意見。郭嘉認為曹操如今勢弱,周圍強敵環繞,正需要招攬人才的時候,而劉備素有英雄名聲,如果冒然殺害前來投靠的劉備,只會得一殺害賢士的惡名,使得天下有志之士敬而遠之,不敢前來效力。正所謂除一人之患,而危害其四海聲望。
那麼怎麼處置劉備呢,郭嘉認為劉備雖有人主之志,但如今依附於曹操,如同砧板上的魚肉,待人宰割,只需要軟禁,待得時機一到除去劉備也不遲。
展現才能,屢獻奇謀一、十勝十敗
建安二年(197年),曹操討張繡新敗,袁紹寫信羞辱。為了鼓勵曹操,郭嘉提出了著名的“十勝十敗”之說。
第一是“道勝”:袁紹作為世族軍閥,禮儀繁多而雜亂,為其形式所羈;曹操“體任自然”,因時因事而制宜,“道”高一籌。
第二是“義勝”:曹操“奉順以率天下”,順應歷史潮流,合乎道義。
第三是“治勝”:郭嘉以深刻的眼光分析歷史和現實,認為漢末大亂是統治者“政失於寬”,而袁紹以寬濟寬,所以無以御下;曹操“糾之以猛而上下知制”,寬猛相濟的治理措施是切合時要的。
第四是“度勝”:袁紹外表寬厚而內心多猜忌,任人唯親戚子弟;曹操則“用人無疑,唯才所宜,不問遠近”,在氣度胸襟上勝過袁紹。
第五是“謀勝”:袁紹臨事無策,優柔寡斷;曹操機警果敢,“應變無窮”。
第六是“德勝”:袁紹沽名釣譽,喜受吹捧,“士之好言飾外者多歸之”;曹操以誠待士;“不為虛美”,講究實用,刑賞必諾,“與有功者無所吝”,那些忠正而有遠見的並且務實計程車人“皆願為用”。
第七是“仁勝”:袁紹懷婦人之仁,見人飢餓,恤念之情形之於表,而對於自己見不到的,則“慮所不及”。這不是政治家的胸懷。曹操對於眼前小事或有疏失,而對於天下大事則“慮之所周,無不濟也”,恩德施乎四海。
第八是“明勝”:袁紹惑於讒言,而曹操則明辨是非,“御下以道,浸潤不行”。
第九是“文勝”:袁紹是非不分,曹操對於正確的“進之以禮”,不正確的則“正之以法”。
第十是“武勝”:袁紹用兵“好為虛勢,不知兵要”,曹操則用兵如神,士卒有所恃,敵人聞而畏。
用現在的觀點來看,郭嘉所指出的這十個方面,包括了政治措施、政策法令、組織路線及各人的思想修養、心胸氣量、性格、文韜武略等多種因素,這都是關涉事業成敗興衰的關鍵。郭嘉的分析很具說服力,不但以此振作了曹軍將士的鬥志,更助曹操擬定了遠期和近期的作戰目標。同時,郭嘉也正式確立了自己在曹操軍事智慧團中的核心地位。
二、計俘呂布
建安三年九月,曹操出兵攻打虎踞徐州的呂布。曹軍先破彭城,再敗呂布,最後圍困下邳。呂布堅守不出。戰役持續了大半年,曹操見士兵疲憊,準備放棄。這時,郭嘉卻看出了勝機。他以項羽為例勸諫曹操,提出“有勇無謀者若氣衰力竭之時,便不久於敗亡”的觀點,勸曹操急攻。曹操依郭嘉計策而行,一面攻城,一面決堤水淹下邳,果然於同年月攻克下邳,擒殺呂布。
三、指出袁紹的弱點,力勸曹操伐劉備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為了免於將來同袁紹作戰時前後受敵,決定先消滅在徐州立足未穩的劉備。當時諸將皆怕袁紹乘機來攻許都,到時候前進無法作戰、撤退失去了據點。曹操也感到疑慮,於是詢問郭嘉的建議,郭嘉分析道:“袁紹向來優柔寡斷,不會迅速作出反應。劉備人心未歸,立足未穩,迅速進攻,他必敗無疑。然後再回師對付袁紹,這是改變腹背受敵的最好機會,決不能失去。”於是,曹操舉師東征,大破劉備,俘虜了劉備的妻子,擒了關羽,進而又擊破了和劉備聯合的東海賊寇。情況正如郭嘉所料,袁紹果然還沒有作出反應,劉備就已被擊敗。
四、最不可思議的神機妙算,個人認為這是郭嘉最高光的分析。
官渡之戰前夕,曹操憂慮孫策會突襲許昌。郭嘉反而預測說:“孫策剛剛吞併了江東,所誅殺的都是些英雄豪傑,他是能讓人效死力之人。但是孫策這個人輕率而不善於防備,雖然他擁有百萬之眾,卻和他一個人來到中原沒什麼兩樣。如果有刺客伏擊,那他就不過是一人之敵罷了。在我看來,孫策必定要死於刺客之手。”果然孫策尚未渡江,便被仇敵許貢的門客所殺。
即便那個以弱冠之年僅率數百將士,橫掃江東,建立大業,奠定三分天下基礎的江東小霸王孫策照樣在郭嘉的謀劃之中,可見郭嘉的可怕。
五、隔岸觀火
建安七年(202年),官渡之戰大敗而歸的袁紹病逝,曹操進攻他的兩個兒子,連戰連捷。曹軍諸將都想乘勝攻破二袁,可就在此時,先前力主北進的郭嘉卻力排眾議,獨進奇策,建議退兵。郭嘉為曹操分析了袁氏兩兄弟之間的矛盾,說:“袁譚、袁尚素來互不相服,又有郭圖、逢紀這樣的謀臣在當中攙和,必然要反目。不如先南征劉表,靜待其變,變成而後擊之,一舉可定也。”
郭嘉建議曹操裝作向南攻擊劉表之勢,“以待其變”。果然,曹軍剛回到許昌,袁軍生變的訊息就已傳來。曹操乘機回軍北上,將袁譚、袁尚各個擊破,二袁一死一逃。因為郭嘉的妙計,這一仗贏得既輕鬆又順利。
六、遺計定遼東
建安十二年(207年),袁尚、袁熙逃入烏桓,即今遼寧錦州一帶。曹軍諸將都說“袁尚已如喪家之犬,關外胡人不會支援他們的。如果再做遠征,劉備必然會挑撥劉表襲擊許昌,萬一有什麼變數怎麼辦?”此時的劉備經過數年的休養生息,在荊州劉表的身邊又積聚了相當的實力。以曹操對劉備的瞭解,他有理由擔心自己孤軍遠征之際,劉備會在背後發難。
這時,郭嘉又提出不同於他人的見解。“郭嘉建議曹操儘管放心地去遠征,留下一個空空蕩蕩的許都也無妨,料定劉備無法給曹操添麻煩。不是劉備不想添,而是有人會代替曹操來阻止他,此人就是劉表。”
在眾人一片譁然聲中,郭嘉詳細地分析了平烏桓之役的可行性和重大意義“胡人自恃偏遠,現在必然沒有防備,突然發動攻擊,一定能夠將他們消滅。袁紹對胡人有恩,如果袁尚還活著,他們一定幫忙,遲早是隱患。現在袁家的影響還很大,這個時候南征,如果胡人有行動,我們的後方就不安穩了。但劉表是個只知坐談的政客,他自知能力不足以駕馭劉備,所以必然會對劉備有所防備。現在雖然是虛國遠征,但一勞永逸,就再也沒有後患了。”
郭嘉的觀點一針見血,曹操聽罷茅塞頓開,立刻進兵柳城。曹操軍到易城,郭嘉覺得推進的速度還是太慢,又進言道:“兵貴神速。現在潛力遠征,輜重太多,行進緩慢,被對方有所覺察必然就要做防備。不如留下輜重,輕兵速進,攻其不備。”後來,這一戰成為了中國戰爭史上“兵貴神速、奇兵制勝”的經典戰例。曹操在設定了一些撤軍假象之後,暗中率領一支輕裝精兵,在嚮導田疇的帶領下突然出現在烏桓的背後。烏桓首領蹋頓和袁尚、袁熙率軍倉促應戰,這一役,蹋頓被斬,曹軍俘虜了20餘萬人,走投無路的袁尚、袁熙投奔了遼東的公孫康。
這次行軍路況極端惡劣,沿途有長達二百里的地段乾旱無水。當糧食吃光以後,曹軍將士又不得不先後殺了幾千匹戰馬充飢,才艱難抵達目的地。同年秋天,遼東太守公孫康帶著袁尚的首級前來投降。曹操根據郭嘉的計策終於徹底平定北方,統一整個黃河流域以北地區。在從柳城回來的途中,因為水土不服,氣候惡劣,再加上日夜急行又操勞過度,郭嘉患疾病去世。
那麼郭嘉與諸葛亮、周瑜誰更厲害呢?
我個人有以下的看法:
郭嘉善於料敵先知,精於謀略,短於領兵作戰。
周瑜長於排兵作戰,又善於制定戰略,如若周瑜不死,天下既有可能二分。而赤壁之戰,一把火使得周郎名揚天下。
但是如若郭嘉未死,恐曹操未有赤壁之敗。
諸葛亮無論內政,謀略,領兵作戰都是數一數二的人物,但若郭嘉,周瑜不死,恐諸葛亮很難崛起,並非說諸葛亮不如二人,而是勢之所在。
當然如果說是在平等的實力下,我認為諸葛亮比較厲害,因為他是全能型的人物。
三人都是世之奇才,而且都有一個共同處,那就是君臣相知,遇到了能讓自己發揮才能的伯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