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江淮夢華錄
-
2 # 艾米的眼睛會說話
孩子跟大人說話,我們在玩手機,說兩遍我們沒回應他,要麼看我們不理ta默默走了,要麼就會提高分貝喊白~
如果一直喊就跟孩子聊聊,正常聲音爸爸媽媽就可以聽見,用不著大聲喊
-
3 # 大街上的瞭望者
首先小孩子說話不像大人一樣,時刻都要偽裝,平常我們很難從一個大人一時的說話,來分析和評定一個人,一時也很難判斷他的性格,總是把自己藏的很深,生怕別人能讀懂他此時此刻的心情和境遇,大人善於掩飾自己。
而小孩子不一樣,當他高興了就笑,傷心了就哭,當他不滿足了就會咆哮。當他大聲很你說話時,可能是他太想表達自己的訴求或者是急於展現自己,小孩的內心是純真的,他們從不掩飾自己,所以他們很開心。
-
4 # 父母育兒堂
小孩子為什麼會用大喊的方式來說話呢?
專家分析無外乎三種原因:
孩子剛會說話正在語言產生興趣寶寶2~3歲的時候進入語言學習的爆發時期,對語言比較敏感。這個時期的寶寶會用各種發聲方式來感受語言的魅力,寶寶大喊是出於好奇心理,感嘆自己能發出這種聲音,寶寶感覺非常有意思。這樣寶寶會比較愉悅,能夠得到快樂和滿足的感受。
寶寶在試圖表示自己的情緒寶寶大聲喊話是一種表達情緒的方式,雖然是無目的的行為,其實寶寶的內心可以透過大喊能得到比較大的滿足,因為寶寶組織語言能力欠缺,所以非常想表達自己的情緒,那麼會急切的用喊叫的方式來宣洩自己的情緒,如果對某一事物不認同那麼也會急切的大喊來表達不滿。
寶寶為了引起爸爸媽媽的注意寶寶對這個世界還比較新鮮,寶寶發現了新的事物後,一般會非常開心,這時候為了能夠引起爸爸媽媽的注意,往往會透過大喊來吸引爸爸媽媽來對其進行讚揚或鼓勵,只要有新的發現就會大喊出來。
針對上述三種原因,爸爸媽媽要用正確的方法謹慎對待:1、家長可以透過遊戲的方式讓孩子明白,寶寶的大喊對於寶Bora說並不是好的表達情緒的方式。如果家長貿然或者“暴力”的方式阻止寶寶的大喊,往往會適得其反使得寶寶感到傷心甚至手足無措。家長可以用寶寶能懂的手勢告訴寶寶可以放低語調,比如手勢下壓或者食指放在嘴邊的形式告知寶寶,久而久之寶寶便自然會改掉大喊的壞習慣。
-
5 # 佑童小兒健康
這裡要分集中情況看:
第一、孩子在表達心中的不滿
這是因為大人不理解孩子的一些行為,但是孩子又不能準確的表達出來,這樣孩子就用吼叫的方式來表達不滿。這個時候家長更不能針鋒相對(有點以權壓人的意思)而是給孩子幾分鐘不用理他,等他情緒平復一些再好好溝通,世界上人口那麼多,溝通的方式有很多,溝通以後要告訴孩子,吼叫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只有多溝通才行。
第二、引起別人的注意
大喊大叫一般都會引起別人的注意,但是要告訴孩子,你的這種大喊大叫引起的注意是不好的,告訴孩子這樣別人會覺得你沒有禮貌,只會大喊大叫的,這樣別人注意你管用嗎?別人會喜歡你嗎?慢慢的引導孩子去思考。
第三、跟大人學樣
這點我相信很多家長是深有體會的,很多家長看孩子一些事做的不好就會吼叫,但是要分情況對待。自己家還有一次拿著家裡的一個小湯勺,還是貼的那種,去往插板裡面搗,走運的是空氣開關直接跳閘了,那次把我嚇死了,狠狠打了一頓,從那以後管用了,不去碰了,但是後來又想去玩,我想這樣也不是辦法就用電擊給他做了實驗結果他才知道觸電會死人的。如果大人經常說話大聲或者斥責孩子,那麼孩子也會跟樣學樣的,畢竟咱們都是從孩子時代走過來的。有一個比如是十分恰當的:父母是原件,家庭就是影印機,孩子自然就是影印件。所以作為家長有個孩子,不光孩子要學習,家長其實也在這個過程中要成長。
回覆列表
相信很多寶爸寶媽都有過這樣的經歷。
孩子在那兒看電視呢,你對他說,“寶貝,準備洗手吃飯了哦。”
孩子“哦”了一聲,繼續看電視,除了輕微地張了一下嘴,動作沒有絲毫改變。你把菜都端到桌子上,出來盛飯的時候,看到孩子依舊在看電視,於是你有點不耐煩了。 “要吃飯了,怎麼還在看電視?趕快去洗手。” 孩子又“哦”了一聲,站了起來,但眼睛還是繼續盯著電視,並沒有要離開的意思。
等你把飯盛好,把筷子擺好,出來一看,孩子還杵在電視機跟前,你的火一下子就上來了,於是你大吼道: “怎麼還在看電視呀,都叫你幾遍了,你到底聽到沒有?!” 看到你真的生氣了,孩子這才慢吞吞地關掉電視,走到飯桌前坐下吃飯。而你呢,辛辛苦苦做好一桌菜,卻因為孩子三催四請不來吃飯,氣得連胃口也沒了。
這樣的場景,琦媽都會經常遇到。因為琦寶年紀還小,所以大部分時候,讓我生氣的都是那個只會對著手機傻笑,永遠聽不到我說話的老公。孩子也好,老公也罷,為什麼和他們說話,總是這麼費勁呢?
如果真要問原因,我想一方面是因為他們的注意力廣度太差了,沒辦法一邊看電視,一邊把我們的話聽進去。 另一方面,他們也是在測試我們的邊界,只要我們不發火,他們就會一直拖下去。 想要讓老公、孩子聽到我們的話就馬上行動,還是要講點心理學技巧的。
下面就和大家分享3個肢體語言的技巧,讓你的話更有力量和影響力。
01 說話時要有眼神接觸,不要隔空喊話 為什麼我們和孩子說話,他們總是聽不到,就算聽到也不行動呢? 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我們總是隔空喊話。比如前面叫孩子吃飯的例子。我們在廚房,孩子在客廳,隔著這麼遠的距離和孩子說話,傳遞的內容是非常容易打折扣的。
如果我們能換個方式,走到孩子跟前,看著他的眼睛對他說,“寶貝,我們要吃飯了,去把手洗一洗。” 當我們用這種方式和孩子說話,孩子不僅能感受到我們對他的尊重(還有一點小小的壓力),他的注意力也更容易從電視轉到我們身上,就不會出現對我們的話“充耳不聞”的情況了。
如果我們說話的時候,孩子的眼睛還是盯著電視,我們可以再問一句。""寶貝看著媽媽的眼睛,能重複一下我剛才說的話嗎?” 很多時候,我們以為孩子已經聽懂了我們的話,但事實未必如此。比如我們讓孩子打掃一下房間,我們的潛臺詞是,“把衣服掛好,把被子疊好,把桌面整理乾淨,再把垃圾倒掉”,但孩子的理解卻是“把地掃一下就行了”。 因為大家對“打掃房間”的理解不同,所以當孩子掃完地,心安理得地坐下來玩手機,我們看到的卻是髒落的房間和偷懶的孩子,就很容易責怪孩子,和他產生衝突。 想要避免這樣的分歧,我們在說話時就得看著孩子的眼睛,確保他聽到了,同時請他複述一遍講話的內容,確保他聽懂了。
02 和孩子肩並肩,而不是面對面 除了眼神接觸,說話時的姿勢也會直接影響孩子對我們談話內容的接受度。 假如我們是和孩子面對面站著,居高臨下地對他說話,孩子就很容易產生一種被命令的感覺。 要是我們的語氣再嚴厲一點,態度咄咄逼人一些,那不管我們說什麼,孩子都會有牴觸的情緒。很可能我們說什麼,他就反對什麼。所以和孩子說話時,最好能蹲下來,或者和他肩並肩地坐著。 一方面,和孩子保持同一高度,我們更能從他的視角理解他的感受和處境。 曾經在一本書裡讀到這樣一個故事。 一位媽媽帶著6歲的兒子去買聖誕節禮物。媽媽看到櫥窗裡玲琅滿目的商品開心極了,想著兒子看到這麼多玩具,該有多興奮呀。 可沒想到孩子不僅不開心,還哭了起來。這讓媽媽非常不解,於是她問孩子為什麼哭。 小男孩扭捏地回答,“我的鞋帶散了。” 媽媽蹲下來給孩子繫鞋帶,無意間抬頭,卻發現在孩子的視界裡,哪有令人興奮的禮物。 因為櫥窗太高,他只能看到阿姨們的裙襬和叔叔們的褲腿。就像深處巨人國的小矮人一樣,有的只是壓迫和恐懼。 瞭解到這點,媽媽趕緊把孩子抱起來。小男孩這才看到櫥窗裡的玩具,露出了喜悅的笑容。
我們常說要尊重孩子,其實說話的時候蹲下來,用孩子的高度去感知這個世界,就是一種尊重。 另外,和孩子說話的時候肩並肩,而不是面對面,對孩子來說也是一種尊重。 《養育男孩》中有這樣兩句話: 男人間的情感聯絡來自共同參與的活動,而不是談話。 媽媽們必須學會同兒子肩並肩,而不是面對面地交流談話。
這提示我們兩點。第一,比起交談,男人更喜歡用行動來增進感情。第二,如果要和男人交談,最好用並肩而坐的姿勢。 所以,如果你們家是個男孩,與其三催四請喊他吃飯,不如請他幫你端菜、擺碗筷,讓他從幫忙中收穫一點成就感,效果會更好。 又或者你想和男孩講道理,那麼建議你們並肩而坐,長話短說,因為男孩不喜歡聽媽媽嘮叨。 03 用肢體接觸,拉近你們的距離 最後一個讓孩子願意聽話的秘密,就是肢體接觸。 不知道你有沒有過這樣的感受。對於剛認識的新朋友,你總是會避免和他有肢體接觸。 但如果對方熱情地走過來拍拍你的肩,或者拉拉你的手,你又會莫名地對他生出一份親切感。這就是肢體接觸的力量——它能迅速拉進彼此的距離,讓我們更容易信任對方。 同樣的道理,當我們和孩子交談,尤其是在他發脾氣,對我們有牴觸情緒的時候,不如先停下來拉住他的手,撫摸一下他的後背,或者給他一個安慰的擁抱。 有了這些肢體上的聯結,孩子就會放下對我們的戒備和反抗,相信媽媽是站在自己這一邊的。這時再和孩子說話,他就能聽得進去了。
以上就是今天要分享給大家的3個心理小技巧。都是用我們的肢體語言來拉近和孩子的關係,讓他們願意開啟耳朵,聽我們說的話。
這些方法不僅適用於孩子,也同樣適用於老公。 希望媽媽們能用好這些小技巧,別再吃力不討好地對老公、孩子隔空喊話了。保持好心情,做個溫柔的媽媽,可愛的妻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