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五集的新三國斷斷續續終於看完了,看時感觸良多,總覺得如哽在喉,不吐不快,但真到寫的時候,又不知從何說起,所以一拖再拖,終於下定決心寫下來。
新三國在選材與立意上較原三國有了不少不同的地方,省略了一些耳熟能詳的情節,比如眾所周知的桃園結義,精簡了不少細節,比如七擒孟獲隻字不提,六出祁山也只選有代表性的講了一下,至於最後部分感覺更是虎頭蛇尾,草草了事,讓人懷疑是不是預算不足。
以前看三國,還比較年輕,主要是看情節,看用計謀,對於華容道不殺曹操還耿耿於懷,心裡總是想著曹操這個人這麼奸,應該死,對於曹操幾次僥倖逃生甚為惋惜。但現在看三國,更多的是一種理解,是一種設身處地,覺得當時歷史這樣發展有其合理之處。
首先,我在看三國中幾個人物起兵的經歷時,總不自覺地與現在的社會現實進行比較。先來看曹操,曹操起兵時,家中還是有不少老底的,屬於官二代、富二代,所以在起兵討董卓時,能夠一呼百應,另外,透過一次未遂的刺董事件,增加了影響力與號召力,讓當時不少義士覺得曹操是個有前途的熱血青年,陳宮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當時不惜拋妻別子,追隨曹操。雖然陳宮後來看不過曹操殺掉其伯父一家,棄其而去,但從現在角度來看,當時曹操殺掉呂伯奢全家,也有其為難之處。你想,曹操當時的處境就相當於現在的全國A級通輯犯,可以說是草木皆兵,而且當時世風應該也不好,人與人之間難以互相信任,極有可能出現為了利益而被出賣的事情。你想啊,當年馬加爵即使喬裝打扮成乞丐,不還是被計程車司機為了賞金給認出來了嗎。以曹操的性格,就跟現在的美國一樣,如其被動挨打,不如先下手為強,所以不管伊拉克有沒有生化武器,先打了再說。應了他那句寧肯我負天下人,勿使天下人負我的名言。後來再殺呂伯奢雖說有點過,但也不過是斬草除根,免得人家一個孤老頭生活無著。放到今天,也不能保證這樣的人不會出現。後來曹操在其父支援下,揭竿而起,雖說有審時度勢的味道,但多少有點逼上梁山,你想,一個全國通輯的殺人犯,除了拉支部隊以自保,可還有其它路可走?這裡還有一個疑問,以董卓當時的權勢和性格,為什麼沒有抄滅曹操的九族,而讓其有東山再起的本錢呢。
袁術跟袁紹等則屬於典型的官二代、官三代,因為其家族四世三公,家世顯赫,所以在討董中被推為盟主。這些官二代的性格弱點在戰爭中也是顯露無疑,一是驕橫傲慢,喜歡以身世地位去看人,不喜歡接受新事物,對趨勢不敏感,所以在曹操還沒坐大以前,並不能有效地扼殺;二是目光短淺,貪圖安樂,沒有主見,容易朝令夕改,任人唯親。當時,袁紹離天子比較近,但是卻被曹操搶得先機,袁紹的考慮是怕把天子接過來,自己要聽天子號令,不如自己一個人快活,並沒有看到天子的利用價值,致使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獲得了天然的政治號召力,收到了較好的宣傳效果。雖然大家都知道天子發出的詔書都是曹操的意思,但當時大家基本勢均力敵,在名義上又不能公開反對,否則容易給別人製造藉口,成為眾矢之的。袁術就是一個典型,他想趁自己還健在,撇開天子,過一把皇帝的癮,以免死了享受不到,結果成為活靶子,提前結束了自己的性命。
天子則屬於典型家道中落的官二代,要錢沒錢、要人沒人,雖然貴為天子,有個虛名,卻始終擺脫不了遭人擺佈的命運。就如同現在社會,有錢有權有實力別人會尊重你,如果什麼都沒有,不免淪為棄卒,無人問津。正應了那句: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
再來說說劉備,劉備則屬於典型的窮二代,雖然其家族有輝煌的過去,但到他時,只能織草蓆賣鞋度日,被袁術袁紹們看不起。起步時,要錢沒錢,要糧沒糧,要地盤沒地盤,只有不怕死敢拼命的二個弟兄,而且兩個弟兄,一個是殺豬的,一個曾經是個混混,殺了人的。我有個疑問就是,這樣的家庭出身,為什麼劉、關、張三人個個都有萬夫不擋之勇,他們既不是武將的後代,有家傳的武功,又不是職業的武師,有過人的天賦,張飛武功高還有點說的過去,因為天天殺豬,力氣大,但劉備跟關羽的蓋世武功又從何而來?又如何從那麼多人中脫穎而出?因為拿今天的觀點來看,他們就是一些普通百姓,工人、農民,即使有些業餘愛好,也不至於高出常人許多。想那顏良、文丑可是河北名將,袁紹的殺手鐧,不是關鍵場合不出馬的人物,居然頂不住關羽幾個回合,這有點說不過去。呂布厲害情有可原,畢竟人家是當兵的出身,武藝確實也不錯,轅門射戟可見一般,但劉備跟關羽憑什麼也這麼牛呢?
劉備拿現在的觀點來看,要資金沒資金,要權力沒權力,沒有後臺、沒有好老爸,只有靠自己打拼,所以一開始活的很艱難。在很多情況下,只能替人打工,幫人看場混口飯吃,沒有自己的根基,所以前面我們看到劉備屢敗屢戰,先後跟過陶謙、呂布、曹操、袁紹、劉表等人,一直處於動盪之中。但話說回來,在這麼不利的條件下,劉備為什麼還要屢敗屢戰呢?名聲,在討董卓時,劉備無兵馬錢糧,只有三個人,但他也去了,因為他知道,在天下諸侯都在的場合,正是宣傳自己的大好時機,雖然沒有多大的作為,但透過關羽的溫酒斬華雄,殺人立刀,讓天下人都知道他們三兄弟也是愛國的,另外也間接讓其它各路諸侯認識到他的價值,為自己日後順利打工就業積下了本錢。雖然不自量力,但重在參與,透過參與宣傳自己。你不參與,誰知道你?誰認識你?討伐袁術時也是這樣,其它各路諸侯都不去,他也跑去。因為劉備他沒有什麼可以依靠,只能靠自己的名聲來吸引人。我們在三國中多次看到,劉備經常推辭,推辭這推辭那,不是他不想要,而是不敢要,因為一旦要了別人的東西,收了別人的禮,他的名聲就毀了,他就會什麼都沒有,即使有了也會保不住,所以,劉備把名聲看的比生命都重要,因為這是他的立身之本,因為他需要這個來號召人。當時機成熟,他就開始不推了,比如進西川,他就不推了,因為他這時要了,天下人也不會說他了,他也不怕天下人說了,他已經有這個實力跟底氣了。我小時看三國,看到劉備老是推辭,總感到不高興,覺得這個人太笨了,到手的東西都不要。從現在的角度來看,劉備是太聰明瞭,因為當時把城池要讓給他的,都是自己沒有能力保住的,並沒有誰主動自覺地把城池讓給他,劉備當時無權無勢,兵力又不足,如果拿到手,不但讓天下人覺得他喜歡趁人之危,而且到手也很難保住,也給了別人光明正大從他身中奪走的理由。所以總是被動接受,最終還是保不住。拿到現在來說,就是作為窮二代的出身,要想做出點成績,必須要有過人的本領,而且必須腳踏實地,不要妄想一步登天,如果很輕易得來的成功也很容易輕易失去,因為自身還沒有這個能力保住,必須經歷一些挫折,受一些磨難,才能保的住、守的住,根基穩固。
再來看人才與事業的關係,曹操之所以能一步步做大,除了自身足智多謀,幾個謀士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曹操敗的幾場戰爭,比如打馬超、打赤壁,當時身邊都沒有重要的謀士給其提供合理意見。曹操的特點是,不但善於聽取別人的意見,還能對別人意見稍做修改,變成自己的意見,而且能夠不受條條框框限制,靈活運用。所以曹操在世時,司馬懿就沒什麼機會,曹操不在世,司馬家族就能奪取天下。曹操愛才、惜才,所以手下人才眾多,有許多重要的戰爭都是跟其尊重人才有關。比較有名的象深夜赤腳迎許攸,不殺關羽這些,還有有名的《短歌行》所表露出來的對人才的深深渴望。雖說曹操有其疑心重的一面,也有殺楊修的情節,但這是因為他用人的同時,也要覺得能控制你,如果不能控制,不如殺掉。楊修論說無論是官職還是個人影響,還遠未到曹操要殺掉的地步,但楊修嘴太愛說了,不能保密,又經常接觸機密檔案,不殺掉要是洩露了軍機就麻煩了,所以不能不殺,另外也對那些謀士起個示範,告訴大家,不要亂說話,我用你們,隨時也可以殺你們,你們做好自己的事,該問的問,不該問的不要問。
劉備事業能夠做大,跟得到諸葛亮有很大的關係,只要前後做個對比就很容易明白,沒有得到諸葛亮以前,劉備被稱為逃跑將軍,得到諸葛亮以後,局面就發生了很大的改觀。可以說劉備一開始還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但自從得到徐庶後,劉備認識到了人才的價值,嚐到了甜頭,所以有三顧茅廬,因為他知道,沒有人才,自己的事業很難開拓,張飛跟關羽雖勇,但畢竟還是武夫,運籌幃幄方面沒有特長,要想在激烈的競爭中立於不敗,必須有人才幫自己出主意、想辦法。
其它幾個勢力手下都有不少的人才,但有的沒有用好,有的沒有聽進去,象呂布、二袁這些人,最終都被消滅。
最後,說說個性跟事業的關係。做事業很重要的一點就在堅持,這一點在曹操身上體現的比較突出。好幾次,曹操都到了彈盡糧絕的階段,轉眼就要退兵,但就因為最後的一點堅持,敵我態勢出現了變化,反而取得了最後的勝利。書中大多都歸結為曹操佔盡天時,其實我認為跟個人性格因素也有很大關係。象在官渡之戰,曹操本來已經糧草不繼,馬上就要撤兵,卻等來了許攸來投,戰局發生了根本的改變,徹底擊跨了袁紹。在打馬超的戰爭中,曹操又巧秒地挑拔起馬超跟韓遂的不和,從而取得了最終的勝利。在這些決策中,決策者最後的一點堅持,成了壓死駱駝的稻草。
在三國中,還有比較深的一點映象就是,無論看起來多麼強大的敵人,只要有耐心,等待敵人內部產生力量消長變化,敵人就不是不可戰勝的。象官渡之戰,袁紹強而曹操弱,當時號稱雄兵百萬、戰將千員,而且兼有糧草充足,但最終是一敗塗地。赤壁之戰也是如此,當時曹操兵多將廣,旌期遮天蔽日,而孫劉兩家的聯軍加起來也不到曹操的一半,馬上曹操就要渡江一統天下了,結果卻被一把火把家底燒個精光。而在劉備為了報仇攻打江東時,已經打到了孫權的家門口,氣勢日盛,卻被火燒連營,轉瞬灰飛煙滅。這些敵人一開始都顯得很強大,不可戰勝,但最終卻都被一擊而潰
設看過新版三國,看老版三國演義,覺得唐國強扮演的諸葛亮,陸樹銘扮演的關羽,鮑國安扮演的曹操,洪宇宙扮演的周瑜,形神俱佳,特棒!
九十五集的新三國斷斷續續終於看完了,看時感觸良多,總覺得如哽在喉,不吐不快,但真到寫的時候,又不知從何說起,所以一拖再拖,終於下定決心寫下來。
新三國在選材與立意上較原三國有了不少不同的地方,省略了一些耳熟能詳的情節,比如眾所周知的桃園結義,精簡了不少細節,比如七擒孟獲隻字不提,六出祁山也只選有代表性的講了一下,至於最後部分感覺更是虎頭蛇尾,草草了事,讓人懷疑是不是預算不足。
以前看三國,還比較年輕,主要是看情節,看用計謀,對於華容道不殺曹操還耿耿於懷,心裡總是想著曹操這個人這麼奸,應該死,對於曹操幾次僥倖逃生甚為惋惜。但現在看三國,更多的是一種理解,是一種設身處地,覺得當時歷史這樣發展有其合理之處。
首先,我在看三國中幾個人物起兵的經歷時,總不自覺地與現在的社會現實進行比較。先來看曹操,曹操起兵時,家中還是有不少老底的,屬於官二代、富二代,所以在起兵討董卓時,能夠一呼百應,另外,透過一次未遂的刺董事件,增加了影響力與號召力,讓當時不少義士覺得曹操是個有前途的熱血青年,陳宮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當時不惜拋妻別子,追隨曹操。雖然陳宮後來看不過曹操殺掉其伯父一家,棄其而去,但從現在角度來看,當時曹操殺掉呂伯奢全家,也有其為難之處。你想,曹操當時的處境就相當於現在的全國A級通輯犯,可以說是草木皆兵,而且當時世風應該也不好,人與人之間難以互相信任,極有可能出現為了利益而被出賣的事情。你想啊,當年馬加爵即使喬裝打扮成乞丐,不還是被計程車司機為了賞金給認出來了嗎。以曹操的性格,就跟現在的美國一樣,如其被動挨打,不如先下手為強,所以不管伊拉克有沒有生化武器,先打了再說。應了他那句寧肯我負天下人,勿使天下人負我的名言。後來再殺呂伯奢雖說有點過,但也不過是斬草除根,免得人家一個孤老頭生活無著。放到今天,也不能保證這樣的人不會出現。後來曹操在其父支援下,揭竿而起,雖說有審時度勢的味道,但多少有點逼上梁山,你想,一個全國通輯的殺人犯,除了拉支部隊以自保,可還有其它路可走?這裡還有一個疑問,以董卓當時的權勢和性格,為什麼沒有抄滅曹操的九族,而讓其有東山再起的本錢呢。
袁術跟袁紹等則屬於典型的官二代、官三代,因為其家族四世三公,家世顯赫,所以在討董中被推為盟主。這些官二代的性格弱點在戰爭中也是顯露無疑,一是驕橫傲慢,喜歡以身世地位去看人,不喜歡接受新事物,對趨勢不敏感,所以在曹操還沒坐大以前,並不能有效地扼殺;二是目光短淺,貪圖安樂,沒有主見,容易朝令夕改,任人唯親。當時,袁紹離天子比較近,但是卻被曹操搶得先機,袁紹的考慮是怕把天子接過來,自己要聽天子號令,不如自己一個人快活,並沒有看到天子的利用價值,致使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獲得了天然的政治號召力,收到了較好的宣傳效果。雖然大家都知道天子發出的詔書都是曹操的意思,但當時大家基本勢均力敵,在名義上又不能公開反對,否則容易給別人製造藉口,成為眾矢之的。袁術就是一個典型,他想趁自己還健在,撇開天子,過一把皇帝的癮,以免死了享受不到,結果成為活靶子,提前結束了自己的性命。
天子則屬於典型家道中落的官二代,要錢沒錢、要人沒人,雖然貴為天子,有個虛名,卻始終擺脫不了遭人擺佈的命運。就如同現在社會,有錢有權有實力別人會尊重你,如果什麼都沒有,不免淪為棄卒,無人問津。正應了那句: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
再來說說劉備,劉備則屬於典型的窮二代,雖然其家族有輝煌的過去,但到他時,只能織草蓆賣鞋度日,被袁術袁紹們看不起。起步時,要錢沒錢,要糧沒糧,要地盤沒地盤,只有不怕死敢拼命的二個弟兄,而且兩個弟兄,一個是殺豬的,一個曾經是個混混,殺了人的。我有個疑問就是,這樣的家庭出身,為什麼劉、關、張三人個個都有萬夫不擋之勇,他們既不是武將的後代,有家傳的武功,又不是職業的武師,有過人的天賦,張飛武功高還有點說的過去,因為天天殺豬,力氣大,但劉備跟關羽的蓋世武功又從何而來?又如何從那麼多人中脫穎而出?因為拿今天的觀點來看,他們就是一些普通百姓,工人、農民,即使有些業餘愛好,也不至於高出常人許多。想那顏良、文丑可是河北名將,袁紹的殺手鐧,不是關鍵場合不出馬的人物,居然頂不住關羽幾個回合,這有點說不過去。呂布厲害情有可原,畢竟人家是當兵的出身,武藝確實也不錯,轅門射戟可見一般,但劉備跟關羽憑什麼也這麼牛呢?
劉備拿現在的觀點來看,要資金沒資金,要權力沒權力,沒有後臺、沒有好老爸,只有靠自己打拼,所以一開始活的很艱難。在很多情況下,只能替人打工,幫人看場混口飯吃,沒有自己的根基,所以前面我們看到劉備屢敗屢戰,先後跟過陶謙、呂布、曹操、袁紹、劉表等人,一直處於動盪之中。但話說回來,在這麼不利的條件下,劉備為什麼還要屢敗屢戰呢?名聲,在討董卓時,劉備無兵馬錢糧,只有三個人,但他也去了,因為他知道,在天下諸侯都在的場合,正是宣傳自己的大好時機,雖然沒有多大的作為,但透過關羽的溫酒斬華雄,殺人立刀,讓天下人都知道他們三兄弟也是愛國的,另外也間接讓其它各路諸侯認識到他的價值,為自己日後順利打工就業積下了本錢。雖然不自量力,但重在參與,透過參與宣傳自己。你不參與,誰知道你?誰認識你?討伐袁術時也是這樣,其它各路諸侯都不去,他也跑去。因為劉備他沒有什麼可以依靠,只能靠自己的名聲來吸引人。我們在三國中多次看到,劉備經常推辭,推辭這推辭那,不是他不想要,而是不敢要,因為一旦要了別人的東西,收了別人的禮,他的名聲就毀了,他就會什麼都沒有,即使有了也會保不住,所以,劉備把名聲看的比生命都重要,因為這是他的立身之本,因為他需要這個來號召人。當時機成熟,他就開始不推了,比如進西川,他就不推了,因為他這時要了,天下人也不會說他了,他也不怕天下人說了,他已經有這個實力跟底氣了。我小時看三國,看到劉備老是推辭,總感到不高興,覺得這個人太笨了,到手的東西都不要。從現在的角度來看,劉備是太聰明瞭,因為當時把城池要讓給他的,都是自己沒有能力保住的,並沒有誰主動自覺地把城池讓給他,劉備當時無權無勢,兵力又不足,如果拿到手,不但讓天下人覺得他喜歡趁人之危,而且到手也很難保住,也給了別人光明正大從他身中奪走的理由。所以總是被動接受,最終還是保不住。拿到現在來說,就是作為窮二代的出身,要想做出點成績,必須要有過人的本領,而且必須腳踏實地,不要妄想一步登天,如果很輕易得來的成功也很容易輕易失去,因為自身還沒有這個能力保住,必須經歷一些挫折,受一些磨難,才能保的住、守的住,根基穩固。
再來看人才與事業的關係,曹操之所以能一步步做大,除了自身足智多謀,幾個謀士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曹操敗的幾場戰爭,比如打馬超、打赤壁,當時身邊都沒有重要的謀士給其提供合理意見。曹操的特點是,不但善於聽取別人的意見,還能對別人意見稍做修改,變成自己的意見,而且能夠不受條條框框限制,靈活運用。所以曹操在世時,司馬懿就沒什麼機會,曹操不在世,司馬家族就能奪取天下。曹操愛才、惜才,所以手下人才眾多,有許多重要的戰爭都是跟其尊重人才有關。比較有名的象深夜赤腳迎許攸,不殺關羽這些,還有有名的《短歌行》所表露出來的對人才的深深渴望。雖說曹操有其疑心重的一面,也有殺楊修的情節,但這是因為他用人的同時,也要覺得能控制你,如果不能控制,不如殺掉。楊修論說無論是官職還是個人影響,還遠未到曹操要殺掉的地步,但楊修嘴太愛說了,不能保密,又經常接觸機密檔案,不殺掉要是洩露了軍機就麻煩了,所以不能不殺,另外也對那些謀士起個示範,告訴大家,不要亂說話,我用你們,隨時也可以殺你們,你們做好自己的事,該問的問,不該問的不要問。
劉備事業能夠做大,跟得到諸葛亮有很大的關係,只要前後做個對比就很容易明白,沒有得到諸葛亮以前,劉備被稱為逃跑將軍,得到諸葛亮以後,局面就發生了很大的改觀。可以說劉備一開始還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但自從得到徐庶後,劉備認識到了人才的價值,嚐到了甜頭,所以有三顧茅廬,因為他知道,沒有人才,自己的事業很難開拓,張飛跟關羽雖勇,但畢竟還是武夫,運籌幃幄方面沒有特長,要想在激烈的競爭中立於不敗,必須有人才幫自己出主意、想辦法。
其它幾個勢力手下都有不少的人才,但有的沒有用好,有的沒有聽進去,象呂布、二袁這些人,最終都被消滅。
最後,說說個性跟事業的關係。做事業很重要的一點就在堅持,這一點在曹操身上體現的比較突出。好幾次,曹操都到了彈盡糧絕的階段,轉眼就要退兵,但就因為最後的一點堅持,敵我態勢出現了變化,反而取得了最後的勝利。書中大多都歸結為曹操佔盡天時,其實我認為跟個人性格因素也有很大關係。象在官渡之戰,曹操本來已經糧草不繼,馬上就要撤兵,卻等來了許攸來投,戰局發生了根本的改變,徹底擊跨了袁紹。在打馬超的戰爭中,曹操又巧秒地挑拔起馬超跟韓遂的不和,從而取得了最終的勝利。在這些決策中,決策者最後的一點堅持,成了壓死駱駝的稻草。
在三國中,還有比較深的一點映象就是,無論看起來多麼強大的敵人,只要有耐心,等待敵人內部產生力量消長變化,敵人就不是不可戰勝的。象官渡之戰,袁紹強而曹操弱,當時號稱雄兵百萬、戰將千員,而且兼有糧草充足,但最終是一敗塗地。赤壁之戰也是如此,當時曹操兵多將廣,旌期遮天蔽日,而孫劉兩家的聯軍加起來也不到曹操的一半,馬上曹操就要渡江一統天下了,結果卻被一把火把家底燒個精光。而在劉備為了報仇攻打江東時,已經打到了孫權的家門口,氣勢日盛,卻被火燒連營,轉瞬灰飛煙滅。這些敵人一開始都顯得很強大,不可戰勝,但最終卻都被一擊而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