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草莓愛唱歌

      中世紀文學是指歐洲各國中世紀時期的文學。在史學上,一般認為中世紀是指從公元450年左右羅馬帝國衰亡到15世紀文藝復興之間約1000年的時間。其思想文化上的主要特徵是天主教會的勢力強大,基督教神學影響到包括文學、藝術、音樂在內的一切藝術形式。   宗教色彩,象徵、寓意、夢幻、神秘色彩,民間文學色彩以及開創性,是中世紀文學的突出特徵。   1、中世紀文學世紀是歐洲多種民族文學的結合。   2、中世紀文學也是中西方文學相互影響、交融的產物,主要體現在歐洲文學和希伯來文學的結合。   3、中世紀文學也是基督教文化和世俗文化的結合。   4、由於基督教被定為國教(公元4世紀),基督教文化侵蝕了整個文化領域,中世紀文學也打上了鮮明大的宗教烙印。   中世紀早期的歐洲經歷了巨大的社會動盪。發源於斯堪的納維亞的日耳曼諸部反覆南進,逐漸定居到現在的英國、義大利、法國、德國等地;源於亞洲的斯拉夫各部遷徙到今日東歐、南歐等地;7世紀信仰伊斯蘭教的中東帝國逐漸崛起,不斷侵擾地中海沿岸地區。這些民族遷徙在帶來頻繁戰亂的同時,也促進了歐洲各人種、各民族的融合,使得歐洲形成一種空前整齊劃一的文明特性:以羅馬天主教會為核心,以拉丁語為書面語言、以封建采邑制度為社會體制。   中世紀盛期的歐洲已擺脫遭受外來侵略的境地。一方面,天主教會成為歐洲勿庸置疑的統治力量,以拉丁語寫出的宗教文學是中世紀文學的主流。基督教文學融合了歐洲本土文化和希伯萊文化,為西方文學的發展帶來了東方元素。另一方面,透過十字軍東征、對外貿易的恢復,歐洲成為地中海東部另人生畏的勢力。商業和貿易的復興導致城鎮及現代資產階級的前身市民階層的誕生,具有近代文學雛形的市民文學形成規模,和僵化的天主教會文學分庭抗禮。教會文學和世俗文學雖彼此牴觸,卻共同構成了整個中世紀文學發展的格局。   儘管中世紀各階段彼此有許多相異之處,但始終保有一個基本的共同點,即以神的存在來解釋宇宙、世界和人,基督教始終是這一千年中社會變遷的最重要的因素。儘管在很多時候基督教文明鉗制和扼殺了世俗文化的發展,但也正是基督教文明在歐洲社會四分五裂、互相鬥爭的時候以空前強大的道德力量維持並傳承了歐洲的統一信仰和價值。但不可否認的是,和活潑的市民文學相比,教會文學無疑是程式化、平庸的。   中世紀文學的發展依社會變遷的軌跡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從羅馬帝國衰亡至公元1000年為早期,是封建社會的形成時期,也是基督教的先哲們確立教會文學規範的年代;從1000年至1300年為興盛期,市民文學開始崛起,英雄史詩大量出現;從1300年至15世紀是衰落期,以義大利文藝復興的出現為終結。   中世紀歐洲是英雄史詩極度繁榮的時期,許多國家、民族最早的史詩都在這一時期出現。 這一時期的英雄史詩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反映蠻族各部落處於氏族社會末期的生活,這些民族尚未被封建化,也未受基督教影響,代表作包括日耳曼人的《希爾德布蘭特之歌》、盎格魯-薩克遜人的《貝奧武甫》(一譯《貝奧武夫》)以及冰島的《埃達》和《薩迦》。這類史詩和荷馬史詩同是氏族社會末期的產物,都歌頌部落英雄,以神話傳說或歷史人物事件為依據,神干涉人的命運,人對諸神逐漸失去敬仰。日耳曼民族的英雄史詩數量極多,但由於都是基於口頭流傳的方式,作者往往已經不可考稽。《貝奧武甫》是迄今所知的最古老的英國敘事詩,全詩共3182行,保留得相對完整,作者已經無法考證。《希爾德布蘭特之歌》則是古代高地德語文學中最古老、最具價值的傑作,現在只存流下來殘稿兩頁,共68行。   冰島的英雄史詩《薩迦》和《埃達》是中世紀斯堪的納維亞文學的代表之作,記錄了北歐地區的神話故事和英雄傳奇故事。北歐的神話和傳說自成體系,和希臘神話一樣富有魅力。在維京時期(193年-1050年)被南侵的丹麥和挪威人帶到西歐和南歐,並與羅曼人和盎格魯-薩克遜人的神話傳說融合。英格蘭的《貝奧武甫》就取材於北歐神話。   由於這一類史詩具有異教精神,所以受到天主教會的嚴重摧殘,許多史詩都被焚燬。   另一類史詩雖然也以歌頌英雄為主,但表現的卻是歐洲各民族高度封建化以後的產物,原始神祗逐漸消失,封建君臣、主僕關係和騎士制度的痕跡則得以體現,在基督教的影響下,英雄們的壯舉往往表現為反對異教徒的鬥爭。這類史詩的代表作包括法國的《羅蘭之歌》、西班牙的《熙德之歌》、德國的《尼伯龍根之歌》和古羅斯的《伊戈爾遠征記》等,其中《羅蘭之歌》是此類史詩中最重要的作品。史詩問世於12世紀的法國,卻直到19世紀才被發現。史詩以盎格魯-諾曼底方言寫成,以十字軍東征為背景,是一個典型的表現愛國忠君主題的故事。《羅蘭之歌》在中世紀地位極高,已經成了西歐封建社會理想英雄形象的象徵。   代表作家   日爾曼族   前英雄史詩中儲存最完整的一部,用古英語寫成。 《貝奧武甫》寫高特王貝奧武甫率領武士殺死巨怪和火龍、最後自己也英勇犧牲的故事。塑造了一位英雄無比的氏族英雄形象。   ■法國   後期英雄史詩中最傑出作品 《羅蘭之歌》分三部分。寫查理大帝遠征西班牙、民族英雄羅蘭因奸細的出賣而最終英勇戰亡、查理大帝徹底消滅敵人和姦細的故事。愛國主義是這部史詩的基本主題。愛國思想和忠君思想在羅蘭的形象上得到集中體現。他把保衛“可愛的法蘭西“當作自己的天職。 但丁 1265-1321。出生於佛羅倫薩。最崇拜維吉爾。是“中世紀的最後一位詩人,同時又是新時代的最初一位詩人。 ”散文詩集《新生》 但丁少年時愛上少女貝亞特麗齊,為她寫下許多詩歌,但丁將這些詩用散文連綴起來,取名《新生》。詩歌熱烈讚美她為他帶來靈魂上的新生。 《神曲》(《地獄》、《煉獄》、《天堂》) 1、夢幻與寫實的交融。《神曲》雖然以夢幻文學的形式描寫了但丁的靈魂在理性和愛的指引下幻遊三界達到至善境界的經歷,具有濃厚的宗教幻想色彩,但作品同時也反映了當時尖銳複雜的黨派之爭以及教皇和統治者對人民的殘酷剝削和壓迫。夢幻與現實的交融,反映了作者對基督教文化和世俗文化的積極態度,體現了新文化的發展趨勢。 2、工整與諧調的結構。《神曲》分為3部,每部33歌,加“序曲”,共100歌。各部篇章基本相等。長詩採用連鎖押韻式銜接,每部詩的末尾均以“群星”一詞作結。作品在整體上工整而諧調。 3、象徵、寓意、夢幻的手法。《神曲》從頭至尾充滿象徵和寓意。森林、獅、豹、狼被稱為《神曲》的四大象徵,分別代表混亂的政治環境、野心、淫慾和貪婪。維吉爾代表知識和理性,貝亞特麗齊是愛和信仰的化身,他們象徵著人的生活要有知識和愛的指引;三界之行是“人類精神”由罪惡到淨化直至幸福的必然過程,地域象徵黑暗社會,天堂為理想境界,煉獄是人類由黑暗走向光明必經的痛苦歷程。作品的結構也是象徵的, “3”的含義(3部、33篇、3韻句)就意味著神學上的“三位一體”。 4、神曲以義大利民族語言寫成,並採用義大利民歌形式。但丁的神學世界觀與人文主義世界觀的矛盾在作品中得到反映,說明但丁還沒有完全脫離宗教的桎梏。   韻文故事/笑譚 一種詩體小故事,具有強烈諷刺性《驢的遺囑》 寫主教隨利益而隨口改變教會的神聖教規。教士是經常被嘲笑的物件,揭露其欺詐行為和貪婪本性,表現出市民文學的反教會傾向。   諷刺故事詩 法國中世紀市民文學最重要作品 《列那狐的故事》以動物諷喻現實,透過動物間的鬥爭來反映城市內部各階層間的矛盾衝突。列那狐是市民的化身,在它身上體現出市民階級的雙重性:一方面與象徵豪門權貴的獅子、狼等大動物鬥爭,表現了市民階級對封建統治階級的反抗思想;另一方面又欺凌和殘害象徵貧苦下層人民的麻雀、烏鴉等小動物,表現了市民上層與下層之間的矛盾。   長篇故事詩 中世紀市民文學中一部風格獨特作品 《玫瑰傳奇》整部作品用象徵、夢幻的手法,寫“情人”經過種種努力,排除各種阻撓,最終獲得玫瑰(戀人)的夢幻故事。上部基本宣揚騎士典雅的愛情的貴族文學作品,下部則突破狹隘的愛情主題,成為後來人文主義文學的萌芽。

  • 2 # wwqs007

    有一句耳熟能詳的話——藝術源於生活高於生活。對現實生活抽絲剝繭,從其中某一個角度延伸輻射,就成了藝術。生活是本體,藝術是投影。投影有時候是誇張的、扭曲的,和生活本身的面貌差距很大,這個時候就是對藝術從業者的考驗。有人跨出去,成了藝術家彪炳史冊;有人沒跨過,就流落江湖市井。

  • 3 # 劃一劃

    藝術與現實生活存在的根本矛盾是精神與物質的矛盾,是虛與實的矛盾。現實生活是人類最基本存在的第一需要,在物質生活滿足的情況下,會追求更高階的精神需求,即對藝術等美好的嚮往,是人類文明更高層次的享受。物質第一,精神第二。藝術來源於現實生活,但現實生活充滿了曲折與不完美,藝術高於生活,添加了美好的東西,將現實體現的更深刻,更令人嚮往。

    藝術與現實不太一致,但卻讓人們對現實的反思,充滿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改善的動力。

  • 4 # 黃智637

    生活是藝術創作的源泉,藝術是反映生活的真實畫面。生活離不開藝術,藝術不能沒有生活的寫照。藝術與現實生活存在各種矛盾,其根本矛盾是藝術沒有反映現實生活的真實畫面,違背了現實生活的基本規律,過多地追求功名利祿、金錢利益、賺錢效應,已經成為當代現實生活與藝術的根本矛盾。

    一、現實社會生活中的各方面都存在著矛盾,藝術也充滿著矛盾性,所以生活和藝術相互之間存在著矛盾。藝術與現實生活中根本矛盾,就是藝術沒有反映現實生活中實際狀況,與現實生活所存在的問題相差太遠,沒有表現生活和反映現實生活,沒有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根本沒有滿足人們對藝術的需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古代,古人為什麼喜歡飲酒作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