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心馨情感
-
2 # 穆小言
社交恐懼症,不是一下子就能找到方法解決的,我們先找一個能談心裡的朋友,開啟我們的心扉,看看是什麼原因造成我們不願意與別人打交道!慢慢的我們在試著一點一點的融入朋友,等你體會到快樂和不同的時候,我們就會一點一點的開始改變自己!如果真的實在實在不願意和外界打交道,那就找一個自己喜歡又適合獨處的興趣愛好工作!使勁研究,一樣可以過得好!只要自己開心!
-
3 # 子悅讀書
在當今社會中,社交恐懼症是普遍存在的,每個人都或多或少都會存在,只是嚴重程度不同而已,每個人在陌生的場合、重大的活動中均會有不同程度的恐懼或者緊張,即使是社交達人也會如此,只不過有些人可以及時關注自己的心理問題,並且尋找到合適的解決方式,所以給外界的印象就是他一直很樂觀積極開朗,而有些人被心理問題所控制,無法緩解,便會每日與心理作鬥爭,無暇關注生活中的美好,所以會時常以一種苦悶、恐懼、膽小、怯懦的狀態呈現給世人。
其實最好的方式便是選擇跟熟悉的朋友、親人或者心理醫生溝通交流,多出去走走,欣賞大自然,調整自己的心理狀態和情緒,再漸漸擴大自己的交際圈,參加有陌生人的朋友聚會、同事團建等集體活動,會有一個長期的適應階段,也會有些反覆,不過堅持不關注社交恐懼,社交恐懼對你來說就是個紙老虎,漸漸變得不再恐懼、舒適、自然。
社交恐懼症從心理學上來講其實是一種心理自卑、不夠自信的外在體現,在社交中擔心自己的言談舉止得不到別人的認可,可能是在成長過程中遇到挫折或是遭受打擊又所導致,影響因素有很多也很複雜。不過人終究是生活在這個社會中的群居生物,免不了人際溝通與交往,所以試著改變自己,放下內心的戒備,專注自己而不要太多關注別人的目光,敞開心扉去接納擁抱周圍的美好的人。
-
4 # 胡文生心理
社交恐懼症患者如何安排好自己的生活,與能否從認知上徹底認清自己症狀的淵源有很大關係。
社交恐懼症是恐懼症譜系當中最普遍的一種,約佔各類恐懼症的一半以上,社恐患者害怕在眾人面前出現,對別人注意自己特別敏感,別人注意自己時,患者會神經質般出現臉紅、心跳、出汗、侷促不安、手足無措、頭抖甚至全身發抖,又想努力控制又怕控制不了,體驗十分痛苦,又擔心別人看到自己這些症狀會笑話自己,看不起自己,處在這兩種互動的矛盾複雜心理當中,使得自己迴避他人,不敢與他人交流,就算走在路上,也提心吊膽,害怕不已,感到自己處在四面楚歌當中。
社交恐懼症的形成有如下原因:
一,個人先天因素。性格焦慮敏感,膽小。一般家族中有類似症狀的成員。
二,成長過程中與養育者的互動中充滿挫折感,自幼經常被養育者指責、否定,一有過錯,便遭受打罵,幼兒因弱小感到十分害怕,隨著成長會錯誤認為到社會上自己也會遭受如此對待,因而凡事小心謹慎,不敢出錯。
另外,有些家長在孩子年幼時,過多向孩子灌注外面的危險,誇大陌生人的危險,使得孩子不敢相信外面的世界,對外產生過度警覺性反應,不敢與人交流,久而久之出現社交障礙,進而發展為社交恐懼症,嚴重的出現被害妄想。
三,成長過程中對性的壓抑。性壓抑也是形成社交恐懼症的一大主因,兒童隨著生長髮育,出現對性的好奇,本來是正常現象,但有的家長在性方面給孩子的性教育極不健康,讓孩子感受到性是羞恥的、罪惡的,於是開始強制壓抑自己性的衝動,發展到不敢與異性交往,但又渴望與異性交往,矛盾的心態逐漸使心靈扭曲,害怕別人知道自己對異性的想法,別人全恥笑自己,進而不敢正視別人,形成餘光觀察,但餘光往往看不到事物的真相,就開始主觀猜疑,因猜疑沒有客觀依據,越猜越害怕,害怕與人交流,形成社交恐懼症。
從社交恐懼症患者的早期經歷來看,根據精神分析觀點,患者對人的恐懼以及被害妄想,實際是潛意識中對愛的渴望,看似患者平時的願望是別人不要注意他/她,不要笑話他/她,不要害他/她。但深層潛意識中是要求每個人要像足夠好的媽媽一樣愛他/她,這也是社恐患者心理不成熟、人際關係邊界不清的表現,但患者永遠也不會達到這樣的目的,所以社恐症狀也是患者潛意識中永遠無法滿足的"黑洞“。
所以,社恐患者在生活中,除必要的抗焦慮藥物治療外,要搞清楚自己症狀的來龍去脈,明白在客觀上別人是不會害自己的,但也不會像個好的媽媽一樣愛自己,患者認識到這點很重要,"別人不會愛自己“的觀念會讓患者從原來的偏執心位上升到抑鬱心位,這是好現象,這時患者會從對恐懼的情緒化轉為理智化,會理智重新認識自己的過去和現在,逐步改變自己對人際交流的錯誤認知,逐漸讓自己成熟起來,才能夠去適應生活,過好自己的生活。
-
5 # 從容的人生只有強大
每個人的社會軌跡不一樣,決定了他所面對的生存活動環境。如果不能適應生存的活動環境,那自身的發展也就受其影響。適當的改變自己是一種上進的心態,自然自己也會受益良多。如果消極的一味退縮,到最後恐怕會受困其中,平添無盡煩惱。
對於社交恐懼症,不求表現最好,只求進步一點。如果勇敢的去行動的話是有所改善的。有時候,限制我們前進的,不是別人拴在我們身上的鎖鏈,而是我們自己設定的牢籠。高度無法打破,只是我們無法超越自己思想的限制。
改變原有的,如果思維不改變,過多的只是無所適從。因為思維的慣性,人的行為多半會循規蹈矩,無法找到突破口。
思維決定行為,當思維意識中對社交的認知有了新的定義,舊的思維就會對行為的干擾變的不足為慮。自己對交流的慾望強烈了,對社交的恐懼也就降低了。
-
6 # 淺悅卷卷
很多社交恐懼症的人常常被人誤解,因為他們在公共場合或者與人第一次接觸時表現出來的少言少語,急迫退場的狀態,常常被認為他們很冷漠,不合群,或者不愛交朋友。其實,很多情況下,他們只是對這種場合在自己內心感覺難以把控,以免出現過多的尷尬而逃離,表現出一種害羞的狀態而已。
一旦逃離了那個令自己透不過氣的場合後,他們終於能長長地舒一口氣,剛才那種不愉快的氣氛馬上會消失了。但過後,會有一部分人在心裡怪自己,為什麼如此怯弱,還能不能好了?
其實很多人都會多多少少有社交的恐懼,想想每年的年會上,大家互坐一席,你是不是隻盯著自己眼前的美食,想著趕緊吃完趕緊結束吧;工作中需要分享與展示時,你是不是面對著所有投向你的目光會感覺手心出汗,心裡像裝了個兔子一樣,根本無法讓它停下來不要再跳了;你是不是對熟悉的朋友可以侃侃而談,但一有生人進來,你便悄悄地變得沉默起來,直到後面可能一句話也不說了....
其實很多情況下源於兩點。
一是你為自己打好了標籤,認為自己就是具體什麼樣的人,為自己設定了無形的條條框框。可能會由於很多原因,不外乎是成長過程中的因素,也許是因為童年時代就留下的一些陰影,當具有權威的父母或者老師對自己提出批評與不認可時,我們幼年的心裡會接受了這些設定,慢慢地感覺自己就是這樣的人,有著固定與一成不變的缺點。
長大後,當遇到挫折時,會去與那些原因相對應,然後發現自己有些地方真的很糟糕,無形中這些標籤便被貼在了自己內心深處。在以後的面對人群與陌生人時,總認為自己是帶著標貼赤裸裸地站在別人面前一樣。
二是過於誇大別人與外界聚焦在自己身上的關注與目光,而無法輕鬆地做回自己。很多時間,其實我們過於誇大了別人對我們自己的關注,大家其實最關注的是自己,而我們常常會忘記這一點。有時候,在陌生人面前的一次尷尬,或者在眾人面前的一次出醜,很多情況下大家會談忘這些,而能深刻記下並認為別人總會嘲笑自己的其實只有自己而已。
記著這一點,這個世界,大家都很忙碌,沒有人會一直去關注著別人,盯著別人是不是會出醜,而你內心的那些標籤在你成年後也該意識到這些只是在你尚未成年前一些人不成熟的小見意罷了,不去在意,只想著自己要做的事情,世界都好了。
-
7 # 潤澤心房
首先,社交恐懼是指在不熟悉的人或被他人審視時感到極度恐懼。有社交恐懼的人往往對周圍人的評價過度在意,使得在社交過程或社交情境中過度緊張、焦慮,從而出現躲避、迴避社交等行為。
其次,社交恐懼的人,基本上都是內向的人。有的人樂於參加社交活動,而有的人一想到要去跟很多陌生人聊天談論一些不知道的話題,可能就會覺得恐懼。
對於社交恐懼症,不求表現最好,只求進步一點。如果勇敢的去行動的話是有所改善的。有時候,限制我們前進的,不是別人拴在我們身上的鎖鏈,而是我們自己設定的牢籠。高度無法打破,只是我們無法超越自己思想的限制。
改變原有的,如果思維不改變,過多的只是無所適從。因為思維的慣性,人的行為多半會循規蹈矩,無法找到突破口。
思維決定行為,當思維意識中對社交的認知有了新的定義,舊的思維就會對行為的干擾變的不足為慮。自己對交流的慾望強烈了,對社交的恐懼也就降低了。
最後,社交恐懼症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能接受自己,不能接受改變。能改變自己,也就不會再社恐,那麼,也就能過好自己的生活。
回覆列表
你好,這是一種自卑,內在恐懼的方式,還是需要去治療和調節的,要不會影響你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影響很深遠,也很難有更高品質的生活。
建議:
1、主動去參加一些團體性的興趣愛好和活動,自然你就會認識一些友好的人群,可以交往的人群,慢慢你就會得到鍛鍊了。
2、先從找熟悉的人開始,主動多去聊聊天,玩一些共同興趣愛好的東西等,這些都是很好的鍛鍊,有時候害怕什麼,就主動做什麼,主動的克服也是很重要的。
3、聯絡自己的定靜,讓自己安靜下來也是一個很好的事情,一個人要學會能動也能靜,這樣有利於覺察和療愈自己。
4、社交恐懼症和心理創傷,心理陰影有關係,可能從小被批評,或過度嚴格的管教,膽小自卑,甚至有強迫的行為等。這些也許可以找找專業老師提供診斷和支援,在老師的幫助下,讓自己走出來,重新找到新的Sunny,你以後也會有非常美好的生活的,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