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靜哥講電影
-
2 # 漢史趣聞
根據三國志記載,諸葛亮的遺言是死後,讓後主劉禪把他葬在漢中的定軍山。他提倡簡葬,墳墓依山而建就可以。
但是,最終諸葛亮有沒有埋葬在這裡,就不得而知了,因為在這裡後人並沒有發現諸葛亮的墓地。
至於繩斷而下葬,更是無稽之談了。這種說法都是後人杜撰的,後人杜撰這種說法,無非就是想說明諸葛亮的聰明與偉大。
下面我們詳細講一下這個事。
話說諸葛亮在臨死前,給劉禪留了遺詔。說他若是死了,就讓四個大漢抬著他的棺槨一直向南走,直到繩子斷裂就是埋葬他的地點了。
可是諸葛亮死後,四個大漢抬著他的屍首向南有的時候,沒走兩天,就已經筋疲力盡了。這個繩子看起來沒有十天半月,恐怕是斷不了的。
所以他們就動了一個歪腦袋,直接把繩子隔斷,然後把諸葛亮給草草的埋葬了。
四個大漢埋葬諸葛亮後,就回去給劉禪交差去了。
劉禪覺得很意外,怎麼這麼快就回來了,繩子的質量不至於這麼差吧。
劉禪把他們抓起來嚴刑拷打一頓,他們才說實話。因為他們犯了欺君之罪,所以劉禪就把他們殺了頭。
這件事其實就是想說明,諸葛亮有先見之明,他生前料到四個大漢會隔斷繩子,草草把他給埋了,然後劉禪肯定會殺了他們。這樣就沒有人知道諸葛亮埋在那裡了。沒有人知道他埋在那裡,他的墳墓也就安全了,就不用提心吊膽,擔心自己的墓被盜了,僅此而已。
-
3 # 種花家的史料員
到目前為止,諸葛亮的墓地還沒有確切的著落,一切說法都只是推測,但說法也就那麼幾種,一一推算一下就可以得到一個不一定準確,但接近真相的一個答案。
傳統說法有諸葛亮留下遺書讓兩個人抬著自己的棺槨向南走,繩斷了就埋葬。這個說法顯然是不可靠的,首先諸葛亮作為蜀漢丞相,整個蜀國對他都非常敬仰,劉禪更是事諸葛亮為父親一般的存在,先不說是否真心,至少明面上是這樣,所以諸葛亮死後就算留下那樣的遺書,劉禪也會選擇對諸葛亮厚葬的,所以諸葛亮是厚葬無疑。
還有一個傳說,發生在元末明初,當時著名的推算家劉伯溫就曾尋找過諸葛亮的墓地,當時傳說是挖到一塊石碑,應該是外圍的,上書我墓無人到,劉伯溫看到後大笑,因為他找到了墓地,他到了,然後再深入,又有一塊石碑,上書唯有伯溫到。劉伯溫感嘆自己不如諸葛亮,就掩墓而去。
這個傳說也不可信,但卻傳出一個訊息,那就是在明朝時期,諸葛亮的墓是有跡可循的,是有明確墓地的,綜合來看,諸葛亮的墓地應該是厚葬的。
-
4 # 大海142581829
劉禪的無能,諸葛雖臨危託給姜維,必定斷定並非司馬對手,古人對自身屍身的非常看重,為了不使被辱,必定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在定軍山附近,絕不在定軍山。象他這樣不計較名利的人陪葬的不過是一琴,一羽扇幾本書而已,繩斷下葬可靠,繩是他特意準備的,早已算好
-
5 # 良人執戟2
建興十二年(234)春,諸葛亮率領蜀漢兵馬從斜谷道出兵,用流馬(估計是獨輪雞公車)運輸軍需物資,佔據了武功所屬之五丈原(見圖)與司馬宣王對陣於渭河以南。
諸葛亮北伐最大的問題在於糧草的來源,總結以往的經驗,諸葛亮除了改進運輸工具外,採用駐屯兵的方法,將兵士的耕作與當地農民混雜其中,大力支援開荒耕種,而且居民生活相對安靜,軍中也無人以權謀私,這種持久戰的舉措無疑是正確的,然而天不假年,諸葛亮久勞成疾,相持百天後的這年八月,諸葛亮病重,死於軍中,年僅54歲。假如諸葛亮這次北伐釆用的"分兵屯田"成功,糧食根本不是問題,憑諸葛亮的聰明才智,拿下司馬㦤是妥妥的,然後揮兵東進佔據咸陽,兵臨長安,洛陽震動,北伐成功。
可惜"是非成敗轉頭空",魂而有靈,嘉茲寵榮,鳴呼哀哉!鳴呼哀哉!
諸葛亮在臨終前有遺囑,死後葬定軍山依山造墳,依山造墳,墓穴剛夠放得下棺木即可,裝殮時就穿平時的衣服,不要隨葬其它任何器物。
從北伐前線相峙的五丈原,一直南下一,二百公里即到蜀漢北伐大本營勉縣郊外的定軍山,這是連綿起伏的山巒,高約1000米以下,整坐定軍山不知何處是墓穴處,因為是依山勢而墓,不樹不封,沒有任何標誌,至於巜三國演義》所描述那樣用軍士繩索抬棺至斷而葬,沒有官方檔案記載,而小說是不足為憑的。定軍山,是諸葛亮的北伐誓師地和班師駐防地,嘔心瀝血的幾次北伐,見證諸葛亮"鞠躬盡瘁 死而後已"的赤膽忠心。
定軍山,是諸葛亮"名垂宇宙,宗臣遺像"永不消逝的地方,葬在此處,除了深深的遺憾外,就是督促、激勵姜維等後來人不忘北伐,平定中原的決心。
諸葛亮不求生前的權勢,不圖死後的顯赫,敢於衝破厚葬的習俗,一代賢相的風彩光耀千秋。諸葛亮兩䄂清風,一身正氣,淡泊之志千古傳頌!
2018.12.6.於醫院
-
6 # 任我飛翔46
諸葛亮是家喻戶曉的一個歷史人物,他的一生充滿傳奇色彩。但不管是三國演義還是三國志,都說明諸葛亮是一儉樸,嚴瑾,對自身要求特別嚴格的模範領導階層。他出祁山,一心想著統一大業,然而操勞過度,結勞成疾,最後病死在軍營中,歷史記載死於五丈原,今陝西寶雞岐縣。從這裡我們可以推斷諸葛丞相的墳墓應該在這個地方,如果要把屍體運回西蜀是個問題,路程太遠,因此從諸葛丞相簡樸作風看,他的墳墓應該在陝西或距陝西不遠的地方,而且墓中很有可能有諸葛丞相的遺屬以及兵籍,書卷。從諸葛亮的為人方面來看,不可能無故害人,四抬棺屬無稽之談,那只是人們茶餘飯後談資。
-
7 # 故道之路
諸葛亮的墓在哪裡,正史上有非常明確的記載,《三國志諸葛亮傳》:"亮遺命葬漢中定軍山,因山為墳,冢足容棺,斂以時服,不須器物。"翻譯過來就是說:諸葛亮遺言,死後安葬在漢中定軍山,靠山修墳墓,能夠容下棺材大小就可以,把平時穿的衣服放進去就行,不需要再放置其它的器物。
因此,諸葛亮墓的具體地址,就是今天陝西省漢中市勉縣南郊定軍山下的武侯墓風景區。
那麼,正史記載的這個位於勉縣定軍山下的墓,靠譜嗎?
證據一: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水經注》也有記載:“葬於其山,因即地勢,不起墳壟”。現存墓冢系後代起封。
證據二:《三國志後主傳》記載,諸葛亮死後,各地聞訊,紛紛要求修廟以紀念,但當時朝廷以不合立法為由,沒有答應,當然這也隱射著劉禪擔心功高蓋主的隱憂。後來民間祭祀愈演愈烈,甚至出現了”百姓巷祭、狄戎野祭“的局面,形勢強於人,終於,在景耀六年(263年,蜀漢滅亡的前一年),朝廷才在原諸葛亮墓的旁邊,修建了武侯廟,現在墓地周圍,當時種植的54株柏樹(象徵諸葛亮54個春秋),仍存活22棵,經歷史學家考證,樹齡都在1700年以上,符合三國的時代標註。
證據三:勉縣諸葛亮廟修建完成後第二年,恰逢鍾會伐蜀,三國志明確記載於漢中”遣人祭諸葛亮之墓“。如果在漢中勉縣的不是諸葛亮的真墓,那麼作為敵國對手的鐘會,怎麼會祭祀一個假墓,有此也可旁證,勉縣定軍山下的諸葛亮墓,為諸葛亮真墓無疑。
至於短繩下葬這類說法,為民間傳言,當成故事聽聽而已。
那麼,諸葛亮為什麼會選擇安葬在定軍山呢,後世一般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1、生而治蜀、死而護蜀。定軍山緊挨陽平關,是四川的北大門。
2、北伐壯志未酬。漢中是北伐的大本營,北伐未成功,諸葛亮還想留在漢中,繼續保佑征戰將士。
3、別有苦衷。這種觀點認為諸葛亮再世時獨攬大權,為了不使後主猜疑,引起朝廷紛爭,葬於遠離成都的漢中,是更好的選擇。
總之,諸葛亮選擇葬於漢中勉縣定軍山,確鑿無疑。
當然,諸葛亮作為一代賢像,其“鞠躬盡瘁、死後而已”的精神理念,“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生活態度,以及在治理蜀漢、處理民族問題等各方面的傑出表現,堪稱中國知識分子的集大成優秀代表,無論是民間,還是官方,後世都推崇備至。因此,除了諸葛亮墓外,全國各地都存有大量的諸葛亮祠(武侯祠),以供後人悼念。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註冊的武侯祠有17個,不在冊的就更多,比較出名的是成都武侯祠、漢中勉縣武侯祠、隴南祁山武侯祠、寶雞眉縣五丈原武侯祠、襄陽隆中武侯祠、南陽武侯祠等。諸葛亮巨大的影響力,甚至輻射到緬甸、日本、南韓等國家,也紛紛建有紀念丞相的廟宇。
-
8 # 阿呆夢話
諸葛亮墓地在哪裡?這個問題很明確的,下葬於定軍山下,就是閒雜陝西漢中勉縣的武侯墓。29年後,蜀皇帝劉禪又下詔書,在武侯墓對面的漢江邊修建了武侯祠。
陳壽是當時的蜀國史官,是當事人之一,所以他在《三國志》的記載是絕對可信的:葬漢中定軍山,因山為墳,冢足容棺,斂以時服,不須器物。"
至於說:繩斷下葬。
純粹是民間傳說,不可能的事情。諸葛亮死在寶雞的,從寶雞運回漢中,不是個簡單的事情。走陳倉道,也是要翻山越嶺,過河跨澗,崇山峻嶺,棧道艱險。如果是繩斷下葬的話,早就下葬在秦嶺大山裡了。
作為一代丞相,不可能在荒山野嶺之中隨便安葬的。
諸葛亮在漢中呆了八年,他自己也是很懂風水的,自己的遺囑裡要求的下葬在定軍山,那是早就看好了的地方。
現在的勉縣武侯墓中,有一個墳包,實際是衣冠冢。諸葛亮真正的墓,其實就是定軍山,整個山。以山為冢,其勢磅礴。
鍾會滅蜀國之後,還特意去定軍山祭拜了諸葛亮的。鍾會不可能不清楚諸葛亮葬在哪裡。
至於說諸葛亮為什麼會葬在定軍山,而不是成都和南陽或琅琊呢?
出師未捷身先死。
諸葛亮死不瞑目啊,壯志未酬,死而不忘北伐,不忘北定中原的壯志。他要在定軍山,看著後來人去北伐,完成他的心願。
回覆列表
諸葛亮的墓按正史來說大致就應該在定軍山了,正史上諸葛亮個人並沒有向誰刻意隱瞞自己葬在那個地方。不過諸葛亮的墓以山為體,沒用墓室、沒有陪葬之物,只有一口棺材,從這些墓葬特徵可以看出諸葛亮的葬法屬於當時比較流行的薄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