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三哥話事

    六百年沒下過雨,我沒看錯吧!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一般兩三年沒下雨的話老百姓的生活就很困難了,直接面臨著莊稼失收,喝水、用水難等一系列問題。

    那麼秘魯首都利馬六百年未下雨卻生活著九百多萬人,他們是怎樣存活下來的呢?

    秘魯位於太平洋東岸,南美大陸西緣,雖然瀕臨大洋,但因為地形和氣候因素,沿海卻有大面積的沙漠,而利馬正坐落於沙漠邊緣的綠洲當中。

    按理說沿海的城市應該是雨量充沛才對的,但利馬為什麼從來不降雨呢?原來這一地段正處於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東緣,且盛行風向恰好與海平面平行,水汽難以上升。再加上安第斯山脈和秘魯寒流的影響,空氣下層冷卻,形成穩定的逆溫層,水汽頂多成霧,卻不會成雲致雨,這也就是利馬從不下雨的原因了。

    雖然一年到頭無雨無雪,利馬的氣候卻四季如春,而常年的濛濛迷霧也使得這裡的空氣異常溼潤。隨著人口的不斷膨脹,利馬先後開挖多條隧道從亞馬孫河上游直接引水供應,此舉不僅保障了市民的用水需求,也使城市的綠化與周圍的沙漠形成鮮明對比。

    這坐幾百年從未下過雨的城市,旅遊資源還是挺豐富的,主要的景點有:託雷塔格萊宮、錢昌古蹟、拉斯萊延達斯公園即利馬動物園、利馬黃金博物館、國家博物館、利馬大廣場、查文考古遺址等,大家有去旅遊的話一定要去看看。

    今天的利馬,不僅可以看到宏偉的大教堂和中央廣場,而且還可以看到許多沒有屋頂的房屋。這些沒有屋頂的窮人不擔心房屋被雨淋,因為他們知道城市不會下雨。

  • 2 # 愛經典影視

    十一年前到過比秘魯利馬,呆了快半年,深入當地人民群眾,體會了當地生活習俗。秘魯是南半球國家,南北跟中國的常識相反,跟中國有13小時時差。常年無雨,但感覺並不乾燥,主要原因應該是靠海,經常會有霧氣,但是利馬以外的內陸地區類似於中國西北高原的氣候,寒冷乾燥。還記著當時當地的好朋友Jorge給我說,他有兩個女朋友,強烈要求給我也介紹一個

  • 3 # 一武一史

    這個說法一點也不誇張。利馬這個城市建立600年來,人口已經達到了900萬。但年降水量只有6mm,是地球上最乾旱的一座大城市。

    利馬乾旱,但不是沒有水

    自然環境

    利馬這個地方非常獨特。它位於南美洲大陸,距離赤道只有1300公里,因降水量稀少,具備熱帶沙漠氣候的特徵。

    利馬地處沿海,西面是太平洋,而東面幾十公里之外,便是平均海拔3600多米、綿延近9000公里的安第斯山脈。一邊是太平洋的暖溼氣流,另一邊是高山,按道理講,這種地勢很容易形成降水,但實際上,利馬的年降水量只有可憐的6mm。

    另外,安第斯山脈還把200公里之外亞馬遜河流域的水,徹徹底底給擋住了。肥水不流外人田,利馬實在是可憐……

    因為靠近太平洋,利馬的氣溫比沙漠要低很多,年平均氣溫只有19.2度,即使在夏季,也不過26度,非常適宜居住。因此,利馬不是典型的熱帶沙漠氣候,從溫度上看它更屬於亞熱帶氣候。

    地處沿海、氣溫適宜,這兩個特點特別適合人類的居住和城市發展。因此,利馬在600年裡,從一個小漁村慢慢發展成為了擁有900萬人口的大型城市,也是南美洲最大的城市之一。即便是地震多發也沒有影響到它的發展。

    利馬海岸線

    降水稀少是人類生存的天敵,那為什麼秘魯人可以在利馬繁衍生息、經久不衰呢?我認為原因有2個。

    1、利馬空氣溼潤,能很大程度上緩解降水不足的影響

    因為這裡的太平洋,風力很弱,氣溫偏低,所以利馬的天氣以霧天為主。無論冬季與夏季,一年365天裡,利馬大部分時候都被霧氣籠罩,尤其是在沿海地區,從早到晚都是溫熱而潮溼。

    利馬6~9月份為冬季

    利馬一年的日照時間只有1284小時,冬季最少,其中7月(冬季)僅為28.6小時。相比之下,倫敦每年的日照時間有1653小時,莫斯科則為1731小時。而作為一個熱帶地區城市,1284個小時的超短日照時間,是絕無僅有的。

    這種環境下,形成了一個比較有意思的現象——在冬季陰雲密佈的時候,有很多當地人會跑到安第斯山谷去曬Sunny。沒有Sunny的日子有多難熬,不光北歐人知道,利馬人同樣是感同身受。

    2、利馬有3條河,為這個城市源源不斷提供著淡水資源

    高達4000多米的安第斯山脈是一道自然屏障,但冰川融水也給利馬帶來了必要的水源。雖然談不上充沛,但基本的生活還是可以保障的,不至於連水都沒得喝。

    利馬地區有3條河,盧林河、西庸河和裡馬克河,其中裡馬克河是利馬最主要的淡水資源。

    流經市中心的裡馬克河

    不過,就憑這幾條小河,也就是聊勝於無。相比之下,開羅也是沙漠城市,降水量同樣不高,但人家那個尼羅河可是厲害著呢。

    用水問題

    有水源並不代表生活無憂,實際上,利馬900萬人口中,有100萬人每天會面對用水問題。

    據統計,目前利馬有10%的家庭尚未接入到城市自來水網路,而已經接入的,有不少家庭每天只能使用幾個小時。那些沒有自來水的家庭,每天只能依靠運水車才能生活,而這些水的價格卻遠高於自來水。這也就加劇了城市管理的矛盾。

    運水車的水,比自來水要貴不少

    除了用水,排水也是個問題。利馬的汙水處理管路並沒有普及到所有家庭,大量未經處理的汙水被直接排放,從而又對土壤和水源造成了汙染。這種惡性迴圈,導致利馬的用水問題一直無法有效解決。

    利馬的水問題,恐怕只有中國才能解決

    利馬的水問題,主要是3個:一是缺水,二是供水,三是汙水處理。

    現在,包括世界銀行(The World Bank)、美國國際開發署、加拿大等在內的很多國際組織、財團,都在為利馬出謀劃策、提供資金,但是收效甚微。我覺得很多人眼裡只是看到,利馬的水專案,價值70億美元。

    要真正解決利馬的水問題,我覺得最終只能依靠基建狂魔了。原因呢,遠了就不說了,就說60年前的農村大灌溉,以及南水北調,這2條就足夠了。跟水斗,中國說第二,恐怕是沒人敢說自己是第一了!

    腦洞大一點,敢不敢東水西調?

    而且,大環境也不錯,秘魯與中國早在清朝那會兒就建立關係了,甚至都有“老鄉”情。同時,中國還是秘魯全球第一大貿易伙伴和第一大出口市場。2010年簽署自貿協定之後,形勢更是一片大好。

    另外,還記得那個為汶川地震全國哀悼的國家嗎?沒錯,就是秘魯。

    誰眼睛裡只有錢,誰是真心實意做好事,相信利馬確認好了之後,水的問題也就能找到解決方案。

    解決好了水問題,利馬的發展就會更上一個臺階。600年不下雨都沒阻止利馬人,相信以後也不會有什麼問題。

    利馬公園一景

  • 4 # 瀘州小本

    秘魯首都利馬是世界上唯一的“不雨城”,號稱六百年(建於15世紀,有600多年的歷史)未下過雨,卻生活著910萬人,城市綠化還槓槓的,是不是有些神奇?

    為什麼利馬不下雨?

    其實,何止利馬不下雨,整個秘魯降雨量都稀少,才會出現北中南三條“東水西調”工程。就利馬而言,年降水量才15毫米,還是以水霧形式,確實與瀕海城市不相符。

    利馬處於南半球的副熱帶高氣壓帶,常年受副熱帶高壓影響,水汽難以上升,還加上一個秘魯寒流的影響,這是很悲催的,與澳洲西部的沙漠成因高度雷同;另外,利馬雖然瀕臨太平洋,座落於沙漠邊緣的綠洲當中,卻受秘魯寒流與安第斯山脈雙重影響,空氣下沉冷卻,形成穩定的逆溫層,水汽只能形成水霧,卻不能成雲致雨,總是差那麼一丁點兒,真是霧中觀花,水中望月!

    那麼,不降水的利馬怎麼生存的呢?

    其一,利馬座落於沙漠邊緣的綠洲當中,當初建城時選址不錯。

    其二,利馬的水汽很難遇冷凝結成小雨滴,幾乎不下雨,但每年還是有10~15毫米的降水量以水霧的形式存在,空氣相對溼潤,這對植物是一大利好,植被綠化不錯,街道上綠樹成蔭。

    其三,秘魯有些像以色列,全國都是沙漠,但秘魯人掌握了沙漠水霧凝水技術,懂得收集霧水,量不多,總比沒有好。

    其四,利馬背靠安第斯山脈,地下水資源豐富,這也是綠洲的成因。

    其五,利馬將安第斯山脈的雪水充分引流利用,類似我們利用天山雪水一樣。

    其六,在裡馬克河水不能滿足需求後,秘魯開始了自己的中線“西水東調”工程,把流向大西洋的亞馬孫河的源頭水,透過隧道引入裡馬克河水系;就是在4500米高的安第斯山脈分水嶺地區建40公里明渠、9公里隧洞、5座水庫等工程,將亞馬孫水系的水西調,與馬卡一期工程銜接,將水調至利馬。

    其七,利馬雖然是熱帶沙漠氣候且降水量稀少,但四季如春,全年平均氣溫在18℃,最高也不超過24℃,還好,蒸發量還是有限的。

    其八,利馬的效區,缺水,用卡車裝運水也是一大風景,這個有點兒像小本當年讀書時的西安(同學描述的)。

    其九,好多利馬人終身難得一遇降水,顯然這兒的雨具沒市場,當地好多房子壓根兒連屋頂都沒有;在全世界的首都中,好像只有埃及的開羅也存在房子沒屋頂的現象。

    利馬,真的神奇,也很古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蟹爪蘭怎麼壓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