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帝國烽火
-
2 # 真誠地看著你
用策略遊戲打個比喻:項羽好比是兩礦三級兵,戰力強悍,滿地圖抓著人打;而劉邦雖然大多數是一級兵,但是分礦開滿了全地圖。
項羽敗在對天下民心的經營,是被耗死的。
-
3 # 心訴閣
我們以後來者的歷史眼光來看這段歷史,雖然在楚漢戰爭的整個過程中項羽的軍隊在戰場上依舊是絕對的王者,但是,勇冠三軍的項羽卻是有以下的兩點致命弱點
第一:他的戰略眼光不夠。項羽軍隊在戰場上叱吒風雲,無人可擋,每逢戰事必是將劉邦的軍隊打的屁滾尿流,但是,也僅此而已;而反觀劉邦,雖然仗仗失敗,他卻是一步一個腳印,將整個中原大地作為一個棋盤,他四面佈局八方聯動,最後對項羽軍隊形成嚴密的合圍之勢。
第二:他的貴族精神的傲骨。項羽的貴族精神是毋庸置疑,貴族是中國秦朝以前分封體制下的王者諸侯的身份與地位的一種精神表現。
而項羽的貴族精神君子之氣度,史他在楚漢戰爭中一念之錯 錯過了對劉邦的絕地攻殺,讓劉邦僥倖逃脫(項羽軍隊曾經將劉邦軍隊圍困在城中,雙方對峙談判,卻讓劉邦改裝混進普通百姓人群逃掉;項羽曾經捉拿住劉邦的父母妻子,以此來逼迫劉邦退軍,當時已進入楚漢戰爭的後階段,劉邦背信棄義,撕毀之前與項羽達成的協議“分江而治,互不侵犯”,而此時,劉邦大軍已經把項羽軍隊合圍住,但劉邦卻對項羽說“咱兩是兄弟,我的父親就是你的父親,如果你把他殺了煮了,你得分給我一杯羹喝”,劉邦為自己的事業居然可以不顧自己父母妻兒的死活,但 項羽並沒有殺害劉邦的家人,最後是城池被劉邦攻破,項羽帶領最後的軍隊突圍而走)
最後在垓下,項羽別美人虞姬,帶領最後的十三勇士,最終殺出劉邦幾十萬大軍的重重包圍,自己騎著寶馬“騅”來到了江邊,欲渡江到自己的起身爭霸天下的出發地——江東。但是到了江邊,正在那裡等待項羽渡江的江邊亭長,見項羽殺出重圍而來後,連忙催促項羽登舟離開,就是他的幾句催促的話:
“ ……,江東雖小,地亦有千里之廣,眾數十萬人,已足王也,願望王急渡江”
項羽答曰:“羽,自起事江東,領八千子弟渡江,今無一人還。縱使江東父老憐羽,羽亦無顏面再見江東父老,……”
於是項羽將陪伴自己縱橫沙場的寶馬騅送給了亭長,望他能夠幫忙好好的照顧這匹與自己歷經無數出生入死的兄弟,“亭長泣淚,拜別羽,羽目送亭長與寶馬騅過江而去” ,其實,來到江邊後,見到故鄉父老亭長的那一刻,項羽或許已隱隱的憑著直覺覺得自己不能再到故鄉而去了,而項羽的遲疑與亭長的幾句催促,讓項羽更是下定了決心,因為,此時的項羽知道,劉邦不捉拿住自己肯定不會罷休,若自己到江東區,劉邦一定會調大軍攻打江東,而江東男女老少共只有二十來萬人,不可能抵擋住劉邦現在幾十萬大軍的進攻的,與其到江東再讓江東父老鄉親為自己受苦,不如自己一個人來承擔了斷,所以才有了霸王項羽自刎烏江的英雄末路悲歌!
太史公司馬遷不以成敗論英雄,將不做過皇帝的項羽記到了只有帝王才擁有的待遇——“本紀”裡面。
宋代偉大的美麗優雅的女性詞人李清照,再其作品裡面無不感慨的寫到“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項羽,雖自身還有許多的缺點,但是他的勇氣、他的武功、他那戰場上傲世群雄唯我獨尊的霸氣、他那垓下別美人魚姬江邊贈亭長寶馬騅的英雄情誼、他那“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駟,騅不駟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與最後拔劍“頭顱贈故人”的英雄悲歌,都無不讓我們後人深深地感慨。
而至於漢高祖劉邦,他確實是一位非常富於縱橫謀略的老滑頭,他手段更黑更辣,他不達目的不罷休,楚漢戰爭中他劉邦都已經五十五六歲的人了,而項羽此時不過是個二十六七歲的年輕人,所以,在楚漢戰爭中,不善謀略的貴族君子項羽如之奈何?
-
4 # 桃源逸士24790141
不善納諫,懷婦人之仁,重義而失信,過高估計自己力量、渺視天下群雄。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被漢王擒也(打垮、消滅)。
-
5 # 又新閣讀史
不可否認,項羽確實是一個傑出的軍事家,一生七十餘戰,幾無敗跡,而且創立很多軍事奇績。鉅鹿之戰以五萬人戰勝秦軍二十萬人,威名大振,從而迫使章邯率剩下的二十萬秦軍投降,使大秦帝國的主要軍事力量徹底瓦解,可以說,一戰定天下。彭城之戰,以三萬人突襲漢軍56萬人。漢軍潰敗,幾乎全軍覆滅,劉邦也差一點成了俘虜,他老婆和老爹都被項羽抓了。 為何這麼神勇善戰的戰神,最後就輸給了慫包劉邦了呢?自己也於烏江自刎?
我想不外乎以下幾點:
一,坑降卒
鉅鹿之戰後,章邯迫於各方面的問題,率領二十萬秦軍投降了項羽,由於糧草不足,以及擔心降軍反叛,各種原因,項羽在新安坑殺了二十萬秦軍降卒。這一場坑殺,使得項羽徹底的失去了秦國,從此後秦人就對項羽特別仇視。
二,鴻門宴錯失殺劉邦的好時機
起兵之初,面對強大的秦國,各路起義軍聯合起來是必須的,那時候他們之間的關係是盟友,是同生共死的夥伴。但是當鉅鹿之戰把秦軍徹底瓦解後,可以說亡秦也成定局,這時候,天下大勢立即出現變化,以前的盟友也迅速轉化為競爭對手,甚至是殊死敵人,可惜項羽看不到這一點,范增到是很明白,而且清楚預見到劉邦的危險。項羽婦人之仁,於鴻門宴放走劉邦,大錯呀。
三,殺子嬰
子嬰是秦三世,在位46天,初稱帝,後改稱秦王,劉邦入關,子嬰投降了劉邦,大秦正式宣佈滅亡。 劉邦都沒有殺子嬰,項羽入咸陽後,立刻殺死了子嬰,這樣一來,政治上劉邦贏得一個仁厚長者的好名聲,項羽卻成了洩私憤的暴君,秦人恨死他不說,天下人又怎麼想?
四,搞分封制,且分封不當
這個話題說起來就長了,簡言之,項羽分封了十八路諸候王,自封為西楚霸王。首先我覺得分封制就不對,應該學秦始皇稱帝搞郡縣制,當然各方面阻力肯定不小,而且也肯定會有人造反,但當時還是可以解決的。分封就分封吧,關健還漏封錯封了彭越等一些人,把劉邦封到蜀地,後又把漢中也給了劉邦,又是一個很大的失誤。
五,定都彭城
如果項羽都關中,可以起到兩個戰略作用,一是可以阻止劉邦進入關中和中原戰場;二是遠離諸侯紛爭,擁有較為穩固的後方。三是能夠贏得穩定的時間,使各華人才各為其主,使敵對力量分散,這樣山東亂起,偏師結諸侯之力,儘可定之。 所以定都彭城是個錯誤的選擇。
六,弒義帝
其實義帝那個人當時不殺也掀不起多大風浪,忍一下到天下大定後再解決就可以了。而那時殺了義帝,就給了各路不滿者有了起兵反叛的藉口。
七,不能知人善用,失了陳平與韓信,失范增。
這一點是項王的致命弱點,象陳平,韓信這樣的大才,起先是跟著他的,因他不能識人知人用人,都走了。最後就連亞父范增也被他氣走了,失敗就不可避免了。
八,不肯過江東
垓下被圍,中了張良四面楚歌之計,錯判了形勢,連夜帶800士兵突圍,後又拒絕烏江亭長好意不肯過江東。其實項羽過了江東,以東山再起,捲土重來。還是有希望和機會的,因為當時的天下不安定,劉邦的六十萬大軍也是臨時湊起來的,並不是鐵板一塊,各路諸候也是各懷鬼胎。後來的事實就是明證。項羽聲名號招力還是很大的,再起的可能很大。
總之,政治上的不成熟,甚至是幼稚。也就導致了後來軍事上的失敗。烏江自刎,令人痛惜不已。
回覆列表
西楚霸王 項羽,自起兵以來,率領8000江東子弟兵,一生征戰無數,在戰爭上創下了不少的奇蹟。其中在鉅鹿之戰中,以三萬打敗了秦軍20萬,一戰天下定秦國覆滅。楚漢戰爭中,項羽在彭城之戰,採用三萬騎兵,長途奔襲,大敗劉邦60萬聯軍。
多次軍事上的以少勝多,充分表明了項羽出色的軍事能力,但是治國爭天下,不僅僅只需要優秀的軍事能力,還需要出色的政治智慧,以及用人選人之能,。
政治規劃上面,項羽選擇的既非王道,也非帝道,選擇的是霸道,這是一種已經不符合歷史潮流的政治體制。霸道建立的政權是鬆散的政治體制,而在經歷了春秋戰國以後,有志之士都想建立一個統一的國家,取得一個安定的生活。項羽的這種霸道政治體制,很明顯不符合有志之士的選擇,自然也就不被天下人所接受。而劉邦所建立的帝道是承接秦始皇的帝道,這種帝道的建的立可以有利於國家統一,以及長久的治安,也是人心所向的結果。
由於項羽政治體制上的失敗,使很多人都不願意跟隨著項羽,而跟隨項羽的一些人,項羽在使用的時候又剛愎自用,聽不見別人的意見。
劉邦講過,運籌帷幄,決勝於千里之外,不如張良;治百姓,保後勤,不如蕭何;統兵百萬,不如韓信。雖然劉邦沒有足夠能力,但是他能用人。而項羽雖然自己有足夠的軍事能力,但是不能容忍別人提的建議,最終範曾被迫出走,韓信、陳平都更換陣營,跑到劉邦這邊來,而這些人的到來為劉邦打敗項羽立下了很大的功勞。有人才不能使用,也是項羽失去天下很重要的原因。
項羽論功行賞不夠公平,這也是政治平衡很重要的一點,但是項羽做得很差,彭越、英布就是這個原因選擇了離開項羽而去幫助劉邦。賞罰不明也是項羽很失敗的一點,項羽為了建立自己的霸業,將諸侯國的後代都封了王,這讓他手底下的將士失去了封王的機會,造成了很多將士離心離德。
項羽是一個很有軍事才能的天才,但是他以一人之力對抗劉邦一個集團的力量,必定人多力量大,所以項羽的失敗是必然。而項羽在政治策略和治國理念上的落後,直接導致自己的將士寒心,同時分封各國之後,削弱了項羽自身的力量,也給韓信開闢第二戰場的機會,所以最終導致項羽的失敗。
軍事天才也是政治上的蠢才,所以項羽失敗並非偶然,是必然的結果。我們也應該慶幸劉邦勝利了,不然戰國的紛爭局面將繼續延續,秦始皇的一世功業將毀於一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