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TanKingsyong

    概括:雖然閩語和粵語不能互通,但使用人群講普通話仍有相似特點,主要原因是:

    ·相似的存古現象導致與普通話具有若干差異,因此模仿普通話發音時存在共性;

    ·受到某些權威語言影響的結果。

    以下為正文,約2900字。

    粵語、閩語皆以古越語為底層,融合中原南遷人群口語後形成。其中,粵語在唐代發展完備,在宋代形成類似今天的面貌;閩語各區的定形速度不一,閩南、閩東、閩北語在隋唐形成,莆仙、閩中、邵將語則在宋代由鄰近的祖語分化而成。

    南方方言(亦有人認為粵語、閩南/閩東語屬於語言範疇)。引自《漢語方言地圖集》,商務印書館。

    這些地區的人群講普通話時,往往帶入母語習慣,儘可能用母語中的音素去模仿普通話發音。至於為何兩地普通話風格類似,主要原因如下。

    相似的存古背景

    今天的北京官話在元明時期形成,是宋代官話和遊牧民族語言的媾合體;而南方方言則保守很多,保留很多中古甚至上古漢語特徵,尤以現代粵閩語為甚。

    注:為免歧義,本節普通話、中古漢語、粵語、閩南語、閩東/莆仙語發音分別用拼音、polyhydron中古拼音、粵語教院拼音、改良白話羅馬字與平話字表示,必要時用斜槓附註國際音標。

    (一)上古至中古漢語階段的存古

    中古漢語聲母系統。

    1.古無舌上、照二歸精

    中古漢語中,知tr/ʈ/、徹thr/ʈ"/、澄dr/ɖ/、娘nr/ɳ/等聲母由上古漢語已有的端t/t/、透th/t"/、定d/d/和泥n/n/聲母派生而來,這個規律叫做古無舌上音。這組聲母在今天的官話中,對應於zh/ch。

    中古漢語聲母照cj/tʃ/、穿chj/tʃ"/、床zr/dʒ/、審sj/ʃ/與禪zj/ʒ/接續i-音素開頭韻母的字即“二等字”,在上古讀精c/ts/、清ch/ts"/、從z/dz/、心s/s/與邪zs/z/聲母,這個規律叫照二歸精。這兩組聲母在官話分別讀zh/ch/sh(照組),與z/c/s(精組,部分混入j/q/x)。

    在今天的閩語,中古知組聲母的反映形式是舌頭音(端組),照組二等字則讀精組。如:長tứng、竹tik、箸tự、撤thiat、抽thiu、衷thiong;正 cìng/cyầ、蔗cyà、超chyau、橙chyáng、食si̍k/cya̍h、少syàu/cyở等。

    粵語雖然繼承中古漢語的知組聲母,但不區分照組二等字與精組。因而在歷史上雖曾有區分平翹舌音的階段(見[清]《分韻攝要》、[民國]趙元任《粵語入門》),但今天的廣府片已消除平翹舌對立。如莊zong1、賊 zaak6、出ceot1、七cat1、舍se3/se2、析sik1等。

    注:今天部分粵語人群在發含高化母音a/ɐ/、oe/œ/的韻母,及韻母ik/ɪk/、uk/ʊk/時會發出聽感類似翹舌的聲母,則是由於韻母影響所致,但變化情況是/ts→tʃ/、/ts"→tʃ"/與/s→ʃ/,與官話的zh/ʈʂ/、ch/ʈʂ"/及sh/ʂ/並不一樣。

    因有這兩條古漢語的規律存在,閩粵地區人群在講普通話時,不經訓練是不易分清平翹舌音的,這是個重要的共同點。

    2.古無輕唇音

    中古漢語的輕唇音指聲母非py/pf/、敷phy/pf"/、奉by/bv/及微my/ɱ/由上古音固有的重唇聲母幫p/p/、滂ph/p"/、並b/b/和明m/m/分化而來。這一現象叫古無輕唇音。今天的官話中,重唇音讀b/p/m,輕唇音自f/v發展為今天的f/w。

    閩語至今未出現輕唇音,完全保留重唇音的形態,如肥puí、放hòng/pàng、芳hong/phang、否hổ/phỉ、問bụn/mựng、務bụ、福hok、犯hoãn等。

    粵語廣府片發展出輕唇音,如粉fan2、風fung1/fung3、發faat3等,甚至一些非輕唇音的字也被歸入此類,如褲fu3、款fun2、屈wat1/gwat1、混wan6/wan4/gwan2等。這主要是受到鄰近壯侗語族的影響,粵語其他片仍不同程度保留古無輕唇音的形態。

    這一現象導致的結果就是閩粵兩省人群講普通話時,常常容易出現f/h不分的情況。根據當地輕唇音存在多寡,這一情況的表現程度也有不同。

    3.娘日歸泥

    意思是中古漢語的聲母娘nr/ɳ/、日nj/ɳʑ/由聲母泥n/n/分化而出。其中聲母娘在古無舌上一節已經介紹過,這裡主要講述聲母日nj的變化。

    聲母nj在宋代形成,對應今天官話中的聲母r/ʐ/及韻母er/ɤr/。在粵語和除閩南語以外的大部分閩語中,這個聲母脫落為零聲母,以i-為介音。如人jan4(粵)-iang5(閩東)、熱jit6-ie̤h7、柔jau4-iṳ5、耳ji5-i6/ni6等。

    注:閩南語的情況比較特殊,日母字的聲母表現為j/dz/,如任jím、入ji̍p、爾jỉ/nỉ、閏jụn、銳joẹ等。

    中古日母字在各方言區的讀音。引自《漢語方言地圖集》。

    因此,粵語和大部分閩語人群並不容易讀準官話的聲母r,往往直接讀成零聲母。而閩南語人群則容易將r聲母讀為l。

    (二)中古至近現代漢語階段的存古

    1.尖團對立

    中古漢語中,舌根音見k/k/、溪kh/k"/、群g/g/與疑ng/ŋ/在拼合-i韻母或介音(即團音)時,將變成j/q/x/y等聲母,與聲母j/q/x/y原有的字(即尖音)混淆,這個現象叫尖團合流。尖團合流的情況主要存在於官話、吳語、湘語和贛語。

    粵閩語完全維持尖團對立的情況。如軍gwan1(粵)-kun(閩南)、雞gai1-koe、缺kyut3-khoat/khơh、歉hip3/him3-khiàm/khiam、蝦haa1/haa4-hé、香hoeng1-hiong/hiang/hiû、硬ngaang6/ngị、巖ngaam4-giám/gám、外ngoi6-goẹ/goạ等。

    因此在官話中混淆的尖團音,粵語及閩語人群可以完全區分。這也是比較重要的一個共同點。

    另外,官話中ng聲母的字,除了拼合-i介音或韻母以外,其他情形也全部脫落變成零聲母。而在閩語中,這個聲母完全保留;粵語裡聲母ng拼合洪音韻母aa/a/o時保留,拼合細音韻母e/i/oe/eo/u/y時脫落,如月jyut6、迎jing4/jing6、娛jyu4。

    注:當代香港等地也有把原本零聲母拼合洪音韻母的音節發成ng聲母的傾向,如安on1/ngon1、遏aat3/ngaat3、毆au2/ngau2等。

    2.保留入聲

    入聲是古漢語的標誌現象,指以-p/t/k/ʔ等音素結束的音節。官話沒有入聲,但入聲在和漢語有親緣關係的藏緬語,以及受漢語影響深遠的日語、北韓語和越南語等域外方言均存在。

    漢藏語系。橙色是漢語族,綠色是藏緬語族藏語支,黃色則是藏緬語族緬語支。

    當代粵語和閩語(除閩北語)仍存入聲。其中各地保留情況有所不同:

    1)完全區分-p/t/k韻尾,包括粵語、閩南語泉漳片。如溼sap1(粵)-sip(閩南)、踏daap6-ta̍p/ta̍h、八paat3-pat/poeh、術seot6-su̍t、沃juk1-ok/ak、特dak6-ti̍k。

    2)部分入聲簡併,如閩南語潮汕片保留-p/k,閩東語儲存-k。如塔tap4/tah4(潮)-tak4/tah4(閩東)、法huap4-uah4、節zak4/zuêh4-ziak4/ze̤h4、六liok8/lah8-lṳh7。

    3)入聲全面簡化至弱喉塞音ʔ,包括莆仙話及閩中語。如莆仙話石ɬa̤uh7、頁iɛh7、黑hoh4等。

    由於官話失去入聲,故粵閩等地的人群讀入聲字時仍可能習慣性保留入聲,使語音抑揚頓挫。

    權威語音的影響

    除自身因素,閩粵兩地在改開以前受所謂國語影響甚於普通話。這種優勢腔(“港臺腔”)一度在港臺及新馬相當流通,閩粵兩地與之聯絡緊密,即使在今天模仿普通話讀音時仍存其遺留,展現較為一致的特徵。

    這種官話變體的突出特點,主要是不分平翹舌;聲母r、f的不同變體;韻母異讀如e/ɤ/變為/ə/,ü/y/變為/i/,b/p/m/f/w-eng/ə變為/ɔŋ/;及一些詞彙的特定發音如天涯tian1 yai2、企業qi4 ye4、危險wei2 xian3等。

    綜上,粵閩地區人群學習普通話時具有相似的發音特徵,既同自身語言結構有關,也受社會文化形式作用。從這一語言現象深究下去,無疑有許多饒有趣味的知識值得探索。

  • 2 # 愛生活的明鏡k

    閩語,粵語,客家,以古漢語廣韻為底層,向上推,向最土的發音層次推,推出來的其實就是廣韻。古漢語雅言的增廣,謂廣韻,向更原始推,就是模仿自然界的原始發音。漢字的造字方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而且還癢,有一些水泡,請問是腳氣嗎?如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