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太史員外郎
-
2 # 歲寒不匱
北宋建國之時,太祖的確有意立趙光義為繼承人,重要跡象在於,五代之時,皇儲一般除卻封王外,會兼任帝都的行政長官。趙光義為晉王,開封府尹,這等於宣告其接班人的身份。反觀太祖的兒子,無此待遇。太祖雖有四子,但活下來的只有德昭與德芳,後人因小說戲劇的影響,似乎對德芳更為熟悉,其實太祖真有立子為帝之心,也會立德昭,這不僅僅因為年長,更因德昭乃嫡出,地位更高。只是,終太祖去世,德昭雖早已成年,卻並未封王,更未有開封府尹的職位,所以僅從歷史事實看,太祖並未有立德昭的跡象。
至於太祖所以立光義,這不僅僅是親疏問題。人性角度而言,自然立子更為正常。只是需要考慮當時地形勢。首先,太祖因黃袍加身而得以代周,而黃袍加身地戲碼,趙光義是核心策劃者,擁立之功無出其右。更為重要的是,五代更替頻繁,太祖登基之時,鑑於歷史教訓,無論自己,還是百官百姓,沒人知道北宋是否會步五代後塵,成為短命的第六個,這也是北宋立國之策,曲為之制,事為之防的主要背景。北宋立國之初,根基並不穩定,如果皇帝年紀小,震懾不住驕兵悍將,則北周的悲劇難說會重演。太祖去世之時,德昭雖已26歲,年紀合適,但威望、功績、閱歷,難說可以穩住局面。一旦遭到傾覆,趙家有滅門之禍。所以,太祖立弟,基本是形勢使然。
可以預見的是,如果太祖不是暴斃,而是享壽正常,難說會不會基於人之常情,改立德昭。太祖晚年,曾有遷都洛陽,進而遷都長安之意,提出的理由是基於開封乃四戰之地,不適合作為帝都。此舉意味值得揣摩,一旦遷都,就有了立子為帝都府尹的空間,也就間接確立了德昭的儲君地位。此意遭群臣反對未果。當然,歷史不可改變,研究歷史不可假設。
-
3 # 輪臺戍卒
關於趙匡胤是否真的想過傳位給弟弟這個問題,我想可能這樣解釋比較合理:有一段時間他可能有過這樣的想法,但是很明確的是最後他想廢掉弟弟,讓自己的兒子上位,可惜為時已晚,趙二羽翼豐滿,至於趙匡胤之前的想法和後來的想法具體是什麼?為什麼發生轉變?他想讓誰繼位?千古一帝、獨具個人魅力的趙匡胤沒有機會正常走完他的人生,所以留給人們無限的遐想,所有的觀點都只是依據各種史料的判斷。
趙匡胤即位後,趙二趙光義晉封晉王、開封尹。這一點就很值得人們遐想,要知道晉王、開封尹這一職銜在五代以降都是儲君的象徵,但是這個位置又明白無誤的不是太子不穩定(五代沒有一個以太子身份即位的皇帝)。然而太祖皇帝對自己的兒子親骨肉卻只封了個貴州防禦史一類的官銜。關於這樣的現象我們可以做三種猜測:一、宋太祖真心想把皇位傳於弟弟所以這樣安排。二、真的有“金匱之盟”或者類似的太后口頭要求,所以太祖不得已把弟弟置於準儲君的位置。 三、太祖因為五代亂世,人人都覬覦皇位,家族中只有趙二年紀大些有政治才能,為了穩定局勢做的權宜之計。
以上三種猜測,第一條我肯定不相信在法統森嚴的中國有人真心傳位弟弟,尤其是太祖是開國之君,是他的天下。不同於後世一般的兄終弟及是兩兄弟的父親是皇帝的情況。
我傾向於第二條和第三條結合的原因,促使太祖將弟弟置於準儲君的位置,但是置於準儲君位置是不是有心傳位只有太祖自己知道,畢竟不是太子,從後來的事看不是真心傳位。“金匱之盟”顯然是扯淡的,極有可能太后口頭說過類似國有長君穩定之類的話,太祖鑑於太后的要求又結合第三條的原因暫時叫趙二準儲君位置是比較合理的。
不論以上種種如何,最後的太祖是想傳位給兒子的。遷都洛陽是想擺脫趙二的勢力範圍;提升兒子的地位到節度使(仍然沒有封王,假如給太祖時間,逐步提升封王也是必然的),開始讓兒子參與政事、接見吳王等活動,按照現在的說法就是開始出鏡率比較高了,出鏡率高了下邊人自然會看風向。 太祖確實與眾不同,可能他是唯一一個自己做皇帝而且開國皇帝,自己兒子連郡王都不封的吧??
可惜,直到太祖被殺也沒有完成自己的部署!失去的權柄哪那麼容易收回來呢?可憐太祖皇帝,直到死他的兒子一個都沒封王。趙德芳趙德昭他們兄弟的王爵是後來的殺父兇手趙二封的。何其諷刺啊……
當然,面對皇位手足相殘的事太多了,沒有過多的解釋,僅僅在道德層面譴責一下吧。好在諸如趙光義、李世民等殺死至親骨肉上位的皇帝,因為揹負這種心理負擔,做皇帝都比較辛勤,想做出成績來證明自己當皇帝比他當要好。
-
4 # 江湖小曉生
第一,什麼是金匱之盟?
那個時候趙匡胤的老媽杜太后還在世,她認為大宋朝剛剛一統天下,一切還沒有穩定下來。所以後繼之君一定要是一位成年的君主,她吩咐趙匡胤,等到他百年之後,皇位不要傳給自己的兒子,要傳給她另外一個兒子,也就是趙匡胤的弟弟趙光義,等到趙光義去世了,再把皇位傳給趙匡胤的兒子。為了讓這件事鐵證如山,杜太后甚至讓趙匡胤當著她的面把這件事寫下來,然後讓趙普找個金盒子裝起來。這就是金匱之盟,等到趙匡胤暴斃以後,大家擁立趙光義登基,這金匱之盟裡的就是傳位詔書了,趙光義便順理成章代替了所有侄子,登基做了皇帝。
第二,金匱之盟出現的時間有問題。趙匡胤在位的時候,從來沒有提到過什麼金匱之盟,金匱之盟是在趙光義登基後不久出現的。有理由相信,當時趙匡胤暴斃以後,大家都在懷疑宋太祖是怎麼死的,這個時候目光都停留在了趙光義身上,他為了給自己撇清關係,必須要想一個合理的理由才行。趙普這些人都是提前收買好的,所以他找他們一起商量了一番,如何才能讓自己這個皇位坐穩。到了這個時候,他們才想到了金匱之盟的辦法,這一切都是杜太后的意思,他們也沒有辦法。再說了趙光義本人跟宋太祖的關係也很好,傳位給自己的弟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
第三,杜太后沒有理由這麼做。我們都知道,杜太后是趙匡胤和趙光義的母親,她丈夫當然也是一名戰將,可是這大宋的江山,不是她丈夫打下來的,她這個太后是她兒子趙匡胤封的,所以她沒有理由去幹涉趙匡胤的皇位給由誰來繼承。就算她十分疼愛自己的小兒子,強行要求趙匡胤把皇位傳給趙光義,可趙匡胤會答應嗎?顯然是不可能答應的,就算是趙光義有一百個理由必須要做皇帝,那也不應該由杜太后提出來,而是趙匡胤自己這麼覺得才行。皇權的至高無上,在那個年代不是一句玩笑話,你是太后也不能這麼幹涉儲君的人選。再說了你還是兒子冊封的太后,就好像劉邦的老爸劉太公難道可以要求劉邦把皇位傳給他其他的兒子嗎?這不現實。
第四,斧聲燭影后,趙匡胤便暴斃,並非自然死亡。當時趙匡胤找趙光義一起喝酒,估計是想聊聊未來的事情。可是當天晚上他們喝到很晚,隨後外面的太監和宮女們就看到屋子裡的燭光在不斷地晃動,而且聽到斧子鑿地的聲音。他們膽子小都沒敢進去看,等到趙光義走出去的時候,他們進去一看,趙匡胤已經暴斃了。這還不夠明顯嗎?難道說趙匡胤死了,趙光義會不知道?兩個人可是關在一個屋子裡喝酒的啊!所以有理由相信,趙匡胤本人是被趙光義給殺掉了,而皇位也是他從趙匡胤那邊搶來的。古代人為了皇位,真的什麼事情都可以做得出來。唐朝開國的李世民不也是殺了兩個兄弟,才奪取了皇位麼?趙光義只不過是學了李世民而已。
第五,趙光義登基以後,趙匡胤的幾個兒子相繼死去。我們必須要注意金匱之盟中有這麼一條,那就是等到趙光義去世以後,必須要把皇位再傳給自己的侄子,也就是趙匡胤的兒子。可是趙光義做到了嗎?顯然是沒有做到的,整個北宋都是趙光義這一支的後人在做皇帝,那麼趙匡胤的兒子們都去了哪兒呢?都下去跟他們的老爸會合了。不管是被趙光義給逼死的,還是離奇死亡的,趙匡胤的四個兒子全都被趙光義給害死了,這就是鐵證如山,他哥哥做到了金匱之盟,而他本人卻違約了。所以說金匱之盟本身就是捏造的!
總結:趙匡胤防住了所有將領,卻沒有防住自己的弟弟。無疑的是,趙匡胤絕對不想把皇位傳給自己的弟弟趙光義,之所以最後趙光義登基成為了宋太宗,其實主要原因是趙光義害死了自己的哥哥,奪走了他侄子們的皇位。這種無恥的行徑,在當時居然沒有人出面指責,主要原因是趙匡胤把自己最器重的那些將領都罷了兵權回家養老了,朝中的文官跟文人出身的趙光義關係比較好,比如趙普。所以趙匡胤武將出身,防備手下武將奪權,杯酒釋兵權後,卻沒想到成全了自己的弟弟。
回覆列表
自古以來皇帝都會將皇位傳給自己心愛的兒子。但是趙匡胤卻沒有這麼做,他非但沒將皇位傳給兒子,反而將皇位傳給了弟弟。這是為什麼呢?
按趙光義的說法,他們兄弟之間早就有一份“金匱之盟”。這份盟約是在杜太后要求趙匡胤死後應當將皇位傳給弟弟趙光義,待趙光義死後,再傳給趙匡胤之子。趙匡胤是個大孝子,便答應了母親的要求。但這份所謂的“金匱之盟”疑點重重,是趙光義杜撰的可能很大。
再者,趙光義登基後並未按照老太后的遺囑把皇位傳給哥哥的兒子,反而在位期間,趙匡胤的幾個兒子相繼死去。趙匡胤和趙光義的四弟趙廷美,也因屢遭貶斥,憂鬱而死。這可就讓人浮想聯翩了,於是乎一種說法流傳了下來:燭影斧聲。
一天深夜宋太祖突然命人召晉王趙光義入宮,獨自與趙光義酌酒對飲。守在殿外的宦官和宮女遠遠看見殿內燭火搖晃不定,喝完酒已經是深夜了,趙匡胤用玉斧在雪地上刺,同時說:好做好做,其餘的人只能在遠處看到宮室裡燭光下人影晃動,且聽到斧鉞擊物的碰撞聲,等趙光義離開後,宦官宮女們進去一看,太祖早已駕崩了。
由此可見,宋太祖趙匡胤的皇位很可能並不是出於自願傳給弟弟趙光義的,而是被弟弟奪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