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張律明
-
2 # 夏天的蟲4
五胡亂華的結果就是,中國沒有了‘貴族’。
五胡亂華要從三國歸晉說起。三國歸晉之後,晉朝的統治階層沉溺於爭權奪利,無心顧及改善小民的生活,士族和庶民嚴重對立,很多人懷念曾經的漢朝。。。劉豹死後,長期質子於洛陽的劉淵回到部族,以恢復漢朝的名義建國,很多匈奴人和晉人紛紛歸附。有一晉朝的將領奔投劉淵,並告訴劉淵洛陽防備空虛,於是劉淵發兵洛陽。。。在一次戰役中,‘漢’國俘虜了晉朝的三萬民壯,統軍將領卻把三萬民壯投入黃河淹死。劉淵得知後大怒,斥責統軍將領:‘做此天怨人怒之事,還有何面目見我?我想殺的是司馬氏,小民何罪?’。。。但是那個時代的風氣,有部族的胡人還好一些,漢人‘小民’就是有罪。
劉淵父子死後,劉淵的侄子做了‘漢’國的皇帝。劉淵的侄子一上任就說:‘劉淵立漢朝的宗廟,只是為了討好漢人而已。我們應該祭祀冒頓單于,而不是漢高祖劉邦。’於是改‘漢’為‘趙’。這些話不但讓漢人離心,還讓胡人分裂,‘趙’國分裂為前趙和後趙。前趙的國主是匈奴人,後趙的國主是羯人。被現代小說家稱為‘民族英雄’的冉閔,就是後趙的將領。
匈奴漢國和氐人在成都成立的漢國一樣,存在大量的漢人。實際上‘五胡十六國’的情況都差不多,都是胡漢混雜。這些‘國’大部分是有部族的胡人掌權,只有兩三個‘國’是沒有部族的漢人掌權。也許是出於統兵的需要,軍隊的編制是胡漢分開的。。。然後發生一件事,漢人軍隊因為胡人軍隊屠殺‘小民’,和胡人軍隊發生劇烈衝突,最後演變到種族屠殺,後趙的將領冉閔發出‘殺胡令’,把後趙的羯人給滅族了。。。
漢末,黃巾軍起義的時候就有民謠:‘發如韭,剪復生;頭如雞,割復鳴。吏不必可畏,小民從來不可輕!’對於‘殺胡令’在中國歷史上有很大的爭議,褒貶不一。不過這件事之後,北方諸國都慢慢覺悟到‘小民’的重要,還有緩解部族之間矛盾的問題。。。西晉末年,大量的難民湧入北方諸國,以至於北方諸國紛紛重設郡縣以收容逃難的流民。也有難民逃到南方,但南方卻流言:是北方的胡人要把漢人都殺光。企圖用謠言來抵禦北方的強敵。
起於北方諸國的隋唐,吸取了這些教訓,非常警惕士族和門閥,用科舉制度挖掘和提拔平民裡可用之才,斷絕了‘貴族’存在的基礎。
-
3 # 野叟雜談
所謂的五胡亂華,是過去的史家們所提出的說法,在今天看起來,多少有些政治不正確了。畢竟,“胡”字是有歧視性的。不過,我們要知道,這不是今天人們提出的說法,這是古人提出的說法。在古人的觀念裡,沒有我們今天的政治正確。所以,我們也沒有必要來苛責古人。所以,在這裡我們暫且沿用“五胡亂華”的說法吧。
所謂的五胡亂華,指的是在西晉後期到南北朝後期這將近三百年的時間裡,匈奴、鮮卑、羯、氐、羌等五個少數民族從不同角度進入中原,在中原地區進來過眾多的政權,最終與中原民眾完全融合為一體的歷史程序。
北魏初年疆域圖
這一歷史程序,對中國的歷史走向而言,帶來了巨大的影響,體現在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方面。首先,少數民族進入中原的過程,並不是一個和平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發生過大規模的戰爭和殺戮,大量無辜的百姓死於非命。無辜被殺的百姓之中,有中原的漢族人,也有進入中原的少數民族,甚至有南方地區的原住民。具體有多少人被殺,已經是一個無法詳細統計的謎團了。很多以前人口稠密的地區都變得人煙稀少了!
北魏時期的洛陽城在北魏後期遭到嚴重破壞
其次,這一歷史程序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中國的人口構成。大量北方少數民族先後進入中原,他們的到來,無疑改變了中原地區的人口結構。而為了躲避戰亂,大量中原民眾也被迫南遷。南遷的民眾到了江南地區、嶺南地區以後,也改變了當地的人口構成。北方的少數民族來到中原後,經過了二三百年的融合之後,與中原民眾融為一體。所謂的五胡,消失於華夏族之中。而在江南,大體中原民眾南下之後,也實現了與江南原住民之間的融合。江南的越人當然不願意北方難民的到來,他們和北方的難民之間也有著很大的矛盾。但是,兩三百年之後,北方南下的民眾,也與南方的越人以及早期到達南方的漢人融合為一體了。
北周、北齊和陳朝示意圖
再次,北方地區的經濟遭到很大的破壞,而南方地區的經濟得到了發展。本來,中華文明最早的起源地在黃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區。而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中原地區也是經濟發展最快的地區。但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原地區在長期的戰亂之中遭到了巨大的破壞,經濟發展長期停滯不前。而與此同時,大量北方民眾來到南方以後,一方面給江南地區帶來了大量的人口,勞動力的增加對於經濟發展而言,絕對是一個利好因素。另一方面,北方地區南下的民眾也帶來了中原地區原先比較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經驗,這對於江南地區的開發也是有利的。相對於北方來說,江南地區三百年中戰亂較少,也為江南的開發提供了保證。就這樣,經歷了三百年之後,江南地區已經成為非常富庶的地區了,這就為後來唐朝以後,中國的經濟重心移到南方奠定了基礎。
北魏孝文帝長陵
第四,在文化領域內所帶來的影響也是十分巨大的。這包括了一下幾個方面,亂世之中,人們看不到希望,只能從宗教之中去尋求安慰。所以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無論是南方還是北方,宗教都獲得了巨大的發展。佛教逐漸為華人民所接受,道教無論是從組織還是理論上都逐漸成熟。在這一時期,儒學的發展也進入到一個相對低落的發展階段。另一方面,少數民族進入中原以後也將他們的文化帶到了中原地區,當這些少數民族融入到中原民眾之中以後,他們所帶來的文化也成為中原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同樣,中原地區南下的民眾有不少都是原先的名門望族,他們到江南以後,也改變了江南地區的文化面貌。江南地區本來被北方人視為蠻荒之地。而到後來,江南地區已經成為人文淵藪之地了。
龍門石窟帝后禮佛圖
第五,就社會結構方面來說,中原地區的民眾在南下的時候,也大多是依附於一些大族。這些大族到江南以後,還都保留了自己的優越社會地位。比如琅鋣王氏、太原王氏、陳郡謝氏等等,他們在很大程度上壟斷了政權,呈現出士族社會的局面。而在北方,留在中原沒有出逃的民眾也都依託於一些大族構建起塢壁以自保,在北方也形成了一些壟斷性的大族,比如滎陽鄭氏、清河崔氏、渤海高氏、隴西李氏等等。他們在北方地區也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甚至鮮卑人也把門閥制度推行到自己的社會之中。門閥士族影響中國長達數百年,到唐朝後期才最終從歷史舞臺上消失。
王羲之畫像
以上,我只是隨便舉了幾個比較顯著的方面,在政治制度、經濟結構等許多方面也有很深的影響。限於篇幅,我這裡就不再展開了。
-
4 # adam205666114
五胡亂華,是中國漢族政權對少數民族的奴役與迫害所導致的,殺人滅族,淫人妻女,才有此報,但這個問題困擾中國幾千年,無數朝代都無能解決,多民族國家的矛盾,也就現中國的方法政策可靠。反之,少數民族政權也不能解決民族矛盾。
回覆列表
謝謝邀請!“五胡亂華”的根源還是要從三國說起,三國時,魏蜀吳三國互相爭鬥,互相殺戮,到了晉朝時人口只剩下767萬。所以在民間傳頌這樣一首歌謠:馬前懸人頭,車後載婦女;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靈百餘一,念之斷人腸。魏晉時期,曹操因為中原人口稀少,土地荒蕪,糧食沒有了,稅收也沒有了,只能將周圍的遊牧民族引進中原。
西晉惠帝時期,八王之亂,在中原的遊牧民族開始作亂,那就是“五胡亂華”。“五胡”是包括匈奴、鮮卑、羯、羌、氐,還有其他遊牧民族,他們在中原大肆屠殺漢族,歷史出現了漢族南遷,歷史上第一次“衣冠南渡”。中國當時的經濟、文化、政治、軍事都在中原,南方蠻荒之地,人口稀少,漢族遷移數量上也是很少。我們從“淝水之戰”就能看到,東晉(漢族)用八萬軍隊抵抗前秦的八十萬大軍,最後以少勝多,東晉打敗了前秦,苻堅被殺,北方又開始分裂,南方的東晉(漢族)無力統一北方,原因是南方漢族人口太少。
從公元304年“五胡亂華”開始,北方建立16個遊牧民族的政權,沒有看到漢族;鮮卑拓跋珪建立北魏,以後北魏統一了中原,北魏孝文帝開始漢化,將105個鮮卑姓改為漢姓,(其中出現的溫、連、婁等都是當時改過來的)使用漢字、漢文化、漢語。北魏分裂成東魏、西魏,以後東魏變北齊、西魏變北周,北齊被稱為“禽獸王朝”,北周宇文泰又一次復辟,將原來的漢化又一次改變為鮮卑舊姓,恢復了鮮卑的舊制度。(當時沒有看到漢人來阻止這些事情)北周的普六茹堅承襲父爵,官至柱國、大司空,篡權以後統一了南方(統一了整個中國)建立了隋朝,又一漢化,採用了漢字、漢姓、漢官制,自己改為楊堅,歷史上就是隋文帝楊堅。沒有楊堅得漢化,中華文明將被打斷,我們漢朝留下的漢字將被遺忘。
公元618年唐高宗李淵建立唐朝,李淵的父親是李昞,李昞的父親是李虎,李虎的鮮卑名為大野虎,官至八大柱國。李昞襲封唐國公,李昞死後,李淵承襲父爵,也被封為唐國公,所以建立國家後,襲國號為“唐”。唐初時,李淵和李世民都稱自己是漢族,不是鮮卑族。那麼問題就來了,從五胡亂華的304年,到唐朝建立的618年,中間隔了三百多年沒有看到過漢人出現,一到唐朝建立,就突然出現了漢族,這不是叫人覺得奇怪?
更使人匪夷所思的是李世民自己,李世民發動了“玄武門之變”將自己的二個兄弟給殺死了,為了向自己的父親請罪,就去吸吮自己父親的乳頭,據說李淵有三個乳頭,不管李淵是三個乳頭還是四個乳頭,漢族人是不會用這樣的方法來懺悔的。不久,李世民又將自己的弟弟李元吉的老婆佔為己有,這些都不符合漢人習慣的。
“五胡亂華”以後,漢朝建立起來的儒家文化獨大被打亂,中國的“儒釋道”文化,在隋唐時期,只有佛教和道教後來居上。中國的大一統更加鞏固,唐朝是不但有南方的大量領土,還有大量的北方和西北的土地,疆域有1200多平平公里,是中國歷史上最遼闊的土地。與此同時,中華民族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融入民族,不管你是鮮卑、匈奴、柔然、羌、氐、突厥、等等,你只要是接受了漢字、漢文化、漢姓,你就是一個漢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