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三國英雄輩出
-
2 # 熊仔論古今
很榮幸能夠參與回答,相信懂點三國曆史或者看過《三國演義》的讀者朋友們都知道。諸葛亮在失去街亭的時候,揮淚將馬謖給斬首了。然而,馬謖和諸葛亮其實是有朋友以及師生關係的,而諸葛亮卻這麼狠心將其斬殺。
換句話說,諸葛亮面對關羽、張飛多次違抗軍令,他都不怎麼處理,而馬謖犯了一次錯誤,他立馬翻臉不認人,就把他給殺了,這不禁讓我們深感不解。其實,我們分析了背後的原因之後,就很好理解諸葛亮的良苦用心了。 1、關羽、張飛是劉備的結義兄弟,更是劉備的左膀右臂,還是蜀國的肱骨之臣,而馬謖只是一個初出茅廬之人 關羽、張飛是劉備的結義兄弟,他們從桃園結義之後,從此三人踏上了南征北戰之途。而關羽、張飛一路追隨劉備,成了他的左膀右臂。不管劉備在哪裡,關羽、張飛都會相伴。到了後期劉備有所成功時,關羽、張飛也是蜀國的鞏固之臣。
而諸葛亮要考慮到劉備的感受,所以當關羽、張飛犯錯時,諸葛亮就要對他們從輕發落,這樣才能給劉備臺階下。而馬謖則是諸葛亮的朋友,劉備也對其很反感,在其犯錯時,可以不用顧及情面,況且他犯的還是致命錯誤。 2、關羽、張飛所犯非致命錯誤,而馬謖犯了致命性錯誤 雖然關羽、張飛是戰場上的“常勝將軍”,但是由於他們的剛愎自用、粗獷等性格讓他們犯了一些小錯誤。比如關羽因為不服黃忠老兒也成為五虎將,與他平起平坐,所以他很是不爽,說是要打架,結果諸葛亮將其說服方作罷。
另外,關羽在華容道義釋曹操,雖然是給蜀漢留了一個強敵,但這是諸葛亮為了讓中原不被外族入侵,所以要放走曹操的意思。況且當時劉備也在,所以他又怎麼好意思怪罪。而張飛的火爆脾氣,無傷大雅,諸葛亮也沒有對其大動干戈的必要。 3、馬謖與諸葛亮簽下“生死狀”,令諸葛亮不好收回成命 當時馬謖在一戰祁山之時,他曾誇下海口,說自己是多麼厲害。只要給他多少軍馬,他就能守住一片水土。而諸葛亮也知道他的秉性,並不怎麼看好他。
-
3 # 執著的放牛娃
之所以同樣犯錯誤,對關羽、張飛不處理,而對馬謖嚴重處理,原因有三:
一是權力大小不同。
關張犯錯時,諸葛亮還是個高階參謀而已,一把手還是劉備。要不要處罰,怎麼處罰,諸葛亮只能建議,沒有最終決定權。對於劉備來講,關張是他跟著他辛辛苦苦打天下的兄弟,勞苦功高,只要不是必死之罪,則沒有必要過於處罰,否則會傷了兄弟和氣。此外,當時劉備的人馬屬於外來集團,和當地知識分子集團一直有矛盾,全靠他居中調節平衡。如果處罰了關張,則勢必自己這方的氣勢會被削弱,平衡因此會被打破。劉備顯然不希望這樣。
▲關羽和張飛
馬謖犯錯時,劉備已死,關羽張飛等也已死,諸葛亮已是丞相,相父。劉禪雖然繼位,可蜀漢的軍政大權實際在諸葛亮手中。這時,再沒有其它人能夠干擾他的決定,他的"有功要獎,有錯要罰""人人平等"的理念,終於可以實現了,自然要拿處理馬謖,敲山震虎,以儆效尤。
二是和他關係不同。
關張是劉備的兄弟兼愛將。對諸葛亮來說,這兩個人就是關係戶,只不過和其他人不同,他們是有能力的關係戶。他們的資歷,比諸葛亮還老。所以,諸葛亮尊敬他們,禮讓他們,其實是因為和他們不熟,把他們當外人。
▲馬謖
馬謖則不同,他可謂諸葛亮的嫡系。諸葛亮對他寄予厚望,把他當徒弟和接班人,親自調教他,並把街亭這麼重要的地方交給他守,就是希望他打得漂亮,打出名氣,逐步成長為一代名將,將來成為蜀國的棟樑之才。可惜,誰也想不到,他也是一個誇誇其談,說一套做一套的人,以至於像趙括一樣,搞的街亭丟失,使得前期穩紮穩打建立的大好形勢毀於一旦。這時的諸葛亮,恨鐵不成鋼,為了梳理威望,就必須比別人更加嚴格的處理馬謖這個"自己人"。
更何況,劉備早就點評過馬謖"馬謖其人,言過其實,不可大用",諸葛亮不聽。現在,應驗了。素有臥龍之稱的諸葛亮,絕對不能承認了是自己瞎了眼,看錯了人,只能把所有罪過推到馬謖身上。所以,馬謖死前,高呼"罪有應得,死而無怨",其實是明白他是在為諸葛亮的尊嚴和虛榮心而死。魏延是聰明人,所以連連冷笑,就是這個道理。
三是形勢不同。
關張犯錯誤時,蜀漢政權還正處於上升趨勢,外來軍事集團、本地利益集團一起緊緊團結在劉備的麾下,所以即使丟了荊州,犯點小錯誤,也還可以彌補,無關大局。
馬謖犯錯的時候,則不一樣。這時的蜀漢國,經過夷陵之戰的大敗,已經元氣大傷,本應修身養性。可惜,劉備死了,平衡被打破,矛盾開始激化,變得無法調和。諸葛亮為了轉移矛盾,不得不以舉國之力,東出岐山伐魏。每一次失敗,都是致命的,不可承受的。馬謖這時犯錯,自然意義不同,自然要被處罰。
這裡補充一點,為突出效果,《三國演義》中寫的是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其實不然。事實上,人才難得,更何況諸葛亮出祁山本來就只是轉移國內矛盾,從沒想過要打下魏國。所以,揮淚斬馬謖,很有可能是個噱頭,實際上的馬謖應該被貶為平民,或者小官,繼續為蜀國政權服務了。
總結語:
關羽、張飛,以及馬謖,同樣犯錯誤,卻待遇不同。究其原因,與諸葛亮的權力大小有關,與關係親疏有關,更與形勢有關。古語有云,此一時彼一時,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
4 # 推理館楊掌櫃
姑且不去考證關羽張飛是否頻繁違抗軍令,也不去考證馬謖是否真為諸葛亮所斬殺。僅以小說形象來看,諸葛亮不敢管束關張,卻在蜀漢後期無人之際殺掉了馬謖,這裡面至少有三方面的原因:權力、資歷和勢力。
先說權力。在諸葛亮與關張共處的那段時間,諸葛亮都不是二人的直屬領導,他們共同的老闆都是劉備。諸葛亮作為軍師將軍,根本無權管理二人。這就好比當日職場,即便你是研發部門的核心骨幹,也根本無權去摻合人力部門的決定。而在北伐時期,諸葛亮已經大權獨攬,完全可以處置任何下屬。
再說資歷。諸葛亮出山時,關張已經追隨劉備多年,是劉備集團的中堅力量。何況諸葛亮比年紀最小的張飛還要小上半代人,哪裡敢去約束這些功勳卓著的老將軍?好比今日職場,先來後到按資分配已經成了保持內部穩定的鐵律,沒有誰願意服從比自己年輕許多的新人的命令。而馬謖則比諸葛亮還要小上10歲,視諸葛亮如父如兄。諸葛亮完全可以憑藉資歷優勢管理馬謖。
最後說勢力。劉關張這個小圈子是蜀漢政權的最為核心的力量。相比之下,諸葛亮只是劉備禮遇聘來的高階白領,雖可在圈子中分一杯羹,卻萬不敢動搖關張的核心地位。而馬謖作為參軍,乃是諸葛亮的破格提拔,從未有過領兵臨陣的大將經歷,極為蜀漢軍界勢力所不服不屑。一旦馬謖吃了敗仗,丞相府必然遭受軍方的質疑,馬謖以死謝罪便是必然的了。
-
5 # 不沉的經遠
題主這問題問的,正史裡關羽、張飛什麼時候違抗軍令了,而且關羽和張飛活著的時候地位都不再諸葛亮之下,能處理他們的只有劉備。而馬謖被斬首一是因為他丟失了街亭,二是他兵敗以後還畏罪潛逃,所以諸葛亮要嚴懲他。
在正史裡,諸葛亮剛被劉備招攬時只是協助參謀軍政事務,劉備奪取荊州以後,諸葛亮負責管理零陵、桂陽、長沙三郡的地方政務。劉備奪取益州以後,諸葛亮以軍師將軍身份署理政務,劉備率軍出征時,諸葛亮留守成都,負責後勤排程。
諸葛亮總攬軍政大權,是在劉備去世以後,而關羽和張飛還死在劉備之前,諸葛亮從未管理過他們。更何況歷史上並沒有關張二人違抗軍令的記載,諸葛亮是既沒沒權,也沒必要去處理他們兩人。
而馬謖被斬首的原因有兩個:
一、馬謖所犯的錯誤非常嚴重,必須嚴懲。
在第一次北伐時,諸葛亮命趙雲和鄧芝率兵出斜谷吸引魏軍主力,自己則乘虛攻打隴右,隴右三郡響應。諸葛亮命馬謖去守街亭擋住魏軍增援部隊,是希望為蜀軍主力爭取時間,以消滅隴右的魏軍殘餘。繼而依託隴右和魏軍增援部隊決戰。即使魏軍大至蜀軍不敵,那麼也可以把隴右的居民儘可能的遷到蜀漢,以增強自身的國力。
然而馬謖違背諸葛亮的部署,失了街亭,導致魏軍援兵輕鬆進入隴右,蜀軍只能倉促撤退,最後只撤走了西縣的千餘戶居民,損失大而獲得小,這都是馬謖造成的,必然要加以嚴懲。
二、馬謖違背命令以後畏罪潛逃,是被抓回來的,這也加重了對他的處罰。
在《三國演義》裡,馬謖戰敗以後自己回營請罪。但是根據《三國志·向朗傳》所述,馬謖兵敗以後畏罪潛逃,向朗“知情不舉”,被諸葛亮撤職。
馬謖違反軍令導致大敗以後還畏罪潛逃,這種情況下諸葛亮不可能再寬恕他。實際上當時馬謖手下的張休、李盛、黃襲、王平等將諸葛亮也是區別對待的,張休、李盛被處斬,黃襲等人被免職,而在馬謖大敗時“鳴鼓自持”,虛張聲勢,以疑兵之計將張郃嚇退的王平,反而得到了諸葛亮的獎勵。
所以諸葛亮在處理馬謖等人時,並非簡單的一刀切,而是根據每個人在此戰中的表現和罪責輕重區別對待,處理的非常公平,這也是他處理事情一貫的風格。也正是因為賞罰分明,做事公平,所以被他處罰的人也是心服口服。
回覆列表
其實原因很簡單,張飛關羽劉備是桃源結義的異姓兄弟,和劉備一起南征北戰數年,跟劉備更是情同手足。因為關羽張飛的死可以讓劉備放棄一統天下的大業而去攻打吳國,可見關羽張飛對劉備的重要性。諸葛亮是關羽張飛劉備三人一起三顧茅廬請出山的,對於諸葛亮又有不同的情誼。第一:諸葛亮不得不顧及劉備的情面。第二:關羽張飛是蜀國建立的重要功臣,是劉備的五虎戰將,殺關羽張飛等於折劉備左膀右臂。
第三:張飛關羽雖然犯錯次數較多,卻沒有威脅到主公劉備的性命。第四:馬謖是諸葛亮的徒弟,諸葛亮曾經多次在劉備面前誇獎馬謖,馬謖第一次帶兵打仗就犯錯,讓諸葛亮顏面盡失。第五:馬謖是諸葛亮的徒弟,很對人都在背後盯著看諸葛亮怎麼處理。諸葛亮不得不將馬勇斬首示威。第六:馬謖所範錯誤涉及到劉備的性命。在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經過深思熟慮,諸葛亮更是考慮的怎麼樣顧全大局,在蜀國整個江山和劉備的性命相比,諸葛亮更願意犧牲馬謖。