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狂暴沙發

    流浪地球是個半成品,我的觀感並不很強烈,劇情,臺詞都有一定侷限性,不過是我們的一次努力嘗試,意義重大,如果想把一部經典作品更好的呈現,儘量找技術成熟團隊。

  • 2 # 吾乃壹軒

    只是一個笑話

    當然了,拍完了肯定也是會看看的,當時衝著《誅仙》咬著牙看了差不多大半部的《青雲志》,想來以《三體》的地位,就算是部屎,也會甘之如飴而後罵之吧,這大概就是投資方的自信了。

  • 3 # 老張說電影

    雖然知道成功的可能性比較低,但我依然保持期待。為什麼?正是在一次次嘗試、試錯的過程中,才會有進步。就像中國產科幻片,電影公司拍了無數不知名的爛片,最後才有了《流浪地球》,觀眾看了數不清的爛科幻,最後才有了中國產科幻元年。

    量變引起質變,這是很多產業都繞不過的一條路徑,電影產業尤其如此。

    我也希望《三體》由克里斯托弗·諾蘭來拍,一出手就是《蝙蝠俠:黑暗騎士》這樣名垂影史的經典,估計劉慈欣本人也希望這樣。但是,每個行業、每種產業都有其規則,《三體》的版權現在在國內一家公司手裡,他們有權力選擇自己的演員,以自己的方式呈現這部作品。作為普通觀眾,只管等待就好。對於那些表示強烈反對的觀眾,就請敬而遠之。

    既然說到《三體》影視化這個話題,就簡單梳理一下《三體》之前的影視化嘗試,以及它影視化的難點。

    一、之前的影視化嘗試:最成功的是一部動畫片,相當於科普解說了《三體》的內容。

    影評網站豆瓣上有關《三體》的條目共有8個,不算那些蹭IP熱度的,在這8部中,已經上映的有4部,其中一部動畫片達到了9.5的評分。

    雖然看的人不多,相對小眾,但這部動畫片對於觀眾瞭解《三體》的主要內容,還是很有幫助的,因為《三體》實在太經典,只要透過某一種形式把它真實、精確地講述出來,就已經算是成功了,而這部動畫片做到了。

    還有一部11分鐘的短片,也獲得了較高的評分,記得這部短片此前在某款電視節目中播放過,短片的導演用特別極客、特別炫酷的方式呈現了三體人派出的“水滴”到達地球,類似於庫布里克《太空漫遊 2001》中那幾分鐘的炫目畫面一樣的方式。

    【《太空漫遊 2001》中的酷炫奪目畫面】

    還有一個不得不提的《三體》影視化專案,就是由張靜初、馮紹峰主演的那部電影,這部電影立項拍攝很多年,甚至一度傳出劇照,馬上要上映的樣子,但目前推遲到了2022年。

    【張靜初出演女主葉文潔】

    這部電影2015年3月18日就已經開機,不知道什麼原因延遲到了2022年,我更願意相信:是製片方看到了市面上的一些優秀科幻片專案,不好意思上映,在不斷後期拍攝完善中。而這部電影的製作方就是國內擁有《三體》劇本版權的影視公司,希望他們再接再厲不負觀眾期待。

    另外,最近立項的電視劇版《三體》,也是由這家公司牽頭製作的,如果能夠成功,那將是中國產科幻的又一大功臣。影視行業是一個很不容易的行業,任何一環的問題都可能導致最後結果的崩盤,我願意相信他們。

    二、《三體》電影、電視劇為什麼這麼難產?

    最重要的原因是:《三體》世界觀的龐雜,記得高曉松曾在脫口秀節目裡邊說過:一般的科幻作品,只要能開一個精彩的腦洞,就已經很牛了,而《三體》中,大劉一個又一個精彩的腦洞,將讀者折服得五體投地(大意是這個)。

    精彩腦洞一個接一個的好處是:讀者看著解饞、給力,沉浸其中難以自拔,並被那個世界深深吸引,但精彩腦洞多的壞處就是:很難用影視化的手法表達出來。

    大家都知道,文字是透過抽象化思維呈現的,而影視作品需要具象化思維的呈現,光是水滴到達地球,書本中簡簡單單幾句話的事情,呈現在影視作品中,就需要11分鐘,而且需要一個團隊付出艱辛的努力,《三體》中這麼多精彩的腦洞和設定,擇其精要呈現出來,那得是多大的工程?

    再用《流浪地球》舉一個例子,大家都知道,電影《流浪地球》只不過是擷取原著《流浪地球》中的一小部分拍攝出來的,就已經成為了載入中國科幻電影史的鴻篇鉅製,讓華人揚眉吐氣。而這部電影在製作過程中,也是耗費了無數的人力物力,據稱,光是電腦顯示屏就用了幾百個,分鏡頭畫了8000多幅,這還不包括大量的實景搭建、後期製作。

    總之,世界觀太宏大,影視化呈現難度太高,而中國科幻還處於起步階段,所以,《三體》的影視化呈現才會這麼難。

    但是,作為讀者,我們應該對這些行業內人士的努力表示尊重,同時期待他們不負眾望。

  • 4 # 影視劇小哥

    《三體》電視劇就要開拍了,粉絲們也劃分陣營,“支援派”與“擔憂派”各抒己見了,也包括我在內。我自己為大家分析一下自己的觀點:

    首先:電視劇內容生產,是一種商業操作,也是藝術創作的過程,必須要遵循藝術創作的規律。將《三體》拍成電視劇,對科幻文學有著重要的意義,是科幻從“小眾愛好”變成“大眾IP”的助推器與催化劑。

    難題擺在面前,想要答好這份意義非凡的答卷,少不了匠心與敬畏之心。正如網友們的誠摯“祈禱”:希望導演長點心,讓真正懂原著、愛原著的人來拍這部劇。

    但是後來大家也應該都知道,馮紹峰、張靜初等人主演的這部《三體》還未上映就被下架了。現在我們只能在網上搜到稀稀落落的海報和劇照,但是對於電影到底拍成了什麼樣我們仍然不得而知。

    知名科幻小說《三體》將拍成電視連續劇,《三體》電視劇版將於今年9月開拍,製作週期為一年,電視劇初步定為24集。

    《三體》開創中國作家首次獲得法國雨果獎先河,同時也為中國科幻小說帶來新的希望。 無論基於真科幻迷還是偽科幻迷。《三體》無疑都具有很深的影響力,將《三體》改編成電視劇,究竟是打造經典IP還是毀滅經典,很多網友對此充滿擔憂。

    《三體》能否獲取成功的關鍵有以下四點

    拍攝難度

    《三體》由《地球往事》、《黑暗森林》、《死神永生》這三部組成,劉慈欣的《三體》有著獨立的世界規則,作品架構非常之龐大,作品中除了大量邏輯推理之外還有較多抽象描述,其中涉及到高階文明以及宇宙真理是很難用鏡頭去描述表達的。

    24集詮釋80萬字

    偽科幻迷看過《三體》都心生澎湃,震撼人心,真科幻迷想必對這部作品還有著更深層次的認知。

    有著中國科幻第一之稱的《三體》全篇共80萬字,而根據廣電備案資訊提供的資訊,如果將三部作品捏合為24集,那麼平均每部作品8集,按照現有電視劇每集45分鐘常規標準,用24集時長標準詮釋《三體》,難度可想而知。

    原著文學性 《三體》能成為國內科幻作品的驕傲,不僅僅在於在作品擁有龐大世界架構、廣闊的想象空間以及作者縝密的邏輯思維。

    《三體》還是一部很有文學性的科幻作品。 科幻與推理想象密不可分,劉慈欣在賦予作品豐富想象空間同時還賦予了《三體》較強的文學性。

    電視劇往往很難將文學性完美表述,缺少了文學性的《三體》還會是讀者心中的《三體》嗎?

    後期製作

    科幻電影對後期製作有著較高的要求,這也意味著需要龐大的資金和先進的特效技術支援,以《復仇者聯盟4》為例,該部影片製作成本在5億美元左右,想要拍出震撼人心的科幻作品,資金要求還是非常高的。

    科幻類影視劇是中國業內短板,雖然將《三體》改編成電視劇困難重重,不過勇於大膽嘗試還是值得稱讚的。

    回想吳京的《流浪地球》,他曾在某次採訪中表示:“如果我們不拍,就沒人拍了。即使拍爛了,也比沒人拍強。有7000人參與這部電影的製作,未來這7000人就是中國科幻電影的種子。” 《三體》電視劇版承製公司是上海遊族文化傳媒。電視劇版《三體》邀請馮紹峰、張靜初、唐嫣、杜淳參與拍攝。

    把《三體》改編成電視劇,確實很有難度。《三體》的故事不是簡單的人類聯合起來對抗外星人。

    其核心嚴謹,思想性非常強,在極端環境中思考道德倫理,在“人”與“非人”的邊緣考量人性的異化與堅守。

    書籍與電視作為兩種不同的傳播媒介,其受眾指向與受眾接受方式,以及對於傳播效果的期待都存在差異。如何將文字用視覺化的敘事方式進行立體呈現,難度可想而知。

    相比過去,中國電影的特效水平取得了長足進步,但距離國際標準仍有較大差距。

    《三體》中提到了很多抽象的概念,超過第三宇宙速度十倍的水滴、質子展開、四維空間等等。想要拍成電視劇的話,在特效方面,少不了做足功課。

    科幻電影作為電影工業裡最具難度的影片型別,它對技術、人員素質和經驗,以及整個產業配套環境的要求都非常嚴格。

    不少粉絲甚至不希望看到《三體》影視劇在短期內出,“如果沒有把握拍好,真的不如暫時擱置,如果做出來的效果不好,反而讓人更失望。

    因此,在我看來: 如何把優秀的中國科幻傳播好,心態要開放,方法要成熟,理念要一流。獲得改編權的機構,不妨以更開放的姿態讓更多有能力者參與進來。

    正如《流浪地球》,在服裝、道具等方面也是由國際合作完成的。

    在《三體》的最後,三維的太陽系遭遇降維打擊,在平面上毀滅。如今,存在於二維書本上的故事將要以三維姿態呈現於熒屏。希望所有人都能抱著理性態度去看待中國科幻史上這裡程碑意義的重要一步,就像千年來,人們對星辰大海做出的每一次眺望與想象。

    總之我個人認為: 將《三體》改編成電視劇,也許不會如同我們期待的那樣完美。但是“拍爛了”也比沒人拍強,至少種下了中國科幻電影的種子,嘗試將《三體》拍成電視劇也未曾不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能讓中國產電影不斷突破自己!

    最後,讓我們 期待三體能夠搬上大銀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劍與遠征精靈族值得培養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