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李志勇LZY
-
2 # 從善如劉L
農曆的節氣,或者說二十四節氣是我們的老祖宗們,在實際的長期經驗的積累,也是他們智慧的結晶,而總結出來的!
二十四節應當是起源於黃河流域,在春秋時代,就定出了仲春,仲夏,仲秋,仲冬四個節氣,透過以後不斷的改進與完善,到了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經完全的確立了,大概在公元前104年的時候,制定出來個“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曆法成立,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二十四節,或者說農曆的節氣也就正式的產生出來了!
農曆的節氣是中國的老祖宗們智慧的結晶,所以也具有鮮明的中華民族的特色,農曆節氣實際上也是指的二十四個節氣和氣候的,也是用來指導農事的歷法!
農曆節氣,作為自然規律,他反映了出太陽執行週期的完整性,他包含了天文,地理的規律性和緊密的相關性;做為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節氣則是文化, 時令,也包括更多的諺語,風俗,趣味,傳說等等!
農曆節氣,是一種自然規律的總結,也是中國傳統的農曆文化,我們的老祖宗們根據他們瞭解和掌握的自然規律,一代代傳承完善下來的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所以在2016年11月30日,中國“二十四節氣”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也就被世界所接受和認可了的!
-
3 # 塞外失馬翁
農曆也稱夏曆,是中國最早的歷法。
古代社會以農耕為主,農耕與氣候變化密切相關,於是古人透過觀察太陽的執行,制定了農曆,每年共用二十四個節與氣來劃分寒暑,指導農業生產並非常成功。農曆準確地找到了季節變化的節點,立春,是一年的開始,每月中又有一氣,即每月有一節和一氣,節是月份的轉變,氣是此月中的趨勢,如春季,立春是"節"正月開始,而雨水是"氣"表示將會下雨,驚墊是"節",二月開始,春分是"氣",表示是春天的正中,清明是"節",三月開始,穀雨是"氣",表示要備耕了。接下來立夏四月開始...,餘類推,就得出二十四節氣來了。(順數二十四節氣表,處於奇位數的都是節,處於偶位數的都是氣,節氣實際上是節和氣的合稱,使用時要會區別)。
農曆因為立足於黃道,每一節一氣歷時平均約三十天又十分之四,這樣一年就與地繞日公轉一週365天6時9分9秒很接近了,所以,農曆的立春都是陽曆(公曆)的2月4、5日,而清明都在陽曆的4月4、5日。
值得提一下,農曆與陰曆並不是一回事,農曆在先,陰曆在後,農曆立足太陽(黃道),而陰曆是依照月亮(白道)。陰曆一年只有354天左右,需要用潤月來調節,而定立潤月的惟一依據就是,"某月中如果只有節而沒有氣,那麼陰曆的這個"有節無氣"的月就要過二次即閏月。
-
4 # 梅里一了
謝邀,農曆的節氣,嚴格的講是測量和觀察出來的,節靠測量,氣靠觀察。中國古代很早進入農業社會,農業種植,依靠對季節氣候的瞭解,而季節氣候,決定於兩個方面天上的太陽,地上的方位。太陽很刺眼,觀測困難,人們透過樹影的變化,發明了觀測太陽的工具,圭表。八卦中最關鍵的兩卦乾和坤,個人認為就是圭表測日的會意,乾的本字應該是,象太陽照在樹幹上,象徵表,觀測樹幹日影的意思,右邊的乞是後加的,氣的意思,可理解為太陽的影響力。坤字的申,本字象兩隻手握著一把尺子,象徵圭,用尺子量日影長短的樣子,土傍代表地。圭表測日的發明,可以測量太陽視運動的週期,什麼叫太陽視運動呢?古人站在地球上是感覺不到地在動的,只能看到太陽在天上移動,稱為太陽視運動。這種移動最明顯就是一天中的東昇西落,如果觀察得再仔細點,會發現每天東昇西落的時間和起落點是有差別的,透過圭表觀測就更加明顯,並且可以度量。人們在其中發現了偉大的規律,太陽年,一年365又四分之一天,太陽完成了一個視運動週期。這個視運動週期在圭表上留下許多重要的標記點,如一年中,日影最長的一天在冬季,稱為冬至,日影最短的一天,在夏季,稱為夏至。晝夜長短相等的一天一年中有兩個點,春季的為春分,秋季的為秋分。一個太陽視運動週期,也就是一個太陽迴歸年,360度,按度數劃分,為十二個等分,就出現十二個節點,這個節點,就稱為節,它反映了太陽在地面上的輻射量,為什麼要劃十二等分呢?這與月亮的運動有關,古人可以用肉眼直接觀測月亮的變化,月亮一次圓缺的變化週期,稱為朔望月,大概29天半的樣子,在一個太陽迴歸年365又四分之一天中,可以有十二個朔望月多一點,多一年累積起來,靠閏月進行調節。氣是太陽輻射量在地面上引起的氣候反應,太陽輻射到地面引起地面氣候變化有個滯後效應,最典型的是三伏和三九,夏至,太陽執行到北迴歸線,對北半球來說,輻射量最大,但這天並不是最熱,為什麼?這裡有個地氣的問題,地有吸收,儲存,釋放熱量的作用,所以夏至過後的三十天才是最熱的時候,稱為三伏,地中的伏熱與太陽輻射互動作用的結果。所以氣是觀察出來的,觀察什麼?觀察候,氣所表現出來的徵候,如驚蟄,白露等。節氣是華人在天文曆法方面的偉大發現,對指導農業生產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也影響到華人的思維方式。
-
5 # 春雨201749550
謝悟空邀答。“農曆的節氣是怎麼算出來的?”這個問題,比較複雜。因為牽涉到若干知識,如:太陽日,月亮日(朔望月)十二節,十二中氣,閏月和閏幾月,以及天干、地支,晝夜時段,日月執行軌跡……所以簡略解釋為:曆法家們以十二個中氣和十二個節氣合為二十四個節氣。就是把: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分別作為正月、二月、三月……十二月的節;而把: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分別為:正月、二月、三月……十二月的中氣。一個迴歸年有二十四個節氣,意味著中氣與中氣間平均為365.2422天÷I2=30.4368天(日)而農曆的一個朔望月時間長為29.5306天(朔日:農曆每月初一,望日:農曆每月十五日<有時在十六日或十七日>)兩者相差將近一天(日)。這樣,天長日久,就會出現中氣趕到月末的現象,緊接著下個月就必然沒有中氣了,而只剩下一個節氣了。這個沒有中氣的月就作為這一年的閏月。這種置閏方法,使得農曆沒有閏正月,閏十一月和閏十二月。而閏四、五、六.的次數特別多,這是因為地球繞太陽執行的軌道是略扁的橢圓形,一年中地球離太陽有遠近之別,近則運動快,遠則運轉慢,這就使中氣與中氣的間隔不等了!例如:從春分到秋分要I86天,其間兩個中氣的間隔超過它的平均值許多(30.4368日)
-
6 # 農村民俗風水解密
答:伐勱的節氣是怎麼樣計算出來來的?
這個問題有兩個方面的問答存在。按現在的勵法來推算的話,大家都回答的很正確。可是如果要查閱歷史的話。這個問答就得從始祖開始說起。
在原始時期,我們的祖先不懂文字的運用,一天一夜,就用一黑(夜間),二白(白天)的顏色來做記錄。後來經過幾百年之後,在我們的祖先中,也有聰明的人,他們根據了人的動作,動物的形壯,等發明了象行字。和甲骨文。
但是.僅憑有了文字還不夠,因為原始人每天都要出去獵取食物,而且男女分工不同。在大多數時候,男的以打措為主,女的以採積果食為主。有的晚上出去打獵。女人帶領孩子和看守洞穴。而且,上半夜由青年女人把守洞門,後半夜由中年女人把守。在晚上打獵的男子也是由青壯年人組成,而且也是兩班制。比如,晚上出去打獵的人。天亮回洞肉休息。白天由第二班出去打獵。這樣一來,由於時間的分配長短不一而發生了爭執,因此,祖先們發明了1,1,1,1等等的記數方法,從而慢慢的產生了啊拉伯數字。(1234567~)。
在後來,為了方便出去採積野果的女人和通知打獵的男人。什麼時間出工,什麼時間回洞分配食物等,我們的祖先又發明了一種用太陽和月亮的光線。吏用光線會移動的方法來計算時間。
在當時是沒有月與年的說去,只有按一天來渡日的。因此在那個年代。我們稱之為:混沌初開不分年的年代。
但是,由於果時的成熟時,和氣候的差異。比如,氣候熱的地方果子先熟。氣溫底的地方果子熟得遲些。再者,那個季節動物會在那個方向冱動等,因此古人用很多的樹棍棒,象我們現在幼兒園的小寶貝一樣,1十1再加1的辦法來計算天數,從上面斫述,慢慢的從一天變化出一月,再由一月十1月的方法,引變出來年。因此,從一天,一月,一年。再由一年分二十四個節氣,從古至今是個複雜的影變過程。
至於我們現在的節氣,也是根據古人用的光線移動的方法來計算的,只是用法不同。因為古人用的是地下的光線移動來表示時間。而我們現在用的是天上的太陽運轉,和月亮的運動規律來計算時間與推算季節氣候的。
因此而得一年二十四個節令。和一年分四季節的定意。
另外,在我們現在斫熟悉的,仿覆在通書中出現的九宮。一白,二黑,三碧,四綠,五黃,六白,七赤,八白,九紫。其實它代表著兩種應用。比如方向,一白,屬金,位居西北。二黑五行屬水,位居北方等。
季節:比如,三碧,五行屬木,位居東方,為春季。四綠為乙木,位居東南方。~~~九紫屬火,位居南方,是夏季等等。其中,五黃屬土,而它是在一年四季節令中,分得其中最後一個月。
那麼現在是怎麼樣計算季節的呢。請看下圖:
-
7 # 樂樂趣立體書
二十四節氣是古代華人對日期的一種編排方式,根據地球和太陽的運轉關係,以太陽在黃道位置上的移動變化為標準,將黃道等分為二十四段。當太陽到達每段的特定位置時,就開始了一個節日。
中國地域遼闊,南北氣候差異大。二十四節氣起源於中國的黃河流域,古人總結的節氣現象在這個區域比較準確。
節氣的源頭是地球和太陽的執行關係。地球不僅自轉,還繞太陽公轉,每年轉一圈。因為地球傾斜著自轉和公轉,所以一年中太陽會直射地球的不同地方,從而產生晝夜長短和季節的變化。
回覆列表
月表燃料用完,地球重新換日,就是現在的太陽。又讓地球進入古、中、新生代,至到現在。現在的月亮易燃燒完後,它雖然比地球小了很多。但其威力,仍在統治調節地球節氣變化。故此遠古時的日曆,才變成了今天的陰曆,有些仍被農種收穫等索利用。請予參考,謝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