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林鹿蘋
-
2 # 魯南散客
九鼎去向有以下四種說法:
1.周王將九鼎陪葬,或者銷燬九鼎鑄錢。
2.秦滅周將九鼎運回咸陽,後來將九鼎熔鍊。
3.九鼎沉沒在彭城(今江蘇徐州)泗水之下。
4.王莽建立新朝的時候因國庫空虛把九個鼎熔鍊之後用來鑄造錢幣。
從各種歷史資料來看,周赧王去世時,可能無力自己鑄鼎陪葬,同時,為避免亡國後九鼎被掠走而把九鼎陪葬,可能更為可信。
-
3 # 超級無敵小草
前段時間,恰巧寫過一篇文章,跟九鼎有關:《洛陽地名典故之定鼎路》,有興趣的讀者可以一觀。
大禹善於治水,因為治水有功,人們推舉他為天子,於是有了夏朝。大禹做天子以後,命令收集天下的金(銅),鑄成了九座大鼎,祭祀天地祖先以保佑天下。
九鼎象徵著天下九州,也只有天子才能用九鼎。天子祭祀天地祖先時行九鼎大禮。因此,鼎成為國家擁有政權的象徵,進而成為傳國寶器,象徵著統治的正統性質。
後來夏桀無道,商湯革其命,滅了夏朝。隨後商湯將九鼎遷移到都城亳,最後當盤庚定都殷時,又將九鼎遷移到殷。
商紂王寵信妲己,滅害忠良,周武王乘勢而起,相約諸侯伐紂,最後畢其功於一役。隨後周武王班師回西土,路過洛水北岸的時候,發出了“自洛汭延於伊汭,居易毋固,其有夏之居。我南望三塗,北望嶽鄙,顧詹有河,粵詹洛、伊,毋遠天室。”(史記周本紀)的感慨,打算定都於此。
可惜天不假年,周武王沒過兩年就掛了。於是周成王即位為天子。成王很想滿足父王的遺願,於是下令周公旦前往洛陽附近看看風水如何。周公把九鼎放在了洛陽”居九鼎焉“(史記周本紀),然後彙報““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貢道里均。”作召誥、洛誥。“(史記周本紀)。
戰國時侯,周天子統治逐漸衰微,後來居然有楚王問鼎之輕重(成語問鼎中原出處)。秦武王也對周鼎有覬覦之心,曾經說過”寡人慾容車通三川,窺周室,死不恨矣。“於是打算舉鼎以彰顯武力,結果”秦武王與孟說舉龍文赤鼎,絕臏而死“(史記趙世家)把腿砸斷,掛了。
後來秦滅周,九鼎就被秦國所得。至於秦亡、楚漢相爭之時,則九鼎已然全無蹤跡了。(亦有其他說法是九鼎戰國時侯已經沉於泗水之下,本文采信史記記載)
-
4 # 小卡歷史
首先介紹一下九鼎的來歷,根據《左傳》魯宣公三年記載,夏朝初年,令九州州牧貢銅,鑄造九鼎,事先將全國各地山川奇異之物畫成圖形,然後分別刻於鼎身。九鼎鑄成後,陳列於宮門之外,使人們一看便知道所往之處有哪些鬼神精怪,以避凶就吉。據說此舉深得上天的讚美,因而夏朝獲得了天帝的保佑。九鼎一出世,就蒙上了一層神秘色彩。夏以九州之銅鑄成九鼎,再以九鼎象徵九州,無非是要表明自己乃九州之主,實現了天下一統。此後,九鼎便成了三代傳國之寶。傳說夏亡之後,鼎遷於商,商亡之後,鼎遷於周,表明天命之所歸。
有懷疑者認為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並沒有從周室奪到九鼎,相反關於九鼎失蹤的傳聞有不少記載。漢滅秦後,也沒有見到九鼎。劉邦登位時,秦王子嬰交出的只有皇帝璽。
關於九鼎的下落,在史書中的記載也不一,在周、秦二本紀中都說秦昭王五十二年(前255),在周赧王死後,終於“取九鼎入秦”。《秦始皇本紀》說九鼎在遷往咸陽的途中,有一鼎被大風颳到今江蘇的泗水中。據此,除一鼎外,八鼎有可能被搜刮到了秦國宮殿中,應當失於秦亡之後。
唐人張守節在《史記正義》中也說:“周赧王十九年,秦昭王取九鼎,其一飛入泗水,餘八入於秦中。”然他將秦昭王取九鼎的時間較《史記》本文提前了41年。
《史記·封禪書》又說:“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淪沒,伏而不見。”那麼九鼎早在東周末年便已遺失,與秦無關。
後來,《漢書·郊祀志》也是兼收兩說,但又說“周顯王之四十二年(前327)……鼎淪沒於泗水彭城下”。以後秦始皇出巡路過彭城(今江蘇徐州)時,派了上千人泅水打撈,結果如同竹籃打水,未能如願。這說明九鼎並未入秦,至少有一鼎是不知去向。
仔細觀察古籍中有關記載,雖然對九鼎遺失的時間和地點雖然說法不一,但並無已被銷燬的材料。因此,我們只能寄希望於考古工作的進展,在某一天能發現九鼎的下落。
-
5 # 塑木新型材
夏禹鑄造九鼎象徵天下九州,,是皇權的象徵,商滅夏取走了九鼎,周滅商也取走了九鼎,在東周的後期秦滅周,是否也取走了九鼎呢?
然而,秦統一天下以後,九鼎已經不見了。司馬遷《史記·封禪書》:“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皆嘗亨鬺上帝鬼神。遭聖則興,鼎遷於夏商。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淪沒,伏而不見。”
周赧王姬延(約前336年-前256年),是東周最後一位君主,公元前315-前256年在位,共59年。公元前256年,周赧王崩,宣告東周覆滅,周民東亡。後七年,秦莊襄王滅東周國。
秦武王舉鼎事件就發生在周赧王時期,可以想見這時候的周王勢力已經非常弱,已經能夠預測到周的滅亡,周赧王窮到向境內的富人借錢來打仗,戰敗無力還債只好躲債,債臺高築。
因而,周赧王去世時,可能無力自己鑄鼎陪葬,而且避免亡國後九鼎被掠走,就把九鼎陪葬。九鼎從此消失,再也不見蹤影。
以上是九鼎在文獻中記載,至少到周朝末年,九鼎還依然在洛陽城中。據說,秦滅周後第二年即把周王室的九鼎西遷咸陽。但到秦始皇滅六國,統一天下時,九鼎已不知下落。根據當時的史書記載,九鼎去向有以下四種說法:
1.九鼎留在洛陽,周王將九鼎陪葬,或者銷燬九鼎鑄錢。
王先謙在《漢書補註·郊把志》中認為:東周王室在衰落的過程中,已無力量保護自己。而戰國時期各個實力雄厚的諸侯國,卻虎視眈眈,力圖統一中國,取周而代之。因此,象徵王權和“天命所歸”的九鼎,自然成為各諸侯必欲奪之的稀世國寶;加之此時周王室財政困難,入不敷出,於是銷燬九鼎以鑄銅錢,對外則詭稱九鼎已不知去向。
近代出土的東周鼎與西周鼎相比,壁非常薄,顯示了東周周王財力拮据。東周後期,周王陪葬時將九鼎埋到墓中,既省了自己鑄造九鼎的費用(天子九鼎),又避免九鼎被掠走。
2.秦滅周將九鼎運回咸陽,後來將九鼎熔鍊
司馬遷在《史記》記敘在周、秦二“本紀”中說,秦昭襄王五十二年(公元前255年),周赧王死,秦從雒邑掠九鼎入秦。秦始皇統一天下後,收繳天下兵器而熔鍊了12個金人,順便把這九個鼎也給熔鍊了。
但是司馬遷的史記《封禪書》中說:“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淪沒,伏而不見。”,他本人的記載也相互矛盾。
秦滅周掠走九鼎入秦如果發生,肯定是件大事。秦國會專門記載,甚至修建建築安放,大肆宣揚。然而沒有見到這方面的記載。
3.九鼎沉沒在彭城(今江蘇徐州)泗水之下
東漢的著名史學家班固,在其所著的《漢書》中,對九鼎之下落補充了一條史料,說是在周顯王四十二年,即公元前327年,九鼎沉沒在彭城泗水之下。後來秦始皇南巡之時,派了幾千人在泅水中進行打撈,畢竟是江水滔滔,無從覓處,只得徒勞而返。
這種說法一個疑問是九鼎如何飛到幾千裡外的泗水?另一個疑問是泗水出了個亭長劉邦,建立漢朝。這顯然是美化劉邦出身編造的故事。
4.王莽建立新朝的時候因為國庫空虛於是就把這九個鼎熔鍊之後用來鑄造錢幣了。這種說法很荒謬,司馬遷是西漢人,當時九鼎已經消失了。
-
6 # 道明156655810
當時正是改革開放,實行計件工資,很忙很累,顧不及看,就是看到,監督到,說話也不管用,領導聽極級分子的,你問他們吧。
-
7 # 瓊林夜話
大禹治水成功後,將天下劃分為九州,即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和雍州。據《呂氏春秋·有始覽·有始》曰記載:“河、漢之間為豫州,周也。兩河之間為冀州,晉也。河、濟之間為兗州,衛也。東方為青州,齊也。泗上為徐州,魯也。東南為揚州,越也。南方為荊州,楚也。西方為雍州,秦也。北方為幽州,燕也。”
大禹劃分九州後,有采集九州的礦產,製作了九隻大鼎,每個大鼎上都有一州的風土人情、山川礦藏。自夏朝以來,九鼎就成了政權的象徵。在周朝時,還出現了楚王問鼎的典故。然而,到了秦朝後,九鼎便不知所蹤。有人說,九鼎被沉入了泗水,也有人說被秦始皇帶進了陵墓。
至今,九鼎依然沒有任何的蹤跡。
-
8 # 大金磚
個人猜測:始皇帝統一六國後其實還有幾個小國存在的,但是始皇帝把象徵權利與九洲版圖的九鼎集中起來了,為炫耀自己的權利達到頂峰,應該是讓他們永久的陪自己進了皇陵。生前風光,死後依舊。
-
9 # 紫氣東來—天圓地方
司馬遷寫史記,其父司馬談為秦末史官。祖上皆為史官,司馬姓氏當時封建王朝以官為性者皆有之。
漢許慎是《說文解字可窺見之。盡信書不如無書,加以個人理解摻以出土文物溶入史書之所注才是正解。故司馬遷的史記還比較有點可信度手機不太好用,到此為止。不周望見諒……✋》
-
10 # 正易歷史考古
禹作九鼎,經歷夏商周三代,前516年,王子朝敗走王城,將九鼎一併帶走,筆者考證“子朝奔楚”,並未到達楚國,而是到達了鄭國,隱居在鄭國的南方鄉邑,今為魯山縣團城鄉。王子朝一行在此蟄伏了11年,前505年被周敬王派殺手暗殺,死後就葬於此地,今團城“雞冢”就是王子朝的陵冢,九鼎去向應該在王子朝陵冢之中。對於這些考證,筆者所著《子朝迷蹤考》有完整答案,有興趣的讀者朋友,可以前往本賬號查閱。
回覆列表
周天子未亡國前,九鼎便消失了。時傳周顯王時,九鼎沒於泗水彭城下。後代君王看重九鼎的政治象徵,都曾重鑄過。同玉璽一樣(代替鼎成為傳國重器),在夏商周時期是傳國之寶。
史記裡面有寫“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皆嘗亨鬺上帝鬼神。遭聖則興,鼎遷於夏商 。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淪沒,伏而不見。”九鼎自漢以前便隱沒不見了,下落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