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泰山7353992905848

    80年代還有人寫文章介紹濟公是日本和尚,以及他是如何來中國的,來中國後發生的一些事情。後來有人寫文章說(濟公是中國本地和尚,以後不許人再說濟公是日本和尚)。真不要臉,將別人的硬說成是自已的,這是在報刊上公開發表的公開的文章,你一定讀過這些文章,讀過的人會有好多好多,你一定還會想起來,文章中的內容

  • 2 # 歷史公元
    相信大家跟我一樣,對濟公的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一句口頭禪“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

    但是因為很多酒肉和尚也拿這句話來為自己“喝酒吃肉”狡辯,影響了很多人對濟公的印象。其實這句話還有下兩句“世人若學我,如同入魔道”,可見濟公對這句話的爭議性早有預料。

    歷史上到底有沒有濟公此人?

    濟公在歷史上是真實存在的,宋高宗趙構在位期間,也就是公元1148年出生在浙江台州,原名李修緣,法名道濟。之所以被後人稱為活佛濟公,當然是因為濟公四處雲遊,做下的種種善事得到了人們的愛戴。

    濟公出身宦門世家卻又全家信佛,這才有了濟公國清寺剃度出家的事情。

    濟公有什麼傳說是真實的?濟公與降龍羅漢下凡。

    後世傳說濟公是降龍羅漢下凡,這當然是不可能的。

    但是就在濟公出生的那一天,國清寺的降龍羅漢像突然傾倒,這是非常不可思議的事情,引起了人們的關注,並且在濟公成為高僧大德以後,成為降龍羅漢下凡說法的來歷。

    濟公與扶危救困。

    濟公扶危救困時留下的傳說有很多,其中當然有虛構的成分,但是其根本還是濟公的真實事蹟。

    這是因為濟公除了佛法高深以外還精通藝術,在四處雲遊的過程中,濟公經常免費為窮苦百姓醫治,諸多疑難雜症在濟公手下藥到病除,常人不能理解稱之為“神通”,漸漸的神化為救苦救難的“活佛”。

    濟公與酒肉穿腸過。

    濟公喝酒吃肉確實是事實,但是從來沒有引起人們的反感,反而更加堅定的認為濟公是在世“活佛”。

    這是因為濟公確實不將喝酒吃肉放在心上,也不喜歡打坐唸經,還經常與小孩一起玩耍,沒有“高僧大德”的養子。曾有僧人找到方丈慧遠告狀,卻得到了“佛門之大,豈不容一顛僧”的批示。

  • 3 # 蜀北一

    “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世人若學我,如同入魔道”——濟公

    感覺我肯定被監視了,因為我昨天才把老版《濟公》重新看了一遍,十二集,一集不落,看來看去,還是遊本昌版本的濟公最好看!濟公和尚,並非虛構,而是在中國歷史上真實存在的!

    濟公(1148年—1209年),南宋高僧,原名李修緣,今浙江省天台縣永寧村人!

    因濟公一生樂善好施,愛打抱不平,扶危濟困,且其醫術高明,替不少窮苦老百姓治癒各種疑難雜症,因此,其懲惡揚善,除暴安民的事蹟,便被世人所傳頌!後人尊稱其為“活佛濟公”,又因其舉止似痴若狂,不受戒律所約束而稱其為“濟顛和尚”!

    濟公出生在富貴人家,乃是北宋駙馬都尉李遵勖之後,雖生在富貴人家,濟公卻從未有過半點紈絝子弟的樣子,而是從小樂善好施,深知百姓疾苦!

    其父母過世後,李修緣來到國清寺出家,後前往靈隱寺,淨慈寺修行!

    濟公舉止若痴若癲,不受清規戒律約束,愛好酒肉,看似瘋癲,確是一個真正具有大學問的人!濟公曾言到:“他人修口不修心,唯我修心不修口”,還說到“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世人若學我,如同入魔道”。

    可見,只有像濟公這種真正的得道高僧,才能真正的做到“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修心而不修口,平常人等貿然學之,只能是酒肉和尚而已!

    濟公一生,喜好雲遊四海,其足跡到達過浙,皖,蜀等地,當然了,其呆的最久的還是在浙江地區!因此,也正是在江浙一帶,關於濟公的民間故事才十分的豐富,到了明末清初,就出現了一本記載濟公生平的《濟公傳》!

    後來,濟公的形象更是無數次的出現在影視劇當中,使得濟公懲惡揚善的故事家喻戶曉!

    那麼,關於各個版本的濟公,大家最喜歡哪一個版本呢?

    期待您的關注與支援,十分感謝!

  • 4 # 潘不安講究史

    濟公禪師作為我們台州的驕傲,在當地有著非常豐富的傳說,也是當地非常重要的民間信仰之一。雖然在正史中並無記載(正史對佛道記載一般比較少,尤其濟公一生活動於民間,正史無記載為正常),但有大量相關的記載和遺蹟,可以證實,濟公是真實存在的歷史人物。

    濟公,是我們民間的尊稱,法號為道濟,字湖隱,又號方圓叟。現在傳說中道濟俗家名為李修緣,這應該是後世杜撰,在當代編寫的《台州地區志》中稱其本名為李心遠,但歷史上我未找到相關記載。

    在明朝《南屏淨慈寺志》中有記載:

    道濟,字湖隱,天台李茂春子。

    在《天台縣志》中也有記載:

    濟顛, 邑人, 父李茂春, 高宗李駙馬之後, 隱於天台。

    《天台山方外志》又云:

    濟顛禪師,天台人。父李茂春, 高宗李駙馬之後, 拜春坊贊善,隱於天台。

    可見濟公為台州天台人,在歷史上真實存在應該是無誤的。其父親李茂春,官拜春坊贊善,祖上是宋高宗時期駙馬。唐代時,開始設立左右春坊,有左右贊善大夫,左贊善大夫代替中允,右贊善大夫代替中舍人,官位在正五品上。

    因此歷史上濟公為官宦之後,生活優越。至於其為何出家,民間傳說眾多,其中比較多見的是說其家世代崇佛,到李茂春一代始終沒有子嗣。於是便到天台山求子,而當時寺中十八羅漢塑像中的降龍羅漢突然倒下。不久後,李母懷孕誕下一子,便是濟公,被認為是降龍羅漢轉世。等到其十八歲後,突然有所悟,便到杭州靈隱寺出家。

    當然了,這大概只是為了增加神話色彩而虛構的故事而已。關於濟公一生,最詳細且最早的記載,應該是南宋高僧釋居簡受濟公託付,所寫的《湖隱方圓叟舍利銘》了。

    在這篇銘文中,交代了濟公是“天台臨海李都尉文和遠孫”,拜杭州靈隱寺佛海禪師為師。性格詼諧、放蕩不羈,和我們現在所知的濟公形象基本相同,不分寒暑,都是鞋兒破,帽兒破,沒有一件完整的衣服。四十年間,遊歷隱居在天台、雁宕、康廬、潛皖一帶,後來一天突然預感到自己圓寂的日子,便向釋居簡索要了這篇祭文。最後濟公在嘉定二年五月十四圓寂於淨慈寺。

    另外在明代的《補續高僧傳》中,因性格經歷相似,將濟顛、明癲兩人合作一傳,所以傳說中的濟公或許有融合進其他高僧的形象和故事。在《補續高僧傳》中所寫與銘文所記大體相同,還補充了濟公喜歡飲酒吃肉,混跡於市井之中,好打跟頭的性格特點。這大概就是後來濟公“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形象早期的來源吧。

    後來因為濟公不羈的形象,受到了靈隱寺僧人的唾棄,因而被逐到淨慈寺,並最後圓寂於寺中,享年七十三歲。

    歷史上的濟公並沒有什麼神通,但是其文采卓越,有大量詩作留世,被收錄在《北澗集》中。

    其中最著名的就有“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但很多人一般不會知道其後半句為“世人若學我,如同進魔道。”

    而在另一首詩中,濟公對此又做了解答:

    佛祖留下詩一首,我人修身他修口;

    他人修口不修心,唯我修心不修口。

    這種充滿智慧,而又平易近人的形象,自然受到市井百姓們的喜愛和親近。民間還傳說,濟公經常會入山採藥,為貧苦大眾免費治病,這使其更受百姓們尊敬。所以在濟公圓寂後,民間出於對他的懷念,便為他安排了一個降龍羅漢轉世,下凡普度眾生的身份,久而久之又演變出各種各樣降妖除魔,伸冤斷案,戲弄貪官的故事出來。到現在已經成為了中國民間傳說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沒有人能說出世上到底有多少關於濟公的故事了。

    最後,摘錄幾篇濟公的詩文,供大家欣賞一下。

    題大悲像

    一手動時千手動,一眼觀時千眼觀。

    既是名為觀自在,何須拈弄幾多般。

    絕句一

    五月西湖涼似秋,新荷葉蕊暗香浮。

    明年花落人何在?把酒問花花點頭。

    絕句二

    何須林景勝蕭湘,只願西湖化為酒。

    和身臥倒西湖邊,一浪來時吞一口。

  • 5 # 知史說史鑑史

    活佛濟公這個人在歷史長河中是真實存在的,他和電影電視劇中的形象一樣瘋癲,遊行四方,懲惡揚善,依靠自己所學的醫學知識救濟窮困百姓,真實的濟公比影視劇中的更加有才學識淵博,樂善好施是一位得道高僧,在佛教中得到了很高的地位留存於世的詩詞還有很多。正是由於濟公的種種善行,解救被地主惡霸欺凌的百姓留下了美名大家都非常感謝他,為他歌功頌德。濟公原名叫做李修緣,生活在南宋時代,他出身於官宦家庭祖上娶了宋太宗的女兒當了駙馬,到了父親這代,年近四十都沒有孩子去寺廟秋香拜佛之後才有了濟公。父親認為這是寺廟修來的緣分就為他命名修緣,濟公出生在富貴家庭卻並沒有奢靡頑劣的行為而是學習儒道學術,父母去世之後進入寺廟修行,取法號道濟。濟公進入寺院之後並沒有像普通和尚一樣每天唸經打坐而是遊走於市井之中,喝酒吃肉行為怪誕不受普通拘束,遇到需要幫助的窮困百姓就伸出援助之手,雲遊四方足跡踏遍浙江安徽四川等地。扶危濟困所有百姓都認識了這位邋里邋遢但心地善良的活菩薩,人們為了紀念他將他的事蹟變成帶有傳奇色彩故事順口溜口耳相傳,直到明末清初更有人編纂出《濟公傳》來紀念他。當時的人們需要一個救世主,社會都渴望出現這麼一個英雄,大家就把他神聖化了甚至比開國皇帝的出身都要惹人注目在《西域志》中寫道‘濟公出生的時候正好趕上了國清寺第十七尊活佛降龍傾倒就認為是活佛轉世了。’這足以說明濟公在百姓心目中的存在感極強,成為人民心中的“活佛”,反映出濟公形象的廣泛親和力。活佛濟公從一個人活成了那個時代人們心中永遠懷念敬畏的一個神仙,他的地位和雷鋒在我們現代人中的地位一樣重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核幅射是什麼,會造成多大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