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Faye芳香故事
-
2 # 刺眼的小兔子
為什麼大人不理解孩子的想法
一個孩子(00後)在電視節目上做的一個演講:我們喜歡怎樣的父母。
開頭的第一句就是抱怨:為什麼我們的家長就是不理解我們的心呢。
孩子舉了一些事例,表達了對媽媽的“不滿”。
比如,下雪天,孩子忍著寒冷在雪地裡花了一小時寫上對媽媽的生日祝福,滿以為媽媽看到會感動,沒想到換來的是卻是媽媽的輕描淡寫:這有什麼了不起!
又比如,孩子因為虛榮心,在書包裡裝了很多練習冊,結果導致書包帶總是斷裂,爸爸說:沒關係,斷了我給你縫。媽媽卻說:這孩子就是倔,欠揍!
所以,在這個孩子眼中的媽媽不如爸爸理解自己。
這個影片分享出來,引起了群裡家長們的發言:
1. 慚愧!我就是那男孩口中那樣的媽媽!難過!家裡的爸爸卻不是男孩引以為豪的那樣的爸爸。
2. 不是我們不幸,沒有理想中優秀的孩子,乃是孩子的不幸,沒有攤上優秀的父母。
3. 孩子的確是父母生命中很重要的人,因為他們的到來,看似種種“判逆”行為,不合我們心目中的標準,實際上都是在提醒我們父母,需要自我成長。
有一首歌唱:白天不懂夜的黑。
有一句話說:大人不懂孩子的世界。
這個孩子說這樣的“媽媽”讓人難受。這是真的難受。這樣的難受,不僅00後,我相信90後,80後……不管什麼後,我們在小的時候,或多或少,內心都有過類似這樣的苦悶。這樣的苦悶和難受,有時,不僅僅是針對父母,還有老師,校長,甚至是社會中的那些不曾俯下身來聆聽孩子內心的“大人”們。
我清楚地記得我小學五年級的時候,曾經寫過的那篇作文《老師,我想對你說……》。這個題目的作文,或許凡是當過學生的人都寫過吧。
這當然不是什麼了不起的話題,我記得當時我在作文中磕磕巴巴,欲言又止,其實就是為了表達一個意思:數學老師,請您別佔用我們的美術課、體育課、音樂課……
當時的情況是,我們的數學老師非常喜歡佔用這些課程來給我們補數學課。比如,上午本來兩節數學課,一節體育課,一節美術課的,我們的這位數學老師,就總是“無情”地把後面兩節“非主科”的課程佔用,連上四節數學課。一整個上午,老師口水橫飛,講得口乾舌燥,而下面的孩子,一臉茫然和不滿,昏昏欲睡。可是,這樣的老師,在我們今天看來,那是一位多麼令家長們喜歡的負責、無私奉獻的老師!
可是我們往往忽略了當時孩子們的內心真實的感受。一個星期可能就盼著這麼一節“好玩有趣”的課呢,卻被無情的剝奪。
這種感覺,就好比你忙碌了一整天,本打算下班後帶孩子去吃頓好吃的,結果你老闆告訴你要加班,這時候的你即使表面不說,內心一定是那千萬匹什麼馬奔騰而過的吧。
當年我那篇作文寫好以後,非常忐忑地交給語文老師,然後祈禱這篇作文一定不要被數學老師看到。
多年以後,當我的很多同學們回憶起這位數學老師的時候,評價得委婉的,說這是一位盡心盡責無私奉獻的老師;評價得直接的,說這年輕剛畢業的新老師為了急於表現自己的業績,全然不管學生的死活。
我怎麼評價?我當然會跟這影片裡的孩子一樣:老師,你肯定是愛我們的,只是你愛我們的方式跟別的老師不大一樣。當然,我也非常愛你。如果你能不佔課,我會更愛你。
其實,類似這樣的,大人和小孩之間無法“溝通”的情況真的很多的。但可悲的是,我們的大人,總是不以為然。
有人說過,衡量一個人情商高低的標準,就是看他有沒有“共情“的能力。
什麼是共情?就是任何時刻,你能否站在別人的角度看待某個問題。影片中的這位媽媽,我想大概就是缺乏共情的能力。注意,是能力的問題,不是態度的問題。
我們很多大人,互相之間都很難”共情“,更何況面對孩子的時候,我們更難跟他們共情。因為我們不屑,因為我們覺得我們可以站在一個很高的角度去俯視他們,他們的感受,他們想法,都是不對的,不成熟的,所以就造成了很多的父母和孩子之間的矛盾。我覺得這在某種意義上看,是父母對孩子的”欺凌“。
當一個孩子放學回家時,高高興興地本來想要跟你分享他這一天在學校的見聞,而此時的你來一句:滾開,別吵我,沒看我正忙著嗎,你就不能懂點事兒?
這個時候,孩子往往會很懂事地走開。可是他這一”走開“,就可能真的從你的心裡走出去了,你想再拉回來,可能永遠都不可能。
別小看這樣的細枝末節的事情。
它其實就是發生在很多家長身上的種種”不懂事“和“不成熟”。當有一天你發現孩子不再願意跟你交流的時候,你再數落他叛逆,那就真的不應該了。
很多家長總是說,孩子越大,就越不跟父母親了。彷彿是一種普遍現象。
可是我們也會發現,有的子女跟父母之間的融洽交流,卻不受年齡的限制。那是因為從孩提起,父母就懂得怎麼跟孩子“共情”。
所以,俯下身去跟孩子溝通和交流吧,站在他們的角度,你們會發現世界原來可以那麼簡單,純美。而這種簡單和純美,是一個人一輩子都值得去珍惜和回味的。
畢竟童年,是每個人都出不來,卻又回不去的美好時光!
三歲之後就可以教寶寶開始識字啦,我閨女就是這個時候開始認字的,用了 很多方法培養她的興趣,最有效的還是用Apipi,你百度搜索【貓小帥學漢字】挺不錯的,我閨女用了1年多了,特別喜歡,現在還經常給我講故事,棒棒噠。
-
3 # 媽媽不煩
中國式父母最經常掛在嘴邊的話就是,他還是個孩子,能有什麼心思。其實都是父母懶得去了解的託辭罷了。父母不瞭解孩子的心思,通常是因為這些原因:
1、大人總是習慣用自己的權威來控制孩子。經常能在超市看到這樣的情形,孩子賴在玩具區哭著鬧著要買,父母經常會說“我說不行就是不行,再不走你就自己回家。”他們善於利用孩子的弱點,逼迫孩子乖乖聽話。
2、大人們總把孩子當自己的附屬品,而不是能和自己平等對話的獨立個體。父母會認為自己賦予了孩子生命,孩子就是自己的生命的延續,而忘了孩子首先是他自己。
在這些父母眼裡,孩子是沒有和大人平等對話的權利的。孩子不聽話就是不孝順,不順著自己的想法就是忤逆,只有乖乖聽話、百依百順,才是好孩子。
3、 大人們很少站在孩子的角度換位思考。父母總覺得,自己做什麼事情都是為了孩子好,一句“為你好”,就希望孩子全盤接受他們的安排,也不管孩子願不願意,更別說尊重孩子的意願。
若是孩子不想聽從不願意配合,有的父母甚至都不會聽孩子解釋,直接就搬出“爸媽都是為你好,你應該體諒父母的良苦用心,不聽我們的以後肯定會後悔的”。
他們不相信孩子自己的判斷,認為孩子小想法太幼稚,根本就不需要考慮,對自己的經驗主義盲目自信,一點都不尊重孩子們的需求。
-
4 # 麻瓜親子讀
很多時候,我們不要將自己的意願強加在孩子身上,也不要以自己思考問題的邏輯來看待孩子。每一個孩子都是獨特的,都要自己獨特的思維模式。只要我們細心觀察,耐心詢問,我們會慢慢了解孩子的。
多觀察孩子孩子的神態、言行,常常會流露出孩子的內心世界。比如我們家小孩有段時間喜歡用上牙齒咬下唇。我看的第一感覺是容易引起齙牙,於是告訴寶貝,“孩子,下次別咬了,容易形成齙牙。”但是不論是給孩子講道理還是,告訴他原因,孩子仍舊會咬。後來我發現,孩子在見到陌生人、陌生的環境、或者發生意想不到事情的時候,會出現咬嘴唇的現象。於是在每次去到一個陌生的地方,我會提前告訴孩子,我們會去哪裡,會遇到什麼人,可能會發生什麼。慢慢地,孩子自信了,也就不咬嘴唇了。
不要輕易給孩子貼標籤孩子的自控能力有限,有時他做的並非自己想的。需要家長及時引導,而非貼標籤。孩子有時候可能突然打媽媽一下,或者打了自己的同學一下,很多家長可能就生氣了,開始教訓孩子,“你怎麼這麼壞呢,都學會打人了。”,這時,家長給孩子貼了一個“壞”的標籤,但是我們回憶一下,是不是昨天,孩子在玩的時候正好被人打了,或者剛才不小心跌倒了,孩子心裡憤怒的情緒需要找一個地方發洩一下。那麼這個時候,家長需要對孩子加以引導,“是不是不開心了?可以告訴媽媽哪裡不開心嗎?如果下次不開心的時候,我們可以抱抱小熊,也可以拿筆出來把不開心的東西畫出來,不可以打人哦。”這樣孩子會慢慢理解。如果是貼標籤,孩子下次還會再打人。
睡前和孩子溝通睡覺之前是孩子最放鬆的時候,很多時候,孩子會在睡覺前講自己的心裡話。我們家孩子上幼兒園時,很少和我分享幼兒園的事情,我也沒有勉強孩子。有一天晚上睡覺前,我躺在寶貝身邊問,“今天在幼兒園睡了多長時間呀?”孩子說,“老師今天給我唱歌、睡覺的時候拍拍我,我沒有睡著,老師看其他小朋友睡著了,就讓我跟她一起離開了睡眠室。”孩子中午在幼兒園沒有睡覺,本身就擔心媽媽知道了會不會說他,所以一般都不願意說。但是睡前,媽媽預期緩和,親親孩子的臉龐,問問“今天有什麼讓你開心的事情呀?”也許孩子就願意多說了。
我這些方法也只是拋磚引玉,其實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每個家庭也是獨特的,也許在細心觀察中,你們會發現更好的與孩子溝通的方式。
回覆列表
孩子的心思怎麼會有大人難猜呢?
細心觀察孩子的行為就會發現,每個孩子都有他的私人邏輯,也就是說,他們做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行為目的,比如,在課堂上調皮又讓老師發現的孩子,通常是在尋求老師的關注,如果你學會尋找這個邏輯就會更容易瞭解心思,倘若不會,還不如學會和孩子建立良好的溝通模式,猜不出,問就好了!
建議可以看一些育兒書籍,比如《如何說,孩子才會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